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龚自珍《己亥杂诗》
龚自珍诗词《己亥杂诗》赏析

龚自珍诗词《己亥杂诗》赏析龚自珍诗词《己亥杂诗》赏析龚自珍在文学和政治上都颇有成就,多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表达对祖国江河的关爱和对清政府的大胆批判,除了诗歌,在古文上也颇有研究。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对诗句的理解: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二、赏析:《己亥杂诗》共315首。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
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
“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
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拼音版

《己亥杂诗》是清代时期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自叙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拼音版,欢迎大家阅读!《己亥杂诗》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九州生气恃风雷,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万马齐喑究可哀。
wǒ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我劝天公重抖擞,bù jū yī gé jiàng rén cái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选自《龚自珍全集》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
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
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
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很生动,极富有艺术魅力。
己亥杂诗五上语文诗意

己亥杂诗五上语文诗意
诗意:《己亥杂诗》这是一首赋有政治特色的诗。
整首诗层次分明。
一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廷噤声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龚自珍指出了要改变这种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改革内政的巨大力量。
并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龚自珍则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所以朝庭应该做的就是破格重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原文: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1.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2.浩荡:无限。
3.吟鞭:人的马鞭。
4.东指:东方故里。
5.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6.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7.花:比喻国家。
8.即:到。
己亥杂诗读后感

己亥杂诗读后感《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网为您整理编辑己亥杂诗读后感,欢迎阅读。
己亥杂诗读后感(一)在灯光下,我手捧着这首诗,心中默默诵读,一曲充满爱国情怀的诗,流进了我的心田,那就是它《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感情激越的诗篇,它那真挚的情感,恳切的言辞,生动的气势,无一不表现出期待人才改变现状的强烈的愿望!我可以想象,诗人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疾苦,官场上无一正直的官员。
这时,爱国诗人龚自珍熬不住了,他饱含着忧愤之情用如椽大笔,勇猛地向封建末世开战,揭露黑暗,抨击时弊,倡言改革的风气,这多么令人振奋啊!我放下了书本,望着广阔无垠的天空出神,好像我就是那位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的诗人。
深蓝色的天空中有几颗若有若无的星星,它们好像也在控诉那时的朝庭。
我又猛然想到,我们生活在这么平静详和的世界里,不是社会的恩赐吗?此时,我又重新拿起书,细细品味这四行既平凡又特殊的诗句。
己亥杂诗读后感(二)已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七言绝句,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词。
这组词内容广泛,而且有许多篇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抒发了作者不滿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要求变更现实的进步思想和要求严禁鸦片,抵御外国侵略的爱国精神。
诗中第一句九洲生气侍风雷就告诉我们要使中国大地有生气,必须依靠狂风惊雷才行。
在当今社会,人类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走狗起精神,打破陈规产生各种各样的人才。
科学的灵感,绝对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那些不懂得珍惜、没有同情心的人。
要想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自身的发奋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练好了扎实的本领,整个天空都会是你的。
龚自珍《己亥杂诗》全集阅读

龚自珍《己亥杂诗》全集阅读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
它是近代著名的大型组诗,以诗人的一生经历为主线,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时弊,表达其反对侵略、呼唤变革的思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风格是雄奇与哀艳并存。
就谈谈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
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
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影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全诗:1.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巵言夜涌泉。
百卷书成南渡后,先生续集再编年。
2.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
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3.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4.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余不携眷属仆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亦曾橐笔侍銮坡,午夜天风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7.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
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
8.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别西山)9.翠微山在柘潭侧,此山有情惨难别。
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别翠微山)10.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
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己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赏析(曹旭)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龚自珍出京都礼部,辞官南归。
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落英满眼,日暮风起,狼藉残红。
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别离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唱出这首歌。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是龚自珍己亥年所作七绝组诗的总名称,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
而对具体某一首,实际上却是“无题”诗或“寓意”诗,即诗人不愿把真意在诗题里点明,而是寓意诗中,那么,蕴含在这首诗里的真意是什么呢?──是离愁;是离愁引起的深深的思索。
是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如同玫瑰花瓣酿出的瑰丽境界。
且让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尝。
龚自珍告别京都了。
“予不携眷属兼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回首望城阙,旌旗晚明灭,一阵阵浓郁的离情别绪突然涌上心头,“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我们便可想而知了。
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了。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然而,日既西斜,暮霭已生,此时纵有满腔离情也不得不匆匆赶路,于是抽响马鞭──“吟鞭东指即天涯”。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了。
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

龚⾃珍《⼰亥杂诗》原⽂及赏析龚⾃珍《⼰亥杂诗》原⽂及赏析 《⼰亥杂诗》是清代⽂学家龚⾃珍创作的⼀组诗。
这是⼀组⾃叙诗,写了平⽣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分⼴泛,内容复杂,⼤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全诗多⽤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多种⼿法写景抒情。
下⾯是龚⾃珍《⼰亥杂诗》原⽂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 ⼰亥杂诗 (其五)(浩荡离愁⽩⽇斜) 作者:龚⾃珍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怀离愁⽽对⼣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 《⼰亥杂诗》是诗⼈晚年写的⼀⾸组诗,这⾸诗选⾃其中第五⾸。
⾸句:“浩荡离愁”是说诗⼈的愁绪⽆边⽆际,“⽩⽇斜”是写景。
此句可译为,在⼀个⼣阳西下的傍晚,我带着⽆边⽆际的愁绪离开京都。
第⼆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即向东。
“天涯”即指⾃⼰的家乡,诗⼈当时住在⼴东,相对于京城来说,距离遥远,即有天涯之意。
此句可译为,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最后两句:这两句⽤了⽐喻的修辞⼿法,“落红”喻指诗⼈⾃⼰,“花”喻指国家、⼈民。
诗⼈虽辞官回家,但仍⼼系国家⼈民,即使是辞官离京,也要像落红⼀样,化作春泥,护花(报效国家,报效⼈民)。
龚⾃珍⽣活在清政府的衰落时期,辞官时间在道光时期,⼤约是与英国的战争前两年,诗⼈⼀⽣爱国爱民,⼼忧国家⼈民。
“浩荡离愁⽩⽇斜”。
“浩荡”,⼴⼤⽆边。
“⽩⽇斜”,⼣阳西斜。
龚⾃珍报国⽆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情是⼗分苦闷。
诗中⽤“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私怨,⽽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显⽽易见。
“浩荡离愁”⼜⽤⼣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重浓浓的⾊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
” 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态所致。
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了有如天涯漂泊的⼼绪。
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答题。
①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或离愁诗中的“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2、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写出了诗人离京时既忧伤又愉快的复杂感情。
3、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4、全诗共四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三种心境。
或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以身报国的信念。
5、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
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比喻诗人自己,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为什么说“吟鞭东指”“即天涯”?答: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次离京,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出了城门,就如同人在天涯一般。
前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8、诗人如何写出辞官离京时的愁绪的?答: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的“落红”指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赏析这两句诗。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护花”是崇高精神的象征。
情怀或者赏析:作者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龚自珍《已亥杂诗》
向安宇20052767
一、关于《已亥杂诗》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自传式的大型组诗,是宋末汪元量以后这一诗歌体式的新发展。
组诗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时弊,表达其反对侵略、呼唤变革的思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程金凤评赞说:“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恻遒上,如万玉哀鸣。
”这和青乔《咄咄吟》内容集中反映鸦片战争甬东之役者不同,也和后来黄遵宪《己亥杂诗》的风格有异。
二、关于龚自珍
1792-1841,字璱人,更名巩祚,号定庵、羽岑(左应加王旁)山民,仁和人。
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
有《定庵全集》。
自珍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启蒙学者,其诗能开拓新宇,气势磅礴,色彩瑰丽,影响清末诗界革命派及南社诗人。
“同光体”首领沈植亦称之为“奇才”,以为“定庵之才,数百年所仅有也。
”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
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
”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
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
在诗歌的艺术上,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魂,盘踞肝肠深”,其诗歌多用象征隐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奇特,文辞魁玮,接受庄子和屈原的影响较大,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谭献的《复堂日记》说其诗:“以霸气行之”,因而其诗晶光外射,飞动郁勃,富有力度。
是对古代理想化诗歌艺术的总结与发展。
三、名篇赏析
第五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作者从小就在北京读书,又在北京考中进士做官,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的理想所在。
现在,他被迫离京,心情是多么复杂呀!黄昏日落的惨淡景象,天涯海角的遥远距离,使他的离愁更加浩大而沉重了。
诗的后两句,诗人将笔锋一转,即景抒情,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多么新奇的诗句。
在古人眼里,凋谢飘零的落红,总是引起叹息和伤感的“无情物”;然而作者却看到它有情的、积极有为的一面,用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
作者就眼前赛神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
这一现实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着生气勃勃的新局面的出现。
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造新世界。
而人材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
这首诗的重心,前半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诗的启蒙意义就在于此,两诗句当然是健笔拿云的。
四、龚自珍的思想——“山中之民”的思考
《尊隐》是龚自珍早期的作品,《已亥杂诗》其二四一中说:“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勘张一军”,可见他是极其推崇自己的这一篇少年之作的。
文中针对当时理学家粉饰太平,颂扬清王朝“天下恬然”、“无鸡鸣狗急跳墙吠之警”的谬论,尖锐地指出封建社会已经到了“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的“衰世”,清王朝的统治到了崩溃的边缘。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对“京师”(代指朝庭)和“山中”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热情赞扬了“山中”的勃勃生机,认为“山中之民”正是消除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种种弊端、挽救封建王朝的末世命运的力量,到那时,“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
那么龚自珍所谓的“山中之民”是指什么呢?
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认为“山中之民”是代指取代地主阶级领导权的农民,以侯外庐先生为代表;第二种说法是指在野的地主阶级革新派以及同情革新派的知识分子;陈铭先生则认为是“具有启蒙思想的地主阶级反对派和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阶层”,此为第三种说法;第四种说法则认为“包括隐于野而有反清思想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来自广大农民的会党群众”,此见于《龚自珍全集》1975年新一版《重印前言》。
但是笔者个人比较倾向与形而上的分析。
龚自珍是时代的先驱,他是不可能不思考形而上问题的。
龚自珍的生命图式颇具异端性和超前性,他以超前的视界,裹挟雷电,挥舞铁锤,对现存秩序和文化进行激烈的话语颠覆,感受到的却是死寂的空旷。
“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引暮气,以梦为邻”,这是龚自珍感受到的现实悲哀。
面对这种现实,龚自珍塑造了新的理想人格类型,即“山中之民”。
这是龚自珍别出心裁的构想,他自己颇以为得意。
其“少年尊隐有高文”便是明证。
“山中之民”是一种寓言式的描述。
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山中之民”是“京师”的对立物,而“京师”是奴性、乡愿的象征,则“山中之民”的气质可想而知。
其二,“山中之民”具有高尚的情怀和博大的文化视界,因为他“枕高林,藉丰草,去沮洳,即荤确,第四时之荣木,瞩九洲之神皋”,而且“仁心为干,古义为根,九流为华实,百氏为藩”。
其三,“山中之民”具有狂狷之气,雄健之魂,所谓“百媚夫,不如一猖夫也;百酣民,不如一瘁民也;百瘁民,不如一之民(“之民”指“山民”)也”。
其四,“山中之民”是击碎“夜之漫漫,鹖旦不鸣”的衰世氛围的斗士,龚自珍敏感地预料到:“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