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程光炜先生对莫言《白狗秋千架》的解读

合集下载

莫言《白狗秋千架》意象解读

莫言《白狗秋千架》意象解读

莫言《白狗秋千架》意象解读莫言的长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是一部为抒发心灵情感,让人探索冰冷现实背后的深刻启示的小说,作者的笔下的白狗秋千架,在书中中拉开了一条充满着悲剧与痛苦的情感线索,作为风景和景象的符号,它能够诱发读者进入充满重叠意象、模糊情绪的世界,从而把生活中常见的积极与消极的概念重新组合,读者藉由细节的体会入梦,《白狗秋千架》的符号的意象,把读者带向另外一种更深入的世界,引出现实及其深刻的启示。

《白狗秋千架》中,作者把白狗秋千架作为一种深化文学内容的一种象征意义的神秘象征,故事的主人公曹家溪也需要成长蜕变,克服挣扎,才能够形成美好的未来。

透过穿越外婆家的小路,曹家溪第一眼看到了外婆家过去“半空着”的白狗秋千架,特别是这座只有“秋千架”没有“秋千”的白狗秋千架,给他最深刻且古老的令人不安的感受。

那空荡荡又沉寂的空架子更像是一种朦胧的伤痛,影像深刻地展示出一个空虚而充满痛苦的社会背景,也表达了曹家溪与家庭之间的感情上的脆弱与悬疑。

白狗秋千架还是一个丰沛的符号,表达了一种空虚的感受,也唤起了社会的落寞和孤独,让读者流露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紧迫感空荡荡的白狗秋千架,不仅是曹家溪自身的彷徨,也表达了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在人们的伤痛、挣扎与无奈中,以及灵魂在黑夜中穿行无情且无序跳跃的图象。

作者以此象征曹家溪从上一代到下一代的脱胎换骨的过程,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前处深处冰冷的社会环境以及当下年轻人的奋力冲击与挣扎。

最后,藉由《白狗秋千架》隐喻的表征,作者把社会现实片面性以及人们贪婪、贪图安逸、以及表里不一的状况向人们展示,读者也通过白狗秋千架惊险象征,从而意识到社会各类不合理现象,激发了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成长。

读者也能够看到,用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象去表达,让更多人能够理解自身的关怀,维护身影的安全,拥抱未来。

莫言《白狗秋千架》

莫言《白狗秋千架》

莫言《白狗秋千架》作者:李晓瑜范春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白狗秋千架》是莫言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倒叙手法,叙写一个离乡十年的读书人井河回乡与昔日恋人暖重逢的故事。

其中女主人公“暖”,拥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曾作为全村最美的女孩儿,却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一个粗俗、泼辣,又让人同情的农妇,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莫言;《白狗秋千架》;暖;人物形象作者简介:李晓瑜,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范春彤,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引言:作为莫言全部农村成长史的微缩胶卷,《白狗秋千架》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重点描写了一个叫“暖”的女孩儿的悲剧人生。

以倒叙的手法,叙述出年轻时候的暖,不仅能歌善舞、美丽清纯,还一直渴望追求着爱。

而一切的美好,都在某个时刻起,发生了改变。

本文通过对暖的人物形象的浅析,探讨暖性格的转变,展现暖的悲剧一生。

1.活泼开朗的暖她本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

在暖十七岁那年,作为宣传队的骨干,迎接着一队队解放军和一辆辆军车,在队伍过河的时候,刘主任让暖唱歌,伴着井河的笛声,暖唱起了《看到你们格外亲》,嘹亮的歌声与优美的旋律,打动了首长的心。

那时候的暖,心中充满阳光,不仅性格活泼开朗,连歌声都饱有暖意。

首长让蔡队长的宣传部队送一些乐器给暖他们,也是为暖的歌声倾倒,鼓励他们继续这样阳光、积极地面对生活。

军队过河后,分散地住在各村里,由于暖的唱歌天赋,蔡队长更是带着文艺兵们住在了暖的家里,英俊的蔡队长经常让暖唱歌给他听,或许他听出了歌声中暖对生活的热情,才会在暖唱歌的时候,轻轻抖动着耳朵沉浸其中。

蔡队长说暖的条件不错,可惜缺乏名师指导。

这样的话语,给予了暖极大的肯定。

临别时,蔡队长送给了暖一本《怎样演唱革命歌曲》,激励她好好唱歌,让更多的人听到她的歌声。

叙事的张力与文本的深意——再解读莫言《白狗秋千架》

叙事的张力与文本的深意——再解读莫言《白狗秋千架》

叙事的张力与文本的深意——再解读莫言《白狗秋千架》杜克洁【摘要】《白狗秋千架》是莫言第一次“打起高密东北乡的旗号”的重要的作品之一.莫言运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使文本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与张力,并改写了五四以来的“故乡与返乡”故事模式,赋予“秋千架”这一核心意象以隐喻深意,充分体现了他将表层叙事与深层意旨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手法,以及他一直以来对底层农民悲剧命运与生活苦难的深刻思考.【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第一人称;故乡与返乡;悲剧命运;底层苦难【作者】杜克洁【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7《白狗秋千架》写一个“读书人回乡”的故事,这是“五四”以来乡土小说惯用的故事模式,这种手法并不新鲜。

新鲜的在于作者对残酷命运的讲述。

做大学教师的“我”衣锦还乡,偶遇年少时的亲密玩伴暖。

十年前,年少的暖姣好如花,却在和“我”荡秋千时发生意外而失去了一只眼睛。

十年后再相遇时,瞎眼破相的暖嫁给了邻村粗暴的哑巴,还生了三个小哑巴,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痛苦的生活。

结尾写“我”从暖家回来的路上,暖提出希望“我”能帮她生个会说话的孩子。

故事并不复杂,但作者别具匠心的讲述,使文本具有了巨大的张力与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对变幻无常的命运与底层沉痛的生活苦难有了深刻幽微的感悟。

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文本叙事人称、故事模式、意象叙事功能与意义,阐释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探究作者对底层农民悲剧命运与生活苦难的叙述,揭示文本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深层意义,从而完成对小说的再解读,实现文本的增值。

《白狗秋千架》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知识分子“我”的返乡经历,这一人称选择在返乡小说中极为常见。

在小说创作中,许多作家都有自己偏爱的叙事人称。

这当然和作家个人的写作习惯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出于叙事的考虑,为达到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而有意为之。

论《白狗秋千架》的“等待”主题

论《白狗秋千架》的“等待”主题
的作 品 。 已成 为大 学 教 师 的 “ 我” , 十 年 之后 的返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5 ) 0 2— 0 0 4 3 o 4 乡、 出外 求 学 、 考 取 功 名 的学 子们 , 抑 或是 离 家万
里、 不辞辛劳、 买卖置业 的货郎商贾们 , 这些等待
V o 1 . 3 3 N o . 2
A p r . 2 0 1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5 . 0 2 . 0 1 0
论《 白狗秋千架》 的“ 等待 ” 主题
芦娟
( 江南 大学文学 院, 江苏 无锡 2 1 4 1 2 2 )
第3 3 卷 第2 期
2 0 1 5年 4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社科 版)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i t o n )
与 回应 , 实现 了传 统文 学“ 等待 ” 主题 内涵 的增 殖 。
关键词 : 《 白狗秋千架》 ; 等待 ; 主体 ; 客体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 7 文献标 志码 : A 《 白狗秋千架》 堪称莫言中短篇小说 的经典。 它 写于 1 9 8 5年 , 正是 莫言 逐渐 形成 自我 风格 时 期
主题文 学 中的等 待客 体们 带着 对更好 生 活 的 向往
乡途 中, 巧遇青梅竹马 、 已成为名副其实农村妇女

空白叙事与欲望对象——再读《白狗秋千架》

空白叙事与欲望对象——再读《白狗秋千架》

空白叙事与欲望对象——再读《白狗秋千架》霰忠欣摘要:本文以《白狗秋千架》为例,分析莫言小说中关于空白叙事与欲望对象的书写,认为小说对叙事、性别、“沉默者”的描写成为解构权威的一把利刃,对欲望对象潜意识的反抗书写得以挑战阶级、政治并重写历史,但是莫言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又难以避免地落入父权制度与男性视角的窠臼,对女性主体性书写的丧失成为另一种湮没女性声音的实践。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空白叙事;欲望对象中图分类号:I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116-03《白狗秋千架》是莫言创作于1985年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莫言在刻画“暖”这一角色时表现出渴望重塑女性形象的欲望,但由于作者自身的男性意识不自觉地渗入到叙述者身上,这一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地湮灭女性的主体性,呈现出渴望重建又难以摆脱父权或是男权窠臼的矛盾。

莫言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对种族退化有深深的担忧,表现出对生命力退化的思考,他寄希望于顽强的女性,希望在她们身上找寻到避免退化的方法,但作家的性别意识,对叙述者以及作品呈现的主人公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它们之间本身存在映射关系。

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切入,对莫言小说叙事与性别的意义进行探讨,分析文本叙事人称、意象叙事功能与意义,探究莫言对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生活苦难的叙述,揭示文本的思想内涵及深层意义。

一、“复合人称”下的叙事话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中,表达对“文革”十年浩劫的反思和伤痕是主要力量,如刘心武、茹志娟等作家,但是在大方向的时代潮流中,莫言却拒绝对文学主潮的追随,踏踏实实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对此,张志忠提到:“莫言是一位从小在农村长大,长期参加农业劳动,从里到外地打上农民印记的作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上仅见的农民作家。

他不仅在于对农村的熟稔,更在于他有农民的血统,农民的气质,农民的心理情感和潜意识,他不必用眼睛和大脑去观察和思索农村生活,他每一个毛孔里都散发着火热的乡土气息。

论莫言小说的悲剧意识——以《白狗秋千架》为例

论莫言小说的悲剧意识——以《白狗秋千架》为例

说、新黑格尔主义的悲剧学说 , 都是从一个特定的 维度 、向度去言说 。虽然各抒 己见 , 但却不是完全 没有共识 ,都重视 “ 悲”这一内核、灵魂。 这里所要讨论的悲剧 ,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所论
及 的有 所 不 同 ,它 不是狭 义 的悲 剧 ,特指 戏剧 形 式
的 ,而 是广 义 的 ,美 学 范畴 的 ,是一 种文 艺 审美类

个 人 的话 ,那 么 题 目无 疑 就 是 “ 眼 睛” ,通 过
文 、戏剧 ,都有实绩 。在莫言 的众多作品中 ,《 白
狗秋 千 架 》是 一个 非 常有代 表 性 的文 本 。 因为在 这 部作 品里 ,莫 言 首 次 举 起 了 “ 高密东北乡” ,这 个
它 ,可 以 “ 洞见 ”人 的心灵 。《 白狗秋 千架》 的题 目非 常 重 要 ,它 由两 个 名 词 性 自然 物 象 构 成 ,但
定 意义 上 是 对 中 国人 而 言 ,鲁 迅 关 于 悲 剧 的定
义 ,或 许 更 具 有 简 约 性 、可 操 作 性 。鲁 迅 认 为 , “ 悲剧 将 人 生 的有 价值 的东 西 毁灭 给人 看 。 ” 鲁迅 “ 悲剧 ”一词系统地在文艺理论著作 中定义 , 的这一 简 约而不 简单 的定 义 ,道 出 了悲剧 的本 质 特
2 0 1 5 年 5月
天水 师 范学 院 学报
J o u ma l o f T i a n s h u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Ma y, 201 5 Vo l _ 3 5 No . 3
第3 5 卷 第3 期
论莫 言小说 的悲剧 意识
命 运悲剧 、人性 悲剧、社会 悲剧 ,给读 者 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启迪读者 思考 人生。

[最新]白狗秋千架读后

[最新]白狗秋千架读后

浅议《白狗秋千架》先谈谈这作品的作者吧,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执笔刻画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同一时刻的不同地方都在上演着不一样的传奇,惊喜或者悲伤,激昂还是低落。

形形色色悲喜掺杂的真实才是我们所处的世界。

纷繁错杂情感中的那份井然有序又似乎时隐时现,人是动物,但动物却成不了人,我想这就是人最大的天性吧。

《白狗秋千架》表现的是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女——我以及暖,因为生活轨迹发生变化,演绎出彼此截然不同的人生,而在一个偶然的时间节点上,两人的生活迎头撞上,交互激荡。

小说故事情节饱满,叙述自然;语言文字带有浓郁的山东高密地方特色,如同绘画着色一般,斑斓而生动,表现出作者对于自己家乡一贯的浓浓的依恋情结。

作者在小说中既有对农村生活艰辛得近乎残酷的揭露,也有对乡人质朴情感的细腻描写。

女主人翁暖身上集中了人性的自然和美丽,在作者的情节结构安排上,暖的自然和美丽与她生活中的灰暗现实沉重地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深深触动读者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暖的男人是一个哑巴,暗喻着农村落后和愚昧。

而暖和哑巴男人生下的三胞胎个个都是小哑巴,则是强烈地暗示这种落后与愚昧仍在顽强而执著的自然延续,苦难的延续!当暖遇见男主人翁“我”之后,唤醒了她那孕育在心底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暖希望要一个健康的孩子,一个能够陪她说话的孩子,期待自己不幸的生活最终会有个寄托,她甚至不惜想通过“借种”这一违背传统伦理的方式。

不能不说作者颠覆传统伦理的情节安排,展示了作者对农村现实和未来思考的犀利而深刻。

然而故事情节发展嘎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白狗秋千架》到《暖》,撇开电影语言不谈,剧本中的几处改动,就已经让整个故事“暖”起来了。

《白狗秋千架》原本是想讲道理的,从农村里出来的年轻人在城市里打了个转再回去,他跟老家会是怎样一个关系?他会如何重新确认自己的过去?他的老家又会如何排斥或者接纳他?这是一个很有大的课题。

《白狗秋千架》的决定性结构

《白狗秋千架》的决定性结构

《白狗秋千架》的决定性结构作者:翟杨莉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从《白狗秋千架》叙述现实和回忆两种不同的语调,可辨认出隐含作者和故事叙述者声音之间的差异,继而发现其基本旋律的复调性。

同时结合文中随处可见的隐喻象征,可以发现其文本的决定性结构也仅非之前论者所述“对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反感”。

围绕这一解读个案,倡导小说的阅读一定要以“文本”为中心。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基本旋律;决定性结构;复调[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2-0115-03[收稿日期]2014-01-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现代摩登主义文艺思潮”(11CZW072)[作者简介]翟杨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文艺学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一部重要的作品,程光炜先生就认为“《白狗秋千架》已然是莫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全部农村成长史的缩微胶卷”[1](P18)。

但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读者,对这部小说价值的认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不足。

有意思的是,作者本人却不止一次提到过这部小说对其个人创作的意义:1999年,莫言应大江健三郎之邀在京都大学做演讲,承认川端康成对自己的影响,并说这影响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让他写下了《白狗秋千架》的开头“东北高密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2](P335),后来他又在《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一文中,明确表达了这部作品对自己非同一般的意义,指出:“为什么这部小说我特别看重呢?是因为在这篇小说里面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在这之前的我的小说从来没有提到过‘高密东北乡’。

另外,这部小说中还提到了‘纯种’的概念。

”[3]这部小说也是莫言最早引起同道嫉羡的小说,他的军艺师弟柳建伟2001年撰文回忆,说到这是第一部让自己失眠的作品,是他认为能够进入世界短篇小说经典行列的作品[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语 文 问 题
先谈语 文层 面的“ 缝隙 ” 。语 文包括 很多方 面 ,但包括 学术论
进来 ,还 应该把 晚清七 十年包括 进来。
程光炜 在这里 说民 国 ( 大陆
文在 内的任何文章 ,都要避 免 出 现太 多字 词 和标 点使 用错 误 , 应 该 是 对 为文 的最 低 限度 的要 求 。 然而在这最 低限度 的一 点上 , 《 小

所说 ,因为语文 问题根本 就不值 得作 为问题提 出 ,所 以这里才 只
举一个例子 , 其他 就不 再赘述了。
二. 知 识 错 误
鸣) ) 2 o 1 2 年第 8 期 。根据 中国知 网
显示 的数 据 , 《 小说的读法 》 自发 表之 后 , 截至 2 0 1 6 年9 月, 已被 下
人公 ,都不 加区分地 使用 不加引 号 的“ 我” , 并 因此 造 成 了 很 多 混 乱 。像上述引文 中“ 他恐怕也像我 和暖一样 为这 激动人 心的场 面充 满期待吧 ” 中的“ 我” , 到底是 指男
包括 用词错误 和标点错 误在 内的 语文 问题 是很 多的 。但 正如前 面
先生 的长 文 《 小说 的读法——莫 言的< 白狗 秋 千 架 > 》 ( 以 下简 称
《 小说 的读法 》 )恐 怕是影 响最大 的一篇 。这篇文章首发于《 文艺争
标点上都值得商榷 。 先 看 字 词 。 以 上 引 文 所 说 的 “ 场 面” , 在《 白狗秋 千架 》 中具 体 指 的是 : “ 我 十九 岁 ,暖 十 七 岁 那
对 我个人来 说 ,当代小 说的 阅读视野里应该 有一个 中国改革 三 十年的框架 , 加 上前 三十年 , 即 是完整 的 当代 六十年 ,是一个 甲 子 年的历史框架 。仅仅 如此还不
行, 得把 民 国( 大 陆部 分 ) 二 十几 年包括 进来 ,把北 洋十几 年包括
的一些 “ 缝 隙” 指 出来 , 以使 其他 借鉴者有所知 晓。
载1 6 0 0 多次, 被引用2 6 次。 但 是 这 篇影响甚 大的文章 ,其实存 在很
年, 白狗 四个 月 的时候 , 一 队队
解放军 ,一 辆辆 军车 ,从 北边过 来, 络绎不绝过石桥 。我们 中学在 桥头旁边扎起 席棚 给解放 军烧茶 水 ,学生宣 传队在席 棚边 上敲锣 打鼓 , 唱歌跳 舞 。 ” 但用“ 唱红 打 黑” 来 形容这种 “ 场面 ” , 真是 不伦 不类 。“ 唱红 ” 是有 的, 因为“ 我们 ” 对着 解放军 唱 了 《 看 到你们格 外
己。然而程光 炜在文 中所有 的地
方 无 论 是 提 到 自 己还 是 提 到男 主
说的读法》 就难 以差强人意 。由于
这个 问题原 本就不值 得作 为问题 提 出, 所 以只举一个例子 : 奠言对 这种军 民同欢 、唱红 打 黑 的 场 面 带着 某 种 戏 谑 性 心 理 ,但 当时他恐怕 也像我和 暖一
亲》 之 类的“ 红歌 ” 。至于 “ 打黑 ” , 《 白狗秋 千架》 则是连 丝毫 的暗示 都没 有 ,不知程 光炜从 哪里看 出
了这 一点 。用 “ 唱红 打黑” 这个具 有特定政 治含义 的当代 词汇修 饰 当年 的“ 军民联欢” , 很不恰 当。 再看标 点。《 白狗秋千架 》 采 取 的是第 一人称 叙事 ,讲 述 了男 主角 “ 我” 和女 主角暖 的故 事 。正 常情况下 ,研究 者在评述 作为 主 人公 的 “ 我” 时, 必 须把 这个 “ 我” 加上 引号 ,否则人们 就有 可能认 为这里 的 “ 我”指 的是研究 者 自
在这样 一个学科 已经 细化到 “ 隔行 如隔 山 ” 的时 代 , 任何 人写 文章都会 犯点知识 性错误 ,然而 像 程光炜 这样 的著 名学者 在 《 小 说 的读法 》中犯 的很 多知识 性错 误, 仍然 让人 匪夷 所思 , 像下 面这
句话 :
多问题 。清代 的张竹坡 认为 : “ 做
但正如前面所说因为语文问题根本就不值得作为问题提所以这里才只举一个例子其他就不再赘知识错误在这样一个学科已经细化到隔行如隔山的时代任何人写文章都会犯点知识性错误然而像程光炜这样的著名学者在小说的读法中犯的很多知识性错误仍然让人匪夷所思像下面这句话
学 教 育
评程光炜先生对莫言《 白 狗秋千架》 的解读
圊 夸 玉杰
内容摘要 : 在莫言短篇小说 《 白狗秋千架》 的研究 中, 程光炜的《 小说 的读 法》 或许是 影响最大的一篇。但实 际上 , 这篇 文章在语文 、 知识 、 研 究方式和思维等很 多方 面都存在 一些问题 。 当然, 这 些问题 恐怕并不仅 仅存在
于这篇文章 中, 它们其实能够折射 出当前学术风 气的一个侧 面。 关键词 : 程光炜 《 小说 的读法》 学术问题
部分 ) 只有二 十几年 , 实在让 人不 解 。一个最 基本的常识 是 : “ 大陆 部 分 ”的中华 民国 ,从 1 9 1 2 年到 1 9 4 9 年, 存 在 了长 达3 7 年, 中间虽 然 出现 了短 暂的袁 世凯称帝 和张 勋复辟 ,但 怎么也 不至于 只有二 十 几 年 吧 。原 来 , 程光炜把 “ 北 洋 十几年 ” 排除在 民国之外 了。但是 北 洋政府执 政时期 ,并没有 改变 中华民国的国号。实 际上 , 北洋政
《 自狗秋 千架》 是莫 言的一篇 短篇 小说代表 作 ,在对 这篇小说 的众 多研究 中 ,著名学 者程光炜
样为这 激动人心 的场 面充 满期 待
吧。
主人公 呢, 还是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光炜呢?就需 要读者费一番思量 了。
虽 是 短 短 一 句 话 ,在 字 词 和
实 际上 , 在《 小 说 的读 法》 中,
文如盖造房屋 , 要 使梁柱 笋眼 , 都 合 得无一缝 可见” 【 】 ] 。这无疑会 为
文的最高境界 , 做 文者虽不 能至 , 也 应心 向往 之 。然 而 《 小说 的读 法》 这 篇文章 的“ 梁柱 笋眼” , 不 仅 没 有合 得 “ 元一 缝可 见 ” , 甚 至 随
处 皆有 “ 缝” 可 见 。这 里 希 望 以举 例 的方式 ,将其 中最为显 而易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