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古诗 赏析总结

次北固山下古诗  赏析总结
次北固山下古诗  赏析总结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阔”,写出江面的浩渺,“正”写出风顺、和缓;“悬”写出帆的端正高挂;通过描绘柔风正顺、白帆高挂的情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景象表现了出来,用词准确而传神。

2、请展开想象,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展现的画面。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经悄悄来临。

炼字和修辞角度角度:用“生”“入”两字赋予“海日”和“江春”以情态和动感,使之拟人化,富有情趣,让人更真切的体会到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以及其中蕴含的新陈代谢的哲理。

情感角度: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设问的修辞,诗人在自问自答中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4、本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诗词鉴赏总结反思

诗词鉴赏总结反思 范 355 语文诗词选读的课本上完后,我感慨颇深。很幸运自己可以主讲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这在我学习诗词方面,又带给了自己新的感悟:可以使我受到美的教育、可以使我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那么我们理解一首诗词要有方法,讲套路。 首先要读题目。以课本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为例。看题便知作者正在做的事情是“望”,那么就可以根据题目,推断作者的浓浓思愁,从而将思维往那边放;再结合“望”字分析,作者为何要望?在望什么? 第二看作者。作者本人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有联系。例如王维,大多数为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李老师补充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他的诗词最大特点,这个知识点一定要准确记住。如我们课本中的《山居秋暝》一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第三读诗句,抓意象。诗句中一般含有很多意象,而这些都是作者花心思添加的,一般用来与作者的心情相应和。比如课文中的冯延巳的《鹊踏枝》:河畔、青芜、柳树、小桥,就能看出作者的愁叹与落寞。

第四读注释。一般的诗歌鉴赏题目下方都有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会有重要的提示信息,要认真分析阅读,帮助解答。 在学习了很多诗词之后,会发现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此,我们在体会诗词感情时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这里我自己摘抄并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a.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 的心情; b.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 爱与赞美之情; c.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 达; d.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 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e.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 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 f.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 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学习诗词并不是走个过场,而是它真正对我们有帮助。在高考中,语文试卷涉及到了古诗鉴赏题。因此掌握正确的考试技巧有很重要: a.“写了什么?/描绘了什么画面?”

《次北固山下》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k è路l ù青q īn ɡ山sh ān 外w ài ,行x ín ɡ舟zh ōu 绿l ǜ水shu ǐ前qi án 。 潮ch áo 平p ín ɡ两li ǎn ɡ岸àn 阔ku ò,风f ēn ɡ正zh èn ɡ一y ì帆f ān 悬xu án 。 海h ǎi 日r ì生sh ēn ɡ残c án 夜y è,江ji ān ɡ春ch ūn 入r ù旧ji ù年ni án 。 乡xi ān ɡ书sh ū何h é处ch ù达d á?归ɡu ī雁y àn 洛lu ò阳y án ɡ边bi ān 。 诗词注释: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诗词译文: 我要走的路还远在青山之外,乘着帆船在绿水中前进江湖涌涨,水岸相平,两岸顿显开阔;风顺平和,白帆高悬,小船急速行驶。海日冲破残夜冉冉而升,旧年未逝春天已悄悄来临。家书如何寄故乡?让北归的大雁捎回洛阳城。 诗词赏析: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

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 (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 地大不相同。 (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 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雁去。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 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 国的情怀 11、(1)一个“”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1)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古诗词鉴赏个人总结(适用新课标)

古诗词鉴赏 一.鉴赏形象 1.人物形象 (1)一句概括,形象特点+社会属性(…的隐士;…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书生) (2)结合全诗的句子进行分析,有描写手法的要鉴赏所用的描写手法(侧面,正面) (3)概括出形象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 2.事物形象(咏物诗中) (1)一句概括,所描写事物的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哪句怎样表现了哪个特点) (3)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写出所咏之物中的所托之情(托物言志) 3.景物形象 (1)一句概括,诗句描写了一幅+(季节、地点、事件)+(什么样氛围特点的,孤寂冷清,雄 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等)的图景(2)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所写之景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描述出来 (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语言 1.炼字、词、句 (1)释义,“…”字在句中的含义是…;或“…”字的特殊语法现象(名词动用之类的)、修辞手法 (拟人,通感,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等)(2)把该字放回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所烘托出的意境 (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鉴赏语言风格 (1)点明语言特色(沉郁顿挫[常见杜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浑奔放、悲慨 凄凉)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3)表达了人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表达技巧 1.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 借事抒情) 2.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实写和虚写(虚写: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情景、设想想象未来之情景) (3)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4)色彩变换描写(异色相衬,在答描写的景象时要注意) (5)视角变换描写(可设题如:全诗怎样体现“望”字的;描写景物很有层次,请分析)(6)白描(一般不着抒情和议论,常和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相联系) (7)细节描写(常是动作描写,小的场景化描写)(8)通过不同感官描写(嗅、视[注意颜色词]、声[注意拟声词]、触[注意动作词]、味) 3.修辞方法 (1)比喻(要注意暗喻,说清本体和喻体,注意它能化具体为抽象,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事物 特点)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导读】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

古诗鉴赏题总结

山行 1.杜牧,字,号,朝杰出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行:寒山: 坐:于: 3.说说这首诗的大意。(鼓励学生以诗译诗) 4.这首诗描写远景的意象有,描写近景的意象有 5. 有的版本上写的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而课本上是“白云生处有人家”,你认为哪一 个句子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6.“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受到人们的喜爱? 7. 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 (1)山行:(2)远上寒山石径斜: (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 8 诗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9 这首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字,号,元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余三大家分别是 、、。代表作是。 2.元曲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因为与宋词的发展有关,所以又叫“词余”。散曲的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 3.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枯藤秋思天涯 4.解释下列词语。 秋思:昏鸦: 断肠:天涯: 5. 说说这首小令的大意。 6. 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并列,一个名词是一个景物,九个不同景物各自独立,在你的脑 海中能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吗?用相关的词语把它们连成句子,例如“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西风劲吹,古道上人骑瘦马”等等,是否更好?请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7.这首曲的主旨句是。 8.这首曲在写法上主要运用的是。 9.有人说“小桥流水人家”与整首曲的色调不相搭配,应该改一改。你认为如何? 10. 根据原文填空。 (1)这首小令描写萧条、冷清、凄凉的景物氛围的句子是 和。 (2)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的句子是。(3)贯穿整首小令情思的一个词是。 11.《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代的,号是,著名的 。 12“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等词语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13.下列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用各具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副绝妙的秋景图。 B.“夕阳”“天涯“交代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在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C.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闷。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天涯沦落人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4.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 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简介] 王湾,唐朝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开元时代的著名诗人之一,一生经常往来于吴楚之间。开元元年(712)进士,任荣阳(今属河南)主簿。开元五年至九年,参编〈群书四部录》。书成,调任洛阳尉。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十首。

[诗歌主题]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借助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结构层次]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工整跳脱,开笔清新自然,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出”和归雁”遥相照应,写出了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青山”点题中的北固山。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寓情于景。写潮 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 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拂晓行船的情景, 即景生情,对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 的理趣、生活的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以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尾联见雁思亲,以怀乡之情结 束全 诗,与首联呼应。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 浑然一体。 [诗文特色]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全诗脉络贯通,连化无迹,神韵超玄,气概闳逸,对仗工整,跳跃洒脱,叙事明确,写景逼真,和谐优[名句研读] 1你能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 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 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诗词体裁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 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 等。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三、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导读:原文 次北固山下 朝代:唐代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英文 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in front of the Green River. The tide flat, broa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water, happened to hoist heavy. Residual night has not yet subsided,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bye-bye is not behind the river has been revealed of spring.

Letter to send out not knowing when to arrive, the geese are sent to Luoyang to hope that the North.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赏析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现在的江苏镇江北。王湾,洛阳(先河南洛阳)人。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总结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古诗词赏析总结

古诗中的常见词语意思及典故 1、“晕”指日月周围光环,此处以“晕”代月,属于以特征代本体,可联系“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3、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4、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5、“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 6、“折桂”一词源于《晋书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 7、“折腰”代替“做官”,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 8、馀花:残花 9、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 10、《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11、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12、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 13、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14、“生意”即生机的意思。 15、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 16、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17、“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18、“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9、同唱第:在金榜题名前,进士们在皇宫正殿内集合,按名次点卯,进士应声报道。 20、“朱紫”指服色。唐代规定:三品以上为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穿绯(红)色官服,六、七品为绿色官服,八、九品着青色官服。 21、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22、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23、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赏析【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作者】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作为唐朝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主题思想】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总结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知识汇总 河北定州中学邢建军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又叫: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分为: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喻)今、使用修辞。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按照内容判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用典、点化、双关、对比(衬托)、通感 按照形式判断——对偶、设问、反问、互文、排比、反复 描写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和静即动与静的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乐与悲的结合以乐景衬哀情(2)联想与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5)细节描写(6)欲扬先抑(7)象征(抒情方法为“托物言志”)(8)点面结合(9)视觉、听觉、触觉等相结合(10)远近结合(11)修辞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对比,象征比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分类点睛 如果问到一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先考虑整体上的技巧。(一般是抒情手法,如果具体问到别的再分析。) 如果问到一联或者一句,也要首先考虑最突出的手法。 如果有多种,先按整体考虑之后,再部分考虑。 以下分析中有例子: 一、抒情手法类 1、基础知识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情感。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潮水涨平两岸,江面空阔无边,顺风平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淡淡的乡愁。 作者王湾,唐代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其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词平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全文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青山、绿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请对“阔”发挥一下想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