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8篇)

成语故事大全(8篇)成语故事篇一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接连好几个月没下雨,各处都闹旱灾,井、河干涸,地开裂,庄稼颗粒无收。
珠崖郡的崖县(今三亚市)也不例外,饥饿干渴的崖县人天天跪在地上,祈求天神赐降甘霖。
在崖县的鹿回头村庄,有一位勤劳勇敢地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阿富,他每天到海里去捕鱼给乡亲们。
奇怪的是,那年到哪个海域都捕不到鱼,只有到大东海才能打到鱼和虾。
一天,阿富在大东海打到一条好大的鱼,他回到村,把鱼切成一块块,分给乡亲们,而自己只留下一点点鱼头。
他正要烧水煮鱼头时,来了一位要饭的老太婆,只见她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破衣烂衫,又脏又臭。
阿富一点也不嫌弃她,请她坐下,说煮熟了鱼头就给她吃。
老太婆说,她饿了三天三夜,最好现在就给她生鱼头吃。
阿富二话没说,立即把鱼头给了老太婆。
老太婆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顿时有了精神。
她跪下叩头感谢阿富的帮助,阿富慌忙上前扶她起来。
当老太婆被阿富扶起来时,阿富闻到了一阵阵淡淡的清香。
他抬头一看,天哪,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又脏又臭的老太婆,而是一个胜似天仙的美女。
只见她乌黑的秀发披在肩上,眼睛又大又黑,脉脉含情,樱桃似的小嘴漾着动人的微笑,整个鹅蛋形的脸上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辉。
她整个的人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槟榔花,又美又香又动人。
阿富望着她,眼睛都发直了。
好半天他才问:“你就是刚才那位老太婆变的?”姑娘点点头说:“我的名字叫阿美,是大东海龙王的第三个女儿。
现在人间闹旱灾,我是来告诉你们,善良的人们只要到大东海喝三口海水,回来后,挖地出水,种地丰收,做买卖发财。
总之,就能心想事成。
”说完,她问阿富是否愿意试试。
没等阿富回答,她即拉起阿富的手,阿富感到身体飘了起来,一会儿,就到了大东海边。
阿美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阿富模仿阿美的动作,也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
这里阿美又拉起阿富的手,飘到了田间。
她对阿富说,你心里想着一件事,然后你开始行动,保你心想事成。
阿富蹲下来,用双手掘地,不一会儿,地里冒出一汪清澈的淡水。
八个字的成语故事(10篇)

八个字的成语故事(10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八个字的成语故事1善恶有报,暴君难逃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国君晋厉公由于过于宠幸嬖姬,又杀害忠臣,所以晋国的人都很怨恨晋厉公。
最后晋厉公被自己的臣子杀害了之后,鲁国边境的官员就把这个消息报告给鲁成公。
当时鲁成公正在上朝,于是便问在场所有的文武百官:一个国家的臣子如果杀了他的君王,那应该算是谁的过错?结果群臣之中没有人回答的出来。
最后,在大臣中,有一个名叫里革的人上奏说:这件事情是国君的过错!因为统治国家和人民的人,其权威非凡的巨大!如果这样有权位的一个人却失去了威德,而且落到被人民所杀的下场,那么他的罪过也一定是非常之大!况且,身为君王的人,其职责就是应该好好地抚顺百姓、调正人民当中不好的行为观念的。
如果一个君王反过来放荡自己邪乱的行为,放弃了治理国民的重责大任,使得人民之中产生了邪恶之徒,而君王却一无所知、无从考察,那么邪恶之徒与灾难一定会越积越多。
如果以邪乱的方法来面对百姓,就会让全国陷入淫乱而无可救药。
在任用贤臣时,如果不能持之以恒,使下达的命令法规无法按步实施,最后就会使人民走上绝望的地步而完全无法再安抚民心。
假如一个国家最后是走上这样的命运,那又怎会需要这样的国君呢?所以,在夏朝的末期,其王夏桀逃到南巢;商朝的末期,其王商纣死于京城;东周末年,周厉王被流放到彘;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死在戏山。
这些君王都是因为他们用了邪乱的方法治理人民的缘故啊!所谓一国之君,就像是人民的大河大湖一样,当这大河大湖要往哪里流动,人民就像水中的鱼一样,就往哪个方向游动。
所以其结果不管是美好的,还是悲惨的,都是国君自己所决定的,人民又怎能左右呢?八个字的成语故事2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西汉时期,邹阳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入死囚牢,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信表明忠心。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的八个成语故事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的八个成语故事1、卧薪尝胆: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2、指鹿为马: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故事: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
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3、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三顾茅庐: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
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5、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关于友谊的成语故事8个

以下是8个关于友谊的成语故事:1.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来源于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他们两人非常要好,尽管管仲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如鲍叔牙的地方,但鲍叔牙始终如一地支持他,认为他是个有才能的人。
后来,管仲在鲍叔牙的推荐下成为了齐桓公的重臣。
2. **刎颈之交**:这个成语讲述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他们两人开始并不和睦,但蔺相如的宽容和大度最终感动了廉颇,使他负荆请罪。
他们最后成为了生死之交的朋友。
3. **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来自《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的事情,他们誓言生死与共,共同寻求天下未定之事。
4. **高山流水**:这是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的琴艺高超,但无人能懂,直到遇到钟子期,两人成为了知音。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再也没有弹琴,因为他认为再无人能懂他的琴声。
5. **胶漆相投**:这个成语形容的是两个人的关系像胶和漆那样黏结。
它来源于陈重和雷义的故事,两人同窗学习,形影不离,如同亲兄弟一样。
6. **鸡黍之约**:这个成语来源于范式和张劭的故事。
他们两人一同在京城里读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分别时,范式承诺两年后去张劭家拜访,果然如期而至,这个故事展现了他们对友谊的坚守和信任。
7. **生死之交**: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可以为了对方牺牲生命。
它来源于多个历史故事,比如赵子龙为了救刘备的儿子阿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展现了他们之间生死之交的情谊。
8. **情同手足**:这个成语形容朋友之间的感情深厚,如同亲兄弟一样。
它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故事和经历,表达了朋友间彼此关心、照顾,如同一家人一样的感情。
这些成语故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友谊的深厚和伟大,强调了朋友间信任、理解、支持和牺牲的重要性。
简单的成语故事

简单的成语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简单的成语故事简单的成语故事8则小学生需要学习很多成语,下面就由本店铺为大家分享一些简单的成语故事吧,希望大家喜欢!1揠苗助长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五年语文上册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
讨论,指导朗读。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 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画龙点睛》
讨论,指导朗读。 (3)“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 态度又怎样?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惊叹不已)
《画龙点睛》
讨论,指导朗读。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 气?
《滥竽充数》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 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8、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
自学《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龙点睛》
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 觉得怎样?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画龙点睛》
讨论,指导朗读。 (5)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 去,会说些什么呢? 完成填空: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 雷鸣,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 惊叹不已,有的说 ;有的说 ;还 有的说: 。他们无不佩服张僧 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
腮帮: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滥竽充数》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 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 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滥竽充数》
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 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 他听。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 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二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8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年级⼩学⽣成语故事8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年级⼩学⽣成语故事 ⼋⾯威风 托赖着真天于百灵咸助,⼤将军⼋⾯威风。
释⼜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
故事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
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将徐达,同乘⼀条⼩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
船主是⼀对⽼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名⿍⿍的朱元璋,便⾼声喊着号⼦向他庆贺说:“圣天⼦六龙护驾,⼤将军⼋⾯成风。
”朱元璋明⽩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常⾼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全国,建⽴了明朝,他成为历闻名的皇帝明⼤祖。
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将他那只⼩船涂上朱红颜⾊,表⽰有功。
2.⼆年级⼩学⽣成语故事 ⼀丝不苟 ⼀天,乡绅张静斋与举⼈范进相约去拜访⾼要县知县汤奉。
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
席间有位⽼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个信回教的⼈拼凑起来的五⼗⽄⽜⾁。
汤知县⼀向贪赃受贿,⽽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但是上⾯有禁令,⼀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
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宰杀耕⽜的事正该与你商量。
刚才有⼏个信奉回教的⼈为了开禁,送来五⼗⽄⽜⾁,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
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可千万使不得。
你我都是做官的⼈,⼼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顾得上信奉同⼀教的⼈?想起洪武年问的刘⽼先⽣(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诚)送来⼀个菜坛⼦。
、当⾯打开⼀看,是⼀坛⾦⼦。
皇上⼤为恼⽕,第⼆天就把刘⽼先⽣贬为青⽥县知县,后来⼜⽤毒药把他毒死了。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成语是汉语言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大多来源于古代的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接下来,就为您讲述10 个经典的成语故事。
第一个成语是“画蛇添足”。
古时候,有几个人在一起比赛画蛇。
其中一个人最先画好了蛇,他看到别人还没画完,就得意地想给蛇添上几只脚。
结果,还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经画好了蛇。
那个人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了脚,就不是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多余的事情,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有时还会把事情弄糟。
“亡羊补牢”也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
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赶紧把羊圈修一修,他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这时他很后悔,不该不听邻居的劝告,于是赶紧把羊圈修补好了。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掩耳盗铃”的故事十分有趣。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走。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搬不动。
他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于是,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心想这下糟了,这动静不就等于告诉人们我正在偷钟吗?他越想越害怕,不由自主地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欺骗自己是愚蠢的,掩盖不住的事情不要试图掩盖。
“守株待兔”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宋国有个农夫,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急忙跑过去,捡起那只野兔,回家美美地吃了一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
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课文生字,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自相矛盾)
2、齐读课题。
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并说说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自主释疑)
4、小结过渡。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2、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解释题目的意思)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大胆质疑)
5、再读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读文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请同学模仿那个人说大话。
(要求说出那个人夸口的语气。
)
2、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指导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
3、看课文插图,观察那个楚国人的样子,(板书:张口结舌)
(1)找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2)“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你能换成另外一个词吗?(哑口无言、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吞吞吐吐、瞠目结舌)
(3)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那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
)
4、齐读课文。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说说“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实例。
第二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板书:滥竽充数。
指名说说“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原义指江河水满了,泛滥,这里是“不好、不合格”的意思;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数:凑数。
)
2、齐读课题。
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并说说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自主释疑)
4、小结过渡。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2、读了课文,你能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课文中是谁“滥竽充数”?(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再读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大胆质疑)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读文思考: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板书:得俸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回答。
)
2、比较并理解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用“总是”造句。
4、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板书:逃走了)
(1)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2)指导用“不要……而要……”造句。
5、解释滥竽充数的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充数。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2、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滥竽充数”的实例。
第三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板书课题,说说“点睛”是什么意思?
2、齐读课题。
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并说说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自主释疑)
4、小结过渡。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2、“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指名学生回答)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再读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大胆质疑)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指名读课文。
思考: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板书: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
画上眼睛?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很是惋惜)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板书:飞走了)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3、游客看到点睛之后的龙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多数是赞叹张僧繇的点睛之笔,如:这一笔可真神奇啊!)
4、出示“画龙点睛”意思: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2、收集其它成语故事,课后与同学交流。
课内练习:
根据意思写成语。
1、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充数。
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
2、比喻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相互抵触。
()
3、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个精辟的语言,会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
板书设计:
矛———锐利
自相矛盾————张口结舌
盾———坚固
总是————————装
滥竽充数
不要。
而要——逃
前——张牙舞爪形象逼真
画龙点睛
后——腾空而去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