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合集下载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对其治疗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

目前,抗凝治疗是CVST 首选的治疗方法。

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则应考虑溶栓治疗。

但目前的证据仅来自系列病例研究报道,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

01病因及诱因①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激活蛋白Ⅴ抵抗、Ⅴ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②获得性高凝状态:妊娠、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

③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④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病、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s-Bechet病等。

⑤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⑥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

⑦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⑧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脑静脉窦损伤等。

⑨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

CVST患者中有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妊娠妇女或产褥期女性,其他诱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12%)、感染(12%)及癌症(7%)。

最新:脑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管理指南【2023版】

最新:脑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管理指南【2023版】

. .最新:脑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管理指南【2023版】CV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脑音液吸收障碍所致的颅内压增高为特征。

—般认为,CVT 年发病率为(2~ 5) /100万,占所有卒中的0.5%~1.0%。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报告显示CTV发病率有所上升,与COVI D-19和疫苗接种相关的CVT也时有报道。

我国CVT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较少,仅有—些小规模的数据资料,但随着临床医师对其认识的加深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确诊的病例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口服避孕药和围产期女性中。

01诊断评估1.1病史、症状和体征特点推荐意见:临床医师应提高对CVT的警惕性。

对不明原因的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应考虑CVT的可能。

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的病性发作(包括子病)、局灶性脑损害、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认知或精神障碍或伴有硬脑膜动静脉瘦的患者进行CVT的相关排查是合理的(I 类推荐,C级证据)1.2辅助检查1.21实验室检查推荐意见:对千所有疑似CVT患者,都应进行常规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I类推荐,C级证据,修订)。

对千临床怀疑CVT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作为支持CVT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是D-二聚体水平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CVT,尤其对千以孤立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病程较长的患者(Ila类推荐,B 级证据)。

腰椎穿刺检查包括脑音液NGS的应用有助千明确病因,如颅内压增高和感染等(II a类推荐,C级证据,修订)。

对千病因不明、复发、有静脉血栓家族史的CVT患者,应进行血栓形成倾向易患因素检查,包括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田、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210A突变、Hey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等,以明确病因并选择更合适的防治策略(Ila类推荐,C 级证据,修订)。

1.22影像学检查推荐意见:对疑似CVT的患者,CT/CTV和MRI/MRV都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MRI/MRV可以诊断大多数CVT,也可作为CVT随访的最佳无创性手段;C E-MRV比TOF-MRV诊断CVT更为可靠(II a类推荐,C级证据)。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相对较为罕见的疾病,但一旦发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
危害。

通过MRI技术可以辅助医生做出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如下:
1. T1加权成像(T1WI):在T1WI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表现为信号强度通常较高,呈现为低信号。

而正常的脑脉管系统在T1WI上呈现为高信号,因此血栓形成后的低信号与周围正常血管对比更加明显。

3. 磁致敏感加权成像(SWI):SWI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测敏感性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血栓所在位置及其范围。

静脉窦血栓形成在SWI上呈现为低信号。

4. 对比增强MRI:对比增强MRI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显示血栓形成部位的血管结构,并能够明显显示血栓形成处的缺血坏死区。

5. MRV(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通过对血管系统进行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血栓形成的位置和范围,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MRI技术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发现血栓,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对于改善患者的
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

诊 断
磁 共振 静脉 成像
磁 共 振 弥散 加 权 成像
l 引 言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 成是一种少 见的脑 血管疾病 ,约 占
脑卒 中的 0 5 I . %l 。及时 、恰 当 的治疗可 明显改 善疾病 的 J
3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时的 脑组 织病 理 改 变
根据病变的范 围、部 位,病 理改变 的轻重 程度 ,在脑 静脉系统内可见不 同时期 的红色血栓 ,慢 性者血栓 可 以机 化或再通 ,阻塞 的静脉或 静脉窦扩 张 、淤血甚 至坏死 。实 质改变可见 由局部浅静脉 或深静脉阻 塞导致引 流区域的脑 实质水肿 ,缺血性神经 细胞损伤 ,皮层 下点状 出血 ,若治 疗 及时得当 ,神经细胞 形态 、功能可 以恢 复正常。严重者
充盈缺损 直径不 超过优 势侧 的 1 2 / ,而 在优 势侧一 般没 有 充盈缺损 。乙状窦也常是右侧 占优势 。 应注意识别上述这些正 常的变异结 构。脑静 脉系统相 互之间及脑内静脉系统 与颅外静脉 存在广泛 、复 杂的沟通 支 ,在 血栓形成时 ,这些交通 支均 可代偿性 扩张 ,是影像 学诊断的重要征象之一。
可见神经细胞坏死 ,点状 出血甚至可 以融合形成 影像学上
可见的血肿 ,这时 的神经 细胞功能难 以恢复 。病灶 周 围可 见增粗 的侧支循环形 成。若单 纯静脉窦 阻塞则 会导致颅 内
压升高 ,呈弥漫性脑 肿胀改变 ,但无 脑积水 ,多同时合并
浅 、深静脉 血栓形成 的病理变化。
2 脑静 脉 系统 解 剖 及 变 异
部病变如感染等 ,仅有 少部分 的病 因不 明,成 年人 和儿童
患者 中约 5 % 合并 2个 或以上 的病 因 。本病 临床表 现 0 复杂多样 ,大部 分 为急 性或 亚 急性起 病 (2 8 ,主要 9 . %)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7例临床分析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7例临床分析
1 临床 资料 11 一 般 资 料 . 1 治疗 与预后 . 5
意识状态的改变 . 高度 怀 疑 C T ( ) V 。 2 单
本组 有 1 给 予 纯 颅 高 压 型 , 现 为 头痛 、 乳 头 水 肿 及 例 表 视
大 剂量 尿 激酶 溶 栓 ( 激酶 10万 I )2 第 6 颅 神 经 麻 痹 。与 良性 颅 内压 升 高 尿 0 U , 对
例 原 因不 明 。
治 疗 , 中 4例痊 愈 出 院 , 例 遗 留右 侧肢 急 , 慢 性 进 展 , 伴 有 中度 疼 痛 及 第 3 其 1 呈 常 头 痛 、 吐 6例 , 呕 肢 体 轻 偏瘫 , 例 死亡 ,例 转院 治疗 。 1 1
2 讨 论
1 临 床 表现 . 2
表 1
或 头 颅 MR 上 有其 特 征 性 改变 [ I 4 1 颅 。头 C T检 查 8 %的 病 例 可 能 有 不 正 常 的 表 O
或第 6对 颅 神 经 麻痹 。头 痛 为 C T唯一 V 的症 状 时 , 与 腰 椎 穿 刺 后 头 痛 、 网膜 应 蛛
体 偏 瘫 5例 , 膜 刺 激 征 阳 性 4例 , 痫 脑 癫 4例 , 热 4例 , 语 3 。 发 失 例
21 病 因 .
C T依 据 病 因 可 分 为 下腔 出血 引 起 的 头 痛 或 偏 头痛 等 鉴 别 。 V 23 影 像 学 检 查 . C T在 头 颅 C V T
例给 予小 剂量 尿激 酶 溶栓 ( 激 酶 2 尿 O万 I 相 似 。 ( ) 急 性 脑 病 型 , 现 为 意识 水 . 3亚 表 有 无 本 组 男 性 2例 . 女 u 共 7天 ) , ,本组 均 给予 低分 子肝 素抗 凝 , 平 下 降 , 时 伴 有 癫 痫 , 明 显 的定 位体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静脉或动脉里流动的血液,由于某种原因凝固成血凝块将血管堵塞,造成堵塞的远端或近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等三大因素,凡是能够造成三大因素的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血管如果很重要,就会造成一系列后果,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远端肢体可能出现肿胀甚至于疼痛。

血栓形成以后可能会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顺着血液流动到肺,引起严重的后果,称为肺栓塞,严重的肺栓塞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动脉里的血栓形成以后,会造成远端缺血,缺血以后会出现脏器功能障碍。

如果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出现心梗、心绞痛,如果是颅内血栓形成,会出现脑梗、中风。

如果肢体动脉出现血栓形成,会出现肢体远端缺血、剧烈疼痛,严重时必须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聚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可以根据体内的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

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成分,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还有些人根据肉眼所见到的血栓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等。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加,是形成血栓的三个重要因素。

血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以造成相关供血区域内的器官、组织坏死,引发诸如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等血栓性血管疾病。

最为常见的是血管的老化、血管壁的受损、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黏稠度不断升高的情况,这些都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一般来说,预防血栓要比血栓后的治疗更为重要。

血栓形成一、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一)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用条件。

(二)血流缓慢或涡流(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三、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

1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1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 :2 . 5) 3 4
[ 收稿 日期 :00— 9— 6 编校 : 21 0 2 刘娜 ]
1例脑 静脉 系统 血 栓 形 成 的 护理 体 会
王金玲 , 韩小风 , 魏海莹 ( 吉林大学第 一医院神经 内科 , 吉林 长春 102 ) 3 0 1
[ 关键词 ] 脑静 脉系统血栓形成 ; 护理
后一直 口服避孕药 , d前 因情 绪激动 而 出现 刀割样 头疼 , 3 伴 有恶心 , 无呕吐 , 左侧肢体活 动不灵 。2 1 2月到 当地 医院 00年 治疗 , 断为静 脉窦血栓 , 诊 给予纤溶酶 , 扩溶药物 1d 于 2 , 1日
出现 发 作 性 抽 搐 , 识 丧 失 , 关 紧 闭 , 后 仰 , 眼 上 串 , 意 牙 头 双 双
免外渗 , 速静脉滴注 , 应快 以确保疗 效 , 防止脑疝形成。 2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 . 做好安全 护理 , 防止意外 : 患者患病后 有抽搐发作 , 应告知 家属 , 加护床 档 , 备好 开 口器 、 并 压舌板 ,
防止患者舌 咬伤 、 磕伤 、 关节脱臼等 ; 抽搐发作立 即给予吸氧 、
3 体 会 ・
血 管 移 植 内瘘 广 泛 用 于 尿 毒 症 患 者 的 血 液 透 析 疗 法 中 ,
4 参 考文 献
现在越来越要求内瘘持 久耐用 , 由于 患者不 同于一般 的普通
患者 , 加之伴 多发其他疾病 , 术后 兼具 内、 外科双重护理原则 , 随时都有生命 危险 , 因此护理难度较大 , 护理人员除做好常规 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以外 , 同时更要注意 肾病 , 糖尿病和 高血
患 者 , ,6岁 , 女 3 因左 侧 肢 体 活 动 不 灵 3d 头 痛 3d 发 作 , , 性 抽 搐 1d 院 , 患者 于 3个 月 前 诊 断 子 宫 内膜 增 生 , 宫 入 该 刮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三例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三例
染 、抗 癫 痫 治 疗 ,住 院 3 8d痊 愈 出 院 , 出院后 继 续 抗 凝 治 疗 半 年 ,抗 癫 痫 1年 , 以抗 凝 :低 分 子 肝 素 钙 0 4m 脐 周 皮 下 . l 注射 。1次/ ,连 用 2 周 , 另 给 予 抗 感 d
图 2 颅脑 MR :左横窦及乙状窦血栓形成 I
Fiur MRI e tt ns e s i u n i mo d ge 2 :L f r v re sn sa d sg i a
sn st r mb ss i u h o o i
随诊 至 今 正 常 。
染 、神 经 保 护 剂 ( 二 磷 胆 碱 ) 治 疗 , 胞
患者 3 ,女 ,2 0岁,工人。 因低 热 ,
图 1 上矢状窦 、窦} 高密度影 ,“ 亡 △” 征
Fi u e 1 S p ro a itl sn s c n  ̄ e s h g g r u ei r s g t i u , o f n i h a u
d n i ha o e st s d w. “△ ” sg y in
8 , % ,血 小板 计 数 ( L 27 P T)2 0×1 L。 院 , 出院后 继 续 抗凝 治疗 半 年 ,随访 至今 2 0/
入 院诊 断 :颅 内感 染 ?脑 脊 液检 查 :压 力 正 常。 3 0m 2 m H O,微 浊 ,R C (+ +) B ,蛋 白
神 经 (一) ,颈 抵 抗 。 四肢 肌 力 及 肌 张 力 注 射 , 1 / ,连 用 2周 ,后 改 为 波 立 维 次 d
正常,右侧 巴 氏征 (+) ,双侧 克 氏征 口服 ,7 g 次 ,1 次 d 另 给 予 抗 感 5m / / , (+) ,血 常规 :WB 3 0 x 1 L 染 、神 经保 护 剂 治 疗 ,住 院 1 C 1, 0/ ,N 7 d痊 愈 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血流动力学方面提供CVT相关资料 异常脑静脉血流改变可早期被检出 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可用于与其它相关疾病鉴别
TCD对CVT诊断的特殊价值
具有无创性,易于被患者接受 可重复性 价格低 可床旁使用 用于治疗监测
用于评价预后
TCD诊断CVT的局限性
可评价脑静脉系统阻塞后脑深静脉血流代
DMCV(cm/s) 70.7±28.6 10.2±2.8 88.3% 11.1±6.8
பைடு நூலகம்
注:第一组:CVT;第二组:存在颅内压增高不伴CVT;第三组, 存在脑静脉系统结构变异而无相应结构血栓
脑静脉窦变异
易发生变异的脑静脉窦
横窦:缺如、变窄 直窦:有分隔、偏左型、偏右型
TCD鉴别CVT与静脉窦发育异常
可床旁使用 可多次重复 具有无创性 费用低
CVT溶栓治疗的TCD监测
可得到相关静脉血流速度的数值变化 异常增高的脑静脉血流速度下降提示脑静脉梗
阻的减轻或解除,参与代偿的脑静脉血流逐渐 恢复而趋于正常。
CVT溶栓治疗的TCD监测
表2 溶栓治疗前后脑静脉血流速度及颅内压(12例) 分期 治疗前 治疗后 BVR(cm/s) 64.6±22.9 11.4±2.7* DMCV(cm/s) 70.7±28.6 10.2±2.8* 颅 内 压 (mmH2O) 276.3±93.5 136.3±33.8*
注:*为与治疗前数值相比p<0.01
溶栓前后影像变化
溶栓前后的脑深静脉血流变化
溶栓前
溶栓后
TCD 对CVT预后的评价
通过对异常脑静脉血流速度的监测,可预测CVT
病情变化趋势。 可对CVT患者进行TCD的长期追踪随访。
TCD 对CVT预后的评价
TCD 对CVT预后的评价
TCD对CVT诊断的特殊价值
颅内压增高 脑实质受损表现 意识、精神障碍 全身症状
易受累脑静脉窦
上矢状窦 侧窦(横窦 及乙状窦) 岩上窦及岩下窦 直窦 海绵窦
易受累脑静脉
浅静脉 大脑上静脉 大脑中浅静脉 大脑下静脉 深静脉
大脑中深静脉 基底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CVT辅助诊断
脑脊液检查 影像学检查
选择主要探测静脉依据
在CVT中起主要引流作用的静脉-大脑中深静脉
(DMCV) DMCV与上矢状窦、横窦和BVR有着密切关系
与其他浅、深静脉有广泛的吻合,最显著的吻合:
-后端通过前大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与上矢状窦连接 -通过中央沟内的中央(Rolando静脉),与上矢状窦连接 -后端通过大吻合静脉(Labbe静脉)与横窦连接 -后端与基底静脉(BVR)连接
检测深度(mm)
50±3.3
64±5.5
52.2±4.2
检出率(%)
99.9%
99.9%
88.3%
Vmax(最大平 均流速)
12.9±5.6
9.2±2.7
9.1±2.9
异常增高的脑深静脉血流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和代偿性增粗的BVR
上矢状窦阻塞及代偿性增粗的Labbe静脉、BVR
Valsalva tests
选择主要探测静脉依据
在CVT中起主要引流作用的静脉-基底静脉(BVR)
主要吻合有:
-前端与大脑中深静脉(DMCV)连接 -后端与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连接 -有时后端直接与直窦或横窦连接
BVR与脑深静脉、直窦及DMCV主要引流的静脉窦(上矢状
窦、横窦)有密切关系
DMCV
BVR
与MCA平行背离探头的低搏动静脉信号即
静脉窦发育异常
TCD在CVT诊断上的意义
TCD中静脉性血流频谱特点
血流低 无博动性 血流方向背向探头
TCD探测脑静脉的方法
可通过颞窗和枕窗探测
TCD探测脑静脉的方法
选取主要探测静脉依据
-TCD可检测到与脑底动脉相对应的颅底静 脉环。
脑底静脉环
1.大脑前静脉 2.大脑中深静脉
注:第一组:CVT;第二组:存在颅内压增高不伴CVT;第三组, 存在脑静脉系统结构变异而无相应结构血栓
TCD鉴别CVT与单纯颅内压增高
单纯颅内压增高对脑静循环速度的影响
DSA研究:颅压高时以脑动脉循环延长 为主 TCD研究:单纯颅内压增高对脑静脉血 流速度影响小
TCD鉴别CVT与单纯颅内压增高
表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例数 33 11 6 年龄(岁) 32.1±12.7 40.0±7.0 26.5±15.8 BVR(cm/s) 64.6±22.9 11.4±2.7 12.0±4.6 DMCV(cm/s) 70.7±28.6 10.2±2.8 11.1±6.8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
血流动力学诊断意义
马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脑静脉系统疾病
脑血管范畴 高危害性疾病 发病率上升
脑静脉系统疾病
症状复杂多变 诊断难度大 治疗分歧大
与脑动脉疾病的差异
脑静脉疾病与脑动脉疾病比较
两者差异大 脑静脉疾病的特点
静脉
血栓形成
脑静脉系统组成
CVT患者的脑深静脉血流速度
CVT患者脑深静脉血流速度
表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例数 33 11 6
年龄(岁) 32.1±12.7 40.0±7.0 26.5±15.8 12.9±5.6
BVR(cm/s) 64.6±22.9 11.4±2.7 12.0±4.6 9.2±2.7
(deep middle cerebral vein, DMCV)
3.基底静脉
(basal vein of Rosenthal, BV R)
4.大脑内静脉
5.大脑大静脉
脑底静脉环与脑深静脉主干间 的关系
-静脉在颅脑底部环绕中脑形成与W illis环相对应的脑静脉环. -此环主要由BVR及其属支(DMCV及大脑前静脉)、大脑内静 脉、Galen静脉组成。Galen静脉引流血液注入直窦。 - DMCV通过前穿质与大脑前静脉汇合形成BVR前段。 -BVR在大脑后动脉上面平行通过,向后上方绕过大脑脚,注入大脑大 静脉。 -BVR分为前、中、后段.其中段较稳定。TCD可检出BVR中段。
注:第一组:CVT;第二组:存在颅内压增高不伴CVT;第三组, 存在脑静脉系统结构变异而无相应结构血栓
CVT的溶栓治疗
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方法
全身性溶栓 局部性溶栓 经股静脉方法 经颈静脉方法 经颈动脉方法
CVT的溶栓治疗
溶栓效果差异大 治疗监测困难 TCD监测可靠、易实施
CVT溶栓治疗的TCD监测
为大脑深中静脉(deep middle cerebral vein, DMCV) 背离探头的重叠于PCA之P2段的静脉信 号为基底静脉( basal vein of Rosenthal, BV R)
正常脑静脉血流速度
正常脑静脉血流速度
正常脑静脉血流速度
我国正常人脑深静脉血流速度
项目 直窦(cm/s) BVR(cm/s) DMCV(cm/s)
目前常用: X线平片、CT扫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造 影 (MRV)、DSA、脑CT静脉血管造影(CTV) 及 核医学方法。
还有什么诊断手段?
CVT的误诊及漏诊
临床方面:对CVT的认识尚需提高 影像方面:各种检查均有其局限性
包括金标准DSA
影像上难以与CVT区分的情况
单纯颅内压增高
表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例数 33 11 6 年龄(岁) 32.1±12.7 40.0±7.0 26.5±15.8 BVR(cm/s) 64.6±22.9 11.4±2.7 12.0±4.6 DMCV(cm/s) 70.7±28.6 10.2±2.8 11.1±6.8
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静脉、大脑下静脉

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Galen vein)。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cerebrovenous thrombosis,CVT)
病理生理 脑静脉血回流受阻 脑脊液吸收障碍 病因
感染性原因 非感染性
CVT临床表现
起病形式 主要症状、体征
脑静脉系统组成
脑静脉窦组成
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岩上窦、岩下窦、 海绵窦、直窦、侧窦(横窦、乙状窦)、 窦 汇。
脑静脉系统组成
脑静脉窦内血流方向
脑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眼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脑静脉系统组成
脑静脉(cerebral veins)

浅静脉组 深静脉组
偿性增高
不能用于血栓形成的具体定位
结语
如将TCD与其它影像技术恰当地结合,互 取所长、互为补充,必将提高CVT的诊断 和治疗监测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