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资料
升降散方剂配方范文

升降散方剂配方范文升降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升阳降降、祛寒温中、益气健脾等功效。
适用于肝肾阳虚所致的头晕、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以下是一种升降散方剂的配方。
【方剂组成】:-当归6克: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的功效,对于肝肾阳虚所致的头晕、眩晕有一定的疗效。
-巴戟天9克:能够补肾阳,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有效。
-枸杞子12克:具有滋补肝肾、明目补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阳虚引起的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白术15克: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炙甘草6克:能够补脾和胃、调和药性,增加方剂的温和性,减少副作用。
【方剂用法】:将上述药物洗净,放入研钵中轻轻研磨成细末,再加入适量的开水调成糊状。
每次5克,早晚温开水送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
【方解】:-用药原则:升降散主要是通过补肝肾阳以益气健脾的方式调理身体,所以处方中选用了当归、巴戟天和枸杞子等具有补肝肾阳的药物。
同时,为了增强脾胃功能,加入了白术和炙甘草。
-药物配伍:当归对于肝肾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有一定的疗效,与巴戟天和枸杞子配伍可以共同补益肝肾阳。
白术能够温中益气、健脾益胃,与前几味药物配伍可以增强脾胃功能。
炙甘草能够调和各药的药性,减少副作用。
-用药剂量:当归、巴戟天和枸杞子的剂量比较高,因为它们是本方的主药,主要负责升阳、益肾的功效。
白术和炙甘草的剂量相对较低,主要起到辅助作用。
【方剂方解】:升降散是一种温阳益气的方剂,适用于肝肾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方剂中的当归、巴戟天和枸杞子具有补肝肾阳的作用,可以增加体内阳气的生成,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白术和炙甘草则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提高脾胃功能,增加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效果。
【方剂注意事项】:-本方剂适用于肝肾阳虚所致的症状,不宜用于阳虚外感、阴虚火旺的人群。
-在服用本方剂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阳虚症状。
升降散的组成功能主治

升降散的组成功能主治1. 升降散简介升降散是一种传统中药配方,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升降失调等疾病。
2. 组成成分升降散由以下中草药组合而成: - 黄芪 - 白术 - 陈皮 - 枳实 - 桂枝 - 五味子 - 红枣 - 生姜3. 主要功效及主治升降散的主要功效包括: - 升气:升降散可以升发脾胃中的清阳气,提升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 降气:升降散可以降顺胃中的浊阴气,以达到升降出入的平衡状态; - 调和气机:升降散可以调和胃脾的气机,促进气机的顺畅运行;- 调节水分代谢:升降散可以调节水分的代谢过程,对于体液不足或水湿停留的情况有一定疗效。
升降散的主要主治包括: - 脾胃气虚:脾胃气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升降散可以补益脾胃气虚,改善消化功能; - 痰湿停滞:痰湿停滞表现为胸闷、嗳气、呕吐黏液等症状,升降散可以调节水分代谢,减少痰湿的积聚;- 升降失调:升降失调表现为上腹胀满、腹胀无力等症状,升降散可以平衡升降出入的功能,缓解症状。
4. 用法用量升降散的用法用量一般为: - 每天服用2-3次; - 每次服用6-9g; - 可以煎服或加入适量的温开水中冲服。
5. 注意事项在使用升降散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服用升降散时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 - 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 长期服用时,应定期复查身体指标,确保疗效和安全。
6. 结语升降散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作用。
它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对于脾胃气虚、升降失调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剂量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20种理气的中药偏方

20种理气的中药偏方中医中的“理气”指的是调理身体气机、畅通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舒缓情绪、减轻压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中药理气的偏方主要有:1.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壳、人参、甘草、生姜。
2. 小柴胡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3.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4. 橘红丸:当归、川芎、黄芩、柴胡、甘草、麻黄、杏仁、枳实、陈皮。
5.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白术、炙甘草、肉桂。
6. 苏子术安丸:苏子、白术、茯苓。
7. 随身丸:柴胡、青皮、金银花、菊花、薄荷、当归、枳实、半夏、生姜、甘草、白芷。
8. 广卓清胃颗粒:枳实、厚朴、泽泻、神曲、豆蔻、木香、丁香、草果、白扁豆。
9. 厚朴三物汤:厚朴、陈皮、枳实。
10. 龙胆泻肝汤:龙胆、黄芩、栀子、木通、大黄。
11. 舒肝理气汤:柴胡、白芍、柿子、枳实、茯苓、川芎、炙甘草、半夏、生姜。
12. 阳和汤:桂枝、黄芩、当归、牡丹皮、苍术、茯苓、甘草、桔梗、生姜。
13. 逍遥散:当归、川芎、白术、茯苓、炙甘草、香附、枳壳、青皮、防风、姜黄、菊花、山楂、夏枯草。
14. 清热解毒汤:黄芩、黄连、栀子、赤芍、生地、丹参、甘草、白茅根、荆芥。
15.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炙甘草。
16. 陈皮柿蒂汤:陈皮、黄芩、栀子、柿蒂。
17. 木香消食汤:陈皮、白术、茯苓、木香、砂仁、炙甘草、生姜、桂枝。
18. 桂枝汤:桂枝、炙甘草、白芍、生姜、大枣。
19. 调胃承气汤:茯苓、白术、半夏、黄芩、炙甘草、生姜、大枣。
20 青皮汤:青皮、枳壳、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总之,这些偏方都有调理身体气血的作用,但各人身体状况不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如果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人,还需咨询医生后再行使用。
从阴阳气机升降的升降谈经方的组方原则与脑病的治疗思路

• 说明其重要性和应用 的广泛性 • 可惜的是现在画滥了 • 从理论上讲,画对的 可能性只有1/4。 • 这张图正确吗?
太极图的画法问题
• 这两张图画的很漂亮,但正确吗? • 黑白阴阳鱼有四种组合:黑鱼头从右侧向上、黑鱼头 从左侧向上,白鱼头从右侧向上、白鱼头从左侧向上。 • 这四种画法只有一种是正确的。 • 以上三种画法都是错误的或者说都不准确。
北京卫视国学讲堂
著名学者
不明阴阳如何当易学领袖?
阴阳不精准,起名可信否?
山东某市中医院
参观北京某名医的高级诊所
参观北京某名医的高级诊所
河南中医学院医史馆
河南中医学院医史馆
河南中医学院仲景馆
河南中医学院校史馆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知音难觅
新疆医科大学——知音难觅
太极图评析22
太极图评析23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4全国中医院校技能大赛图标
• 正确吗?
2014全国中医院校技能大赛题目
• 第74题 • 正确吗?
2014全国中医院校技能大赛图标
• 正确吗?
太极图评析19—1
• 中国中医药报1996 年的太极图标 • 喉舌尚且如此, • 如何面对黄帝? • 中医为何不行? • 看此只好无语!
太极图评析03
• 湖北省郧西县夹河镇 金銮山景区栽植树木 形成的景观太极图 • 只可惜成了阴升阳降 • 如果把两种树对调一 下,那就没有遗憾了
太极图评析05
• 武警总医院内的太极 图 • 只是非常好看, • 可惜没了内涵。
太极图评析08
• 太极图书架 • 腹空之人莫好古, • 不明太极枉读书。
•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 俞在颈项。 •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 俞在胸胁。 •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 俞在肩背。 •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 俞在腰股。 •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 在脊。 • ——金匮真言论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下)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下)六、乌梅丸。
(调节上热下寒之厥逆,非单蛔厥也)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 人参黄柏各六两。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
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
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
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七、麻黄升麻汤。
(清肺热,温脾寒,发越郁阳)组成:麻黄7.5克(去节) 升麻3.5克当归3.5克知母2.5克黄芩2.5克萎蕤(一作菖蒲)3克芍药2克天门冬2克(去心) 桂枝2克(去皮) 茯苓2克甘草2克(炙) 石膏3克(碎,绵裹) 白术2克干姜2克。
方义:麻黄、升麻——透发内陷之郁阳。
当归——补血和血,清热滋阴,以治喉痹脓血。
知、芩、萎、天冬、石、芍温补脾阳,以治泄利:茯、桂、白术、干姜、甘草温阳理脾。
药味虽多,但并不杂乱,重点突出,井然有序。
现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临床多有奇效。
八、苓桂术甘汤。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方解: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
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调理气机十大经方简况

八、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九、五苓散。(通调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十、桂枝茯苓丸。(化瘀生新,调和气血)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调理气机十大经方简况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二、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三、半夏泻心汤。(及其他五个泻心汤,调节脾胃升降失常)
四、小青龙汤。(温肺化饮,调节肺气升降)
五、黄连阿胶汤。(清心火滋肾阴,使阴阳交泰)
六、乌梅丸。(调节上热下寒之厥逆,非单蛔厥也)
中医药十大名方

中医药十大名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其中,有十大名方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介绍这十大名方。
1. 逍遥散逍遥散是由南宋时期名医杨继洲创制的方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该方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作用,具有养心安神、理气活血等功效,对于高血压、心绞痛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以人参、茯苓、白术等药物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气健脾、渗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该方剂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 通草附子散通草附子散是一种治疗疲劳、虚寒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以元参、通草、附子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养血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因体虚引起的症状,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 八珍汤八珍汤是一种补气养血的经典方剂,由黄耆、当归、白术、党参等多种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益气补血、安神养心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头晕目眩、失眠等症状。
5.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妇科调理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调经、养血安胎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妇科疾病。
6.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熟地、山药、枸杞子等为主药,能够温补肾阳、固精止遗、益气滋阴,是补肾养生的常用药物。
7. 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由羌活、防风、桑叶等药材组成,能够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对于风寒感冒、寒咳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的理气解郁方剂,由柴胡、黄芩、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解表宣肺、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等症状。
9.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治疗胃寒、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泛酸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甘草炙制为主要药材,具有温中和胃、补脾养血的功效。
10.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肺热壅盛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调节气机升降的七组药对,临床运用得心应手

调节气机升降的七组药对,临床运用得心应手药对是二种中药特殊的配伍方法,有力专功宏之优。
升降药对又是用升提药、沉降药配伍,有调节升降气机之作用。
笔者临床运用以下七组药对,有得心应手之妙。
现介绍于下,以求正于同道。
一、葛根、大黄治痢疾葛根甘辛平,性升,为升发脾胃清阳之要药,《用药法象》载“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
大黄苦寒,性降,以荡涤肠胃,通降胃气而称著,《药品化义》载“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
此药对功擅调理脾胃气机治湿热或食滞之痢疾,效果颇佳。
适用于:腹部胀痛拒按,下痢赤白,一日几次或数十次之多,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便后腹部略舒,胃纳不佳,或暖酸腐气,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湿热(或食滞)蕴结肠道,肠道传导失职,以致脾胃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不利。
用此药对升清降浊,甚为合拍。
剂量:葛根8克,大黄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轻重而定。
体质强、病情重用生大黄8~10克;反之,用制大黄6~10克。
必须指出:服此药对有二种正常反应:一为药后初次小便变深黄色;二为药后腹痛加剧,大便次数增,再服诸症减轻或解除。
二、麻黄、沉香治咳喘麻黄辛苦微温,性升,为宣肺平喘之要药。
沉香辛苦温,性降,以降气纳气而称著,《本草备要》载“诸木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坠疑涎。
”此药对功擅平喘降逆治虚实相兼的咳喘,效果颇佳。
适用于:咳喘多年,咳嗽有痰,薄白量多或味咸,张口抬肩,气急,动则更甚,舌紫、苔净,脉细等。
外邪犯肺,失治或误治,痰涎阻于气道,则为咳喘。
久病及肾,虚实相兼为多。
用此药对宣发肺气,纳气归肾,甚为合拍。
剂量:麻黄1.5克,沉香(后下)3~6克为宜。
必须指出:临床所见咳喘病证因外邪引发为多,若兼寒热头疼,鼻塞脉浮,应宗先表后里或表里两治法,方能奏效。
三、桔梗、琥珀治癃闭桔梗苦辛平,性升,为升散肺气之要药,《珍珠囊》载桔梗“为舟楫之剂”。
琥珀甘平,性降,以通降利尿而称著,《别录》载“消瘀血,通五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
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学习,越是感到美不胜收。
春节以来,坚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可能有些理解还不一定正确,尚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善。
现就学习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
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
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
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
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
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
原因何在?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着眼。
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二、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
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
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三、半夏泻心汤。
(及其他五个泻心汤,调节脾胃升降失常)组成:由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
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
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该方主治主要病机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四、小青龙汤。
(温肺化饮,调节肺气升降)组成:麻黄(去节,10-15克)芍药(10-15克)细辛(3-6克)干姜(10-15克)甘草炙(10-15克)桂枝(去皮,10-15克)五味子(3-6克)半夏(洗,10-15克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
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
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五、黄连阿胶汤。
(清心火滋肾阴,使阴阳交泰)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伤寒附翼》释曰:此少阴之泻心汤也。
凡涤心必藉芩、连,而导引有阴阳之别。
病在三阳,胃中不和而心下痞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
用芩、连以直折心火,佐芍药以收敛神明,所以扶阴而益阳也。
鸡子黄禀南方之火色,入通于心,可以补离宫之火,用生者搅和,取其流动之义也;黑驴皮禀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肾,可以补坎宫之精,内合于心而性急趋下,则阿井有水精凝聚之要也,与之相溶而成胶;用以配鸡子之黄,合芩、连、芍药,是降火引元之剂矣。
《经》曰:火位之下,阴精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斯方之谓欤。
《衷中参西》释曰:黄连味苦入心,性凉解热,故重用之以解心中发烦,辅以黄芩,恐心中之热扰及肺也,又肺为肾之上源,清肺亦所以清肾也。
芍药味兼苦酸,其苦也善降,其酸也善收,能收降浮越之阳,使之下归其宅,而性凉又能滋阴,兼能利便,故善滋补肾阴,更能引肾中外感之热自小便出也。
阿胶其性善滋阴,又善潜伏,能直入肾中以生肾水。
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推以同气相求之理,更能直入肾中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能胜热逐邪以上镇心火之妄动,而心中发烦自愈矣。
六、乌梅丸。
(调节上热下寒之厥逆,非单蛔厥也)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 人参黄柏各六两。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
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
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
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七、麻黄升麻汤。
(清肺热,温脾寒,发越郁阳)组成:麻黄7.5克(去节)升麻3.5克当归3.5克知母2.5克黄芩2.5克萎蕤(一作菖蒲)3克芍药2克天门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 茯苓2克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绵裹) 白术2克干姜2克。
方义:麻黄、升麻——透发内陷之郁阳。
当归——补血和血,清热滋阴,以治喉痹脓血。
知、芩、萎、天冬、石、芍温补脾阳,以治泄利:茯、桂、白术、干姜、甘草温阳理脾。
药味虽多,但并不杂乱,重点突出,井然有序。
现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临床多有奇效。
八、苓桂术甘汤。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方解: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
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
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此方服后,当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当利”之说。
此亦即《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本方与下面要写的五苓散均为温阳化饮之常用方,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术。
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臣以茯苓、猪苓,直达下焦,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头眩、脐下悸、或吐涎沫等症;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臣以桂枝温阳化饮为主,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症。
此方有拨云见日之妙。
九、五苓散。
(通调水道)组成: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去皮。
方解:1、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经曰:“淡味渗泄为阳。
”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咸味涌泄为阴。
”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
“益土所以制水。
”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故以肉桂辛热为使。
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医家赵羽皇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释曰: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
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
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
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
(此杂症五苓论。
)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
(五苓与真武汤对看,五苓行客水之有余,真武护客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
不可不知!)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而出。
若肺气不行,则高源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
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谈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