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精品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必修一)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重难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设想: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战争背景、过程和影响,采用史料分析法,深入剖析《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
-从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以应对当前国际形势?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认识。
4.拓展阅读:《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民族复兴》等相关书籍,要求如下:
-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关键观点和感悟。
-结合阅读内容,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开展线上或线下交流活动。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在初中阶段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战争背景、过程和影响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对民族危机、国家兴亡等抽象概念的认识尚有待提高。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能力。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士兵的牺牲和奉献。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我国其他历史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3.小组竞赛:设计有关战争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归纳战争原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的侵略野心、清朝的腐败等。
2.归纳战争过程: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故事导入的亮点: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这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讨论战争遗址: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的历史痕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理解。”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战争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影响及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特点。
2.结合历史资料、文献、图片等,进行史料教学,让学生在了解战争过程的同时,学会运用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它们都来自于一段我们国家历史上极为沉重的岁月。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这段历史。”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起因和影响。
“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这两场战争对我们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3.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所学内容。
“课后练习题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大家认真对待,查漏补缺。”
4.针对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展一次家庭访谈活动,了解家人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认识和看法,撰写一篇访谈记录,不少于300字。
“这个作业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家人对历史的看法,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同时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在近代历史上,我国反侵略战争的特点有民族觉醒、救亡图存等。这些战争使中国人民逐渐觉醒,认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甲午中日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熟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各项内容。
2、对于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认识到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利用本课知识熟练解决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锻炼历史学习能力。
2、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大量具体历史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通过教学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3、认识到当下生活来之不愿意,树立崇高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全面认识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史料帮助学生多维度认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建立立体的历史形象。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甲午战争的内容及其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甲午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侵华的开端,也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甲午的战败使得中国在东亚和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族危机的空前也促使中国人加紧向西方学习,中国以后的社会巨变无一不和甲午有关,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客观上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器。
因此上,本节课的设计也试图利用近代化的史观认识甲午。
2、学情分析:(1)知识能力方面: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历史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可以充分进行自主学习探索。
但是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对较远,对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些困难。
(2)社会因素:甲午战争是一个相对比较常见的历史常识,加之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特殊关系,使得这一知识比较大众化,因此上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利用各种每节获取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

瓜分中国的狂潮三、【自主探究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答案: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积极扩张和蓄谋已久 材料二:中国……此次派兵前往(朝鲜), 先以护商为名, 不明言与倭失和, 稍留余地, 以观动静……况与洋人决战,尤多牵掣。
── 1894 年翁同龢《覆陈会议朝鲜之事折》 材料三: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 答案:清政府的腐朽和避战求和的思想 材料四: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答案:列强默许和纵容的态度 设问一:你能给这些原因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吗? 四、【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五、【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两亿一厂三岛四口领土主权进一步被侵犯危害加重人民负担危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危害危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中国社会的总体影响A B C D E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教师用图示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
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1

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师:它是1962年中国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中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舰中炮、
全速撞击日本“吉野舰”的片段。
虽然年代距离我们
很远,但从演员精湛的演出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邓
世昌所带领的官兵誓与敌军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也依
日本
朝鲜
满蒙中国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教师根据课件讲述大陆政策的顺序。
小日本,大野心,由此可见,日本的大陆政策是蓄谋已久的。
所以这个大陆政策就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清政府的腐败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日本
1894.7.251894.9.15
1895.2.2
1894.9.17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1894.11
师:1894年7月,日军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是从1894年的9
日双方在平壤展开陆军首次大规模的作战。
在这场战役中,高州镇总兵左宝贵英勇杀敌,激战中,不幸中炮牺牲,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在平壤战役的西南战场上,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在清军尚有可为的情况下,居然树白旗停止抵抗,
9月17日,鸭绿江口附近海面上,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决战,也就是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中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不幸中敌鱼雷,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