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修)
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必然要求。
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化学知识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就要同生活实际直接挂钩,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
如用纯碱制的馒头松软可口,用二氧化碳加压制成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制成可口的饼干,用干冰人工降雨,以及煤气的中毒,水的硬化过程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教师要善于开发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资源,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常识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问题展开,层层深入。
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用煤火炉烧开水时,水开后常常会溢出来,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不会熄灭,反而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
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
因为水能灭火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这种现象很疑惑。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交流探讨,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农村潜在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养殖技术、耕作技术、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
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讲授化学肥料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学校实验田,组织学生对水稻的种植和施肥管理实施试验。
新课标条件下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四、 加强理论和生活实际的整合
我 们 学 习知识 的 目的的 就是 要用 所 学知 识去 解决 或分 析 生 活 叶 的实 际 问题 , 我 们必 须 注 意 理 论 知 识 和生 活 实 际 的整 1 因此 合 。使 学牛 清楚 化 学并 不 是 仪 停 留在 书本 卜, 在 我 们 的生 活 更 【 , 就 拉近 了化 学 和 同学 的距 离 , 学 就 在 我们 的身 边 , } 这样 j 化 我 们 离小 开化 学 。例如 : 讲二 氧 化碳 的性 质后 , 提 出 r一个 问 在 我 题 : 在我 们 当地 , 大 的红 薯 藏住 地 窑 中 , 进 入 到 久 未 “ 有 要 开 , 的红 薯 窑 , 无 危 险 , 险 是 怎 么 产 生 , 采 取 何 种 措 施 f I = j 有 危 应 学 生根 据所 学 化 知识 再 结 合 生 物 学 知识 与 实 际 相 联
理念 、 师资水平等方面与城市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 。这是 每
一
名农 村教 师都 要 面对 的 现实 问题 。 新 课程 标准 指 出 , 学 教 学应 该 注 意从 学 生 已 有 的经 验 出 化
三、 过精讲精练培 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 通
九年 级化 学 中不 仪有 大量 需 要记 忆 的概念 、 理 , 原 习题 教 学
发, 让学 生在 熟 悉 的生活 情境 中学 习新 的知识 和 技能 , 受化 学 感 的重 要 性 , 了解化 学 和 f常生 活 的密 切联 系 , 1 提高 对化 学 的学 习
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使学生避免陷入题海战 术之中, 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习题 , 精讲精练。通过精讲精练不
潜移 默化 的 作用 , 次教 师在 教学 中通过 不 同 的角度 , 同 的例 其 不 题 , 用 多种 不 同 的解题 方法 解 决 问题 , 思维 , 宽视 野 , 使 活化 拓 克 服 思维 定 势 。习题 教 学要 善 于创 设 问题 的情 景 , 疑激 思 , 学 设 为 生 创 造 良好 的 思 维 环 境 , 发 学 生 积 极 主 动 思 维 的 “ 与 意 激 参
化学与农业的密切联系

化学与农业的密切联系化学与农业是密不可分的领域,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化学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各种化学知识和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保护环境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一、化学肥料的应用化学肥料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化学产品之一。
肥料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通过合理的施肥,可以满足植物对这些元素的需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化学肥料的使用还可以改良土壤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缺肥问题。
二、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农药作为一种用于防治农田和农作物病虫害的化学物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化学的研究使得农药的种类和效果得以不断改进,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和保护。
有机磷、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农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保护植物的生长。
然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需要合理、科学地使用,减少其对环境的副作用。
三、化学品提取与合成化学品的提取和合成是化学与农业紧密联系的另一个领域。
农产品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化学品来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
例如,通过化学品的提取和合成,可以获得天然植物提取物,用于制作保鲜剂、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等。
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常常需要使用各种农药和杀菌剂,以保持农作物的质量和抵抗力。
这些化学品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附加值。
四、生物化学的研究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的结构、组成和转化过程的领域,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植物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为培育高产、抗逆的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农产品中有益成分的合理利用方法,提高其药用价值和功能性。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还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初中化学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最基本的自然科学之一,化学在农村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化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障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也能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方面,化学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1. 农药的生产和应用在农村生产中,为了防止作物受到害虫、病菌的侵害,人们会使用农药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化学可使农药更加有效,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农药。
农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农药的成分,以及如何使用农药。
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正确地使用化学材料,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农田和人类身体。
化学理论对于微生物、植物生长和土壤类型的研究,能促进农民更好地了解土壤成分和纹理,掌握如何培育富含营养元素的土地。
使用化肥是另一种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方法。
化学理论可以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化肥的各种成分,如氮、磷等,同时也了解化肥的耗费量。
农民可以根据这些知识,选择适合作物的配方。
3. 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使用化学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这种技术可以检测出农产品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或农药残留,如果有,可以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使它们更适合人们食用。
此外,农民了解化学制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可以选择含有更多维生素、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作物,这样可以保证消费者能够食用到更加营养丰富的食材。
4. 水处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全球棘手的问题。
化学技术可以处理污染的水源,去除其中的污染物。
除了消毒和过滤,化学剂也可以用于处理农业废水、人畜废水,以减少水污染,提高和保持水源的质量。
5. 太阳能电池板对于没有电源设计的农村地区,化学技术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太阳能电池板是一种可以捕捉太阳能的仪器,通过化学反应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为生产设备、家庭用品和医疗设备提供能源。
在任何农村环境中,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收集到充足的太阳能,无需电网或长电缆。
综上所述,化学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化学在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于农药和化肥的生产、水源净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向农村地区提供电力。
在生活中培养化学能力的途径

浅议在生活中培养化学能力的途径化学属于自然现象,本身与社会、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中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于生活实际,既可以使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能提高学生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的能力。
下面谈谈笔者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为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要善于将知识迁移,以便于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形成,突破重点和难点,加强化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做法正好体现了这一原则。
并且实际生活中例子既丰富又形象,具有直观性,易于知识概念迁移,便于领会;同时也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
比如学习了“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后,就启发并提出问题:汗水湿透的衣服用热水洗好还是用温凉水洗好呢?染上机器油的工人的服装用汽油洗的同时,为啥还要用熨斗熨?红墨水、碳素墨水染脏的衣服以及血迹染脏衣服分别用什么洗涤剂才易洗干净?如此能和日常生活相联系,重视迁移,学好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实践——实验小组的课外活动不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还是陶行知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都在告诫我们课外活动的重大意义。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并在亲身操作中加强知识理解,提高操作、实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搞科研的严谨、耐心、信心、毅力、协作等心理品质。
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为迎接校运动会,让实验小组来研制发令枪的火药。
再譬如学习了ph值后,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指导农民施肥:如何取土样;怎样测土样的ph值;如何分析土壤酸碱性;最后得出如何施肥的结论。
可使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思想在农村中慢慢形成一种大气候。
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并用知识来指导实践。
三、展开社会考察活动夸美纽斯说:“在可能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
情景教学在农村初中化学课上的尝试

情景教学在农村初中化学课上的尝试【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61-01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农村生产、生活中充满着化学。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如何坚持运用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农村生活改造教材,设计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情景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化学课充满兴趣,笔者认为值得尝试。
一、抓住学科与农村生活的结合点,创设充满兴趣的教学情景我校北望龙首山,翻过山就能到达美丽而神奇的平山湖盐池,我从那里用骆驼驮来用毛布麻袋装满的原生态块盐(粗盐),让学生在课堂上溶解,观察有没有不溶性杂质,若有,怎样除去?倚山傍路石灰窑连成一片,我从石灰窑上拣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师生共同做实验,析成分,讲变化,写化学方程式。
我还从学校旁边的农贸市场买来松花蛋,把松花蛋的加工过程拍成dv片,用多媒体播放,为学生揭开松花蛋的秘密,引导学生购买原料自己加工,启发学生上网查阅更多的松花蛋制作资料。
我布置学生采访农民了解草木灰的农用功效。
让学生说说沼气池里的化学反应。
由此我明白,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的社会和自然情景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景中而应用。
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学习化学的实际问题。
教学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
从化学学科和农村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为新学科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找准化学教学中的农村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学习化学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紧密相连。
农民在制种玉米天花抽完后,由于杆高株密,人很难下地施肥,追肥往往采用灌溉冲施的办法。
这种农活初三学生大多都和大人一起干过。
这样的生活亲历,给了教师探究情景教学的良机。
初中化学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1. 农田施肥农田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化肥则是现代农田施肥中的重要成分。
化学通过研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等,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施肥方案。
化学可以帮助农民判断土壤中哪些营养元素缺乏,从而有针对性地施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农作物保护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各种害虫、病菌的侵袭,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灭亡。
化学农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农作物。
通过研究植物病原菌和农作物的抗病机制,化学帮助农民选择合适的农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农作物的安全生长。
3. 农产品加工化学在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食品加工中的调味品、防腐剂等都是使用化学原料制成的。
化学还可以帮助农民利用农产品加工废料生产有机肥料、生物酶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4.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农田灌溉的重要来源,但是农村地区常常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化学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可以通过处理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提高地下水和河水的质量。
化学还可以研究农田灌溉的最佳时间和用水量,减少水的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5. 农产品贮藏农民在丰收后,常常需要将农产品储存起来,以备后续销售或自家食用。
化学在农产品贮藏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化学可以研究农产品的成熟和腐烂机制,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因素,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
初中化学在农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化学为农民提供了解决方案,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农作物健康生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化学也在农产品加工、水资源管理和农产品贮藏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了农村生活的品质和水平。
小组合作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成效。
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的知识。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解程度来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化学现象或实验问题。
然后,他们可以尝试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这些问题的本质和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彼此交流经验,分享信息和提出疑问,在协作中逐渐加深和巩固自己的化学知识。
其次,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研究中,他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团队领袖,项目经理或组员。
通过这些角色的轮换和互补,学生可以体验到团队合作和领导管理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与他人协作、沟通、互助和分享的技巧和策略,这些技能不仅在学习中有用,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很重要。
此外,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还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并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改进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这些想法。
这种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尤其对未来的创业者和科技工作者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是一种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非常有益的教学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力推行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知识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校本课程开设”课题研究报告——湘乡市龙洞中心校化学校本课程开设课题研究组执笔:刘巧何志东一、研究背景1、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失败后,校本课程作为对这次课程改革反思的产物蓬勃兴起。
在世纪之交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口号,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关注。
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现着课程研究和开发的主流价值观。
在国内,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课程理论学者开始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设想。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开发模式。
在2001年6月8日的《纲要》则明确提出了发展学校课程的理念。
在全国范围内,校本课程的实验已蓬勃发展,取得的效果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新课改给地方和学校更多开发和设计的权利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如杭州萧山中学、欢潭小学等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已走在前列,为我们树立了研究的榜样。
在我们湖南,湖南省教科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研究已取得重大成果。
在该课题组的指导下,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大了课改力度,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2、化学课程学科发展的需要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
在生活世界中,人类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了关于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这些知识经过进一步概念化、系统化就形成了科学理论。
德国思想家认为:“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产物”。
但是,科学理论如果仅仅作为观念上的产物,而不回到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就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也就无法经过实践的检验使自身得到发展与完善。
因此,科学来源于生活世界,最终还要回到生活世界,离开生活世界,科学就不会再有生命力。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既很好的反映了化学科学的本质,又能不断地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和更深刻的理论认识,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它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3、课程改革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标准确定了教材的开放性,明确提出了应该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结合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和实习等途径,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开发社区和乡土教育资源,将化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很好地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提供了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现了新课改一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并很好地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同时,开发化学校本课程为学生学习化学增加了一种新的途径与方法,为他们认识物质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为其走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构想1、研究策略本课题研究采取的研究策略: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课程改革理论的重要内容为指导,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研之路。
二是坚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再往前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并能有效进行实践的化学校本课程。
三是坚持“在研中学,在学中研”,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研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能力。
2、理论依据1)教育学理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思想为现代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
自主性是指个人对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
能动性是指主题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
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也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合理开展校本活动为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新的内容。
2)校本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70年代左右,国际教育出现的多元化教育思潮运动直接导致了一些发达国家兴起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课程论学者开始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开始把视角转向课程改革,并正式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主张。
理论研究和政策上的允许使得校本课程的实践日益发展。
不同的学者对校本课程共同的看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开发的主体是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校外的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主要开发活动是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实施课程并评价课程。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其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的课程结果;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
教师和学生决不能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脱离具体实践情景的课程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课程是在学生与实际的兴趣校园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内在于过程之中的。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必须把实验和调查研究的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研究能力,进而改进教学。
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根据具体的学校,具体的实际才是有意义的。
3)教育教学理论的依据从课程论的角度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我们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4)素质教育理论: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开阔的视野。
化学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化学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化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5)情景教学理论依据: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要素,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的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
6)政策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文件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基础教育要及时地更新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进行方法,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责任。
文件对农村工作的:“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及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的工作任务,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课程体系”的任务。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是: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地方资源的利用,探索、研究地方特色的化学课程,形成有特色的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更深的理解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2、通过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3、在实验课题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教师化学专业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4、通过课题的开发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形成我校的教学特色。
2、研究内容:1、根据初中生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以及各校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校内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开发与利用当地的化学课程资源;2、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化学理论教学、课外实验、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模式和途径;3、探索社会化学知识与国家教材知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实现形式;4、总结社会化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促进学生成长的有益经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形成正确的物质观念和化学观念。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等方法;○1文献法。
运用文献法就是通过对中外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收集、整理、分析,为我们当前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吸取前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经验,“然后再往前走”。
○2问卷调查法: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关于初中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的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了解以及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要求,为以后进行化学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材进行针对性学习指导。
③行为研究法:就学生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检测,借以了解化学教学活动与理论的学习对学生基本能力、化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的目的是对课题实验过程中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情况和教师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取得的经验进行系统、客观的反省与思考,总结课题研究和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吸取教训,使课题的研究实施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