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标准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药标准制定的程序和方法

适用范围 技术含量
预研阶段
工作主体:标准起草单位
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迫在眉睫
中医药科研成果是广大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代表目前最先进的 中医药学术水平。
随着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中医药,中医药的科研成果数量更是逐年增多。但 由于信息闭锁或其他各种因素影响,难以实现其应用的自身价值,造成社会 资源的巨大浪费。
文献检索
英文文献检 索
现存国内外 标准的查阅
与参考
- 文献评价 2个人独立评价,有分歧时讨论解决
• 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和排除 • 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标准
• Meta分析类文献评价采用QUOROM 法
文献质量评 • 随机对照试验类文献评价采用Cochrane 简易法 价方法
标准的分级
中医药标准按适用范围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 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 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 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 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 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 • 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团体标准
筛选
每一篇文献由2人进 行评价
文献纳入排除结果
筛选出604篇文献进 行质量评价
三、中医临床指南评价方法
GB: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标
准 起
标准的编写体例
草
人
纳入的文献证据
标准讨论稿 标准编制说明
• 编制说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协作单位、工作过程和主要起草人 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内容的依据,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水平对比 主要试验分析与综述报告,技术论证,预期效果 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 与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应当说明的其他事项
中医药质量标准

中医药质量标准概述在医疗行业中,中医药是一种重要的疗法。
然而,中医药的质量标准对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探讨中医药质量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其他与其相关的方面,以提高中医药的规范性和效果。
1. 基础原则中医药质量标准有其特殊性,需要根据中医药的特点来制定。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因素:- 中药材的种植和采集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中药制剂的炮制方法和工艺,例如草药配方的比例、药材的炮制方法等;- 中药饮片的制作流程和检验方法,确保其质量可控;- 中成药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药材质量标准药材是中药制备的基础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
为了确保药材的质量,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包括:- 外观特征:颜色、形状、气味和味道等;- 鉴别方法:使用显微镜或色谱分析等方法,鉴别药材的真伪和成分;- 含量测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等技术,测定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质量控制:制定采购、存储和加工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药材的质量稳定。
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形式,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对于保证中医药的疗效非常重要。
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应包括以下方面: - 外观特征:颜色、形状、气味和味道等;- 含量测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等技术,测定中药饮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质量控制:制定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稳定;- 化学成分分析:使用色谱、质谱等技术,鉴定中药饮片中的化学成分;- 检测方法:制定合适的检测方法,确保中药饮片中无害物质的含量符合标准。
4. 中成药质量标准中成药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形式之一,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对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质量控制:制定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中成药的质量稳定;- 化学成分分析:使用色谱、质谱等技术,鉴定中成药中的化学成分;- 药理学评价:通过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价中成药的药理学效应;- 临床实践评价:通过临床实践,评价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中药材行业标准规范最新版

中药材行业标准规范最新版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中药材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中药材行业标准规范的最新版内容:一、原料采集与储存标准1. 采集:中药材的采集应遵循自然规律,选择适宜的季节和时间,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达到最佳。
2. 储存:中药材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潮湿、高温和污染,以保持药材的品质。
二、加工与炮制标准1. 加工:中药材的加工应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包括清洗、切片、烘干等步骤,确保药材的形态和品质。
2. 炮制:炮制过程应根据药材的特性和用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炒、炖、蒸、煮等,以增强药材的疗效。
三、质量控制标准1. 检验:中药材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气味、成分含量等指标。
2. 追溯: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确保每一批次的中药材都能追溯到其来源,便于质量控制和问题追踪。
四、包装与标识标准1. 包装:中药材的包装应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采用无毒、无味、防潮的材料,确保药材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污染。
2. 标识:包装上应清晰标注药材名称、产地、生产日期、有效期、使用说明等信息,便于消费者识别和使用。
五、市场准入与监管标准1. 准入:所有进入市场的中药材,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和标准,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认证。
2. 监管:加强市场监管,对中药材的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行业的规范运作。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标准1. 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材标准的国际化,提升中药材的国际影响力。
2. 交流:通过国际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分享中药材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结尾中药材行业标准规范的最新版旨在为行业提供一个统一的、高标准的指导原则,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我们呼吁所有从业者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中医药行业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中医药行业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并遵守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行业中的标准和规范,以及其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中医药行业标准的重要性中医药行业标准是对中医药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一系列规定,旨在确保中医药行业的安全、高效和质量可控。
标准的制定可以规范中医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信度。
同时,标准的执行也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药行业中的问题和风险,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二、中医药行业标准的内容1. 中医药产品标准中医药产品标准是对中药材、中药制剂和中成药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的要求。
其中包括对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以及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指导等。
2. 中医诊疗标准中医诊疗标准是对中医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的规定,旨在确保中医诊疗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其中包括对中医诊断方法和临床疗效评估的规范,以及中医治疗技术的操作规程和要求等。
3. 中医药服务标准中医药服务标准是对中医药服务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服务质量的要求。
其中包括对中医药门诊服务、住院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的规定,以及中医药咨询和指导等服务的要求。
三、中医药行业规范的重要性中医药行业规范是指中医药行业中各种行为的操作规范和行业规则。
它是中医药行业良好运行的基础,也是信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业人员规范中医药从业人员规范是指中医师、中医药技术人员和中医药企业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通过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可以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2. 诚信经营规范诚信经营规范是指中医药企业和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商业伦理和行业规则。
通过诚信经营的规范,可以建立中医药行业的诚信形象,维护中医药行业的良好发展环境。
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针具,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手消液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拔罐操作规程(一)操作规程1.术前准备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
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术前消毒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中医药质量标准

中医药质量标准引言:中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所包含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为了保证中医药的质量和有效性,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质量标准的意义、现状以及推动和强化中医药质量标准的措施。
一、中医药质量标准的意义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医疗体系,其药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健康。
制定中医药质量标准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提高中医药疗效:中医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药效的发挥。
通过建立中医药质量标准,可以提高中草药的质量,确保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相应的治疗效果。
2. 维护患者安全:不合格的中草药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中医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和患者识别和避免不安全的中草药。
3. 促进市场秩序:中医药市场的秩序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和企业的利益。
中医药质量标准的存在,可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二、中医药质量标准的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中医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质量评价、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成药质量规范等方面。
同时,还有一些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了行业标准,如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药材分类和质量评价标准。
然而,目前中医药质量标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标准体系不完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相对分散,标准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
建立一个系统完备、互补的标准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标准制定不及时:中药资源的变化和国内外药物研究的进展,使得中医药领域需要制定新的质量标准。
然而,目前标准的制定速度相对较慢,尚未完全适应中医药的发展需求。
三、推动和强化中医药质量标准的措施为了推动中医药质量标准的发展和强化,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标准制定机构的建设:加强中医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机构,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标准制定的能力。
同时,建立专业的标准制定团队,吸纳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
2. 加强标准的推广和应用:通过组织培训、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和患者对中医药质量标准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标准规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 3-5厘米——浸泡(20-30 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 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 倍。
②清膏要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
③成品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软化现象。
④挥发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
6、糊剂(1)制备复核、普通药——煎取药液——浓缩液配料——细料药——分别研至极细混匀——混匀调匀。
(2)注意事项:①煎取药液的材料布包好,至少煎取两次浓缩至一定自稠度,防止芳香气味走失。
②成品应为均匀的糊状物。
7、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 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 分钟)——滤清、灌装。
(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
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
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8、软膏剂(1)制备配料(分别单称、复核、基质)——固体药料研细过部过6号筛——混合(挑匀)——分装。
(2)注意事项:①基质要符合药典规定,包装材料不得同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
②成品药应均匀、细腻、无酸败、异臭、变色和不良刺激。
③易涂布而不溶化,但能软化。
9、糖浆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芳香水另提,一般药煎取 2 次)——滤过——浓缩——取按比例糖水混合——煮沸——放凉、加入附加剂搅匀——分装。
(2)注意事项:①除方中的成分(芳香药提取液)外,其它附加成份的选用,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
②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不低于60。
③应在避菌的环境下配置,及时灌装于灭菌的干燥器中。
④成品应澄清,贮存长期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规范沉淀。
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或其它变质现象。
10、丹剂(1)制备配料(复核)——粉碎成粗粉坐胎——混匀封口——烧炼——收丹——去火毒。
(2)注意事项:①材料的提取比例不得任意调整或估量配料。
②细度要求要掌握。
③成品性状应为黑色湿润细粉末状。
④成品合格标准是发热温度60℃左右,持续时间在16小时以上。
二、中药各工种技术操作规范1、净制:根据药材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水选、风选、筛选、刮削、剔除、刷、擦等使达质量标准。
2、切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泡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并按药材大小、粗细、软硬程度等分别处理。
注意掌握气候、水量、时间等条件。
切开后及时干燥,测定水价含量,使达药品标准。
常见的规格如下:片:极薄片毫米以下,薄片1-2毫米,厚片2-4毫米。
段:长度为10-15毫米。
块:8-12毫米的方块。
条:皮类为宽2-3毫米,叶类为宽5-10毫米。
3、炮制(1)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放凉;需炒碳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放凉。
(2)麸炒:取麸皮撒至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放入净药材,迅速翻动,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药材与麸皮比例为10:1)(3)烫:取沙子(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武火炒热后,放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酥泡或规定程度时,取出,筛去沙子,放凉。
(4)煅:①明煅:取净药材,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时,取出,放凉,碾碎。
②煅淬: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酥(如不酥,则需反复煅至淬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碾粉。
(5)蒸:取净药材,照该品炮制的各项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当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至液体全部吸尽或切(辅料用量照该炮制品规定加注)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
(7)掸: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冷干。
(种子类药材,需掸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浸泡,除去。
种皮,干燥)(8)酒制:包括酒蒸、酒炙、除另有规定外,用黄酒。
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搅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黄酒比例为10:1)(9)醋制:包括醋蒸、醋煮、醋炙。
一般用米醋或酵醋。
醋炙:取净药材,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40℃,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醋比例为10:2,必要时加水适量稀释)(10)盐炙:洗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个别药材先入锅内,边搅拌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药与盐比例为100:2,加适量水溶解后拌匀药物)(11)姜汁炙:将生姜洗净,捣烂,加入适量,压榨取汁,姜汁再加水适量重压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
如为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取汁。
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
(除另有规定外,每 100 公斤汁被尽吸置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净药材,用生姜 10 公斤或干姜 3 公斤)三、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四、梅花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 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 20~30cm 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①暴露叩刺部位,以 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②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
③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约 60~80 次。
④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 5~15 分钟。
⑤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⑥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①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
②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③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
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
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④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⑤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五、耳针(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2)操作方法:①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
②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耳壳针刺部位皮肤。
③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
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④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 次(3)护理:①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②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③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局部予以消炎处理。
④留针时间一般 3~7 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
六、短波治疗操作规范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
2、操作要领:(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
3、操作方法:(1)除去电场作用范围内之金属物,取合适体位;(2)按医嘱选好电极、部位、剂量;(3)检查机器旋钮是否处于零位,异线不可交叉、打圈、碰触机器和接触地面,然后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1-3分钟后,方可接通高压进行治疗;(4)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安表指针,并经检波器对照;(5)治疗为无热、微热三种应准确掌握;(6)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