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升降散“调畅气机”的退热名方

升降散“调畅气机”的退热名方今天我们来介绍一剂多年以来一直处于“大材小用、怀才不遇”的方剂,它叫升降散。
其实,很多时候当大夫的都巴不得那些能治大病重病的方剂,一直被闲置,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身体状况都很好,就像古人所说“但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
但养兵千日,总有用兵那一时,一直不温不火的“升降散”,此刻却到了发光发热的时候。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剂被大家忽视了很久的古代治“疫”名方。
升降散说起升降散的故事,那似乎就是一部古代人民的“抗疫奋斗史”。
升降散继承了医圣的拟方原则,药简力专,此方仅四味药物组成,而这四味药物均各有来头。
升降散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之中,药王用单味僵蚕治疗瘰疬之疾,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结节等病症;而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根据大黄治疫的经验,在药王的僵蚕上加入了大黄,成为了治疗“恶疮、喉痹”之方。
再往后此方就进入了皇宫内院,被收载于记录宋金元三朝宫廷用方的《御药院方》一书之中,书中载用白僵蚕、生大黄治疗咽喉肿闭不通,名为五痹散。
而直到明朝龚廷贤的年代,这些经典好用的方剂才再次重回大众视野,龚廷贤因为在太医院任职,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藏在深宫内院的古方古籍,尝试实践后,他又将这些好用的方子收录到自己的书籍之中,注明来源,就称呼它们为“内府仙方”,也正因有许许多多像龚廷贤一样的医者,这些经典的文化古籍才能够得以流传至今。
而后的故事就简单许多,内府仙方被陈良佐改分量变服法后名以“陪赈散”,后杨栗山将陪赈散更名为“升降散”,也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在《伤寒瘟疫条辨》中学习到的“退热名方”升降散。
调理气机升降散效如其名,是以调畅全身“气机升降”的治疫方,杨栗山说它是治疫十五方的基础,“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耳。
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能调畅气机、表里双解的升降散究竟是怎样组成的?它又应该如何应用?《伤寒温疫条辨》中言:“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
医圣张仲景名方——四逆散,是调理气机的祖方!

医圣张仲景名方——四逆散,是调理气机的祖方!医圣张仲景写下了不朽经典《伤寒论》,里面有一张名扬四海的方子,是调理气机的祖方,这个方子很小,只有4味药,但它包含的东西可不少。
我们一起看本文!中医把脉把的是什么?不是疾病,而是脉气。
所以有时候,与其说中医是在治病,倒不如说中医在治气,若能降伏的住气,就能断了疾病的根由。
这在中医上早就讲了。
中医说,怒则气上,我们形容一个人发怒会说怒火中烧、满腔怒火。
怒火怒火,怒气就是下面的火,一旦起来,会往上走,不容易熄灭,而是越烧越旺,所以爱生气的人常常会眼睛痛、牙齿痛、口舌生疮……恐则气下,恐惧是一种下行的力量,血气会随着往下掉。
有一个成语叫惊弓之鸟,不用箭,那落队的大雁只要听到弓弦声响,就掉了下来。
因为离开队伍太久,又很疲惫,一受到惊吓,就掉下来了。
悲则气散,悲伤会让人“气消”?因为悲干扰了正常心肺上行之气,使人体的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人的阳气在中间不能散布,故此气好像消失了。
想想我们在悲哀嚎哭时的感觉:眼泪一涌而上,可是却感觉到气促,就像呼吸不了,甚至觉得周身发抖。
这种感觉,就是因为悲有点像怒一样,有上升的感觉,但是悲却没有怒那种怒发冲冠的强烈,悲最突出的是无力感,由于气血不畅,让人感到虚弱。
所以,中医有一句话说悲伤肺,就是指悲导致肺气不通,可以出现呼吸气促,甚至周身的气血运行不畅。
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写下了不朽的经典《伤寒论》,里面有一张名扬四海的方子,是调理气机的祖方,这个方子很小,只有4味药,但它包含的东西可不少。
四逆散有多好用?这个方子叫四逆散,四逆散有多好用呢?有点像洪七公传下来的降龙十八掌,郭靖一到危机时刻就使出这招。
所以说四逆散名扬四海一点也不为过。
逆者,不顺也,使其顺就是治病。
所以四逆散又有个别名,叫顺气汤。
病气病气,气一顺就没病,气不顺就百病。
四逆散方组论述:方以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芍药柔肝活血,甘草益脾缓急。
组方:柴胡20g 白芍20g 炙甘草20g 枳实20g 用量仅供参考四逆散方歌:枳甘柴芍数相均,热厥能回察所因。
升降散的组成功能主治

升降散的组成功能主治1. 升降散简介升降散是一种传统中药配方,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升降失调等疾病。
2. 组成成分升降散由以下中草药组合而成: - 黄芪 - 白术 - 陈皮 - 枳实 - 桂枝 - 五味子 - 红枣 - 生姜3. 主要功效及主治升降散的主要功效包括: - 升气:升降散可以升发脾胃中的清阳气,提升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 降气:升降散可以降顺胃中的浊阴气,以达到升降出入的平衡状态; - 调和气机:升降散可以调和胃脾的气机,促进气机的顺畅运行;- 调节水分代谢:升降散可以调节水分的代谢过程,对于体液不足或水湿停留的情况有一定疗效。
升降散的主要主治包括: - 脾胃气虚:脾胃气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升降散可以补益脾胃气虚,改善消化功能; - 痰湿停滞:痰湿停滞表现为胸闷、嗳气、呕吐黏液等症状,升降散可以调节水分代谢,减少痰湿的积聚;- 升降失调:升降失调表现为上腹胀满、腹胀无力等症状,升降散可以平衡升降出入的功能,缓解症状。
4. 用法用量升降散的用法用量一般为: - 每天服用2-3次; - 每次服用6-9g; - 可以煎服或加入适量的温开水中冲服。
5. 注意事项在使用升降散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服用升降散时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 - 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 长期服用时,应定期复查身体指标,确保疗效和安全。
6. 结语升降散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作用。
它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对于脾胃气虚、升降失调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剂量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调理气机十大法

调理气机十大法所谓调理气机,就是通过调整气机的运动,使其恢复到相对的协调状态,以达到除疾却病“以平为期”的目的。
调理气机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类十法。
补益补益类治法主要针对气化、气机无力的病证而设,根据其程度和表现的方式不同。
具体方法有:益气法益气法即“虚则补之”,也称补气。
凡气虚不充,升降运动无力之证,均可采用此法。
此法主要用于心、肺、脾胃、肾等脏。
方药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保元汤等加味。
升提法升提法即“下陷者举之”之法。
适用于气虚较甚,无力升举反陷下之证。
心肺气陷者,张锡纯称为“大气下陷”,用“升陷汤”治疗。
脾气无力主升而下陷者,也称为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重用黄芪益气,用升麻、柴胡升举其气,或用“理中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对大肠气陷和胞宫气陷也可选用此法。
纳气法本法主要针对肾气虚衰,潜降下纳之力不足而设,患者轻者仅有呼多吸少,气不接续的表现。
重者虚阳上越,欲有外脱之象者非用此法不可。
轻者用金水肾气丸(地黄、茯苓、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桂枝、牛膝、车前子、附子),重者用黑锡丹(黑锡、硫黄、川楝子、胡芦巴、木香、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阳起石、肉桂)以镇纳浮阳。
固脱法固脱法用于气虚已极,非但不能进行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且气有暴脱之象,此时宜峻补其气,同时加入一些收敛欲散之气的药物如乌梅、山萸肉、龙骨、牡蛎、磁石等品。
由于上述四种方法运用的共同基础是气虚而致升降运动失调,所以其共同选方原则就是“虚则补之”,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治法。
疏导气机升降运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顺利进行时,在去除诱因基础上,还需给予疏导,使其顺利进行升降出入运动,按气机障碍的程度。
常有以下几种方法:行气法行气法又称理气、利气、疏气、解郁等,适用于气滞、气郁之证。
凡肝气郁结,痰食郁滞胃院,大肠气滞,胸中气机不宣,甚至于气滞血瘀,气郁水停者,都必须以行气之法疏导之。
其方剂种类甚多,如柴胡疏肝散、越鞠丸、木香顺气丸、槟榔四消丸等。
浅谈脏腑气机升降与方剂组方

浅谈脏腑气机升降与方剂组方脏腑气机之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枢纽。
脏腑之间功能相互依赖,协同作用,是通过气机升降来协调。
正确把握脏腑气机升降,对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特性,脏腑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维持脏腑间动态平衡,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步探讨调和脏腑气机升降,顺应脏腑气机升降,合理组方用药治疗脏腑疾病,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标签:脏腑气机;升降;方剂组方人体气机升降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医学求是》:“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
”人体气机升降有三组主要矛盾:心与肾为升降之根本、脾与胃为升降之中轴、肝与肺为升降之外轮。
脏腑气机的升降犹如一架生命之车,使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不息。
在病理状态下,脏腑气机升降失常,临床上方剂配伍组成与遣方用药,须运用升降相反相成的不同作用趋向的药物,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升降有度,脏腑气机调畅,以恢复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1]1 肝与肺为升降之外轮1.1 肝与肺的气机升降理论肝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和气血调节。
肝为刚脏而主疏泄,以升为常;肺为娇脏而主宣肃,以降为顺。
肝居于下焦,从左而升;肺居于上焦,从右而降。
叶天士:“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畅。
”[2]肝升使气血上达头身及上窍,肺降使气血下达脏腑及筋骨,肝升肺降,一升一降,升降协调,对调畅全身气机,调节气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肝属阴中之阳脏,应升而不可过,过则诸气亢逆,阳亢上窜,肝升太过则需肺金肃降以制约,使肝不致横逆。
若肺降不及,则出现咳嗽、胸痛,甚至咯血等“肝火犯肺”证。
若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也会伤及肝阴,致肝阳亢逆,出现头痛、易怒,胁肋胀痛和“肺病及肝”之证。
1.2 肝肺不和与桑菊饮病理状态下,常见肝升发太过,或肝经风热,肺气不降,不能制约肝的升发,而出现咳嗽,临床上常应用桑菊饮治疗风热咳嗽轻证。
脾胃失调,胃部总发胀?一剂经典方——升降汤,打通腹内气机

脾胃失调,胃部总发胀?一剂经典方——升降汤,打通腹内气机导致胃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饮食停滞在胃肠中,阻滞气机发生胃胀,或者因情致抑郁,气滞郁结导致的胃胀。
还有就是脾胃虚弱,气机出现壅滞出现的胃胀,或者脾胃虚弱,水饮不化,成为正虚邪实之证。
以上说了这么多导致胃胀的原因,然而其核心的病机主要为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问题。
中医资料中有记载:“脾病,虚则腹满肠鸣。
”提示了脾胃虚,运化水饮失职,饮邪阻滞肠胃,造成腹满肠鸣。
当脾胃气机不畅,斡旋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下降。
中医上讲脾胃升清,胃主降浊,脾负责往上升,而胃主要负责往下降,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如果其中一个出现功能失常,升不上来或者降不下去,就会导致疾病丛生。
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会更清楚一些,我们把脾胃比成一座上下升降的电梯,脾主要负责上楼把生活物质送达各个房间,而胃主要负责把房间内的生活垃圾带到楼下垃圾站。
它们两个互相协作,各司其职,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保证好大楼内的人们正常的健康生活。
一旦脾胃的升降出现了异常,比如胃气下降的速度比不上往上上反的速度,人们就会出现嗳气、呃声、或者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给大家说一个临床上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去年8月份开封一位56岁的女士找我看胃病,她自述自己这一年多来经常出现胃胀、嗳气、胃痛、泛酸以及有烧灼感,去医院检查说是反流性食管炎,服药以后有所缓解。
但不久后胃胀又继续复发,来诊时加上情绪不畅,症状出现加重,出现睡眠欠佳,大便异常,口干口苦。
观察其舌像舌质略红,舌苔白厚。
辨证为肝胃失和,治疗应以疏通气机,健脾和胃为主。
用方为升降汤。
用药:黄芪、煅赭石、生麦芽、荷叶、苍术、升麻、醋香附、旋复花、厚朴、木蝴蝶、知母、芦根、陈皮、炒鸡内金、甘草。
服药7剂,胃脘胀满大减,口干口苦等症状皆缓,后经调理腹胀胃胀消失,大便正常,舌像仍为略红苔白,上方稍调症,继服7剂。
第三次复诊时诸症小时,舌苔变薄,嘱咐其继续服用7天,后随访再无复发。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下)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下)六、乌梅丸。
(调节上热下寒之厥逆,非单蛔厥也)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 人参黄柏各六两。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
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
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
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七、麻黄升麻汤。
(清肺热,温脾寒,发越郁阳)组成:麻黄7.5克(去节) 升麻3.5克当归3.5克知母2.5克黄芩2.5克萎蕤(一作菖蒲)3克芍药2克天门冬2克(去心) 桂枝2克(去皮) 茯苓2克甘草2克(炙) 石膏3克(碎,绵裹) 白术2克干姜2克。
方义:麻黄、升麻——透发内陷之郁阳。
当归——补血和血,清热滋阴,以治喉痹脓血。
知、芩、萎、天冬、石、芍温补脾阳,以治泄利:茯、桂、白术、干姜、甘草温阳理脾。
药味虽多,但并不杂乱,重点突出,井然有序。
现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临床多有奇效。
八、苓桂术甘汤。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方解: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
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调理气机“升降散”治疗高血压

调理气机“升降散”治疗高血压升降散最早见于明代张鹤腾所著的《伤暑全书》,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四味药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升清降浊,使体内气机得畅,身体正常的机能得到恢复。
本方升清降浊,对于机体代谢失常引起的气机不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均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症状可有胸闷腹胀、头晕失眠、乏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情致抑郁等。
而升降散清热解毒、攻下秽浊,气机通利,机体功能得到恢复,各脏腑功能达到协调,疾病向愈。
笔者在临床治疗一些与气机不畅有关的疾病时都能用到。
升降散加减治疗皮肤剧烈瘙痒升降散四味药寒温并用,内外通达,共奏行气解郁、散风清热、宣泄郁火。
笔者在治疗一些皮肤瘙痒患者时采用升降散加减,尤其是对于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瘙痒剧烈的患者属于湿热蕴结用之效佳。
患者,男,35岁。
从事木材交易,经常接触木材,且因工作地区湿热较重。
两年前开始出现肢体发红疹伴瘙痒,开始在当地诊断为接触性皮炎,给予抗过敏药物内服外洗,时好时坏,停药即发。
后逐渐皮疹泛发全身,已经不限于与木材接触部位。
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加重。
患者全身到处可见抓痕,舌红苔薄黄腻,瘙痒饮酒和遇热水加重,心烦失眠。
大便不畅,小便黄。
脉弦滑。
考虑患者湿热蕴结肌肤腠理,于是给予升降散加减治疗,处方如下:蝉蜕9g、姜黄9g、炒僵蚕9g、大黄12g、石膏30g、生地20、当归12、苦参15、白鲜皮15、生甘草12g、白蒺藜15g、地肤子15g、柴胡15g、枯黄芩15g。
首诊给予10剂药。
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酒。
二诊患者瘙痒好了大半,皮肤抓痕明显减少、大便通畅、小便清。
继续给予原方10天量,患者服完基本不痒,皮肤抓痕修复仅留下浅黑色沉着。
本患者根据患者四诊资料辨证为湿热蕴结肌肤腠理。
治疗当祛风散热利湿、宣泄郁火给予升降散升清降浊。
加石膏、生地等清热滋阴除烦,苦参、白鲜皮、白蒺藜、地肤子清热祛风止痒,柴胡、黄芩疏肝清热,当归养血润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
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学习,越是感到美不胜收。
春节以来,坚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可能有些理解还不一定正确,尚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善。
现就学习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
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
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
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
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
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
原因何在?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着眼。
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二、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
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
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三、半夏泻心汤。
(及其他五个泻心汤,调节脾胃升降失常)组成:由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
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
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该方主治主要病机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四、小青龙汤。
(温肺化饮,调节肺气升降)组成:麻黄(去节,10-15克)芍药(10-15克)细辛(3-6克)干姜(10-15克)甘草炙(10-15克)桂枝(去皮,10-15克)五味子(3-6克)半夏(洗,10-15克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
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
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五、黄连阿胶汤。
(清心火滋肾阴,使阴阳交泰)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伤寒附翼》释曰:此少阴之泻心汤也。
凡涤心必藉芩、连,而导引有阴阳之别。
病在三阳,胃中不和而心下痞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
用芩、连以直折心火,佐芍药以收敛神明,所以扶阴而益阳也。
鸡子黄禀南方之火色,入通于心,可以补离宫之火,用生者搅和,取其流动之义也;黑驴皮禀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肾,可以补坎宫之精,内合于心而性急趋下,则阿井有水精凝聚之要也,与之相溶而成胶;用以配鸡子之黄,合芩、连、芍药,是降火引元之剂矣。
《经》曰:火位之下,阴精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斯方之谓欤。
《衷中参西》释曰:黄连味苦入心,性凉解热,故重用之以解心中发烦,辅以黄芩,恐心中之热扰及肺也,又肺为肾之上源,清肺亦所以清肾也。
芍药味兼苦酸,其苦也善降,其酸也善收,能收降浮越之阳,使之下归其宅,而性凉又能滋阴,兼能利便,故善滋补肾阴,更能引肾中外感之热自小便出也。
阿胶其性善滋阴,又善潜伏,能直入肾中以生肾水。
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推以同气相求之理,更能直入肾中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能胜热逐邪以上镇心火之妄动,而心中发烦自愈矣。
六、乌梅丸。
(调节上热下寒之厥逆,非单蛔厥也)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 人参黄柏各六两。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
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
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
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七、麻黄升麻汤。
(清肺热,温脾寒,发越郁阳)组成:麻黄7.5克(去节)升麻3.5克当归3.5克知母2.5克黄芩2.5克萎蕤(一作菖蒲)3克芍药2克天门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 茯苓2克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绵裹) 白术2克干姜2克。
方义:麻黄、升麻——透发内陷之郁阳。
当归——补血和血,清热滋阴,以治喉痹脓血。
知、芩、萎、天冬、石、芍温补脾阳,以治泄利:茯、桂、白术、干姜、甘草温阳理脾。
药味虽多,但并不杂乱,重点突出,井然有序。
现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临床多有奇效。
八、苓桂术甘汤。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方解: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
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
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此方服后,当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当利”之说。
此亦即《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本方与下面要写的五苓散均为温阳化饮之常用方,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术。
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臣以茯苓、猪苓,直达下焦,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头眩、脐下悸、或吐涎沫等症;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臣以桂枝温阳化饮为主,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症。
此方有拨云见日之妙。
九、五苓散。
(通调水道)组成: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去皮。
方解:1、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经曰:“淡味渗泄为阳。
”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咸味涌泄为阴。
”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
“益土所以制水。
”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故以肉桂辛热为使。
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医家赵羽皇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释曰: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
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
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
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
(此杂症五苓论。
)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
(五苓与真武汤对看,五苓行客水之有余,真武护客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
不可不知!)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而出。
若肺气不行,则高源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
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谈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