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八篇】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1.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篇一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下去,就过一天算一天,比喻做事敷衍塞责﹐没有长远的计划。
例:他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只要及格就满意了。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有四只脚,两扇肉翅。
每当盛夏季节,它的身上长满了五彩灿烂的羽毛,因此自鸣得意地叫:”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等到深秋,它的羽毛全脱落了,像刚出壳的幼鸟一样,在寒风中瑟索发抖。
它无可奈何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天气转暖,寒号鸟又继续跳着叫着,忘却了冬天的威胁。
2.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篇二狐假虎威: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很饿了,想找个小动物当点心,他在路上走着走着,遇见一只瘦小的狐狸。
于是老虎就扑了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喊一声:“哼,森林里大家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相信他说的话,可是看狐狸说得那么认真,又怕他说的是真的。
于是,狐狸说:“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瞧吧。
我走到哪儿,大小动物见了我,就会吓得跑走的。
”老虎想:“我得去瞧一瞧。
”于是狐狸仰着头在前面走,老虎跟在狐狸后面。
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见狐狸后面跟着一只大老虎,都吓得跑走了。
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害怕狐狸,不知道他们害怕的是自己,老虎吓得再也不敢吃狐狸了。
3.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篇三东山再起:【从东山再出来,比喻隐居后再出来任职或失败后卷土重来。
例:在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事情是很多的。
】东晋时,有个名叫谢安的人,年轻时就很有才气,名声很大。
朝廷屡次召他做官,他都回绝了。
他隐居在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义之等人游山玩水,写诗做文。
后来,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作司马,他不得已才答应出山任职,此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出征的时候,朝中文武百官都来送行,有人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多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
成语故事一年级

按图索骥(jì)
春秋时秦国人 孙阳(伯乐)和其儿子——《相马经》 按图寻找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买椟(dǔ )还珠
楚国人和郑国人 重视外表不顾实质,做出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 也很可笑。
7. 狐假虎威
8.一举两得
9.凿壁偷光
10.映雪读书
11.盲人摸象
12.精卫填海
13.井底之蛙
14.刻舟求剑
15.呆若木鸡
16.爱屋及乌
17.按图索骥
18. 半途而废
掩耳盗铃
叶公好龙
闻鸡起舞
晋代 祖逖(tì)和刘琨(kūn ) 形容发奋比喻有志之士
铁杵(chǔ )磨成针
6. 对牛弹琴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 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 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说 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匡衡年青时十分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 读书。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
洞照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习到深夜。 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
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问他要什么,他说: “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 给他读,终成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1. 画龙点睛
2. 画蛇添足
楚国 门客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不但无意义,反而不合适。徒劳无功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成语故事一年级

成语故事一年级一、狐假虎威。
从前,有一只狐狸,它很聪明,善于欺骗其他动物。
有一天,它偶然遇到了一只老虎,老虎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狐狸心生一计,便走上前去,恭维老虎说,“老虎大人,您的身材魁梧,气势非凡,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物了!”老虎听了很是得意,于是狐狸便请求老虎给它一个身份证,以便它在森林里行走时,其他动物都能知道它是老虎的朋友。
老虎一听,高兴地给了狐狸一个身份证。
从此,狐狸趾高气昂地在森林里游荡,其他动物都以为它是老虎的朋友,都不敢惹它。
狐狸越发得意忘形,开始欺负其他动物,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猎人,猎人看到了狐狸手中的身份证,便把它抓了起来。
狐狸后悔莫及,它明白了一个道理,借势欺人,最终会自食其果。
二、井底之蛙。
有一口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它整天盯着井口看,觉得这口井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大青蛙从外面跳进井里,对井底的青蛙说,“你这里太小了,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广阔。
”井底的青蛙不信,它觉得井口外的世界一定没有井底好。
大青蛙只好跳出井口,告诉其他动物来帮助井底的青蛙。
于是,一只狐狸、一只老虎、一只大象都来到了井口,告诉井底的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好。
井底的青蛙终于相信了,它跳出了井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原来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美丽。
三、千里送鹅毛。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非常喜欢鹅毛。
有一天,一位臣子对国王说,“千里送鹅毛,意思是说鹅毛轻轻飘落,却能飞行千里,这是一种极好的礼物。
”国王听了很是喜欢,于是他下令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要送他鹅毛。
结果,全国的人民都纷纷送来了鹅毛,国王高兴得不得了。
可是,他并没有珍惜这些鹅毛,而是随意地乱丢乱扔。
这些鹅毛被风吹散了,最终散落在了千里之外。
国王后悔莫及,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珍惜每一份礼物,不要随意浪费。
四、画蛇添足。
有一个画匠,他非常擅长画蛇。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画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他觉得这条蛇还不够完美,于是就在蛇的身体上再加上了几道线条。
结果,这条蛇就变得丑陋不堪。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篇一】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们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们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们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们。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一年级成语故事简短的

一年级成语故事简短的1.一年级成语故事有哪些一、坐井观天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海龟。
青蛙自豪地对海鬼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
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
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海鬼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
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
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
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
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掩耳盗铃春秋末期,晋国有个叫范吉射的人,家门口挂了一口大钟。
在我国古代,钟和铃都是乐器。
一天,有个人到范吉射家里,见到门口的钟,想偷偷地把它背走。
但是,钟太笨重了,他根本无法把它背走。
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敲碎了,分批拿回去。
于是,他找了一个铁锤,用力去敲钟。
“当——”第一下敲上去,钟就发出洪亮悠长的响声;再敲下去,钟发出同样的响声。
他想:“钟声一响,人家就知道我在这里敲钟。
这样,钟就要被别人夺走,我也要被人抓住。
”于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样钟声再响也听不见了,他想既然我离得这么近也听不见,其他人当然更听不见,就可以安全地将钟偷走了。
其实他非常愚蠢可笑:虽然他捂住了耳朵听不见钟声,但别人的耳朵没有被捂住,当然还会听见钟声。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来比喻那些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人。
三、刻舟求剑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
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
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通用12篇)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通用12篇)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路。
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1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
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
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
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
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
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
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
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
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
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
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
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2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
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
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
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
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
”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
适合一年级的成语故事精选八篇

适合一年级的成语故事精选八篇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升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升。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们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们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们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能够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实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以前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们。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很多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很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一年级成语故事680例

一年级成语故事井底之蛙:从前有一只青蛙住在井里。
它觉得井就是整个世界,直到有一天,一只海鸥告诉它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这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一小片天地。
亡羊补牢:一个人丢了羊,邻居劝他修羊圈,他不听。
第二天又丢了羊,他赶紧修了羊圈。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告诉我们,出了问题要及时改正。
守株待兔:有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之后他就每天守在树根旁等兔子,不再耕作。
这告诉我们,不能靠运气生活,要勤奋努力。
揠苗助长:一个人希望他的禾苗快点长高,于是就把禾苗往上拔。
结果禾苗都死了。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叶公好龙:叶公声称自己非常喜欢龙,但当真龙出现时,他却吓得逃跑。
这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
画蛇添足:有人比赛画蛇,一个人画得很快,还想给蛇添上脚,结果反被嘲笑。
因为蛇本来就没有脚。
这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多此一举。
狐假虎威: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其他动物。
这告诉我们,有些人仗势欺人。
自相矛盾:一个人卖矛和盾,他说他的矛能刺穿所有盾,又说他的盾能挡住所有矛。
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
这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刻舟求剑:有人在船上丢了剑,他在船上刻下记号,想等船靠岸后按记号找回剑。
但船在移动,剑却不会跟着移动。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灵活变通。
掩耳盗铃:一个小偷盗铃,以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能让别人听不到铃声。
这告诉我们,有些人只看到自己,忽视了他人。
胸有成竹:做事前已有详细计划。
水落石出:事情真相大白。
半途而废:做事中途放弃。
对牛弹琴: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鹤立鸡群:形容人高贵出众。
雪中送炭:在困难时给予帮助。
惊弓之鸟:受过惊吓,遇事胆怯。
三心二意:心思不专一。
铁杵成针: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滥竽充数: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四面楚歌:处于四面受敌的困境。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不忘国仇家恨。
完璧归赵:原物完整归还。
指鹿为马:故意颠倒黑白。
纸上谈兵: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八篇】
导读:本文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八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
他把玉献给魏王。
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
”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
”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们。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
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
”人们们以为他说大话。
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
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们,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们一壶酒。
人们多酒少,不够喝。
有人们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
大家赞同,画了起来。
一人们先画好了,看别人们还在画,他
又给蛇画了四只脚。
这时,另一个人们也画好了,那人们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
”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
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
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
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
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
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
”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
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鸟叫寒号鸟。
夏天是它们羽毛丰满的季节。
那时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
到了冬天,羽毛脱落,就不再美丽了。
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得意忘形】
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们叫阮籍。
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
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
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提示]本意为因高兴而忘掉一切。
现多形容浅薄的人们得志,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