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成语
高考语文二轮温习正确利用成语导学案1

正确利用词语(成语)【学习目标】1.熟悉成语运用的高考题型。
2.把握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设误类型的成语题,并能联系语境,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正误。
3.积累、整理易望文生义、用错对象的成语,学习答题技能。
【重点难点】1. 积累、整理易望文生义、用错对象的成语;2. 学习答题技能,能联系语境,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正误。
【学法指导】分析、归纳、整理、练习巩固。
【学习进程】一、自主学习1.认真阅读《三维设计》P6。
弄清辨析成语方式一、方式二。
2.真题引领(1)(2012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利用适当的一项是()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超卓,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那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职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不屈不挠,表现出高贵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2)(2012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和依次填入成语,最适当的一组是:(3分)()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开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__。
A.改名换姓赫赫出名弄巧成拙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更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移花接木赫赫出名弄假成真二、合作讨论:1. 指出下列句中成语是不是运用适当,为何?(1)这部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偷偷的。
(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钱乃至低于本钱,这对消费者来讲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成语的含义、用法和出处。
2. 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丰富语言表达。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 成语的来源和演变3. 成语的分类和特点4. 高考成语题型解析5. 成语运用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来源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高考成语题目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成语。
3. 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成语的起源和演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分类和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高考成语题目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成语。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学习的成语,总结其含义、用法和出处。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成语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检查学生对成语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 练习题成绩:评估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表现,了解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1. 成语辨析与运用2. 成语错误类型分析3. 成语辨析技巧讲解4. 成语运用实例解析5. 高考成语辨析题目练习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辨析与运用的方法及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错误类型及实例,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3. 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成语辨析与运用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讲解成语辨析与运用的方法及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成语错误类型及实例,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成语辨析与运用知识。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高学生的成语辨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构成3. 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4. 成语的常见错误用法及辨析5. 成语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考查形式和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错误用法及辨析。
2. 难点:成语的错误用法及辨析,成语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考查形式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高学生的成语辨析能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构成,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成语的错误用法及辨析,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5.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成语故事:介绍一些成语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底蕴。
2.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和反应能力。
3. 成语运用实例:分析一些著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运用,让学生学会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成语。
七、高考成语真题解析2. 解析高考成语真题中的错误用法,让学生了解高考成语考查的难点。
3. 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成语真题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八、成语辨析练习1. 设计成语辨析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成语辨析能力。
2. 分析练习题的答案,讲解成语错误用法的原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高考语文成语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成语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语文成语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语文考试中常见的成语题型和考点;2. 掌握常见成语的意义、用法和相关知识;3. 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常见成语的意义、用法和相关知识;2. 成语在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成语的理解和运用;2. 高考语文考试中成语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高考语文教材、高考语文试题;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素材:成语例句、成语故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高考语文考试中常见的成语题型和考点;2. 分析成语的意义、用法和相关知识;3. 讲解成语的来源、典故和文化内涵。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针对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成语题型,分析解题技巧;2. 通过多个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3. 引导学生积累解题经验和技巧。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成语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2. 分组讨论、展示答案,并进行互评;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更多的成语例句和成语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运用成语进行写作;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3. 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建议。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成语例句和成语故事;3. 高考语文试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2. 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3. 学生对高考语文考试中成语题型的解题技巧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贴近高考语文考试的要求;3. 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的常见错误类型及原因。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高考成语常见错误类型及原因分析3.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4. 成语辨析练习三、教学过程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成语的概念、来源和构成,分析成语的特点。
2. 高考成语常见错误类型及原因分析:归纳总结高考成语错误类型,分析错误原因。
3.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讲解成语的正确用法,举例说明。
4. 成语辨析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成语辨析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错误类型及正确使用方法。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成语的正确用法。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成语辨析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错误类型及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对成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在教学评价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练习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成语复习策略1. 分类复习:将成语按照词义、用法、出处等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 归纳总结:对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错误原因,提高识别和避免错误的能力。
3. 成语接龙:通过成语接龙游戏,增加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七、成语辨析技巧1. 词义辨析:掌握成语的准确词义,区分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
2. 语境分析:根据句子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填空。
3. 逻辑关系:注意成语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使用错误的成语。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重点: ①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知识讲解】讲解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1.理解的含义, 不可望文生义2.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 把握比喻义3.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①形相近而义不同的②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③褒贬色彩不同的4.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一、理解的含义, 不可望文生义。
(4)(7)(13)(19)(22)(27)屡试不爽: 爽, 差错。
多次试验都不错。
间不容发: 间jiàn, 空隙。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不足为训:训, 教导、规范。
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
大方之家:大方, 专指学者、内行人。
身体力行教学相长不速之客素不相能不齿于人曲突徙薪首鼠两端夜阑人静因人成事醍醐灌顶二、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 把握比喻义。
(16)(45)方枘圆凿zuò: 方榫头, 圆榫眼, 两下里合不起来。
比喻两者格格不入。
和盘托出: 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
原来比喻毫不保留地全都拿出来。
后来比喻毫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李代桃僵: 僵, 干枯。
原意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来比喻兄弟间互爱互助。
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登堂入室: 堂, 正房。
室, 内室。
进了正房又入内室。
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振聋发聩:声音大得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
比喻言论激昂, 使糊涂麻木的人清醒。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 几乎要把耳朵震聋了。
)三、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24)骇人听闻: 骇, 惊吓。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耸人听闻: 耸, 惊动。
夸大或捏造事实, 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鞭长莫及:莫, 不。
及, 到。
原意是鞭子虽长, 却不能打到马肚子。
后比喻相隔太远, 统治或影响的力量达不到。
望尘莫及:莫, 不能。
及, 到。
原意是望着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
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交际和写作中能够运用成语丰富语言。
3.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提高学生对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运用4. 成语的辨析与练习5. 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成语的正确运用。
2. 难点:成语的含义理解和辨析,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分析成语的正确运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实例,分析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练习法: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使用场合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成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举例说明成语的正确运用。
3.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辨别成语的正确与错误,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4. 讨论:分组讨论成语的使用场合和注意事项,分享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的正确运用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练习题的正确率:统计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成语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相关成语题目,评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教材或成语词典:提供成语的定义、例句和故事背景。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成语例句、成语故事和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成语复习教案

高中语文成语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中语文成语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次复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高中语文中常见的成语。
2.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辨析成语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2. 运用成语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成语的例句和解释。
2. 学生准备纸和笔,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包含一些常见的成语,引导学生猜测成语的意义。
步骤二:复习成语的意义和用法(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成语,逐一解释其意义,并给出例句。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黑板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步骤三:辨析成语的意义(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相似的成语,让学生分析其区别,并解释其不同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来理解成语的意义,或通过比较不同成语的用法来辨析它们。
步骤四:运用成语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2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或口语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在表达中尽量运用所学的成语。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范文或口语表达示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成语,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提问。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成语的理解程度、运用成语的感受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成语运用能力等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查找更多的成语,并整理成语的来源和用法。
2. 学生可以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积极运用成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成语一、考试说明成语的《考试说明》能力要求点同前边近义词,此不再赘述。
二、考查方式对成语的考查,侧重点是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和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的能力。
近几年的考查方式基本上都是判断选择的形式。
题型一:选择判断成语运用正确与否;题型二:运用近义成语填空。
三、应考方略熟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
因此,正确使用熟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通常要注意这些方面:.色彩不明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如: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蠢蠢欲动”本指虫子及其它生物缓缓移动,后用来比喻坏人准备进攻或行动,多含贬义,用在来我国投资的外商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2.断词取义熟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如果在使用时,只断取熟语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抛开熟语其它语素的意义,就会导致熟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相悖。
如: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
在句中只断取了熟语中的“首”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与语境相悖。
3.对象误用有些熟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指搬运书籍时,把牛累得出汗,存放书籍时,装满了屋子。
这里明显是因为不知道使用对象,而把用于书的熟语扩大到人身上。
4.谦敬错位有些熟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
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这里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5.功能混乱每个熟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如: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指手画脚”是一个动词性熟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形容词性熟语,充当了状语。
6.不合语境有些熟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
如: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
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熟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
7.望文生义熟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熟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在句中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误解成了美好之意。
8.形近混淆有些熟语与其他熟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
如: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不负众望”意思是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熟语“不孚众望”混淆了。
9.特定用法有些熟语随着语言的演变,形成了固定的常用义,但本义也没有完全废除,只是使用较少。
使用时就不能只从常用义入手,以免误用。
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不三不四”本义是不像样子,后来比喻行为不正派,在该句中用的是本义,是正确的。
还有些熟语使用时离不开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会出错。
如:成都五牛俱乐部的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这个熟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就不恰当了。
四、高考原题详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中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其药效一般比较缓和。
B.虽然平时工作很忙碌,但只要有时间,我就整顿家务,让家里变得洁净、整齐、漂亮。
c.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D.诗评家所谓“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跟白居易“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是不同的,饥寒让杜甫刻骨铭心,所以他写出的诗句更加深刻感人。
答案:D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D 级。
A项缓和:使不再紧张;变和缓,如缓和紧张局势。
“药效缓和”使用不恰当,可将“缓和”改为“平和”。
B项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一般用于整顿纪律、整顿作风等。
可改为“整理”。
c项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骄傲的样子。
这里属于贬义词误用。
可改为“神清气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的关键,一要重视平时积累,对不熟悉、不了解的成语要弄清词语意义、用法规范、感情色彩,切忌不求甚解或望文生义;二要结合提供的语境去辨别有关成语的运用,特别是注意从词语与语境之间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特定情境等方面加以判别。
使用成语,就表明成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利用语境,就是要通过对上下文内容的理解和辨析,来寻找解答成语运用题的钥匙。
A项中“无所不为”意思是不论什么事都干,多指做坏事,是贬义成语,显然不符合语境。
B项中“安土重迁”意思是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从句中语境看是指乐于搬迁,而不是不愿搬迁,属于望文生义。
D项中“不耻下问”为谦辞,指向比自己地位和学问低的人请教,不符合语境含义。
五、成语专项训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儿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都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回到住所后,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
B.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c.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D.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英勇而机智的荆柯,筹划了一个有始有终的行动方案,为了吸引秦王嬴政上钩,就必须砍下樊於期的头颅,作为晋见时奉献的礼品。
B.有关部门整顿房地产市场,那些八字还没一撇就热热闹闹售房的开发商,终于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c.文化领袖的形成,不只需要本人的天赋和努力,还需要一个让公众认同的过程。
任凭一两件事,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
D.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着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鸽子能利用地球磁场来导向,相映成趣的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一种细菌也能感应地球磁场,这种细菌在磁场中的行动方向就像是一个罗盘针。
B.热情的张阿姨听说小王是自己女儿的朋友,便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末班车。
c.专家指出,只要采取“绿色生活方式”,使家里的每件物品都物尽其用,就可将家庭产生的垃圾量降低25%,化学洗涤用品的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二。
D.这些优秀作品并没有在获奖后被束之高阁,而是在政府扶持下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丰富文化市场,让本地群众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收购雅虎这场角逐,可谓两败俱伤,而让他们强大的对手谷歌渔翁得利。
B.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c.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D.上山路上,我们常打开等高线图察看,有的同学还用军事望远镜煞有介事地东张西望,引来不少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