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落地生根_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1]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1]7号](https://img.taocdn.com/s3/m/3bf5b6e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1.png)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1]7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现发布《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一年二月十六日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切实做好长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农村移民安置工作,根据《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长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农村移民(以下简称农村移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安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农村移民安置应当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以土为本、以发展大农业为主的原则,采取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的办法。
农村移民安置实行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原则。
第四条农村移民安置应当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农村移民应当顾全大局,服从国家和集体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市移民主管部门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负责全市的农村移民安置工作。
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移民安置工作。
区县(自治县、市)移民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移民安置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协助农村移民安置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及村委会、合作社具体实施农村移民安置。
第六条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区县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组织编制农村移民安置实施计划,落实以户为单位的安置方案。
第二章淹没补偿第七条农村移民淹没补偿实物量以长江水利委员会1992年淹没调查登记确定的为准。
学习何小川精神_心得体会

学习何小川精神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学习何小川精神,感谢您的阅读!学习何小川精神一、一条小河、一条小川,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皆属平常。
但是,一旦将其注入信仰的血液,随着理想而脉动,一切将发生变化——感情将变成激情,思想将变成理想,平凡将变成非凡。
这就是何小川,一个被信仰所指引,被理想所燃烧,并照亮我们的心灵深处。
真实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故事如果沿着何小川工作的足迹上溯,我们会发现,他的人生中曾有过3次大的选择。
上个世纪70年代,居民和农民身份的差别是巨大的,其差距不比天地之差小几许,但何小川硬是放弃了成为国家干部的机会,当起了村干部。
对此,他给出的答案是那样的似曾相识又遥远陌生——“当国家干部拿工资,当村干部拿工分,都姓‘公’,为共产党干活在哪里都一样。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何小川响应党中央“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瞄准汽车配件市场的潜力,办起了企业并拥有了千万家产,但这个时候村里由于各种分歧,发展陷入停顿。
面对村民的请求,他搁下了蒸蒸日上的企业,回到了已尘封多年的深山老宅,再次当起了村干部,这一干就是13年。
由于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这个村干部也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亏本职业,不仅要长年义务投工投劳,还要长年贴钱赔钞票。
对此,他的答案仍然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又那样的遥远陌生——“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在新村址选址期间,何小川不幸被查出了前列腺癌,这时,他面临着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也是最难的选择,作为已病魔缠身的重病号,是安心养病,还是抱病坚持工作?也许这一次他太忙了,也许他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选择,他只是在工地上继续干着他认为理所当然的工作,直到病情复发晕倒。
在病床上,他仿佛看出了大家的困惑,再次给出了让人那么似曾相识又遥远陌生的答案——“向村民承诺的事还没做好,我对不起大家。
”何小川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是个物质日益丰富的年代,也是个思想日益开放多元的年代。
三峡工程外迁农村移民稳定与发展研究

万 三峡 库 区农 村 移 民 , 这 1 向 1个 省 市 及 重 庆 和 湖北 的非库 区县迁 移 。截止 2 0 0 8年底 , 府组 织和 自主外 政
1 .生产 生活现 状
外 迁农村 移 民后期 稳定 与发 展提 出相应 对 策与建 议 。
块经 济 , 些 都 与 移 民搬 迁 前 的种 植 结 构 大相 径 庭 , 这
以致 于有 很 多移 民初 来 乍 到 之 时 连 棉 花 怎 么 种 都 不
一
、
三峡 工程 外 迁 农 村 移 民现 状 调 查
知道 。从 调查结 果看 , 7 % 的 移 民家庭 表 示搬 迁 前 有 8 后生 产方 式 和 以前 相 差很 大 , 2 % 的移 民家 庭表 示 有 0
21 00年 5月
三峡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un lo hn he re iest( ma ie o r a fC iaT reGog sUnvri Hu nt s& S c ̄ S in e ) y i o i ce c s
M a 01 v2 0
第3卷 2
第 3期
约 % 小 8 1人 , 9 8 是全 国接 收三 峡 工程 移 民最 多 的县 级 市 。我 等果树 为 主 , 9 的 移 民种 植 水 稻 、 麦 等 粮 食 作 另外还 有 极 少 数 是 以种 植 油 菜 等 经济 作 物 为 主 。 们 在 当阳市 以问卷 访 谈 为 主深 度 走访 为辅 对 5 O户 三 物 , 棉 黄 峡 工程外 迁农 村移 民 2 6人 进行 调查 , 2 对其 生产 、 活 当 阳市长 年 以来 以种 植 菜 籽 、 花 、 豆 等 经 济 作 物 生 同时大 力发 展 林果 、 菜 、 牧 业 三大 特 色 板 蔬 畜 以及心理 状 况进行 分 析 研究 , 在此 基 础 上对 三 峡 工 程 为基 础 ,
三峡库区开县农村移民生活安置效果评价

第52卷第1期2021年1月Vol.52,No.1Jan.,2021人民长江YangLze River文章编号:1001-4179(2021)01-0218-06三峡库区开县农村移民生活安置效果评价江小青,徐会显,周晖(长江水利委员会河湖保护与建设运行安全中心,湖北武汉430010)摘要:三峡移民安置涉及范围广、移民数量大、项目多、持续时间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库区典型区县——重庆开县为例,系统调查了开县不同类型农村移民户生活安置情况,并结合相关政府统计、访谈记录等资料,从居住条件、收入状况、生活消费支出、生活水平以及基础设施配套5个方面,对生活安置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库区农村移民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收入状况以及生活水平得到恢复,生活安置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基础设施覆盖等方面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农村移民;移民安置;问卷调查;三峡库区中图法分类号:D632.4文献标志码:A DOI:10.16232/ki.1001-4179.2021.01.035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民安置工作历时长达近18a,涉及130万移民,涵盖库区20个区县、277个乡镇,具有范围广、移民数量大、项目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移民搬迁安置从1993年正式开始,分四期实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三步走总体思路和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针,已取得了“搬得出、初步稳得住”的阶段性成果[1],正逐渐由“搬得出”向“安稳致富”的更高层次发展°从“搬迁建设”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三峡移民最终实现和谐库区的关键°加之库区移民规模较大,属于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影响较大的区域,移民安置成效受到社会舆论普遍关注°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是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安置的重点和难点[2]°近年来,围绕库区农村移民安置问题开展了诸多调查分析工作,已有学者从规划理念、规划总结、评价指标、外迁安置效果区域差异、外迁适应性、安置模式以及精准帮扶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的研究[3-9]°多数研究以宏观调查以及横向不同区县比较分析为主,而针对某个典型区县农村移民安置展开纵向研究的较少°移民安置涉及移民的生产、生活两个方面°马力等[10]通过对库首地区的秭归、兴山、巴东等县乡镇移民调查发现,移民搬迁以后,库区农村的居住环境、住宅条件、生活条件和交通条件均较移民前有明显改善,农户普遍比较满意°林青等[11]结合开县移民后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移民生产安置情况,提出了移民后续安稳致富的政策性建议°本文以三峡库区典型区县一一开县为例,主要从生活安置方面探究农村移民生活安置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三峡库区发展和后续工作科学有效地实施提供依据°1农村移民基本情况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接20a一遇回水,涉及开县境内水库面积55.5 km2,其中淹没陆地面积46.4km2,水域面积9.1km2,水库库岸长度约401.2km°淹没涉及县城1座、建制镇1座、乡级镇5座、:m类集镇2座,淹没单位420个、工矿企业134家,淹没涉及人口110852人、各类房屋面积442.3万m2,淹没耕地2618hm2、园地555hm2、河滩地71hm2、林地56hm2、鱼塘104hm2,以及一些专项设施等[12-16]°开县淹没涉及人口占重庆市移民总量的16.62%,收稿日期:2020-05-12作者简介:江小青,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河湖管理督查与咨询工作。
三峡移民的幸福生活

专项扶贫三峡移民的幸福生活□ 胡并发 郑黎晶 本刊记者 邵猷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舍弃了自己的家园,辗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在新的环境,他们用勤劳和智慧重建家园。
他们,就是三峡移民。
2000年和2004年,江西省接收安置政府组织外迁江西省的三峡移民1933户共8633人,主要来自重庆市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集中安置在江西省奉新、靖安、永修、峡江、浮梁、崇仁、宜丰、共青城等8个县51个乡镇(场、所)142个村组。
自江西省接收安置三峡外迁移民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及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峡移民管理机构以实现三峡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总体工作目标,坚持三峡移民后期扶持与其他大中型水库移民同政策、同规划、同落实,以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为抓手,以倾心帮扶、增加收入为立足点,政策兑现到位,生产帮扶到位,68692020年 第21期设施完善到位,注重以扶促稳,打造三峡移民安居乐业生活环境,全力助推三峡移民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尤其是,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携手决战贫困的坚强力量不断汇集,一系列惠民举措加速落地,让移民们的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日前,本刊记者和江西省扶贫办三峡移民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浮梁县藏湾乡,解码这里移民们的幸福生活。
发展产业撑起脱贫希望一场冬雨过后,浮梁县藏湾乡藏湾村的一片甘蔗地显得更加郁郁葱葱,把村庄装点得生机勃勃。
村民段承凤、马灼玲,正在甘蔗地里忙碌着。
村干部告诉记者,她们本是重庆奉节县人,因响应国家三峡移民“为大家舍小家报国家”的号召,举家来到浮梁县藏湾乡藏湾村安家落户。
近年来,她们通过自身努力和各项政策扶持,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模范。
据了解,三峡移民作为一个国家大型项目,移民搬迁到浮梁藏湾乡的共有420人,分别安置在寒溪、午项、藏湾等3个村。
自2004年迁入以来,他们在产业转型、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政策理解等各方面,明显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三峡工程农村外迁移民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对策

三峡工程农村外迁移民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对策作者:邵安银刘嫣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3年第6期邵安银刘嫣(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文章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北闸移民村入户调查,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移民的心理适应的特点,根据移民心理适应的现状及其特点,就如何加强农村外迁移民的心理适应性,从国家大政方针、地方政府、移民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促进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移民;心理适应;移民政策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3.06.063文章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北闸移民村入户调查,对移民心理适应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移民心理适应的问题进行探讨。
1移民心理适应的特点分析1.1从移民年龄、文化程度看心理适应契合度本次调查的38户北闸村移民,搬迁时间都在一年左右,安置方式属于集中安置。
调研结果表明:①年龄与移民的心理适应性成负相关,即移民的年龄越小,其心理适应性越好,年龄在18-59岁段的移民心理适应契合度明显高于60岁以上的移民。
因为移民的年龄越小,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就越强,年龄越大,其故土情结也就越浓厚,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差。
②文化程度与移民心理适应性之间呈正相关,移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心理适应性越强,反之越弱,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移民的适应水平要显著好于初中及小学及其小学以下移民的适应水平。
因为文化程度越高,其看待整个移民工程的心态越积极、对移民政策的理解也越科学,加之思想相对开放,对新生活有较高的渴求,因此更容易接受因搬迁带来的改变。
1.2从移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看心理适应契合度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北闸移民村入户调查,从移民主体的角度,在生产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对移民心理适应的状况进行考察,形成的结论是:移民在经济活动方面契合度高,生活方式方面契合度持平。
经济是基础,生产是基础的基础,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是移民在搬迁后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问题,移民对这种改变是否适应,直接影响到移民对搬迁后生活的主观感受,因而是移民适应研究中最基础的方面。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2011修订)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2011修订)【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8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公布日期】2011.01.08【实施日期】2011.01.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行政法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2001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9号公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第588号《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维护移民合法权益,保障三峡工程建设,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三峡工程建设,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统筹使用移民资金,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妥善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产、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为三峡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应当与三峡库区建设、沿江地区对外开放、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五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国家扶持、各方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三峡工程淹没区、移民安置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和群众应当顾全大局,服从国家统筹安排,正确处理移民搬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六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实行移民任务和移民资金包干的原则。
第七条国家对三峡工程建设移民依法给予补偿。
具体补偿标准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管理机构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测算、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八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以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是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管理机构负责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
湖北省、重庆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并设立三峡工程建设移民管理机构。
三峡工程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所在地的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三峡工程建设移民管理机构。
三峡移民健康相关问题研究

大 ,失落感 ,焦虑和压抑 ,依附心理,其影响因素
主要 有移 民政 策 落 实 因 素 ,经 济 因素 ,社 会 支 持 , 社 会 适应 ,生 产环境 因素等 ¨ 。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 展滞后 ;③ 库 区卫 生条件落 后 ,公共卫 生体 系薄弱 ;④ 移 民文化 素质低 。 J 上海市三峡库区移民各相关年龄段问寄生虫感染差
黄
玲
综述 ,王 南平
审校
Hu n n a g Li g, W a g Na p n n n— i g
【 中图分类号】R 9 【 13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0 98 20 )1 — 97— 2 02— 92(08 2 04 0
【 关键词 】 三峡移 民 ; 康 ;可持续发展 健
理 ,既 盼望 三峡 工程立 刻 上马 又不 情愿搬 迁 的矛盾 心理 ,以及 期 待 失 衡 的 心 理 等 ¨ 。根 据 对 四川 省 奉节 县农 村移 民心理状 况 的访谈 研究 ,他 们 都存 在
三峡工程库 区 自然疫 源性疾病 和虫媒 传染病
( 钩端螺 旋体 病 、血 吸虫 病 、流行 性 乙型脑 炎 ) 如 、
程度不同的期待心理、依附心理 、恋土心理和疑虑
心理 … 。移 民普 遍具 有 高期 望值 心 理 、补 偿 心理 、 等待 心理 和宣 泄 心理 ¨ 。 水库 移 民存 在 的 一 些 心 理 问题 有 :心 理 压 力
与流动人 口有 关 的流行病 ( 如性病 、艾滋 病等 )
发病 率 比移 民前 发 病 率 高 ,并 呈 上 升 趋 势 J 。三 峡库 区重 庆 段 移 民健 康 监 测 结 果 发 现 ,2 0 0 4年 各 监测 点报 告 甲乙类法 定传 染病 发 病率 比非 三峡 库 区 段高 。其发 病 率高 的原 因为 :① 移 民人 口密集 ;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3风 笑 天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obtained in 1997,1999and 2000about ruralmigrants of the Three G orges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adaptation situation of the migrants in the place of resettlement ,it shows that the adaptation in everyday life is better than the aspect of labor ,and the latter is better than the mentality.By analyzing the in fluence factors on adaptation of the rural migrants of the Three G orges ,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the types of resettlement and the care of local g overnment are m ore im portant to the adaptation of the migrants in the early time of resettlement.The manner of labor ,the difference of custom and public security will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to the adaptation of the rural migrants as the time g oes on.The changes on type of resettlement since 1999will bring s ome other problems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rural migrants.3 本文的初稿在北美华人社会学协会(NACS A )2003年年会上发表(美国亚特兰大,2003年8月15日)。
笔者谨借此对美国杜克大学(DUKE )社会学系教授林南博士、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 LA )社会学系教授周敏博士对论文给予的评论和建议致以衷心的感谢。
一、问题与背景 三峡工程总共淹没城市2个、县城11个、集镇114个、乡356个、村1711个;线下淹没的动迁人口84162万,其中农业人口36115万,非农业人口48.47万;如果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因素,按12%的增长率计算,动迁总人口将达到113万。
随着2002年11月三峡大坝的正式截流合拢,三峡工程大规模移民的第二期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3月底,三峡工程累计移民已达7214万人,已移民人数占规划搬迁人口的6413%。
在已搬迁人口中,包含外迁农村移民14万人(新华网,2003)。
三峡工程所引发的百万移民是迄今为止动迁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水库移民。
随着大量移民的搬迁,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我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三峡工程百万移民要做到“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这是三峡工程移民工作的最终目标。
然而,由于水库移民是一种非自愿性的工程移民,这一人口迁移过程不具有市场选择性,特别是由于移民从原居住地搬迁进入安置地往往是一个突变过程,这一过程必将导致移民居住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引起移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等发生急剧的变迁。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迁移对移民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中包括:原有的生产体系被破坏,生产性的收入来源丧失,人们被重新安置到另一个可能使他们的生产技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且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中,乡村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网被削弱,家族群体被分散,文化特征、传统势力及潜在的互相帮助作用被减弱等等(塞尼,1996:18)。
现在,“迁得出”已经成为事实。
当70余万移民已在新的安置地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他们能够从各方面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吗?或者简单地说,那些已经完成搬迁的三峡移民在新的安置地能够顺利地“落地生根”吗?要能“落地生根”,要做到“稳得住、能致富”,一个首要前提是移民对安置地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够很好适应。
移民通过一定途径完成对搬迁后的自然、社会环境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的适应,是其得以融入安置地社会生活和社区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发性移民得以实施、移民得以致富奔小康的基本保证。
国外的移民研究较多关注自愿性移民、国际移民及其决定因素。
非自愿性移民和移民后果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
因此,非自愿性移民研究不像自愿性移民研究那样,有现成的可以利用的研究范例。
中国国内对三峡移民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文献分析表明,目前国内三峡移民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移民迁移的动力、迁移的模式、移民安置政策、移民心理、移民社会适应性、移民社区整合、移民社会发展等方面。
其中,专门集中探讨移民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论文约有10篇左右,它们基本上都是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根据1997年实地调查的数据所发表的成果(参见刘震、雷洪,1999;杜健梅、风笑天,2000;张青松,2000;雷洪、孙龙,2000;习涓、风笑天,2001;汪雁、风笑天,2001;罗凌云、风笑天,2001;苗艳梅、雷洪,2001;郑丹丹、雷洪,2002)。
这些成果对三峡农村移民社会适应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初步描述和分析,对于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三峡移民社会适应的状况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从整体上认识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来说,尚需做深入的相关研究。
首先,已有研究使用的是一个时间点上的横向资料,因而研究所得的结论往往是对相对静止状况的描述;而移民在安置地的社会适应则显然是一个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对这种动态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则必须借助于多个时点上的纵向资料。
第二,这些研究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主要依据的是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少量的双变量统计,缺少相对系统和深入的多变量分析。
使得无论是对移民社会适应现状的描述,还是对影响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的深入分析,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笔者及其同事于1997年、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三年对湖北省宜昌地区400多户三峡农村移民进行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以定量方法描述三峡移民在新的安置地的社会适应状况;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探讨影响移民在新环境中社会适应状况的各种因素,力图在对移民社会适应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寻找其理论含义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样本与资料 湖北省宜昌市所辖的宜昌县和秭归县是三峡大坝坝址所在地,而坝区移民则是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起点。
它涉及到宜昌、秭归两县的四个镇,最终搬迁12257人。
1995年8月统计,应搬迁3508户、12255人,已搬迁3317户、11682人。
其中,后靠7596人,占65%;外迁3723人,占32%;投亲靠友363人,占3%。
到1995年10月底,已全部完成搬迁(马尚云,1996)。
本项研究的对象是位于三峡坝区的第一期农村移民,即主要集中在成建制外迁、集中安置与集中后靠安置(移民初期两种最主要的移民搬迁与安置方式)的三峡坝区农村移民。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项研究所依据的三次调查均未能做到完全随机抽样,而是根据坝区移民的实际状况,采用了判断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成建制外迁的枝江市董市镇的平湖、双湖、桂花、五岭村,宜昌市伍家区的灵宝村、南湾村,点军区联棚乡的永红村、杨家村、先锋村,以及后靠的曲溪村、乐天溪镇的朱家湾村等等。
在所抽取的村中,采取对所有有人在家的移民家庭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每户中户主(户主不在家时,则调查其配偶或者一位18岁以上的家庭成员)的方法。
三次调查中实际抽取的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1。
本研究的主要因变量是移民的社会适应,笔者在研究中将其界定为移民对安置地新社区中生活各方面的习惯程度和满意情况。
并将因变量操作化为几个主要的维度,包括日常生活、家庭经济、生产劳动、邻里关系、社区认同等层面。
每一个层面设计出2-3个个人评价和感受的问题作为指标进行测量。
问卷中主要的自变量则包括移民的家庭规模、搬迁时间、搬迁方式、被访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对三峡工程的认识、对政策落实的看法、对安置地政府和居民对移民的态度评价、原居住地与安置地在各方面的差别等等。
三次调查均采用结构式访问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工作由原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调查小组完成。
表1 三峡农村移民调查各次样本分布单位:人 调查时间安置地点1997年4月1999年5月2000年5月搬迁方式枝江市董市镇宜昌市伍家乡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宜昌县乐天溪镇秭归县茅坪镇合计平湖村753542外迁五岭村693435外迁双湖村936243外迁桂花村823935外迁灵宝村—7685外迁南湾村—107外迁永红村——21外迁杨家村——17外迁先锋村——23外迁朱家湾村10899—后靠美人沱村99——后靠曲溪村—65114后靠 526420422三、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的描述分析 由于研究者对社会适应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稍有不同,因而三次调查问卷中所用的指标并不完全一样。
为了较好地反映三峡移民在安置地社会适应状况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我们将三次调查中完全相同的8个指标抽出来,进行基本描述统计,每一指标的取值范围从1分到5分,均值越小表示适应状况越好。
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三年调查结果中相同指标适应状况的描述与比较 三年平均1997年1999年2000年方面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1.邻里关系满意2.26 2.39.76 2.41.76 1.98.762.住房状况满意 2.60 2.58 1.10 2.71 1.09 2.50 1.053.生活习俗适应 2.47 2.76 1.08 2.42 1.08 2.24 1.014.提高经济信心 3.27 3.08 1.30 3.54 1.13 3.20 1.305.生产劳动适应 3.05 3.54 1.05 2.85 1.22 2.75 1.166.经济收入满意 4.12 3.82 1.06 4.17.82 4.36.787.怀念原来地方 4.32 4.19.93 4.23.69 4.60.628.思念原来熟人 4.33 4.20.92 4.26.72 4.53.60均值间差距 1.81 1.85 2.55表2的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上看,三次调查中8项指标的均值范围基本上都处于2分至4.6分之间,但将三年平均起来看,则明显处于三种适应状态:邻里关系、住房状况和生活习俗处于适应较好的状态(表中第二列粗体数字部分1-3行);提高经济的信心和生产劳动适应处于适应的一般状态(表中第二列4-5行),而经济收入、思乡和念旧心理方面则处于适应的最差状态(表中第二列粗体数字部分6-8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