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变形杆菌抗吞噬试验安排

合集下载

大便培养

大便培养
变形杆菌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条件致病菌,下面是诊断标准和检验方法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 9—1996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2 引用标准
GB 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
A2 分离平板: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或SS平板,36士1℃培养24h。
A3 伊红美蓝平板和SS琼脂平板,生长菌落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圆形菌落,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可呈现片状蔓延生长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三糖铁培养基。
A4 生化试验:三糖铁培养基,乳糖阴性,葡萄糖产酸产气或只产酸不产气,硫化氢阳性或阴性。尿素和苯丙氨酸酶阳性,可进行生化试验,其鉴别见表A1、表A2、表A3、表A4。
GB 14938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特点:
3.1.1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节。
3.1.2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等,由于制作时造成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
表A4 普罗菲登斯菌属四个生化群的鉴别
A5 血清学凝集分型试验: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O抗原为49个,H抗原为19个,见表A5。
表A5 普通和奇异变形杆菌简化抗原表
A6 患者血清效价测定:
A6.1 取患者急性期(发病后2~3d)和恢复期血清(12~15d)进行血清效价测定,同时取健康人血清做为对照。
表A1 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摩根氏菌属鉴别表
变形杆菌属 普罗菲登斯菌属 摩根氏菌属

恙虫病的诊断标准

恙虫病的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恙虫病立克次体对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

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单核细胞吞噬增生,可导致多脏器损害。

临床症状有:突然发病、高热(伴有头痛、畏寒或寒战)、食欲缺乏、颜面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斑丘疹,并可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

对怀疑患本病的患者应十分注意寻找焦痂或溃疡。

它多位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

特别注意会阴、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等隐蔽部位,防止漏诊。

(2).流行病学资料:查问患者发病前4~20天内是否去过恙虫病流行区,是否曾在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灌木草丛中坐、卧等经历。

同时,还应注意疾病流行季节和当地本病的流行情况等。

(3).实验室检查染病者的血象检查为外周血液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重型患者可稍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现象。

常做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1.外-斐反应:外-斐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体能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起凝集反应,为诊断提供依据。

病程第1周末仅少数(30%左右)阳性,第2周末为75%左右,第3周可达90%左右,效价可达1∶160~1∶1280。

第4周即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转为阴性。

2.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

阳性率较高,且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可达5年左右。

需选用当地多见株作抗原,也可采用多价抗原,因不同株的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原性可有较大差异。

3.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在病程的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2~3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但可持续数年。

有病后10年检测仍呈阳性的报告。

4.斑点酶免疫测定:用各种血清型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或部分蛋白质作为抗原,吸附在硝酸纤维膜上作斑点酶免疫测定,检测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异性IgG 和IgM抗体。

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区分各种血清型。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以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分子量为56×103的蛋白质作为抗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IgG和IgM抗体,其敏感度为86%~88%,特异性为84%~90%。

奇异变形杆菌菌种类型

奇异变形杆菌菌种类型

奇异变形杆菌菌种类型一、引言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和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属于变形杆菌属。

它具有多种菌种类型,每种类型在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奇异变形杆菌的菌种类型对于深入理解其致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奇异变形杆菌的常见菌种类型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奇异变形杆菌的常见菌种类型根据基因型、生化反应和表型特征,可将奇异变形杆菌分为多个菌种类型,以下是其中常见的几种:1.奇异变形杆菌标准型:这是最常见的菌种类型,也是最早被发现的类型。

它具有中等程度的多形性,能够形成丝状、球状和长链状细胞。

标准型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在某些条件下可产生耐药性。

2.奇异变形杆菌抗药型:这种菌种类型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抗药型主要通过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传播,这些质粒可编码多种抗生素的降解酶。

3.奇异变形杆菌黏液型:黏液型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菌种类型,其特点是能在低营养环境中生长,且对黏液具有较强的黏附能力。

黏液型在肠道和泌尿系统感染中较为常见,可能与黏液成分有关。

4.奇异变形杆菌表面疏水型:这种类型具有高度疏水性表面,能够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在体内长期存活。

表面疏水型在慢性感染和生物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三、奇异变形杆菌菌种类型在疾病中的作用不同菌种类型的奇异变形杆菌在疾病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1.泌尿系统感染:奇异变形杆菌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尿路感染。

不同菌种类型的奇异变形杆菌在尿路感染中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标准型和黏液型较为常见。

这些菌种通过黏附于尿道上皮细胞并产生侵袭性酶来引发感染。

2.肠道感染:奇异变形杆菌也是肠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

不同菌种类型的奇异变形杆菌在肠道感染中的致病力和毒力存在差异,其中黏液型和表面疏水型具有较强的黏附力和定植能力。

项目十九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项目十九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项目十九吞噬细胞功能检测一、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Neutrophil phagocytosis assay)(一)吞噬试验【实验原理】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当与颗粒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混合孵育一定时间后,颗粒物质被吞噬。

根据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可反映该细胞的吞噬功能。

【试剂和器材】1.试剂20%FCS RPMI-1640培养液、pH6.4 0.015mol/L PBS、Wright染液、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抗凝剂(4g/L柠檬酸钠溶液)。

2.器材37℃温箱、显微镜、滴管、一次性采血针、微量细胞培养板、无菌干棉球、酒精棉球、碘酒棉球、接种环等。

【步骤和方法】1.热灭活葡萄球菌悬液配制取金葡菌24h琼脂斜面培养物,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菌苔,用PBS洗涤2次,100℃加热15min灭活。

取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混悬于20% FCS RPMI-1640培养液中, 用比浊法调整浓度至6×107/ml。

4℃保存,备用。

2.于微量细胞培养板孔内加1滴(约50μl)抗凝剂,无菌采人末梢血2滴(约100μl)与抗凝剂混匀。

3.向孔内加6×107/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2滴(约100μl),混匀。

4.置37℃烛缸或5% CO2孵箱内培养30min。

5.取1滴培养液推片,自然干燥,Wright染色,水洗,干燥,油镜镜检。

【结果判定】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并分别记下吞噬细菌的细胞数和各个细胞吞入的细菌数。

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200个中性粒细胞中吞噬细菌的中性粒细胞数? 100%200200个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细菌总数200【注意事项】1.所用器材要洁净。

2.越接近片子末梢细胞数越多,计数时应取片子前、中、后三段计数,以提高准确性。

3.抗凝剂用量要适当,过高则抑制吞噬功能,过低使血液凝固。

【方法评价】此法易操作、不需特殊设备,省时,费用低廉。

结果直观,可用于评价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但是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低,有时难以计数吞入的细菌颗粒。

clsi-m100-s20_2010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解释标准(中文)

clsi-m100-s20_2010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解释标准(中文)
由美国ffddaa核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非苛养菌常规试验和报告中应考虑的抗微生物药物推荐分组肠杆菌科细菌g铜绿假单孢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n的gd氨苄西林头孢他啶阿齐霉素或氨苄西林告d克拉霉素或报药红霉素d青霉素o规组常物克林霉素d生aaaa并微苯唑西林头孢西丁kl验lk试抗头孢唑啉庆大霉素青霉素选妥布霉素首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甲氧苄啶妥布霉素磺胺甲噁唑阿米卡星阿米卡星达托霉素达托霉素氨曲南利奈唑胺利奈唑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泰利霉素d奎奴普汀氨苄西林舒巴坦达福扑汀p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多西环素万古霉素药四环素b物环丙沙星万古霉素生左旋氧氟沙星微e验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利福平c组试的美罗培南b选bbb首告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报头孢西丁替卡西林择选头孢噻肟ghl或有头孢曲松ghi环丙沙星
内部交流资料
Vol . 30 No .1 M1 0 0 - S 20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执行标准; 第二十版信息增刊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 第二十版信息增刊
Volume 30 Number 1
Franklin R. Cockerill, III, MD Karen Bush, PhD Michael N. Dudley, PharmD,FIDSA George M. Eliopoulos, MD Dwight J. Hardy, PhD David W. Hecht, MD Janet F. Hindler, MCLS, MT(ASCP) Janet A. Hindler. MCLS, MT(ASCP) Jean B. Patel, PhD, D(ABMM) Mair Powell, MD, FRCP, FRCPath, MHRA Richard B. Thomson, Jr., PhD John D. Turnidge, MD Melvin P. Weinstein, MD Barbara L. Zimmer, PhD Mary Jane Ferraro, PhD, MPH Jana M. Swenson, MMSc

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1.怎么确诊多重耐药菌?方法?2.你们多重耐药菌都报哪些?怎么报?3.对检出率较高的多重耐药菌是否做同源性分析及耐药基因检测?4.怎样总结多重耐药菌分析?多长时间公布一次?你们医院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能定期召开吗?根据群里的讨论,总结如下:所谓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多重耐药(MDR):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每类中至少一种)的获得性(而非天然的)不敏感(中介或耐药)泛耐药(XDR):对除了1-2类抗菌药物之外的所有其他抗菌药物种类(每类中至少有一种)不敏感,也就是只对1-2类抗菌药物敏感。

全耐药(PDR):对所有抗菌药物种类中的所有药物不敏感。

若*中的某种病原体对某个代表性抗菌药物或这个类别抗菌药物固有耐药,则这耐药机制检测方法1、MRSA:对苯唑西林和(或)头孢西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VRE:琼脂筛选法能检测全部的VRE型,为临床常规筛选VRE的既简便有可靠的方法;纸片扩散法(需验证万古霉素mic)、自动化药敏检测法及分子生物学法3、CR-ABA、CR-PAE:根据美国临床标准化委员会CLSI规定,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可采用K-B纸片扩散法或MIC法。

对于XDRAB或PDRAB菌株建议采用MIC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给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用药参考。

对于XDRAB或PDRAB感染,推荐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如琼脂棋盘稀释法可精确判断两药是否有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但该方法较为繁琐;也可采用K-B法,将待测药敏纸片放置相邻、距离合适的位置,次日观察两个纸片间抑菌圈是否有扩大;或用Etest法,把Etest条在合适的位置交叉叠放,可粗略观察药物间是否有协同作用。

4、CRE:纸片扩散法及MIC法,不论用哪种方法,都要求进行产碳青霉烯酶的验证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改良HOdge实验、EDTA协同实验、Etest条实验(IMI 和IMI+EDTA协同实验)因为目前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第六七章变形杆菌属

第六七章变形杆菌属
交叉感染
环境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 (一)大多数为机会致病微生物 1、以细菌为主,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
体、原虫等 2、革兰阴性杆菌是最重要的致病菌 (二)常具有耐药性 (三)常发生种类的变迁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自学)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1、消毒灭菌 ❖ 2、隔离预防 ❖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细菌成分检测 1、抗原的检测:免疫标记技术、对流免疫电
泳等 2、核酸的检测:核酸杂交、PCR等
三、血清学诊断
抗体的检查(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 ❖ 直接凝集试验 ❖ 乳胶凝集试验 ❖ 中和试验 ❖ ELISA等
第二节 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1、死疫苗(灭活疫苗) 2、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3、亚单位疫苗 4、基因工程疫苗 5、重组载体疫苗 6、核酸疫苗(DNA疫苗)
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二、人工被动免疫
1、抗毒素 2、抗菌血清 3、胎盘球蛋白、血清丙种球蛋白
两种人工免疫方法的比较
项目 接种物质
主动免疫 抗原
被动免疫 抗体
接种次数
1~3次
1次
生效时间 维持时间
2~3周 数月~数年
立即 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和紧急预防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
抗菌药物: 微生物合成抗生素 半合成抗生素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致病力: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能力,其能力 的大小用毒力来表示(量的概念),常用半 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作 为指标。
细菌构成感染的条件:
❖ 足够毒力 ❖ 足够数量 ❖ 适当的侵入门户
一、毒力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1、定义: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功能进入 机体,并在机体内一定部位定居、繁殖和扩 散的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 第20章 立克次体

医学微生物学 第20章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
变形杆菌
抗体交叉反应抗体来自外裴氏反应示意图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媒介:吸血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 致病物质:内毒素(发热、微循环障碍、DIC、休克
磷脂酶A(溶解宿主细胞膜或吞噬体膜) 微荚膜(粘附、抗吞噬)
致病机制:
立克次体 虱、蚤、蜱、螨等叮咬 或其粪便污染伤口 局部淋巴组织 或小血管内皮细胞 中增殖 立克次 体血症 (第一次) 经血流 全身 小血管内皮细胞 大量增殖 立 克次体血症(第二次)、毒血症和各 种临床症状。
结构与组成:有细胞壁(脂质)、细胞膜和微荚膜,DNA和RNA

抵抗力:
加热56℃ 30min灭活 对常用消毒剂如石炭酸、酒精、来苏敏感 对氯霉素、四环素等敏感
耐低温、抗干燥,磺胺药刺激生长
Rickettsia prowazekii
(普氏立克次体)
恙虫热立克次体(Giema染色)
抗原结构:群特异性抗原 种特异性抗原
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某些变形杆菌的菌体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
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 是一种非特异凝集反应,用普通变形杆菌株 OX19、OX2、OXk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测定 体内相应抗体含量的方法。抗体效价≥1:160 或随病程延长效价有4倍升高者有辅助诊断立 克次体病的价值。
螨虫

吃饱的跳蚤
人体虱
所致疾病: 见前表
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多数可获得持久的免疫。
三、微生物学诊断与防治
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ELISA) 立克次体易引起实验室感染,注意无菌操作!!
控制和消灭媒介昆虫; 抗生素治疗(氯霉素、四环素,但禁用磺胺类药物); 全细胞灭活疫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普通变性杆菌与RA W264.7的最佳作用时间:取108个细胞/ml菌与长成单层的RAW264.7细胞(六孔板,每孔约5x105个),分别孵育30min,60min,90min,120min。

弃去菌悬液,用37度预热PBS洗3次,换成含羧苄青霉素(5ug/mL)和卡那霉素(100ug/mL)的维持液继续作用1h,杀死胞外菌,取上清,涂LB平板,确定确定抗生素有效的杀死胞外细菌。

((用预热的PBS洗3次,换成含10ug/mL卡那霉素的培养液维持。

分别在oh,2h和4h时,))用预热PBS洗2次,每孔加入1mL无菌蒸馏水,反复吹打后静置30min裂解细胞,释放胞内细菌。

将裂解液做连续倍比稀释,涂布LB琼脂平板,确定活菌数,找出吞噬细菌最多对应的时间即最佳作用时间。

同时以含2%血清的DMEM培养液为空白对照。

确定最佳作用时间时与RA W264.7互作的最佳菌量:分别取不同菌量(105,106,107,108个细菌/孔)与RAW264.7细胞在最佳互作时间共培养,弃去菌悬液,用37度预热PBS洗3次,换成含羧苄青霉素(5ug/mL)和卡那霉素(100ug/mL)的维持液继续作用1h,杀死胞外菌,取上清,涂LB平板,确定确定抗生素有效的杀死胞外细菌。

用预热的PBS洗3次,换成含10ug/mL庆大霉素的培养液维持。

分别在oh,2h和4h时,用预热PBS洗2次,每孔加入1mL无菌蒸馏水,反复吹打后静置30min裂解细胞,释放胞内细菌。

将裂解液做连续倍比稀释,涂布LB琼脂平板,确定活菌数。

算出吞噬的细菌比例(被吞噬的细菌数量/加入的细菌数量)对应的菌数即最佳作用菌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