东方芝加哥—武汉的近现代史
探寻三镇历史,追溯荆楚文化,领略武汉精神

1978年在随州发掘的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给 了全世界一个特大惊喜。墓中出土了我国现存最大、保 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其编钟铭文,是一部重要的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 音色优美。它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 迹。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 长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人 类文明史。楚国伟大诗人屈原,伴长江而辉煌,创作了 千古绝唱《离骚》,引领荆楚大地诗人辈出。据不完全 统计,仅唐代诗人出自荆楚地区的诗篇就达两千多首, 就一个地区产生的诗作数量来说,仅次于都城长安。 “惟楚有才”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成为湖北人的骄傲 与自豪。 • 艺术领域,宋代,襄阳人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的书 画堪称一绝。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艺术以戏曲成就最 高,汉剧,是一种以“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 为主体进行演唱的地方戏曲,清代汉剧进京,与徽班彼 此影响,同时吸收昆腔、秦腔等剧种的曲调、表演方法, 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剧种,这就是“京戏”,它为中国
一脉相承 文化精神震古烁今
• 溯千年历史,看当今辉煌,荆楚文化源远流长,生机勃 发。 • 楚先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 和“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顽 强毅力,著称于世。 矢志不渝、深沉执着的爱国精神,如一条红线贯穿 于湖北文化发展的始终。从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 诗人屈原,卞和献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到燃烧的 红烛——现代爱国诗人闻一多,解放战争英勇战斗的中 原突围将士,都体现了湖北人民“受命不迁”、“深固 难徙”的悠久爱国传统和深厚爱国情怀
汉口
• 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 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 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 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 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 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 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 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84 年。
武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

武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
武汉这座城市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
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武汉的城市特色:
武汉市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湖北何以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张之洞1888-1907主政湖北18年。 汉阳铁厂1980年;湖北枪炮厂全国最大 1890年、大冶铁矿1890年、湖北织布 局全国最大。工业两大特点: (1)是规模大。汉阳钢铁厂为亚洲第一 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2)建立自相挹(yì ,舀;酌 )注的现 代化工业体系。 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先重后轻, 以轻挹重。
汉口1861年因天津条约而开埠。汉口有5国 租界、12国领事馆、30余家外资企业、114 家洋行和10余家外资银行,到清末汉口成 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近代第二大通商口岸。 19世纪末被成为东方芝加哥。 晚清,是留日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留日学 生1700多人,全国之冠。 江汉关设立于1862年,大楼现代标为武汉关 大楼1922年始建,4层、85间房。从18621949.5,税务司共有323人,只有9人是中 国人。关税必须存在外资银行——总税务 司——强行抵扣外债和庚子赔款。
革命的物质力量:
近代工业、新军、新阶级和新知 识阶层。
革命的精神力量:
景仰孙、黄,服膺孙中山等人的 革命思想,以此号召群众、组织 群众。
上海为中国贸易之总汇,汉口者为内地贸易 之中枢。
工业制成品
上海
物产、矿产品
汉口
大炮下的强制开放。 租界的设立,人员资金投入,最大攫取中华 财富为目的。行政建立是实现其目的的保 证。1845年上海租界830亩,是独立于中国 行政和法律制度之外的特殊区域,成为其 在中国进行半殖民地统治的堡垒。
徐继畲结识了一个美国人传教士雅裨理雅裨理在福建传教数年讲的是闽南话而葡萄牙的译名用闽南话来读差不多都与闽南音的葡萄牙相近而比较波尔杜葛尔与葡萄牙这两种写法后者显然省时易读
武汉城市发展简史

青 衣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江密切相关, 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 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 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另设江夏县 管理武昌。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 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 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 唐至明各代,在汉阳特别是鹦鹉洲 一带长期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 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 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代诗人 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 显示了武昌和汉阳正融为一体。
青 衣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 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 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 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 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 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 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武汉以 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899年,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汉水以北的汉口地区(北至摄口,西至硚口) 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 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 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中山大道的前身。
青 衣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暨济 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 供水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在清末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所著的《汉口—中央支那事情(1908年)》中,对汉 口的崛起倍加赞誉:‚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 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 芝加哥‛。从此,‚东方芝加哥‛成为人们对武汉的流行印象。 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 居全国第二位,是当时唯一可与沿海口岸匹敌的内地口岸。
历史的记忆 行走汉口老租界 (5)

历史的记忆行走汉口老租界(5)汉口租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方列强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遗留的历史建筑。
汉口租界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
从江汉路起,依次为: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日租界和汉口比利时租界。
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城武汉在1861年3月《天津条约》曾辟汉口为通商口岸,武汉正式开埠。
自此武汉先后设立了五国租界,一派汉风、汉味、汉韵的租界文化应运而生并留存至今。
如今租界早已不存在,但是租界时期的建筑却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是建筑艺术的留存,也是汉味生活图景的重现。
本集收录了20处老建筑旧址81 汉口坤厚里82 日租界军官宿舍旧址83 李凡洛夫公馆旧址84 裕民部洋房旧址85 南京路上的吴佩孚公馆(吴家花园)旧址86 珞珈山街住宅区(怡和洋行住宅旧址)87 圣约瑟女子中学旧址88 汉口宁波会馆旧址93 汉口璇宫饭店91 汉口业主会旧址90 汉口江苏会馆旧址91 汉口业主会旧址92 汉口《民国日报》社旧址94 汉口总商会旧址95 汉口水塔96 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97 汉口圣母无原罪堂98 聚兴诚银行大楼旧址:99 华商赛马公会旧址:100 大孚银行旧址:81 汉口坤厚里胜利街259号的坤厚里,1912年由德商爵记洋行建房成里,称爵记里。
1922年售归英安利洋行买办蒋佩材,改名中原里,后又转归和记蛋厂买办杨坤山、黄厚卿所有,改名坤厚里。
1967年改名新建里,1972年复名坤厚里。
里内皆二层砖木楼房。
是汉口现保存较好的里份之一。
坤厚里在汉口一元路,是解放前德租界地界内。
一般认为此地是原英国和记洋行华人买办杨坤山和他的副手黄厚卿合伙兴建的。
1913年英国“和记洋行”正副买办杨坤山、黄厚卿在中山大道一元路与一元小路之间合资建造了一个里弄,用杨坤山的“坤”和黄厚卿的“厚”命名,定名为坤厚里。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他是清朝廷的忠臣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
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
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
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
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
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
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
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
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
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
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
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
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
“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
武汉历史发展数据

武汉从一个“因武而生”的军事城堡发展到今天拥有900多万人的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式空间发展阶段有三个:
第一个阶段至解放前,武汉“因水而兴”成为近代继上海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武汉三镇人口约30万左右。
清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期,先后筑堤,使“泽国化为陆地”,奠定了武汉至今的城市发展基本范围。
到民国时期,形成了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的超级城市空间格局。
1929年武汉市人口已有83万。
1935年达到128.73万人,为民国时期人口最多年份。
第二个阶段是建国初期的“一五”、“二五”时期,武汉三镇合为一个整体。
国家先后在武汉投资兴建了武汉钢铁厂、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汉锅炉厂和武汉造船厂等,城市迅速形成了多个分散组团,形成了今日之大武汉的基本布局框架。
1952年城市人口131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7.7平方公里,到1956年人口迅速增长到2200.79万,城市建设面积107.97平方公里。
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后至今的稳步发展阶段。
1990年至以来,城市建设迎来了高潮,沌口、东湖开发区和吴家山台商投资开发区等的建设成为城市稳步发展的新动力。
到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910万,其中城区人口618.1万。
城市建成区
面积达到475平方公里。
武汉市城区人口增长变化情况表
1949年至2009年全市人口增长柱状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近现代史迹型:湖北武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近现代史迹型:湖北武汉武汉文化底蕴深厚,楚国时期诞生的一首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十大古琴曲之首,也带来了知音文化;唐宋年间,武昌黄鹤楼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场所,也使武汉成为白云黄鹤的故乡。
武汉市,简称汉,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简介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重要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 条国道在此交汇,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武汉高校众多,在校大学生118.33万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武汉由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武昌、近代中国的国际大都市汉口、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汉阳三地合并为组建,下辖7个中心城区和6个新城区。
是楚辞浪漫、黄鹤飘逸的历史文化名城,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首义胜地,又是青山碧水、生态宜居的滨江之城,商贸繁荣、百业昌隆的现代都市。
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除长江、汉水在城中交汇外,市辖区内有166个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水域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 会 汉 战
武 会 汉 战
1949年5月15日 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司令长官白崇禧乘飞机逃离武汉。 16日中国共产党军队进入汉口市区, 次日分别进入武昌市区和汉阳县。 至此,武汉三镇均由共产党军队接管。 22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汉市委员会新建成立。 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直辖
武 汉地 位
东 方 芝 加 哥 的 来 历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 》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 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 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 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 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 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 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 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 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武 汉 国 民 政 府成 立
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 1月5日,数十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 2月19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 4月,武昌市与汉口市合并为武汉特别市 。
1927年四· 一二事件后,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8月7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武 重汉 要 基 地 之 一
1928年5月18日 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 决定建立国立武汉大学, 从此武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
武 会 汉 战
1938年,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兵力, 进行长达数月的武汉会战。 同年10月,武汉会战以中方失败告终,武汉沦陷
武 会 汉 战
东方芝加哥——武汉的近现代史
武汉居九省要冲,一直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 中心地区之一。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 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 的人文精神。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是 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华民国的诞 生地,著名的辛亥革命便首义于此(武昌起 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 宣布脱离清朝,建立武昌起义军政府, 即著名的武昌起义
辛 亥
革 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辛 亥
革 命
辛 亥
革 命
武 汉 国 民 政 府成 立
武汉国民政府从1926年12月到1927年9月, 持续时间不长,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也对武汉城市发展产生的一定影响。
实 业 功 臣
张 之 洞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其主政期间, 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 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卢汉铁路, 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
——
辛 亥
革 命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