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瘀、毒论恶性肿瘤的病机与辨治重点
乳腺癌痰瘀互结的病理、病机及治疗

乳腺癌痰瘀互结的病理、病机及治疗作者:刘益铭李秋华梁丽喆胡镜清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21期摘要乳腺癌中医称“乳岩”“乳石痈”,是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研究乳腺癌的中医发病机制是目前的热门方向之一。
通过研究乳腺癌痰瘀互结证的病机,总结古今针对痰瘀互结证乳腺癌的研究经验,探析痰瘀与乳腺癌相关基因及通路的相关性。
中医学要充分借鉴和融合循证医学、整合医学、系统生物学等,将中医学宏觀理念与西医学微观理念相结合,整合中西医治疗乳腺癌的优势,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来阐明机体的生命活动,纠正其病理过程,对于人体整体病理生理功能要具备更加全面而完整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乳腺癌;痰瘀互结;中医;循证医学;整合医学;病理;治疗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1673-7202.2021.21.004乳腺癌中医病名为“乳石痈”“乳岩”,属于常见的女性乳腺疾病。
乳腺癌在病情早期常表现为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溢液、乳房肿块等症状。
美国癌症协会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计有约209万原发乳腺癌患者。
近几年,乳腺癌呈现出发病年轻化和发病率逐年增长的态势。
《诸病源候论·石痈》中提及“有于下乳者,其经虚,风寒之气客之,则血涩结…无大热,但结核如石”,乳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积久成形,形成乳岩。
六淫伏毒、七情郁毒是主因,导致气血瘀滞,痰瘀互结、脏腑失调而发为乳腺癌。
《中藏经·论痈疽疮肿》中提到“夫痈疡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则生矣,非独营卫壅塞而发者也”。
“乳岩”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时至今日,依旧沿用此名;同时此书对乳岩有这样的记载:“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积之岁月渐大…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名日乳岩。
”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提出:“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抑郁,朝タ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逆,遂成隐核…名日乳岩。
老中医:解析“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有的人觉得,瘀是体内的垃圾,人人都会有,时刻会产生,就算这次把瘀祛除了,没多久身体还是会自己产生瘀,没什么大不了的。
殊不知,水滴石穿,聚沙成塔,再小的瘀堵,如果不引起注意,也会酿成大的悲剧。
而瘀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引发癌症!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所有的人都对癌战战兢兢,因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不得不让我们对癌症心存恐惧。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内是按照经络的线路运行的,所以经络是否畅通和癌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体就像一个城市,经络就是这个城市四通八达的道路,气就是运行在各条道路上的汽车等交通工具。
如果道路畅通无阻,那么汽车就能正常行驶,城市秩序也就十分正常。
可是如果道路出现拥堵甚至车祸,那么汽车就不能正常运行,如果不加治理,这条路就会成为一条“死路”。
如果多个地方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整个城市的交通就可能陷入瘫痪的状态。
那么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中,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肿块,如果较为严重的话,就可能是肿瘤。
说到底,那么导致癌症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没错,就是“瘀”。
故前人云:“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体内存在着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一系列瘀堵,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浊邪积聚,进而所变生的一种强烈致病物质,渐渐积累就会变成癌。
肝癌、肺癌、胃癌、子宫癌等癌症就是这样产生的。
而无论是何种癌症,都是由于我们体内产生了瘀堵。
比如说肝受到了瘀堵,肝气运行不畅,瘀血积聚,时间一久,就变成了肝癌。
肺部有瘀堵肺气损伤,肃降失常,百脉失朝,代谢失司或致肺气上逆而咳嗽咯痰,或肺阴虚损而致干咳,或肝火犯肺而致气逆作咳,最后就会产生癌瘤。
如果瘀堵停留在肾部,肾气运行不畅,肾脉受阻就会产生肾脏肿瘤,甚至引发癌症。
而癌症产生后,反过来又会危害脏腑功能,影响气血运行,水津布散,使脉络进一步瘀阻,水湿凝聚,从而产生新的瘀滞痰湿。
这样癌毒和瘀滞痰湿等病因互为孳生,形成癌肿特有的复杂性和危害性,癌症严重到了晚期的人,就再也无力回天了。
癌症病因离不开“痰”和“瘀”,抗癌常用中药僵蚕化痰、散肿块

癌症病因离不开“痰”和“瘀”,抗癌常用中药僵蚕化痰、散肿块僵蚕又名天虫、白僵蚕、僵虫等。
咸、辛,平。
归肝、肺、胃经。
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作用,主治肝癌、胰腺癌、食管癌、膀胱癌、鼻咽癌、舌癌等各种恶性肿瘤证属痰瘀互阻者,并可用于缓解癌性疼痛和癌性不完全梗阻。
一些肝癌患者既有在肚子上能摸到肿块,形体肥胖,头昏,胸闷,恶心,呕吐痰液,舌体胖大,舌苔厚腻等“痰证”的表现,又有肿块十分坚硬,摸上去还有一个一个的小突起,伴有疼痛,疼痛的部位固定,按压肿块疼痛会加重,一般夜里疼痛明显等“血瘀证”的表现,如果这两种情况同时伴见,中医上就叫做“痰瘀互结证”。
僵蚕能够化痰,消散肿块,从而延缓甚至抑制肿瘤的生长,还能缓解癌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癌中药。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其虽然表现为局部细胞的不正常生长,但却是以全身的代谢紊乱为背景的,人体的水液代谢异常就形成了中医上所谓的“痰”,而血液代谢异常就形成了中医上所谓的“瘀”,所以痰瘀互结证是恶性肿瘤患者在临床上常见的证型。
僵蚕味咸,能够软化消散肿块,又兼能化痰,用于肝癌“痰瘀互结证”,常与浙贝母、夏枯草、连翘、玄参、牡蛎等化痰散结药同用,再适当配伍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泽兰等活血化瘀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可起到缩小肿块,控制肿瘤复发转移,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上腹部刺痛、胀痛的患者,可加用炒白芍、延胡索、片姜黄、木香、八月札、香附等;肿块明显,在肚子上就能摸到的患者,可加用山慈菇、肿节风、浙贝母、露蜂房等;伴有腹水的患者,可加用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泽泻、猪苓等。
僵蚕治疗癌性疼痛,疼痛剧烈,难以缓解的患者,常与蜈蚣、地龙、全蝎等同用。
僵蚕还能疏散风热,如果肝癌患者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感冒症状,可与桔梗、薄荷、荆芥、防风等同用。
此外,僵蚕还有抗过敏的作用,可用于鼻痒、咽痒、皮肤痒的过敏患者。
注意:本品可致过敏反应,如青春痘样皮疹及过敏性皮疹,停药后消失。
从“虚、痰、瘀、毒”论肺癌的病因病机

从“虚、痰、瘀、毒”论肺癌的病因病机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中医学认为肺癌以正气亏虚为本、痰瘀邪毒为标,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本文从“虚、痰、瘀、毒”四个方面进行肺癌病因病机的探讨。
标签:肺肿瘤;中医药;病因病机肺癌属于中医学“肺积”、“咳嗽”、“胸痛”、“咯血”等范畴,病因病机的论述散见于古医籍中,如《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矣”,《医宗必读·积聚篇》“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瘕瘕痃癖痞源流》“邪居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等。
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应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统一的发病观。
外因为六淫、烟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侵袭肺系,内因有饮食失宜、情志不畅、劳逸失度,内外因相互作用,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虚实寒热错杂,湿痰瘀毒胶结,酿生癌毒积于肺中,日久则形成肿块[1]。
因此,肺癌发生的主要机制不外乎虚、痰、瘀、毒。
1 虚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正气虚则成岩”(《外证医案》)、“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医宗必读·积聚篇》)指出正气虚损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
刘嘉湘教授提出“无虚不成瘤”的观点,认为肺癌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
正气亏虚,不能遏邪,邪毒积聚于肺中,导致癌肿的生成;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耗损正气,更加助长癌瘤的发展;随着病情的进展,正气抗邪的能力下降,进而导致癌毒的扩散,最终出现多处转移并发生多脏器衰竭的表现。
中医学认为“肺为气之本”,肺气亏虚可导致全身性的正气虚损。
正虚贯穿肺癌的整个发病过程,中晚期尤为明显。
孙建立、刘嘉湘等研究[2-3]表明,肺癌病例的证候分布以正虚为主者超过97%,且以阴虚和气阴两虚两种类型为多,占总数的8O%以上;肺癌之虚究其脏腑则多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治疗上以扶正为先,注重健脾补肾[4]。
中医癌症痰、瘀、虚、毒的论证

中医癌症痰、瘀、虚、毒的论证癌症有“痰、瘀、虚、毒”等病理因素存在,这个概念已为中医学者所共识,并不断在临证治疗实践中加以应用。
1.痰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中医对某些顽症痼疾,均认为与痰之作祟有关,称为“老痰癖结”之症。
如《丹溪心法》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明医指掌·瘿瘤》指出:“若人之元气循环周流,脉络得清顺流通,焉有瘿瘤之患也,必因气滞痰凝,隧道中有所留止也。
”故历代医家论述阴疽、痰核、瘰疬、失荣、瘿瘤等症,均把“痰”作为重要致病因素。
现今所论坚硬的癌肿和转移的淋巴结,认为也是“痰瘀凝结”的结果,它与癌肿的发生和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古谓瘿瘤、痰核、瘰疬、阴疽等绝大多数属于良性病变,而癌之“痰凝”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痰,可能有它内在的特殊性。
2.瘀癥瘕积聚的形成与气血凝滞有关,古有论之。
如见积块坚硬如石,牢不可动,痛处不移者,均为瘀血。
《医林改错》说:“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前人认为:“凡使血气沉滞,留结而为病者,治须渐磨消削,使血气流通,则病可愈也。
”瘀血与气滞有关,经云:“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
”凡忧思抑郁,精神压力过大,郁结不解,均可导致气血流通不畅,瘀血积滞不散,渐而成为癥积形成的病理基础。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而且绝大多数患者在肿瘤早期即有广泛血栓形成,癌栓又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潜在关键因素。
因此,肿瘤的治疗,不能离开化瘀散结这一基本原则,而古谓化瘀消癥又与一般活血化瘀的药物,在选择上有所不同,这是由于癌症之“瘀”,与一般性质的瘀血,形相似而质不同,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它是由肿瘤生物学特征所决定的。
3.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正气虚衰密切相关,六十岁以后肿瘤发病陡然上升,故癌症又可列为慢性老年性疾病范畴。
肿瘤之虚,谓之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不足而又运行不循常道,以致邪气作祟。
中医关于“癌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癌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癌病的发生多由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佛郁、饮食失调、宿有旧疾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郁、血瘀、痰凝、湿浊、毒聚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相互搏结,日久渐积而成。
一、病因1.素体内虚素体虚弱,或宿有旧疾,久病正虚,或年高体衰,正气内虚,阴阳失衡,脏腑失调,客邪留滞不去,终致痰瘀互结而成肿块。
《医宗必读·积聚》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2.六淫邪毒外感六淫之邪,或烟毒、工业废气、放射性物质等邪毒之气,由外入里,深伏久滞,酿生癌毒,正不胜邪,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郁、痰浊、血瘀等与癌毒互结,形成肿块。
3.饮食失调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如嗜食醇甘、辛辣、腌炸、烧烤,或海腥发物,或食物过热过冷等,久伤脾胃,痰湿内生,浊毒郁热,日久耗气伤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邪盛生毒而致癌病。
《医宗必读·痰饮》云:“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
”4.内伤七情情志不遂,七情怫郁,气机郁结,或气不布津,痰湿内生,或气滞血瘀,或郁热伤阴,虚实夹杂,终致痰湿与血瘀互结,渐成肿块。
《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
”二、病机1.癌病的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痰瘀久羁,酿生癌毒,相互搏结,成为有形之肿块。
病理因素有郁、痰、湿、热(火)、瘀、毒等,其中癌毒是导致癌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因素。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虚实夹杂,常见全身属虚而局部属实。
发病初期,癌毒偏盛而正虚不显;中晚期由于癌毒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多出现气虚、阴伤、气血亏虚或阴阳两虚等。
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虚,本虚标实,病变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2.不同癌病的病机各有特点。
如脑癌标实为风火痰瘀毒,本虚以肝肾亏虚、气血两亏多见;肺癌标实为痰瘀热毒,本虚以气阴两伤多见;大肠癌标实为湿热浊瘀毒,本虚以脾肾两虚多见;肾癌及膀胱癌标实为湿热瘀毒,本虚以肝肾亏虚多见等不同的癌病病变部位不同,如脑瘤病位在脑,肺癌病位在肺,大肠癌病位在肠,肾癌病位在肾等。
恶性肿瘤中医治疗基本法则(教案)

[恶性肿瘤中医治疗基本法则(教案)]原文地址:恶性肿瘤中医治疗基本法则(教案)作者:李苏宜恶性肿瘤中医治疗基本法则(教案)李苏宜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在与恶性肿瘤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中医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肿瘤病因、病机理论及与之相应的治疗法则,并积累了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恶性肿瘤中医治疗基本法则(教案)。
一、病因病机和转归之辩证法则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有其独特的分析疾病的思路--辩证。
辩证就是运用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史、临床症状与体症,以八纲结合脏腑等辩证纲领来归纳、分析病情,从而明确疾病的本质,掌握其变化规律。
《内经》中对“积聚”等一类肿瘤病的认识就是“壮人无疾,虚人则有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在数千年的中医文献中,关于肿瘤病的发病原因,大多遵循《内经》这种“因虚致疾”的理论而阐述,如《医宗必读》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
”,当然,这里所说的“正气”,既指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也指机体的抗病能力。
近年来,众多的中医工作者根据这种理论提出了恶性肿瘤发病的“内虚”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由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失调,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和/或产生气滞、血瘀、痰湿、毒热等病理产物,最终导致痰、湿、瘀、毒的积聚或脏腑生理功能的偏盛偏衰,从而形成肿物。
因此,恶性肿瘤的病因含两个方面:其一,正气亏虚,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邪气乘虚而入。
其二,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聚而成积聚之物即肿瘤。
因此,正先虚,邪后距,总之,肿瘤的形成是“正”与“邪”的关系,正虚为本,邪昌是标。
正气亏虚始终对肿物的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
“积聚”早期虽以实证居多,但仍存在着微弱的正虚。
于中期时,正气逐步虚弱,然尚可抗邪,此时,邪正交争,临床多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晚期时则正气大虚,无力抗邪,邪气昌盛,元阳衰微,阴液耗竭,各种“虚劳”表现较为突出,此时病情危重。
恶性肿瘤从瘀论治探讨

因 此 , 证 与恶 性 肿 瘤 的形 成 是 互 为 因果 关 系 。 瘀
现代大量一 床及基础 研究 均证 实血瘀证与血藏粘度增 缶 高及镦循环功 能 障碍关 系密切 。在肿 瘤 的研 究方 面, i— Dn
tna 认 为 肿 瘤 是 某些 血 管 疾 患 的成 因 , 中一 种 情 况 就 ef 姆 其
参 考 文 献
2癌证 与恶性肿瘤转移的关 系
肿 瘤 的 转 移 是 恶 性 肿 瘤 的 特 征 , 常 是 患 者 死 亡 的 主 常
要原因 。中医学认为肿瘤转 移 当具备两 个要求 : 癌毒的 毒 力和癖血阻滞 。一般情况下 , 癌毒 的毒力越强 , 发生转移 的
可 能 性 越 大 , 移 的 时间 也越 早 。 而痴 血 阻滞 , 转 剜癌 毒易 于 停 留 于 机体 某 处 而 成 积 , 即 痴 血 留 滞 作 瘙 ( ‘ 岳 全 见 景
详细 的描述 . 提出许多行 之有效的治疗措 施。其中, 并 活血
化 瘀 是 其 常用 方 法 之 一 。本 文 试 从 癀 证 和 肿 瘤 的 形 成 及 转 移 的 关系 作 一 分 析 。
1瘵 证 与 恶 性 肿 瘤 形 成 的 关 系
中医 学 认 为 癣 血 内 阻 是 发 生 恶 性 肿 瘤 的 一 个 重 要 病 机 。 所 谓 瘀 证 , 凡 血 液 循 行 迟 缓 、 畅 , 及 各 种 原 因致 即 失 以
恶 性 肿瘤 从瘀 论 治 探 讨
杨俊生 衣 蕾 蒋宏伟 胰 西 省人 民 医 院 中 西 医 结合 研 究 所 ( 10 8 70 6 )
提
要
从 中医癖证 角度 对临床 恶性肿瘤的 彤成 、 转移噩浩疗进行 了分析 。认 为恶性肿瘤 多归属 于 中医癖证 范畴 , 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8·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11月第38卷第11期Int J Trad Chin Med, Nevember 2016, V ol. 38, No.11·思路与方法·从痰、瘀、毒论恶性肿瘤的病机与辨治许鸣 陆嘉惠恶性肿瘤的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较大危害。
中医文献中凡提及“积聚”,基本归因正虚伴随痰、瘀、毒,认为恶性肿瘤始于机体虚损,正虚邪干,因邪致虚,渐致正虚邪实,其基本病机为“正虚”与“邪毒”两方面不断抗争的过程[1]。
中药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中,随着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痰散结类中药的疗效观察和机制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攻邪法从痰、瘀、毒论治成为共识。
在具体治疗方面,应发挥辨病与辨证结合的优势,根据不同痰、瘀、毒的致病特点,以“病”概括肿瘤的病理因素夹杂与脏腑亏虚的基本特点,用“证”分类肿瘤发病机制及肿瘤微环境的个体差异,灵活使用化痰、祛瘀、解毒法,增加中药治疗肿瘤的效果,并减少毒副反应。
1正邪互变是痰、瘀、毒的成因1.1 痰源于津,瘀成于血:痰、瘀是人体的病理产物,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下可不发病。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压力累积等因素打破了“阴平阳秘”的内环境,使气血运行失调,长久不能回归平衡,则积聚内生。
病理状态下,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异常、停聚而成痰,体内血液循环异常、留置经络内外则成“瘀”,这2种病理产物与癌毒相互搏结,形成肿块[2]。
可见恶性肿瘤的形成有2次病变过程,患者原本外感或内伤引起的“良痰”可在津液代谢紊乱的情况下逐步变成“恶痰”。
“恶痰”是与“良痰”相对而言的病理状态,其特点是生长快、发展快、质坚硬,且痰邪可随气转移至其他部位,所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3],遂形成各病位肿瘤。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6.11.0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92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JDZX2015260) 作者单位:314500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许鸣);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陆嘉惠) 通信作者:陆嘉惠, Email: lujiahui73@ 1.2 脾肾不足,痰瘀易生:先天精气异常,或肾气亏虚,易携带“胎毒”,使无形之毒凝练成有形之块。
“癌毒从脏从痰而化”病机认为,“蓄毒”不仅可影响脏腑气血,导致脏腑失调,长期反复还可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导致痰瘀内生[4]。
此即“癌毒”为原始病因,痰瘀为其病理产物,共同促成肿瘤的发生、发展。
后天脾胃的运化失常易于产生痰、瘀,高蛋白、高脂饮食造成的肥胖易受到痰的困扰,与古代“肥人多痰湿”的描述符合。
1.3 内外毒邪,正虚邪盛:关于有形之“外毒”是其中之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展,在人群中扩散较快,如人类乳头状病毒可造成宫颈癌,EB病毒可诱发鼻咽癌及淋巴瘤,乙肝病毒是中国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
关于“内毒”,周仲瑛首倡“癌毒学说”,认为癌毒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的基础上,受内外多种因素诱发,是导致癌病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
体内癌细胞可能为癌毒的一种有形反应,但癌毒并不等同于癌细胞或癌细胞形成的积块;致癌物质长期作用于机体可诱导癌毒内生,但致癌物质本身并不是癌毒[5]。
致癌物质导致的水液、津液代谢异常和血液循环障碍,如超过人体代偿能力,可积蕴成毒。
另外,“毒”不会单独造成癌症,《中藏经》中提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府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
指出了“脏腑蓄毒不化”可能产生肿瘤,但必然需要血瘀状态、痰凝状态共同作用方酿成恶性肿瘤,此过程也是“正邪互变”的过程。
2 痰、瘀、毒在肿瘤发病及转移中的作用机制2.1 夹杂从化:痰、瘀、毒的生成与转化始终贯穿于人体的代谢过程中。
外伤、外感等所致痰、瘀、毒一般为一过性的阴阳气血失衡,可被机体所代偿。
但近年来环境污染、饮食结构改变、或病毒感染等因素,造成人体慢性长期处于痰、瘀夹毒状态,经过炎症、免疫缺陷的二次打击,使机体局部发生恶性增殖,耗散气血,阴阳严重失调,最终形成癌症。
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路线为多种相关因素作用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11月第38卷第11期Int J Trad Chin Med, November 2016, V ol. 38, No.11 ·1029·下致正气亏耗,酿生“癌毒”。
初期以癌毒为先,搏结痰瘀;继之癌瘤阻滞气机致脏腑功能失调;晚期耗伤气血津液使机体步入损途[6]。
痰、瘀、毒在肿瘤发病机制中始终夹杂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从化”。
癌毒一旦留结,造成脏腑功能障碍,津液滞留,凝聚为痰,形成痰毒交结;癌毒内生,阻滞气机,气不行血,血脉凝滞为瘀。
2.2 留滞传舍: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
中医“从化理论”认为,肿瘤发生是“癌毒传舍”“痰随气走”的过程。
癌毒搏结体内,邪毒互结,加之正气日渐虚衰,失于固摄,邪毒扩散,进而发生传舍[7]。
肿瘤的传舍过程遵循一定规律,分为血脉、脏腑和经络等方式传播。
经络传舍如大肠癌的肺转移、肝转移;乘侮传舍如肺癌的肝转移;母子传舍如肾癌肺转移,肺癌骨转移[8]。
痰随气机升降流行,淫溢流窜,遍生癌肿,因此痰毒是导致肿瘤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
无形之痰有隐匿性、多因性、阻遏性,症状的广泛性、怪异性均与细胞黏附因子致肿瘤转移发病机理相似[9]。
毒在恶性肿瘤转移机制中体现在余毒未清,成为死灰复燃、转移复发的根源。
所谓“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瘀对肿瘤转移的作用可概括为“瘀结”,表现为血液高凝、高黏及高聚状态,造成微瘤栓附壁、着床及转移瘤迅速增殖和生长[10]。
瘀之所以“结”,与痰的“留滞”密不可分,痰瘀交结具有黏滞性、易行性、血液黏稠性增大等特点。
3以化痰、祛瘀、解毒为辨治原则实体瘤的辨证治疗多从有形之痰、瘀入手,在兼顾正气前提下,用药多以攻为主。
关于化痰药的使用原则,《谦斋医学讲稿》“据病情轻重,分化、消、涤三类,一般均化,较重用消,留而不去则用涤”。
从痰论治食管癌依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清热涤痰等方法论治[1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痰、瘀的成因即气血津液失调,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痰毒”“痰核”,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痰毒,病机以正气虚损为本、痰毒夹瘀为标,且痰、瘀、毒三因素中以“痰”为主导。
应以化痰散结、扶正解毒法治之。
活血化瘀法在抗肿瘤治疗中有争议,在干预肿瘤血管新生方面或许是“双刃剑”。
化瘀不必非用活血药,行气、健脾、补气均可达到化瘀目的。
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药时,应注意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对于术后恢复期患者应慎用。
解毒法可分为治风解毒、清气解毒、祛湿解毒、凉血解毒、热解毒、散寒解毒等[12]。
因炎症与肿瘤的关系日渐明确,清热解毒药独具消炎作用并在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在药理学研究支持下,解毒类中药的作用得到诠释,在肿瘤临床治疗上获得了全新应用。
4结语痰、瘀、毒在正气虚弱者体内易产生,且使病程趋于慢性与复杂性。
痰、瘀、毒一旦逃脱免疫监控,便可夹杂从化致癌症发生,进一步留滞传舍则使肿瘤转移。
根据痰、瘀、毒的致病特点,在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时应发挥辨病与辨证结合的优势,用“证”的概念概括、分类肿瘤发病机制及肿瘤微环境的个体差异,灵活使用化痰、祛瘀、解毒法可增加中药治疗肿瘤的效果,并减少毒副反应。
参 考 文 献[1]王笑民,张青. 基于“癌毒”的肿瘤发生发展规律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7):1533-1536.[2]崔红海,王红玲,康斐. 蒋士卿教授治疗肺癌经验[J]. 中医学报, 2015,30(2):158-160.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15.02.053. [3]赵婧,魏品康. 运用消痰解郁方治疗乳腺癌前病变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5):15-17.[4]刘玲琳,徐海滨,胡祖健,等. 癌毒从脏从痰而化论治乳腺癌肺转移[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331-2334.DOI:10.16305/j.1007-1334.2015.05.005.[5]程海波. 癌毒病机理论探讨[J]. 中医杂志,2014,55(20): 1711-1714. DOI:10.13288/j.11-2166/r.2014.20.001.[6]赵智强,吴勉华,赵延华. 论恶性肿瘤中医辨治体系的建立[J].中医杂志,2015,56(11):906-908. DOI:10.13288/j.11-2166/r.2014.20.002.[7]索凤茹. 邪毒传舍—经络流注与恶性肿瘤转移[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5):65-66. DOI:10.13729/j.issn.1671-7813.2014.05.35.[8]史振广,王文萍. 恶性肿瘤转移的病机转化[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4):68-70. DOI:10.3969/j.issn.1671-7813.2013.04(x).3.[9]梁玉莹. 痰证与细胞黏附因子在肿瘤转移机制中的相似性初探[J]. 新中医,2006,38(12):5-7.DOI:10.3969/j.issn.0256-7415.2006.12.003.[10]李秀荣,齐元富. 焦中华教授抗癌防变学术思想及临证辨治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4):333-335.[11]高继良,沈壮虹. 从痰论治中晚期食管癌浅探[J].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6):318.DOI:10.3969/j.issn.0411-8421.2007.06.005. [12]武学文,武凌怡,高孟兰. 三元医学中的中药分类浅论[J]. 光明中医,2008,23(3):381-383.(收稿日期:2016-05-26)(本文编辑:高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