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寒论_但头汗出病机分析

合集下载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5条

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发热,寒已成热也。

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

吐利,心腹濡软为里虚;呕吐而下利,心下痞硬者,是里实也,与大柴胡汤以下里热。

清·吴谦《医宗金鉴》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汤下之之理乎?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表尚未已也;心中痞,大便不利,里病又急矣。

呕吐,少阳、阳明兼有之证也。

少阳、阳明两急,心中热结成痞,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发热未尽之表,内攻阳明成实痞之里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下利不呕吐者,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也。

若呕吐不利者,此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证也。

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有力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是调胃承气证。

汗出解后,心下痞硬、下利者,是生姜泻心汤证。

此心下痞硬,协热而利,表里不解,似桂枝人参证。

然彼在妄下后而不呕,则此未经下而呕,则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矣。

然痞硬在心下而不在胁下,斯虚实补泻之所由分也。

故去参、甘之甘温益气,而加枳、芍之酸苦涌泄耳。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里证。

热自内发,非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

心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

呕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于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纳水谷也。

吐利心痞,自是太阴证,而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非太阴而阳明也。

大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枳实、大黄,泻阳明之热,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者,病机已属阳明。

心脏本实,虽胃系脉道所属,为营气出纳之所,但容积甚隘,心中正不当有痞,可知所谓心中痞者,特虚气为胃中实热所迫,阻遏于心之部位而不能散,故转似心中痞硬,实即后文胸中痞耳。

《伤寒论》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

《伤寒论》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

《伤寒论》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壹、用發汗藥汗解太陽病表證雖據其有汗無汗、脈象浮緊浮緩等表現劃分為表虛中風、表實傷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氣,理致則壹。

盡管服麻黃湯或桂枝湯有啜粥與不啜粥的區別,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則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除邪氣,故有“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的告囑。

要想祛除邪氣,必須掌握汗出的程度,“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汗出適度,則邪去病解;發汗太過,則損陽傷正,變證叢生。

可知,非汗出無以祛表邪,大汗出反而傷正氣。

此即以發汗藥得以汗解的要領。

二、非發汗藥汗解得汗病解,除用諸如麻黃湯、桂枝湯發汗藥物以外,用非發汗藥亦可使疾病得汗而解。

如第23條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即用小柴胡湯和解樞機、宣通上焦氣分,使上、中、下三焦之氣調達暢通、津液道路暢達,則能布散周身,內而臟腑,外而百骸。

胃氣調和,則津液化生有源,壹身之氣諧和,故能化津作汗、帶邪外出。

此雖不用發汗解表藥而起到汗出病解的作用。

除用藥物外,針刺發汗腧穴有時亦能達到汗解的目的。

如第216條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

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刺期門並無發汗作用,然能達到汗解的目的。

血汗本同壹源,汗為心之液,今熱邪入結血室,致血分熱盛,血熱傷及心氣,心氣既傷則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故但有熱蒸血中營陰致頭汗出癥,而周身無汗。

熱傷心氣則有譫語,治之必刺肝之募穴,因肝主藏之血,充膚溫肉,淡滲皮毛。

刺期門則血中之熱化汗外出,血室胞中之熱邪亦隨之外散,則疾病即可痊愈。

三、自汗而解所謂自汗而解,即指不用藥物或其他療法,機體本身自我修復能力增強,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狀態,氣血調和,自動出汗後疾病痊愈。

其機理仲景稱之為“自和”。

自汗而解,據其出汗前的表現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伤寒论》论汗

《伤寒论》论汗

《伤寒论》论汗伤寒论》论述“汗”的条文有一百余处。

笔者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分析了汗出的分类及机理,并指出从汗证可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讨论了汗法的应用、汗出禁忌、误汗变证等问题。

从而揭示了汗与人体阳气和阴液的关系。

汗是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产物,《素问·阴阳别论》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

病理之汗称为汗证,汗证对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汗法是治疗疾病的第一大法,汗法有适应证、禁忌证及误汗变证数端。

《伤寒论》论汗的条文达一百余处,从中可揭示汗与人体阳气和阴液(津、血、精)的关系。

1病理性汗出分类及其机理病理性汗出,因其特点、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病机亦不相同。

1.1 从汗出特点分(1)无汗:即病中全身不见汗出。

其病机有二,一为风寒之邪束表,腠理闭塞,津不得泄而无汗,太阳伤寒证无汗即是。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二是素体正虚液亏,无汗可出,如201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2)自汗:指病中体表不自觉地出汗。

营卫不和、里热炽盛皆可自汗出。

营卫不和所致自汗出,如太阳中风证,风邪外袭,而风性疏泄,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卫不和而自汗出。

论中明确指出:“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12条)。

虽未感受外邪,但机体“卫气不共荣气谐和”(53、54条),亦可常自汗出;里热炽盛,蒸腾津液外出而致自汗出,如阳明病里热炽盛,迫津外泄之自汗出(48、187、188条)是也,故208条云:“阳明病本自汗出。

” (3)盗汗:寐则汗出,寤则汗止为盗汗。

太阳中风,营卫不合,本应自汗出,若见“微盗汗出”(138条),说明邪已及里。

阳明热炽,阴为所迫,寐则卫气不致,阴不内守而盗汗(206条)。

三阳合病,证见少阳亦盗汗(268条),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主疏泄,目合则阳入于阴,卫阳减弱,里热加盛,热迫津泄,故盗汗。

_伤寒论_但头汗出病机分析

_伤寒论_但头汗出病机分析

阴液之思想。

第12条桂枝汤方后:“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蜇蜇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桂枝汤后应以微汗为佳,若汗出流漓,汗出过多,则更加耗伤已内虚之营阴,正虚无力驱邪外出,则必致病邪内陷,表邪不解。

另外,“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服一剂病愈,就应该停药,恐其过汗更伤营阴,伤津耗液而致变。

第38条大青龙汤证,为太阳伤寒兼见里热者。

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倘用之不当,发汗过度,必大伤津液,不仅表邪不解,甚者使里热愈炽。

故仲景云:“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

”遣方用药和营养阴 表证的治疗大法为汗法,解表必须发汗。

然发汗则必有充足汗源,即必须有充足的阴血津液基础为前提,使有汗可发,方可发汗以祛除在表之邪。

若但知散邪而不顾根本,则必致元气衰败。

故遣方用药,当伍以和营养阴之方药。

在组方用药方面,仲景遵循“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的原则,重视扶助阳气,同时亦十分注重顾护阴液。

或清热以养阴,或直接以补阴生津之品,以养阴生津而滋汗源。

《伤寒论》第12条之桂枝汤与第29条芍药甘草汤,两方中均用芍药、甘草,芍药之酸,合大枣、甘草之甘,酸甘化阴,以滋养周身之阴液,滋养汗源,顾护胜邪之根本。

《金匮要略・痉湿 病脉证治第二》第26条关于 病的治疗如上所述,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并举。

3 表证预后取决于阴津盛衰津复与否决定疾病转归 《伤寒论》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和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为阳明自和必自愈的举例。

太阳病误治之后,津液耗伤,若津伤过重,难以自复者,酌用滋阴复液之品。

若津液恢复,小便得利,阴阳调和则病愈。

第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论述太阳病因亡津液而转属阳明之机理。

本太阳病,若发汗不当,或误下,或利小便,均可伤津,致胃肠干燥,则病邪入里化热成实而转属阳明。

《伤寒论》中“但头汗出”的病机及辨证思路

《伤寒论》中“但头汗出”的病机及辨证思路

《伤寒论》中“但头汗出”的病机及辨证思路作者/陶兰亭黄桃“但头汗出”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症状,虽非大病,却深深地困扰着患者,现代医学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都倾向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一学说,但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

《伤寒论》中对“但头汗出”一症论述较多,辨证论治也较详细,但其病因、病机不尽相同,治法亦迥异,笔者经仔细研读,试对《伤寒论》中“但头汗出”的病机认识及辨证思路归纳如下:头为诸阳之会,据经络运行路线,头汗出以三阳经的病变为主。

1 太阳病风寒表虚证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主症,表实无汗,表虚有汗,《伤寒论》第13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条文中虽未提出“但头汗出”,但在临床实际中还是经常遇到“但头汗出”的情况,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治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桂枝汤。

2 阳明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症,外症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病中“但头汗出”证较多,有热扰胸膈证、热盛伤津证、湿热发黄证。

2.1 热扰胸膈证《伤寒论》第228 条:“阳明病,下之,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此言阳明病,或指热邪弥漫,腑实未成,而下之过早;或言腑实已成,下之燥实虽去,而余热尚存,郁滞于胸膈,故有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之症。

胸膈之位偏上,而热性炎上,故邪热蒸腾于上,不能全身作汗,而但头汗出。

成无己云:“热自胸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

”乃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所致,治当清宣郁热,用栀子豉汤。

2.2 热盛伤津证《伤寒论》第111 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本证初为太阳中风,误用火劫发汗。

导致邪风被火热迫劫,风火相煽,热毒炽盛,伤动气血,使变证丛生。

头上总出汗是什么出问题?医圣张仲景这样治

头上总出汗是什么出问题?医圣张仲景这样治

头上总出汗是什么出问题?医圣张仲景这样治小编导读今天说的头上出汗,不是运动或者天热时的正常出汗,而是头部的异常汗出,且出汗部位只有头部。

在《伤寒论》中,对于这种情况细分为“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但头汗出”“头微汗出”“额上微汗出”“额上生汗”5种,医圣张仲景认为其中的机理各有不同。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下前两种情况的病机和治法。

1.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1)火劫热盛津伤第111条云:“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误以火劫发汗的变证及预后。

太阳中风,治疗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却误用火劫强行发汗以求速愈,风为阳邪,火亦属阳,二阳相并,使其里热亢盛,迫津外出,当周身汗出,而今火邪伤津,津亏液少,不能遍布全身,故“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2)湿热熏蒸第134条云:“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此条为论下后未成结胸证,热与湿合而蕴郁成发黄的病证。

太阳病误下后因热入中焦与湿邪相合,熏灼肝胆形成发黄证。

热为阳邪,蒸腾于上,迫津外泄,但因热为湿遏,不能全身汗出,故汗出见于纯阳之位,即“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

第236条云:“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本条为辨阳明湿热蕴结在里发黄的证治。

讲述了阳明病湿热相搏,热性上蒸,但因湿之黏腻纠缠而不得宣泄,湿将热裹,则“但头汗出,剂颈而还,余处无汗”,但头汗出反映了湿热交阻的病机,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使胶结的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热清湿祛则“但头汗出”自止。

2.但头汗出(1)枢机不利,水饮内结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从《伤寒论》辨析“汗出”证

从《伤寒论》辨析“汗出”证

从《伤寒论》辨析“汗出”证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谷松院长学识渊博,从事《伤寒论》的科学教研及临床工作30余年,对《伤寒论》的研究独到且深刻,遵循仲景学术思想,归纳总结出了适合现代病症的应对之法。

谷松院长从《伤寒论》辨析“汗出”证的临证思维,并例举刘渡舟老先生、李乐园教授治疗汗出医案二则。

5分钟读完,有效提升临床技能《杂病源流犀烛》:“诸汗,心虚病也。

汗者,心之液,故其为病,虽有别因,其原总属於心。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

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

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

如果是当汗而无汗出,不该出汗时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这就属于病理现象的出汗了。

病理之汗1自汗营卫不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水饮内停“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热迫津泄“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卫阳虚弱“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湿热郁证“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癖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水热互结“伤寒十余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2盗汗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口合则汗,其机理如魏荔彤谓:“及口合则汗出,是阳胜争于阴中之汗出也。

”即三阳热邪聚于里,阴不内守,热迫液泄则盗汗出。

其治疗诚如程应旎:“盗汗为半表里也,当是有汗则主白虎,无汗则主小柴胡汤也。

”本证治疗可选用白虎汤清里热,里热去,则盗汗止。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2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28条

【每⽇⼀诵】伤寒论第228条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温,不结胸,⼼中懊憹,饥不能⾷,但头汗出者,栀⼦豉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表未罢⽽下者,应邪热内陷也。

热内陷者,则外热⽽⽆⼿⾜寒;今外有热⽽⼿⾜温者,热虽内陷,然⽽不深,故不作结胸也。

⼼中懊憹,饥不能⾷者,热客胸中为虚烦也。

热⾃胸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汗。

与栀⼦豉汤,以吐胸中之虚烦。

清·吴谦《医宗⾦鉴》【注】阳明经病下之,⾝热未除,⼿⾜温,不结胸者,是所陷之邪浅也。

⼼中懊憹,饥不能⾷,但头汗出者,是阳邪蒸郁于胸膈间也。

故宜栀⼦豉汤涌其热也。

【集解】程知⽈:其外有热者,经邪未解也;⼿⾜温者,热⼊未深也。

程应旄⽈:懊憹扰胃,故饥不能⾷。

热郁⽓蒸,故但头汗出。

魏荔彤⽈:表邪未全⼊⾥,乃即以为胃实⽽遽下之,则其外仍有热,究不能随下药⽽荡涤也。

于是虽热⽽不潮,⼿⾜虽温⽽⽆濈然之汗出,则是在表者,仍在表⽽下之,徒伤其⾥⽿!即不⾄于全在太阳者,误下成结胸,⽽⼼下懊憹,饥不能⾷,但头汗出,其阳明蒸蒸之热,为阴寒之药所郁,俱凝塞于胸膈之上,其证已昭然矣。

但病仍带表,既不可再下,且已⼊⾥,⼜不可复发汗,惟有主以栀⼦豉汤,仍从太阳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外有热,是⾝热未除。

⼿⾜温,尚未濈然汗出,此犹未下前证,见不当早下也。

不结胸,是⼼下⽆⽔⽓,知是阳明之燥化。

⼼中懊憹,是上焦之热不除。

饥不能⾷,是邪热不杀⾕。

但头汗出⽽不发黄者,⼼⽕上炎,⽽⽪肤⽆⽔⽓也。

此指下后变证。

夫病属阳明,本有可下之理。

然外证未除,下之太早,胃虽不伤,⽽上焦⽕郁不达,仍与栀⼦豉汤吐之,⼼清⽽内外⾃和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下伤中⽓,阳浮于表,故外有热⽽⼿⾜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液之思想。

第12条桂枝汤方后:“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蜇蜇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桂枝汤后应以微汗为佳,若汗出流漓,汗出过多,则更加耗伤已内虚之营阴,正虚无力驱邪外出,则必致病邪内陷,表邪不解。

另外,“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服一剂病愈,就应该停药,恐其过汗更伤营阴,伤津耗液而致变。

第38条大青龙汤证,为太阳伤寒兼见里热者。

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倘用之不当,发汗过度,必大伤津液,不仅表邪不解,甚者使里热愈炽。

故仲景云:“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

”遣方用药和营养阴 表证的治疗大法为汗法,解表必须发汗。

然发汗则必有充足汗源,即必须有充足的阴血津液基础为前提,使有汗可发,方可发汗以祛除在表之邪。

若但知散邪而不顾根本,则必致元气衰败。

故遣方用药,当伍以和营养阴之方药。

在组方用药方面,仲景遵循“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的原则,重视扶助阳气,同时亦十分注重顾护阴液。

或清热以养阴,或直接以补阴生津之品,以养阴生津而滋汗源。

《伤寒论》第12条之桂枝汤与第29条芍药甘草汤,两方中均用芍药、甘草,芍药之酸,合大枣、甘草之甘,酸甘化阴,以滋养周身之阴液,滋养汗源,顾护胜邪之根本。

《金匮要略・痉湿 病脉证治第二》第26条关于 病的治疗如上所述,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并举。

3 表证预后取决于阴津盛衰津复与否决定疾病转归 《伤寒论》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和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为阳明自和必自愈的举例。

太阳病误治之后,津液耗伤,若津伤过重,难以自复者,酌用滋阴复液之品。

若津液恢复,小便得利,阴阳调和则病愈。

第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论述太阳病因亡津液而转属阳明之机理。

本太阳病,若发汗不当,或误下,或利小便,均可伤津,致胃肠干燥,则病邪入里化热成实而转属阳明。

太阳表证之所以转属阳明,全因有亡津液之病机。

津伤微甚判断生死预后 《伤寒论》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论述太阳中风火逆之变证及其预后。

太阳中风本当以解肌祛风,而误火劫,则必致阴津耗伤,最终阴阳皆虚而变证丛生。

此时若小便通利,则提示阴液犹存,并未尽亡,则其人尚有可治之机。

反之,若津液耗伤严重,而见小便不利,提示津液耗之将尽,则其人难治,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仲景论述外感病,重视阴液的作用。

认为阴液在外感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其关于阴液在认识外感病病机、确立治法、选方用药以及判断外感病预后中作用的论述,为临床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收稿日期:2007-08-23)《伤寒论》但头汗出病机分析刘波涛(天津中医药大学2005级研究生,天津300193)关 键 词:伤寒论;但头汗出;病机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13(2007)06-035-01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中医学中非常重视对汗的辨识。

辨汗对判断病邪的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辨汗之法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

其中对“但头汗出”论述非常典型。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言“但头汗出”的条文有111条,134条,147条,216条,228条,236条共6条,和相关条文如但头微汗出、头汗出、额上微汗出、额上生汗136条,148条,200条,219条共4条。

这些条文中头部汗出的症状虽同,但所述病机却大异。

现将其病机分类归纳如下:1火劫伤津,阴虚于下而阳攻于上如《伤寒论》111条所云:“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

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

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论述了因火劫发汗而使津液亏虚,所以小便不利,而阴液亏于下,则阴不敛阳而阳热攻于上而出现“但头汗出”。

此条与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火劫伤津病机相同且互为佐证。

・53・2湿热胶着,熏蒸于上如《伤寒论》134条所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曰: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忄农,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热邪应随汗出而得解,但因为和湿邪胶着在一起不得宣散,湿热上蒸故出现但头汗出。

治宜用茵陈蒿汤使胶着之邪从二便分消。

如236条所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3误用下法,邪陷于里而热攻冲于上如《伤寒论》147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病汗后泻下,邪郁于胸胁中,气逆上冲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此为未解指柴胡证未解。

故以柴胡桂枝汤治之。

228条所云“阳明病,下之,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里实尚未形成,而以下法下之。

因郁热扰于胸膈,故心中懊,饥不能食;邪热自偏上之胸中部位继续攻冲于上,故出现但头汗出而身无汗。

当用栀子豉汤清宣胸膈郁热。

还有[1]“三阳合病而误下虚其里,热邪内陷,浮阳上越而额上生汗。

”如《伤寒论》219条所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4 热入血室,血热相搏熏蒸于上如《伤寒论》216条所云:“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2]因血室隶属于肝脉,故刺期门穴以泻其实,使邪热从外宣泄,热散血止,营卫得通,津液得复,身然汗出而头汗得解。

”从对上述出现“但头汗出”条文的分析上可以看出“但头汗出”的主要病机为:[3]“邪热合蒸于上洵”。

且“但头汗出”只出现在三阳经病,而未涉及三阴经病。

正如《伤寒论》148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因为头为诸阳之会,阴经不上行于头,故有头汗出可判断不是阴经病而为阳经病。

这对于辨别阴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现别阴阳。

”“但头汗出”的见证在临床中仍有其他病机。

例如:[4]“蒸笼头病证名,指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无其他症状者,不属病象;正常健康人在进食时亦见头汗出。

”在临床上要做到仔细观察,见微知著对辨证的准确性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1]冯世纶.胡希恕讲伤寒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崔秀丽.浅析《伤寒论》但头汗出症之病机[J].国医论坛,2006,(06)[3]乔连厚,崔省珍,任华爱.《伤寒论》但头汗出病因病机浅析[J].山西临床医药,1995,4(1):43-44.[4]吴玉泓.《伤寒论》但头汗出辨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2):7-8(收稿日期:2007-08-23)・实验研究・乌骨藤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MK N28)细胞增殖的研究朱萱萱1赵路华2严士海1张忠华1邵南齐1(1.江苏省中医院药理室,江苏南京210029;2.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00)关 键 词:人胃癌细胞; 乌骨藤提取物; MTT法; 细胞形态学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13(2007)06-036-04 乌骨藤为番荔枝科植物白叶瓜馥木的根。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乌骨藤性辛,味温,入肝经,现代药理提示乌骨藤含有多糖、生物碱和皂苷,临床上用于治疗胃癌获良好疗效,本实验为进一步证实乌骨藤提取物的抗胃癌作用,进行以下体外实验。

1实验材料实验用药及试剂乌骨藤提取物,T A+MH>90%由中国药科大学提供RP M I Mediu m1640:GI B C O 公司,Cat.No.31800.022,碳酸氢钠:上海虹光化工厂,批号:051227。

链霉素:大连美罗大药厂,批号:050707。

青霉素: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51227。

胎牛血清:北京元享圣马研究所,批号:050320。

胰蛋白酶:上海伯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050401。

MTT: Sig ma公司细胞培养板:丹麦NUNC公司。

・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