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系第五节癎病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心悸心悸的概念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的病因病机(一)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二)病机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虚—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痰火扰心、水饮上凌、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2014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5.心电图的改变。

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惊悸与怔忡2.心悸与奔豚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鉴别要点——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胃肠、游走)。

病证鉴别心悸与怔忡心悸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2.辨脉象变化虚证—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实证—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气虚;心悸头晕,面色不华—血虚;心悸盗汗,潮热口干—阴虚;心悸肢冷,畏寒气喘—阳虚。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水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瘀血;心悸烦躁,口苦便秘—痰火。

虚实夹杂者还要分清孰虚孰实。

——虚证居多,虚实相兼(拓展)心悸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为多,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相应兼顾。

心悸以心神不宁为病理特点,酌情安神——养心安神、重镇安神。

心系讲稿

心系讲稿

第一节心悸定义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历史沿革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张景岳《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金匮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心系病证2

心系病证2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 舌红,苔黄 作,胸闷烦躁,失眠多 腻,脉弦滑 梦,口干苦,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概 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素问·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 下鼓。” 2、《素问·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结语 】
结语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 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 病 因: 在心,与肝、脾、肺、肾有关。 病 位: 实为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扰动心 病 机: 神。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 治 法:当分清标本虚实。 虚证——补气血之不足,或调阴阳之盛衰; 实证——行气祛瘀,清心泻火,化痰逐饮。 因虚者,常配以养血安神之品; 因实者,则多配用重镇安神药物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
主证: 主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证: 兼证: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脉: 舌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病机概要: 病机概要: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神摇不安
治 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代 表 方: 常用药及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阴虚火旺证
主证: 主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 兼证: 兼证: 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耳鸣腰酸,头
晕目眩,急躁易怒
舌脉: 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舌脉: 病机概要: 病机概要: 肝肾阴虚,水不济火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体虚劳倦 、 2、七情所伤 、 3、感受外邪 、 4、药食不当 、

心系病症痫病

心系病症痫病
先天因素
母体突受惊恐——气机逆乱,精伤肾亏,胎儿发育异常,出生 后,遂易发生痫病。
脑部外伤
脑窍受损——瘀血阻络,经脉不畅,脑神失养,神志逆乱,遂 发痫病。
其它
六淫之邪,或因饮食失调,食宿积痰;或因患它病后,脏腑受 损——积痰内伏,遇劳则气机逆乱,触动积痰,生热动风, 壅塞经络,闭塞心窍,上扰脑神,发为痫病。
痫病证治简表
证型
风痰闭阻证
痰火扰神证
瘀阻脑络证
主证 兼证
发作呈多样性,或突 然跌倒,神志不清, 抽搐吐涎,或伴尖叫 与二便失禁,或短暂 神志不清,双目发呆, 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 而无抽搐。
发病前常有眩晕,头 晕,胸闷,乏力,痰 多,心情不悦。
发作时昏仆抽搐, 常伴单侧肢体抽 吐涎或有吼叫声。 搐,或一侧面部
(二)对继发性痫病的检查,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 及脑电图的改变,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以明确之,如 昏迷而有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时需作血糖、脑脊液检 查等;疑有占位病变时可作头颅CT、MRI或脑血管 造影。疑难病例亦可选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对明确诊断尚有帮助。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确定病性(病因)
2、证机概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 痰闭阻,上闭清窍。
3、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4、主方:定痫丸,本方豁痰开窍,熄风定惊,适用 于痰浊素盛,肝风内动,蒙闭清窍之痫病。定痫丸方 歌:定痫天麻远志星,二陈茯神川贝增,丹参菖蒲姜 竹沥,蝎琥蚕辰效殊功。
5、常用药: 天麻、全蝎、僵蚕——平肝熄风镇痉。 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菖蒲——涤痰开窍 而降逆。 琥珀、茯神、远志、辰砂——镇心安神定痫。 茯苓、陈皮——健脾益气化痰。 丹参——理血化瘀通络。 6、加减: 眩晕、目斜视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珍珠母 重镇安神。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复习资料中医内科第二章心系病症第一节心悸1、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往往兼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2、《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并以炙甘草汤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诊断依据(1). 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 3).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惊悸与怔忡的鉴别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诱发。

多为阵发性,可自行缓解。

病来虽速而病情较轻实证居多不发时如常人 5、证治分类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怔忡等因素亦可发生。

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

病来虽渐但病情较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心血不足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补血养心,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益气安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知柏地黄丸(相火妄动)阴虚火旺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心阳不振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胸 痹
胸痹
概病诊辨预结临
辨 证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论 治
机点治护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二十六 分。
胸 痹
★ 辨标本虚实
标实:气滞、痰浊、血瘀、寒凝

本虚:阴、阳、气、血亏虚。 ★辨病


情轻重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二十六 分。
机点治护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胸 痹
主要症状: 胸部疼痛
诱发因素: 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

饮暴食、感受寒冷等

发病年龄: 中年以上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胸 痹
部 位: 膻中及心前区,并向左肩臂放射
性 质: 闷痛、隐痛、刺痛、窒息感

持续时间: 阵发性、时间短、反复发作
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 静息ECG、发作ECG、负荷
试验、动态监测。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二十六 分。
病症鉴别
胸 痹
悬饮
痰饮之一,胸膈饱满, 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 。——饮流胁下
胃脘痛



真心痛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二十六 分。
胸痹与悬饮


病变 疼痛部位 脏腑
发作特点
★加 减:酸枣仁汤;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
琥珀、黄连阿胶汤;左归饮。
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二十六 分。
胸 痹 ★证

中医护理--心系疾病

中医护理--心系疾病

第二章心系疾病第一节心悸的护理一、心悸的定义及病因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

心悸的发生多与体质虚弱、劳欲过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及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

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参考本病护理。

二、心悸的常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1.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舌多正常苔薄白,脉数或细弦。

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2.心血不足心悸气短,头晕目弦,失眠健忘,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补心养心,益气安神。

3.阴虚火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4.心阳不足病情较重,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5.水气凌心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以温化水饮,宁心定悸。

6.心血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三、心悸的病情观察要点1.心悸不安观察脉率、脉律、心率、心律、舌象、诱发因素、发作持续时间。

(1)观察心率变化,测量各种心律失常脉搏时,每次测量时间应不少于1min。

(2)舌为心之苗,注意观察舌象,心血不足想者表现舌质淡红;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者表现舌质红;心阳不足者表现舌质淡。

(3)诱发因素:心悸与情志刺激,饮食过饱,精神紧张,劳倦失眠,外邪入侵,大便努责等因素密切相关。

(4)发作持续时间: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伴有痰热内扰,胆气虚者较轻;心悸频发,病程已久,脏气虚损,痰瘀阻滞心脉者较重。

2.伴随症状(1)伴呼吸困难的患者观察呼吸、咳嗽咳痰情况的变化。

(2)伴水肿的患者观察尿量和血压,记录24小时出入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 述 文献摘要】
3、分类

巢氏论述了不同病因所引起的癎病,并 将其分为风癎、惊癎、食癎、痰癎等。
【概 述 文献摘要】
4、治疗

对于本病的治疗,龚商年则从虚实论治。《临证
指南医案· 癫癎》按语中说:“癎之实者,用五癎丸
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
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
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涉及的部位不同,
和自然缓解性等特征。

据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约为人群的1‰,患病率 为3-6‰,且80%在18岁以前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约
1.15:1~1.7:1。70%左右为强直—阵挛型。按我国12亿人口计
算,全国共有600万癫痫患者。
癎病
概述
病因病机



【概 述 文献摘要】
2、临床表现

对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前人已有确切的描述。
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癫狂候》指出:“癫者,卒 发仆也,吐涎沫,口歪,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 知,良久乃苏。” 《古今医鉴· 五癎》提出癎病的特点:“发则卒然

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脊背强直,口吐涎沫,
声类畜叫,食顷乃苏。”


3.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
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 4.先兆: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5.特点: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不知,反复发作。
6.理化检查:脑电图在发作期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波或棘—慢波等阳 性表现。有条件可做CT、磁共振等相应检查。
【脑电图】
【头颅CT、MRI 】
癎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确定病性
病 性
症状
来势急骤,神昏卒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 直,四肢抽搐 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 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
舌脉: 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诱因: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
不悦。

病机概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
上千清窍。

治 法: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代 表 方: 定癎丸。本方豁痰开窍,熄风定惊,适用于 痰浊素盛,肝风内动,蒙闭清窍之痫病。 常用药 及加减:
宜分标本虚实。
频繁发作——以治标主,着重清泻肝火, 豁痰熄风,开窍定痫;

平时——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 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一)、风痰闭阻证 (二)、痰火扰神证 (三)、瘀阻脑络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肾亏虚证
癎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预防调护 】
1.加强孕妇保健,避免胎气受损。 2.加强护理,预防意外。 癎病发作的护理有二: ①发作时注意观察神志的改变,抽搐的频率,脉搏的快慢与节律,舌之 润燥,瞳孔之大小,有无发绀及呕吐,二便是否失禁等情况,并详 加记录。对昏仆抽搐的病人,凡有义齿者均应取下,并用裹纱布的 压舌板放人病人口中,防止咬伤唇舌,同时加用床档,以免翻坠下 床。
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 力,痰多,心情不悦。发作呈多样 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 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 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 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 恍惚而无抽搐
舌 质 红 , 涤 痰 熄 风 定痫丸 苔 白 腻 , 开窍定痫 脉多弦滑 有力。
痰火 扰神
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 红 , 苔 清 热 泻 火 龙胆泻肝 舌 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 黄 腻 , 脉 化痰开窍 汤合涤痰 弦 汤 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 滑 而 数 。 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 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 舌 苔 薄 白 , 血 化 瘀 通窍活血 活 熄风通络 汤加减 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 脉 涩 或 弦 。 面口唇青紫
1.脑部疾病:先天性疾病、颅脑肿瘤、颅脑
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
2.全身或系统性疾病:缺氧、代谢疾病、内
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毒性疾病。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的认识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 可表现为发作性运动、感觉、植物神经、意识及精神障碍。它 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具有发作性、反复性
瘀阻 脑络
【辨证论治 】
痫病辨证论治简表(2)
证 型 心 脾 两 虚 心 肾 两 虚 症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反复发病,神疲乏力, 舌质淡, 补益气 六君子合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 苔白腻, 血健脾 归脾汤加 脉沉细弱 宁心 减 面色苍白,体瘦纳呆, 大便溏薄 痫病频发,神思恍惚, 舌质淡红, 补益心 左归丸合 心悸,健忘失眠,头 脉沉细而 肾潜阳 天王补心 安神 丹 晕目眩,两目干涩, 数。 面色晦暗,耳轮焦枯 不泽,腰膝酸软,大 便干燥
黄芪赤风汤 黄芪30g 赤芍10g
防风10g水煎服
【诊查要点 】
1、癎病与中风病、厥证
共同症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
特异症状
癎病 厥证 中风 病
口吐涎沫,两目上视, 四肢抽搐, 异常叫声
后遗 症

反复性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语言不利,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
无 有
无或 很少
【诊查要点 】
2.癎病与痉证

王清任则认为癎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 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 芪赤风汤治之。
龙马自来丹
【组成】马钱子240克 地龙8条(去土,焙干,为末) 香油500克 【用法】将香油入锅内熬滚,入马钱子炸之,待马饯 子微有响爆之声,取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紫 红色为度,研为细末,再入前地龙末,和匀,面糊 为丸,如绿豆大。每次0.9~1.2克,临卧用盐水送 下。若五六岁小儿,服0.6克,红糖水送下。如不 为丸,散剂亦可服。
湿浊内聚
胎气收损 胎儿发育异常 瘀血阻络 经脉不畅
脑窍受损 脏腑受损 积痰内伏
神机受累 发为 元神失控 痫病 痰浊上扰 蒙蔽心窍
其它
诱因引动
【病因病机】
二、病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位在脑,涉及 心、肝、脾、肾
病理因素: 病理因素——痰
本——心脑神机失用 标——风、火、痰、瘀致病
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胜,神 病机关键: 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 癎病的病机转化决定于正气的盛 病性及转归: 衰及痰邪深浅
不同 相同
癎病
四肢抽搐 痉证
仅见于发作之时 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 醒后如常人
持续发作 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
【辨证论治 】
风痰闭阻证

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 症状: 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 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

第五节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癎病
【概 述】
一、定义

癎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称
“癫癎”,俗称“羊癎风”。
从“病”从“间”,间者,即指其病发作有时,间隔发作。
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
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
癎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临证备要】
1.痫病症状特点: 2.痫病的治疗遵循“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原则。 3.辛热开破法在痫病的应用: 4.虫类药在痫病中的应用:
【辨证论治 】
痫病辨证论治简表(1)
证型 症 状 舌 脉 治法 方 药
风痰 闭阻
深呼吸、睡眠时描记。
2.头颅CT、MRI或脑血管造影:疑有占位病变或脑梗塞等。
EEG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定位定性、判断类型
及疗效观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80%左右的癫痫患者都有脑电图异常,
而只有5%~20%的癫痫患者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
表示正常。若能重复检查,使用适当的诱发试验 和特殊电极,其阳性率可达90%~95%。但有5 %—20%的癫痫发作患者脑电图正常,重要还是 看临床症状,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及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等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脾两亏, 心肾亏虚,造成清窍被蒙,神机受累,元神失控而
引发痫病
病变脏腑: 与心、肝、脾、肾相关,主要责之于心肝。 治则: 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控制其发作;

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 调气豁痰、平肝熄风、清泻肝火、补益心脾、滋养 肝肾、通络镇惊、宁心安神
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 倦乏力等症状。
【概 述】
二、文献摘要
1、病名及病因 2、临床表现 3、分类 4、治疗
【概 述】
三、范围
原发性 继发性
癫癎
大发作 小发作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的分类
原发性癫痫:又称特发性癫痫。病因不明。

继发性癫痫:又称症状性癫痫。常见的原因有:
【诊查要点 】
二、病证鉴别
1. 癎病与中风病、厥证
2.癎病与痉证
【诊查要点 】
三、 相关检查
1.脑电图是诊断癎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方法,对癎病发作
类型确定具有重要作用。
典型发作期脑电图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波或棘—慢 波等,可考虑为原发性癎病。 在发作间歇期可采用诱导试验,如剥夺睡眠、节律性 闪光刺激、声刺激等,可提高脑电图异常阳性率。也可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