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鉴赏(综合性选择题)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鉴赏(综合性选择题)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 与友人分别以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渺茫”一句以距离的遥远,表达了词 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典型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济苍生、安社稷的, 例题 “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醉笑陪公三万场”一句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 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两句,写劝友人 痛饮,不必像世俗之人那样悲伤,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B 项,诗句理解错误。“孤傲高洁、恬然自适 之情”错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是 诗人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生活情境的写照,因 解析 此“门虽设而常关”体现的是恬然自适之情; 答案 而这里的“云窗雾阁常扃”虽然也是写云雾缭 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常扃”是 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闭阁
(1)思想情感的判断 设误 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 类型 失误 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 原因 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
典型
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例题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 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 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 典型 慰藉。 例题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 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哀痛,起 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D 项,设问,是有问有答。而颈联的意思是“只 要身体健康,哪里还用得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 虑?亲人之间的骨肉之情,更不会因为分别而有 解析 所疏远”。前后两句不存在问答关系,第一句应 答案 是反问。E 项,对于判断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 首先要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型;其次根据诗歌 中的诗句来分析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用四个

2020高考真题汇编:1.古诗文默写2.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20高考真题汇编:1.古诗文默写2.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20高考真题汇编:1.古诗文默写2.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章出处:语文阅刊1、全国Ⅰ卷(安徽、湖北、福建、河南、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全国Ⅱ卷(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感甘冽。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 ”;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

参考答案:(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3)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3、全国Ⅲ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六: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六: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四: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四: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含解析)

专题04 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考点解读★★根据所炼的词性而言,往往炼动词、叠词、形容词、拟声词、副词比较多,根据所炼之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来看,五言诗句以第三个字居多(如《题扬州禅智寺》中“青苔满阶砌”一句中“满"),七言诗句以炼第五字居多(如《戏答元珍》中“残雪压枝犹有”中“”字)。

★★技巧点拨★★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3、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

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

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2(1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

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

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

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

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试结合李清照人生经历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秦观①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

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例释之梅花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例释之梅花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例释之梅花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所以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凌寒不屈的顽强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

”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例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

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但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

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七: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七: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含解析)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训练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饮 黎 简①
村饮家家醵②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 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注] ①黎简: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②醵(jù):凑钱喝酒。
(2)解题思路:一审标题:“村饮”,交代饮酒习俗。二看注释:注释①介绍作 者,注释②帮助读者了解“村饮”。三明意象:细雨、归人、芳草、东风、老牛、 落花。
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是 涵。(如2013·江西卷)
“ 借 景 抒 情 ” 中 的 “ 景 ” 或 “ 托 物 言 志 ” 中 的 (2) 指 出 诗 中 某 种 意 象 的 含 义
“物”。在诗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 (内涵)。
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的含 2.分析意象作用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栏 目 导 航
题型一 题型二
分析意象含义及作用 鉴赏意境画面
题型三 鉴赏人物形象
题型四 鉴赏事物形象
随堂巩固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题型一 分析意象含义及作用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1.分析意象含义
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 (1) 概 括 某 几 种 意 象 的 共 同 内
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 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 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义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 梧”分别喻指哪类人。
答案 “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 “井梧”喻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第1轮 ·语文
玉门关
《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典例1 (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义,有助于解读诗歌。
(1)(2018· 全 国 卷 Ⅱ) 诗 中 前 后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新的 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
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 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或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2)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
等。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 描写上有何特点?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文化传承与理解
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讲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 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高考对形 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价 值的理解、赏析。全国卷以往的题目较少直接涉及形象,而2018年全国卷Ⅱ考查意 象“酒”的作用;2017年全国卷Ⅱ考查了诗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2016年全国卷 Ⅱ考查了“马”的形象以及描写“马”的技巧,全国卷Ⅰ考查了景物形象的概括和 用意分析,这显示了全国卷命题的一个重要变化——加强对形象的考查。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 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 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
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链接教材]
特点
教材链接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诗歌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这两句选取了细雨、芳草、东风、落花、归人、老牛等典型意象,(概 括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细雨蒙蒙、芳草萋萋、风吹芳草、落英无数的环境中农人晚 归、牛枕花眠的宁静悠闲的暮春乡野图。(描绘画面)
解析 (1)精准审题:“第三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了答题的重点:组合意象成画面,并对画面特点加以概括。
解题方略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
类型 动 静 悲 壮 美
术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第1轮 ·语文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解题方略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两步骤 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 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诗人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 “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往往都是象征义,答题步 骤如下: 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 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萧疏清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2.分析意象作用的两步骤和五角度
步骤 步骤一
内容角度 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点。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
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步 骤 二
分析 作用, 点出 效果。
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沉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
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象的作用。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链接教材]
类别
常见意象
举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 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猿猴、杜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斜阳
《声声慢》)
爱情类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 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案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分析表层属性),暗寓男女离别(探求深层含义)。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分析表层属性),暗寓青春流逝(探求深层含义)。本词表达了 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悲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 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解析 (1)精准审题:“颈联”明确了答题区间,“山鸟”和“井梧”明确了鉴 赏的对象,“带有喻义的艺术形象”明确了鉴赏意象的内涵。
(2)解题思路:解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身世遭际。作者关切时事, 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朝廷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欲晴”和“寒声初 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 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义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 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借此表现 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和欢 乐,唯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
1.(2018·天津卷)“平畴
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2017·天津卷)第二联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2016·全国卷Ⅰ)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