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些古代城市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人们的家园,是历代文明的见证。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价值观和智慧,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状态和特点。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与王朝更迭、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
国家发展得盛世的时候,城市规划也会变得更加完善和宏大。
例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代,唐王朝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朝的都城长安,即今天的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整个城市按照四方八面的格局进行规划,中心是皇宫、官衙,周围环绕着宽敞的街道和商业区。
城市内部还有密集的市场、工坊以及文化教育机构,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种城市规划不仅促进了交流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除了皇宫和官衙,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城墙。
城墙是保卫城市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墙一般由石头、土坯或砖石等材料建造而成,高大坚固。
城墙外面还有护城河,可以增加城市的防御力量。
例如,明代的北京城,城墙高大,周长达到了40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这种城市规划和建设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视和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不仅仅注重实用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宇宙和谐的追求。
中国古代人们追求的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体现了这种理念。
根据中国的风水相信,城市应该依据地理环境的特征,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建设。
例如,古代南京的城市规划遵循了“金陵胜地”的原则,地理环境的优势被充分利用。
城市的建设与水道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水上交通系统。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考虑到了人文景观的布局,栽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和修建了雅致的庭院,增添了城市的美感。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所体现的智慧和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国在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社会文化方面的杰出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一、城市建设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在商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城市,也就是商朝的中央政治和经济中心,殷墟。
商代城市规划注重礼仪和宗教意义,以宫殿和祭坛为中心,围绕着建筑群组成。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的城市建设逐渐发展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古代城市模式形成,城市规划追求方正、布局严谨,城墙围绕着城市中心,街道与胡同密集相连,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秩序和安全的追求。
在秦汉时期,古代城市建设迎来了重大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长城、陵墓和宫殿等重要建筑,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的进步。
汉朝时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南方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风格多样化,寺庙、园林和宅院等建筑群纷纷兴起。
北方城市则更注重城墙的防御功能,城市规模相对较大。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达到了顶峰。
唐朝的长安、宋朝的汴京(今开封)等城市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城市规模庞大。
城市中广场、街道、闹市区、庙宇和官府等建筑群建设更加精美,城市布局合理,体现了中国城市规划的成熟。
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出现了一系列创新和变革。
明代的紫禁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帝王居所的典范,清代的北京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代表。
在这一时期,城市的建筑群体开始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注重建筑的造型和装饰,城市建筑更趋向于豪华和精致。
二、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城市文化的主要方面包括宗教信仰、文化活动、商业交流和社会生活等。
中国古代历史的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历史的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展现了远古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为后世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融合了土地利用、城墙建筑、道路规划、水利设施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城市观念、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传统。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城市建设的概述以及代表性城市的案例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城市建设。
一、古代中国城市的重要性古代中国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政治方面,城市是行政机构、官府的驻地,是政治权力的集中体现。
在经济方面,城市集中了商业、手工业、农业等各类资源,成为人们交换物品和贸易的场所。
在文化方面,城市是知识和艺术的中心,扩大着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范围。
二、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1. 土地利用:古代中国城市的规模和建筑布局取决于土地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一般而言,城市都会选择平原或河流边缘等便利交通和农业生产的地点。
2. 城墙建筑: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御、分隔内外、界定城市边界等功能。
城墙材料多采用砖、柱石、土等,有的还加强了城墙的高度和坚固度。
3. 道路规划:古代城市的道路规划注重交通便利和市井氛围的塑造。
一般有东西向的主要街道与南北向的次要街道构成。
同时,城市周边的河道和运河也是交通通道的一部分。
4. 水利设施:水利设施在古代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附近常有水源,特别是湖泊、河流等。
人们会利用这些水利设施灌溉农田,同时还可以供给城市用水。
三、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案例分析1. 长安城:作为唐朝的都城,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长安城由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进入,城内规划了宫殿、市场、军事设施以及官府等,城市规划以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为主要干道,规模宏大,人口众多。
2. 开封城:作为宋朝的都城,开封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代表之一。
开封城内有繁华的商业区、宫殿和寺庙。
城市的街道规划紧凑有序,形成了独特的市井风情。
此外,利用运河水系,开封成为贸易中转站,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都市文化城市建设与市井生活

中国古代的都市文化城市建设与市井生活中国古代的都市文化:城市建设与市井生活一、引言中国古代的都市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主题,它涵盖了城市建设、市井生活以及人们的日常经验。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都市文化展开论述,分析不同朝代下的城市建设和市井生活,并探讨古代都市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城市建设1.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的背景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秦朝开始,中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这与中央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2. 城市布局与建筑风格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采用了四通八达的格局,正中有一大街道贯穿城市,将城市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
建筑风格以宫殿、寺庙和居民区为主,呈现出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特色。
3. 城墙与城门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中国古代的城市都建有高墙和城门。
城墙坚固耐用,城门则起到了进出城市的关卡作用。
城墙和城门的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也体现了古代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市井生活1. 市井的社会结构古代中国的市井生活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井上的人们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
卖菜的、医生、陶工、戏曲演员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市井中共同生活和交流。
2. 市井的日常经验在市井中,人们生活的节奏紧凑,各种商业交易和生活活动在市井中频繁进行。
市井上的摊贩、小吃档、茶楼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3. 市井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市井生活中形成的各种文化形式,如民间艺术、戏曲、民间故事等,在古代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
市井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四、中国古代都市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1. 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对现代城市规划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古代城市布局理念注重均衡和和谐,这种理念在当代城市规划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 市井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市井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示国家繁荣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首先,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布局往往是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设计的。
例如,北京的故宫就是按照这一理念建造的。
故宫的建筑群体依山势而建,整体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之道的追求。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注重功能分区。
城市内不同区域专门用于商业、居住、宗教等不同用途,使得城市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其次,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以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园内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通过精心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还注重雕刻和装饰的细节。
例如,北京的天坛就以其精美的建筑细节和华丽的彩绘而闻名。
这些精心雕刻的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工艺水平,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城市文化的重视。
最后,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传承丰富多样。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
例如,古代中国的城市中经常会有各种文化活动和娱乐节目。
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城市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还注重教育和学术研究。
城市中常常设立有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为人们提供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这些教育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才子佳人,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话题。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拥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古代建筑的特点到城市规划的策略,这篇文章将为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奥秘。
一、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独特的审美观赏价值而著名。
传统的中国建筑坚持“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追求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效果。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结构稳固。
传统中国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定性,采用木材、青石、黄土等自然材料,搭建起了坚固耐用的建筑。
其次,注重空间布局。
传统中国建筑强调对空间的精心布局,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比如传统的庭院建筑常常采用开敞的中轴线布局,将前、中、后院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空间层次和景观。
第三,注重装饰与细节。
传统中国建筑注重对建筑的装饰与细节的精心雕琢。
比如传统的屋顶常常采用特殊形状的瓦片,独特而美丽;墙面则往往采用精美的彩绘、雕刻等技艺,为建筑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二、古代城市规划的策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也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的布局。
古代中国的城市往往以城墙为界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城市内外的布局有着明确的界限。
城内往往规划了宫殿、庙宇、居民区等,而城外则常常布局了耕地、河流、山脉等自然资源。
其次是道路的规划。
古代中国城市的道路规划十分注重流线的合理性和交通的便捷性。
道路规划往往以主次干道的交叉和延伸为基础,形成了独特而有序的道路网络。
第三是公共设施的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公共设施的布局,为居民提供方便的生活环境。
比如城市内会建设孔庙、市场、学校等公共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宗教、经济和教育需求。
三、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延伸,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建筑艺术的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细腻精致的工艺。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活动。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布局往往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城市是贵族和政府的权力象征,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皇宫、官府、庙宇和货物市场为核心,周围则是官员和富裕阶层的住宅区域。
城市规划考虑了军事防御,常常采用城墙、护城河和城门等防御措施,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二、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城市规模扩大,规划更加细致,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需求。
例如,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繁荣起来,到了宋代,官员和学者开始绘制城市地图,标示出城市中的主要街道、建筑物和公共设施。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相对较为稳定,城市布局更加均衡和规范。
在明朝,城市规划多采用“方城制”,呈方形或长方形布局,规划有序,街道宽敞。
清朝时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格局逐渐形成。
清代皇家王朝建设了许多著名的皇宫和庙宇,例如紫禁城和圆明园,这些建筑物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
四、城市规划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首先,城市规划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城墙和城门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的安全,减少了外来侵略。
其次,城市规划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权力的分配。
官府和贵族的宫殿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显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而普通市民则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地区。
此外,城市规划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例如通过建设市场和庙宇来促进商业和信仰活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复杂的过程,它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古代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当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城市建设不应只是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和商业中心的设立,更应考虑到城市文化的塑造。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传统文化对于城市规划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对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流传于古代史书和传说中的风水学说,城市的位置、建筑物的位置、楼高、门户、水系、山脉等都会对城市的运势产生影响。
因此,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细节,以达到更好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城市的建筑设计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可以在城市的建筑设计中得到体现。
中国古代的建筑规范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建筑物也被设计得极其精致。
在城市建设时,借鉴一些传统中式建筑的元素,比如宏伟的牌楼、雕刻的门窗以及水池和假山等,可以让城市更有文化气息。
而且,中式建筑充满着符号和象征,设计师可以通过其中的意义和符号来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
文化节庆与城市文化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城市举办各种文化节庆,可以让人们更接近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例如,全国性的文化节庆,如春节、中秋节,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人流量和经济收益。
同时,每个城市还可以举办自己的特色文化节庆活动,比如西安的元宵灯节、北京的庙会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文化气息,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为了让城市多一些文化气息吗?事实上,传统文化与城市的融合,可以使城市更加具有社会认同感和文化意识,同时也突出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
城市在吸收新兴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保护文化传承,使文化更加生动有力地传播下去。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节庆和文化融合都是将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沈阳等古都的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
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是与古代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尤其以儒家的“礼制”思想对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最大。
(1)城市的外在形式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
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制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
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这种“宫城居中”、严整、方正的沿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观念,是儒家哲学思想受统治者推崇的外在体现。
随着朝代的更替,古代帝王都城也在变迁,故而能够按规划重新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多是在这种人为条件下产生的。
唐代之前的各个朝代的都城,虽也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要求进行城市布局,但不是很严格执行。
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则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规划形式布局。
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不可逾越。
尤其在宋代理学家朱熹之后,儒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愈加严格,具体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则为通过城市的道路中轴线、建筑的空间序列、严整的城市布局体现森严的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
(2)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城市发展既具有推动作用,也具有制约作用。
以儒家哲学思想为根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可见,中国最早建造城市的目的主要是“卫君”和“居人”。
随着时间的发展,城市才逐渐具备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价值。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央集权制使得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很长时期得到了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古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中央集权制使得当时的社会出现了许多超大城市,如秦时的咸阳、唐代的长安、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大都,都是由于政治中心的作用,才形成这种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的城市的。
但是这种制度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体现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就是经验主义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是代表封建礼制的,朱理哲学讲究“存天礼,灭人欲”,体现在城市规划方面,则表现为经验主义的简单重复,缺乏理论上的科学创新来指导实践,经验成了教条,使得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自我束缚愈来愈多而无法摆脱。
另外,传统文化中“重农轻商”“学而优则仕”的
观念和小农经济的传统,使得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被称作“匠人”,被归入“三教九流”之类,不受重视,因此无人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总结创新,这也是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
几千年的礼制几乎一成不变,城市形态大同小异,城市的建设千篇一律。
内在动力的缺乏,自然使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滞后。
(3)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城市的外观和形状不仅要体现统治者的“礼制”,还要体现文化与道德的内涵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表现,而这种文化的基础是老庄哲学的文化精髓。
在中国,道家的理论已深入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不仅仅体现在人们对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态度上,更体现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
道家哲学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方面也得到了集中体现:从“营城”到“置宅”,“风水”“阴阳五行”指导着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界;代表自然界的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方水土、珍禽异兽等内容在城市建设中的出现,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感应”的自然观。
例如:在唐代长安城中,十三排坊里象征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皇城南的四行坊里代表四季;明清北京城的南面建有天坛、北面建有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
另外,“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等概念,在城市的布局等方面都有体现。
不“涸泽而鱼,焚林而猎”的思想体现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天人感应”“顺应天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更是反映了城市、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高境界。
古人讲求“入世为官”,即以儒家的正统思想治国安邦;“出世求道”,即以道家老庄哲学来修身养性,在仕途的腾达和失意中都能找到心理的支撑点。
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前者形成了表现儒家礼法秩序的方正的城市,后者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对应的风水和优美的宅园。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在这里取得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但还应看到,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这种世界观还存在着许多消极成分,如“无为而治,随遇而安”“上天注定,不与天争”的思想,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则表现为经验主义和保守主义,容易使人们不思进取,不愿创新,这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是需要避免的。
(4)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生态启示。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具有朴素、综合、生态的观念,对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营城必须治野”,即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对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同步进行环境整治。
这是一种朴素的、综合的生态观,也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城市建设理念。
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山水城市非常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或依山起势,或傍水而居,绝少有削山筑城、填河为街的改造。
如古城苏州、婺源、会昌、嘉定、大余等城市的规划建设,都与自然环境形成了高度和谐、统一的关系。
江西的大余城,城市沿江水一分为二;上海的嘉定城,以河渠作为城市的街衢;苏州城内,河道三横四直,住户往往前门临街、后门临河。
在山地城市,几无开山辟石的大变动,城市依山势建造,道路多用步行台阶,不破坏自然地貌,这些城市的建设将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内容丰富而错落有致的空间和景观,如古代的钓鱼城、白帝城、宜宾等。
这些城市十分注重生态效应,如有意将河流引入城市,或依自然水网地形建设城市,一方面满足了水流及运输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
(5)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对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与西方以解析态度认识世界的文化传统相比,中国文化传统更多的是崇尚“自然之道”,认为自然之力不可违,人只能顺应天意,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其消极的思想影响着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
加之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传统,使得人们不重视分析、总结、创新,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缺乏内在推动力,这也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理论滞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形成必须以传统文化的底蕴为依托。
以儒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以及对老庄哲学的推崇,对于城市规划的布局和城市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规划建设制度。
这些传统的规划制度和规划思想,是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总结,虽然其中也不乏封建迷信的糟粕。
因此,对于传统城市建设文化的继承,还需要仔细甄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总结、归纳其优秀的思想与经验,以及建设手法。
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和引入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古今中外皆为所用,使中国的城市建设真正具有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