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上《蚯蚓》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教案一. 教材分析《蚯蚓》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课文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蚯蚓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蚯蚓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难点: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运动等特征。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蚯蚓模型、蚯蚓视频、土壤样本等。

2.学具:放大镜、小铲子、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蚯蚓吗?蚯蚓是什么样子的?蚯蚓生活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蚯蚓模型、视频和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细长、有许多相似的环节等。

同时,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铲子挖出蚯蚓,并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蚯蚓在土壤中是如何运动的?蚯蚓对土壤有哪些改良作用?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回答。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蚯蚓和生态环境?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育学习文章】三年级科学《蚯蚓》教案

【教育学习文章】三年级科学《蚯蚓》教案

三年级科学《蚯蚓》教案4.蚯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为每小组准备: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

教学过程分析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课前布置学生找蚯蚓的粪便,从而认识蚯蚓生活的环境。

学生能够带几条蚯蚓来上课,那是最理想的。

蚯蚓应装在罐子里,里面放一些潮湿的土壤。

课堂中,只要稍作总结概括,知道蚯蚓生活在地下潮湿的环境中即可。

引导学生看第31页右上角的图,问他们,从中你们知道了什么?2.观察蚯蚓的身体教师要在课前给每一组准备一个装蚯蚓的盒子,里面放一些土壤和几条蚯蚓。

农村里容易找到蚯蚓,城镇中可以到钓鱼商店购买。

等学生开始观察蚯蚓时,教师发下盒子,并提出要求:从饲养盒里轻轻拿起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蚯蚓的身体,把观察到的蚯蚓的样子画在课本的下方,要求画出蚯蚓的环节。

找找蚯蚓的口、肛门和环带,把这三个名称标注在自己的简图上。

3.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把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它的爬行,把描述蚯蚓爬行的词语写在简图下面,作为观察蚯蚓的补充。

在蚯蚓运动时,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蚯蚓是否缩紧身体。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简图下面。

在这个环节里,要教育学生,用笔尖触碰蚯蚓,可能对蚯蚓产生伤害,希望学生不要反复多次触碰,特别是触碰的力度一定要轻,学会爱护小动物,建立爱护生命的意识。

在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蚯蚓适应潮湿的环境,如果把蚯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反应呢?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要求,学生用饲养盒里的另一条蚯蚓做实验。

这项实验的时间不能太长,蚯蚓在水中的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不然的话,蚯蚓很容易淹死在水中。

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蚯蚓不能适应水生的环境。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十一课蚯蚓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十一课蚯蚓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十一课蚯蚓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十一课《蚯蚓》。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蚯蚓对土壤的作用以及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知道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以及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以及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难点: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蚯蚓模型、土壤样本、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观察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段关于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蚯蚓的形态特征和其在土壤中的作用。

2. 观察蚯蚓模型:学生观察蚯蚓模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蚯蚓的形态特征,如身体细长、有许多环节、体表有刚毛等。

3. 蚯蚓的呼吸过程: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讲解蚯蚓的呼吸过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理解蚯蚓的呼吸方式。

4. 蚯蚓的生活习性: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生活习性,如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善于挖洞等。

5. 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讲解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

6.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7.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完成观察表格,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蚯蚓形态特征:身体细长、有许多环节、体表有刚毛生活习性: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善于挖洞呼吸过程:通过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改良土壤: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富含有机物生态系统:蚯蚓是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七、作业设计1. 描述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答案:蚯蚓的身体细长,有许多环节,体表有刚毛。

它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善于挖洞。

三年级科学 蚯蚓

三年级科学  蚯蚓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 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 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 鸭喜好的“肉类”食物;蚯蚓还是淡水钓鱼适应面广,各 种水域、鱼类、气候都较适宜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害的 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 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 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 供了方便的条件。
蚯蚓的身体结构
小资料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蚯蚓围 口节为第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尾端,呈直裂 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体长约60mm120mm,体重约0.7-4克。最大的有1.5kg。生活在潮湿、疏松和肥沃 的土壤中,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 /thread215366-1-1.html),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 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 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和辅助运动作用。在11节体节后, 各节背部背线处有背孔,有利于呼吸,保持身体湿润。蚯蚓是通过肌 肉收缩和刚毛的配合向前移动的,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
谜语
细细长长一条龙, 天天躲在泥土中, 它是庄稼好朋友, 钻来钻去把土松。
蚯蚓
三年级 科学 kk0328Leabharlann 三年级科学认识蚯蚓
蚯蚓为习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 , 生活在土壤 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 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 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 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 2500 多种,我国已记 录229种。环毛属,广种类多,我国有2000多 种 。

蚯蚓

蚯蚓

大家知道蚯蚓有什么益处?1、疏松土壤源自2、提高肥力3、药用
4、营养价值 高 5、帮助处理 生活垃圾
所以说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
1、蚯蚓的呼吸靠湿润的 体壁 来完成。 空气中的氧气渗进体壁里 的 毛细血管 ,由它带给身体各细 胞。为了保证蚯蚓的呼吸作用,课堂实验 中,要经常用 浸水的湿棉球 轻擦蚯蚓体 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冀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如何饲养蚯蚓
肛门
体节
环 带 口
前端
蚯蚓的外部结构
(一)蚯蚓的外部形态:
体形: 呈圆长形 身体: 分许多体节 体表: 有黏液 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刚毛),触摸有粗糙感觉。
(二)蚯蚓的运动:
粗糙纸上: 运动快,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 玻璃板上: 运动慢,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
9、蚯蚓属于哪一个动物门类? (环节动物) 10、蚯蚓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①、能处理有机废物 ②、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③、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比较分析
沙蚕
蚯 蚓
水蛭
环节动物的特点
1、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身体分彼此相似的节; 3、靠保持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无专门的呼吸器官. 4、运动方式是蠕动; 5、卵生、变温动物。
2做实验时,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 是蚯蚓的 环带 。 3蚯蚓在干燥的灰尘里和沙里,很快会死去, 是因为 体表黏液干燥,呼吸无法进行 。 4夏天的雨后,常有一些蚯蚓爬出地面,这是 因为 蚯蚓要爬出地面呼吸 。 5蚯蚓刚毛的作用是 协助运动 。 6蚯蚓的运动方式是 蠕动 。
7、蚯蚓体表的黏液与哪种生理活动有关? ( )。 呼吸 8、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生活,使土壤变得疏松, 这有利于农作物( 根的呼吸 )。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4《蚯蚓》 |冀教版 (共12张PPT)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4《蚯蚓》 |冀教版       (共12张PPT)

的最后端,蚯蚓身体伸长后,记录蚯蚓的长度;
蚯蚓身体缩短后,再记录其长度,并求出平均 长度。
结论总结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可以借助于放大镜。蚯 蚓的身体呈圆筒形,身体细长,由很多相似的体节
构成;身体的颜色呈棕红色,背面颜色较深。身体
的表面比较黏,也比较粗糙。蚯蚓身体的前端有。蚯蚓在粗糙的物体上能够运动,运动时先 伸长、后缩短;伸长与缩短时的长度不同,一般取
新课学习
观察目的: 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 材料用具: 蚯蚓、玻璃板、粗糙的纸、记录纸 观察步骤: 1.一条放在玻璃板上,另一条放在粗糙的纸上 2.观察蚯蚓的运动状况,进行比较 3.认真听蚯蚓在运动时发出的声音 4.小组记录员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
新课学习
测量蚯蚓的方法: 测量时,将直尺的“0”刻度对准蚯蚓身体
新课学习
蚯蚓的外部形态: 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身体细长,由很多相似的
体节构成,从外观看,一环一环的;蚯蚓的身体的颜
色呈棕红色,背面颜色较深。用手触摸,感觉蚯蚓身 体的表面比较黏,也比较粗糙。蚯蚓身体上有比较光
滑的一块,像一个“大戒指”,靠近“大戒指”的一
端有口,是身体的前端。蚯蚓的头部退化,没有眼、 耳等感觉器官,只有口。 添加学生完成“导学”作业中的成果
其平均长度,体重与一块橡皮相当。
课堂练习
1.蚯蚓的背面颜色比腹面颜色深。( √ )
2.蚯蚓跟我们一样,用耳朵听声音。( × )
3.蚯蚓在玻璃上比在粗糙的纸上运动的快。( × ) 4.观察过的蚯蚓可以随手扔掉。( × ) 5.当蚯蚓身体表面缺乏水分时就会死亡。( √ )
作业布置
对自己家的周围进行细致的观察,猜想 什么地方蚯蚓的数量多。然后在不破坏植物
的前提下,用铁锨翻土,看与自己的猜想是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二 动物 蚯蚓》教学设计_39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二 动物  蚯蚓》教学设计_39

《蚯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蚯蚓有适合环境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重点:经历蚯蚓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理解,及蚯蚓的运动、反应。

难点:蚯蚓身体结构的理解。

二、课前准备:(教师)一杯水学生8组:(培养皿筷子蚯蚓放进有土壤的纸盒)放在一个大盒子里(所有的放大镜,每小组2个)放在一个盒子里,(装水的盒子,一组1盒)放在大盒子里三、教学过程(一)说蜗牛(5)同学们,你么观察过蜗牛,养过蜗牛吗?说说自己对蜗牛的理解。

【这个环节让听课者,误以为是上蜗牛。

所以能够改为: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蜗牛,请大家说说对蜗牛的理解。

】【上课时,这里花的时间较多,大概有8分钟左右,学生对蜗牛有些陌生了。

本来准备好了课件让学生看图说的,不过一紧张没有出示图片,让学生回忆。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把蜗牛和蚯蚓的共同点写在中间,蜗牛独特的特点写在左边)看来同学们很喜欢蜗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小动物,板书:蚯蚓(二)、画蚯蚓(10)①你们见过蚯蚓吗?记得蚯蚓的样子吗?把它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课件出示:画蚯蚓)②师巡视,选几张有代表性的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请这几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蚯蚓图【教师课堂教学时,不够放,虽然请学生上来了,但是还是自己问,学生答。

如果能够让学生养成自己介绍,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体现出来】③对这几个同学的蚯蚓图,你们有什么看法?(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给以肯定或否定,教师不要渗透任何概念)评价语能够为:恩,这是你的看法,恩,有可能是这样的当学生讲到环带时,师质疑:环带的位置接近头部,在中间,还是接近尾部?你怎么认出来那个是环带?环带是特别突出一点还是和身体一样大小?【预设的还是比较理想的,课堂中学生的图出现了有无眼睛,有无环节,环带位置不一,所以课堂中强调孩子等会儿观察时,一定要弄清楚】④老师先把大家公认的蚯蚓画在黑板上。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蚯蚓》【创新教案】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蚯蚓》【创新教案】

《蚯蚓》创新教案教材分析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点,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由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蚯蚓》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学习目标1.能提出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问题。

2.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

3.能用观察报告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4.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5.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不随意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观察蚯蚓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生活习性的方案。

评价任务1.学会运用科学观察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

2.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并能够正确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蚯蚓1 条。

学生准备:每组 4 条蚯蚓、放大镜、手电筒、天平、绳子、直尺、玻璃、纸板、水、抹布、土壤、喷雾器、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引出主题师:上节课咱们在校园观察到了许多动物和植物,我昨天上网找到一个关于小动物的谜语,看你们上节课的发现中有没有这种小动物。

(课件出示:没有脚,没有手,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数它是能手。

)生:蚯蚓。

师:那大家看下面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课件出示: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中,它是庄稼好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滑表面
粗糙表面
五、蚯蚓对刺激的反映
刺激中间
刺激前端、后端
说明:
蚯蚓的前端有脑,脑向后延伸为腹神经 索。因此,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确。
蚯蚓没有耳朵,但其体壁上有许多 感觉细胞,只要外面有一点小震动 它都能感觉到。
四、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 气体交换。(湿润黏滑的体表还可以减少身体与 土壤表面的摩擦)
二、思考蚯蚓吃些什么?

今天我在觅食的路 上遇到了蚂蚁,他 拿了好大一块饼干, 看上去很好吃的样 子哦!口水都要流 出来了!
好啊,要 吃饼干吗? 你好。
蚯蚓的食物

它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以腐败有机 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 物的茎叶等碎片。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为习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它 白天在土壤中穴居,夜间爬到地面, 以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植物的茎、叶 为食。

讨论:下雨天蚯蚓为什么都爬上地面? 雨水把土壤中的空气都挤出去了, 蚯蚓没法呼吸,被迫爬上地面进行呼吸。
讨论:为什么夏天易在土壤表面挖到蚯蚓, 而冬天却要在深层挖?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冬天土壤深层的温度、 湿度较大且敌害较少,适合它生存。
总结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特点:
细长圆柱形,减少钻土时的阻力。 1、体形: 身体分节可以灵活、自如的运动。 2、呼吸:用湿润的体表呼吸;体表的黏液 可起到润滑作用,减少钻土的摩擦力。 3、运动:依靠肌肉与刚毛的协调配合运动。
观察蚯蚓


蚯蚓身体是否分节? 蚯蚓体表是否有黏液?想想它有什么作用。 用湿手指触摸蚯蚓的腹面,有什么感觉,并用 放大镜观察,看看能看见什么。 观察蚯蚓的运动状态,想一想蚯蚓能运动的原 因是什么。 仔细观察蚯蚓是在玻璃板上运动快,还是在糙 纸上运动快。为什么?
讨论:
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它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是怎样的? 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 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

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 蚯蚓还是淡水钓鱼适应面广,各种水域、鱼类、气候都较 适宜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 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 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 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 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
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生活环境:
4、神经系统:较发达,能对刺激作出较灵敏 而准确的反应。(没有眼,体表有大量感光细胞, 前端特别多)
蚯蚓浑身是宝,正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重视和关注 ,它的作用有:
1、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2、处理生活垃圾; 3、作饲料; 4、作中药、“地龙”; 5、作保健食品,药膳; 6、利用蚯蚓为原料制成轻化工产品如: 化妆品、食品与饲料添加剂。
二、思考蚯蚓的“家”在哪儿?
很久很久 以前……

今天,我和姐姐在家 里听爷爷讲很久很久以前 的故事……
今天让我 们以一条蚯蚓 的日记,来走 近它们的生活, 更多的了解他 们。
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


生活习性:
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形态结构及功能:
1、身体分节。 有利于运动 2、体表有刚毛。 3、体表有黏液,无专门的呼吸器官——溶解空气中的 氧进行呼吸。
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
疏松土壤。 蚓粪可以肥沃土壤。 处理垃圾。 做饲料。 富含蛋白质,可以食用。 有药用(中药地龙)
三、思考蚯蚓有“脚”吗?
我逗蜘蛛笑, 他笑得太厉害了, 结果从树上掉下 来。 谁说一定要有脚 呢?
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它外表 有刚毛,和我们人类的脚一样。
看短片,概括蚯蚓的运动原理。
依靠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提供运动的动力,与刚 毛协调配合完成运动。
比较蚯蚓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 (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
一、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
肛 门 体 节 环 带 口
后端
前端
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
我们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经常在地下 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 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 有机物的环境中,15℃-25℃为 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改良土壤,有利于 植物的生长,促进农业增产。世界上的我们 最佳温度,土壤的含水量一般在 约有 2500多种,中国已记录229种。 60%以上的环境中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