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六篇)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六篇)【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一:大逆不道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有—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
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
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
这是你第一条罪状。
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
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
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
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
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迟兵。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二:楚弓楚得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
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
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
不料,弓已不知去向。
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
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
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成语故事一年级

成语故事一年级一、狐假虎威。
从前,有一只狐狸,它很聪明,善于欺骗其他动物。
有一天,它偶然遇到了一只老虎,老虎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狐狸心生一计,便走上前去,恭维老虎说,“老虎大人,您的身材魁梧,气势非凡,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物了!”老虎听了很是得意,于是狐狸便请求老虎给它一个身份证,以便它在森林里行走时,其他动物都能知道它是老虎的朋友。
老虎一听,高兴地给了狐狸一个身份证。
从此,狐狸趾高气昂地在森林里游荡,其他动物都以为它是老虎的朋友,都不敢惹它。
狐狸越发得意忘形,开始欺负其他动物,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猎人,猎人看到了狐狸手中的身份证,便把它抓了起来。
狐狸后悔莫及,它明白了一个道理,借势欺人,最终会自食其果。
二、井底之蛙。
有一口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它整天盯着井口看,觉得这口井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大青蛙从外面跳进井里,对井底的青蛙说,“你这里太小了,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广阔。
”井底的青蛙不信,它觉得井口外的世界一定没有井底好。
大青蛙只好跳出井口,告诉其他动物来帮助井底的青蛙。
于是,一只狐狸、一只老虎、一只大象都来到了井口,告诉井底的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好。
井底的青蛙终于相信了,它跳出了井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原来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美丽。
三、千里送鹅毛。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非常喜欢鹅毛。
有一天,一位臣子对国王说,“千里送鹅毛,意思是说鹅毛轻轻飘落,却能飞行千里,这是一种极好的礼物。
”国王听了很是喜欢,于是他下令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要送他鹅毛。
结果,全国的人民都纷纷送来了鹅毛,国王高兴得不得了。
可是,他并没有珍惜这些鹅毛,而是随意地乱丢乱扔。
这些鹅毛被风吹散了,最终散落在了千里之外。
国王后悔莫及,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珍惜每一份礼物,不要随意浪费。
四、画蛇添足。
有一个画匠,他非常擅长画蛇。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画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他觉得这条蛇还不够完美,于是就在蛇的身体上再加上了几道线条。
结果,这条蛇就变得丑陋不堪。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1.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自食其力好齐国有个人上无片瓦, 下无立锥之地, 自己又无一技之长, 没有谋生的手段, 每天只有靠在城里乞讨度日, 生活十分困窘。
那时的城市又不大, 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几条街巷, 讨的总是那几户人家。
开始, 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心, 还给他一点残菜剩饭;时间长了以后, 人们就觉得他来的次数太多了, 令人生厌, 于是谁也不愿意再给他一些食物了。
为此, 他只有忍饥挨饿的份了。
恰在此时, 有个姓田的马医因活太多, 忙不过来, 需要找一个帮手。
这个乞丐便主动找上门去, 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 以此换取一日三餐。
这样, 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讨, 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 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 干活也格外卖力。
可是, 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 ”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 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 就去给马医打杂、当下手, 这不是你的莫大的耻辱吗?”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 ”依我看, 天下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 靠乞讨度日。
过去, 我为了活命, 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马医干活, 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这个齐国人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自食其力好。
2.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 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 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 他说: ”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 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 君王相信吗?”魏王说: ”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 ”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 ”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 ”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 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 肯定确有其事, 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 深有感触地说: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 人虎相怕, 各占几分。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通用12篇)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通用12篇)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路。
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1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
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
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
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
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
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
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
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
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
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
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
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2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
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
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
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
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
”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
一年级成语故事680例

一年级成语故事井底之蛙:从前有一只青蛙住在井里。
它觉得井就是整个世界,直到有一天,一只海鸥告诉它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这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一小片天地。
亡羊补牢:一个人丢了羊,邻居劝他修羊圈,他不听。
第二天又丢了羊,他赶紧修了羊圈。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告诉我们,出了问题要及时改正。
守株待兔:有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之后他就每天守在树根旁等兔子,不再耕作。
这告诉我们,不能靠运气生活,要勤奋努力。
揠苗助长:一个人希望他的禾苗快点长高,于是就把禾苗往上拔。
结果禾苗都死了。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叶公好龙:叶公声称自己非常喜欢龙,但当真龙出现时,他却吓得逃跑。
这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
画蛇添足:有人比赛画蛇,一个人画得很快,还想给蛇添上脚,结果反被嘲笑。
因为蛇本来就没有脚。
这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多此一举。
狐假虎威: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其他动物。
这告诉我们,有些人仗势欺人。
自相矛盾:一个人卖矛和盾,他说他的矛能刺穿所有盾,又说他的盾能挡住所有矛。
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
这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刻舟求剑:有人在船上丢了剑,他在船上刻下记号,想等船靠岸后按记号找回剑。
但船在移动,剑却不会跟着移动。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灵活变通。
掩耳盗铃:一个小偷盗铃,以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能让别人听不到铃声。
这告诉我们,有些人只看到自己,忽视了他人。
胸有成竹:做事前已有详细计划。
水落石出:事情真相大白。
半途而废:做事中途放弃。
对牛弹琴: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鹤立鸡群:形容人高贵出众。
雪中送炭:在困难时给予帮助。
惊弓之鸟:受过惊吓,遇事胆怯。
三心二意:心思不专一。
铁杵成针: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滥竽充数: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四面楚歌:处于四面受敌的困境。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不忘国仇家恨。
完璧归赵:原物完整归还。
指鹿为马:故意颠倒黑白。
纸上谈兵: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10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10篇)1.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一画蛇添足: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贵族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宾客。
宴会上,主人准备了一壶美酒作为奖品,打算分给宾客们。
但是酒只够一个人喝,于是主人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宾客们比赛画蛇,谁画得最慢,谁就喝这壶酒。
宾客们纷纷拿起笔来画蛇,有的人很快就画好了,有的人还在慢慢地画。
其中一个人画得非常快,他看到其他人还在画,就得意地说:“我可以在蛇身上再添上几只脚。
”于是,他开始给蛇画脚。
但是,就在他画脚的时候,另一个人也画好了蛇,并且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为什么要给它画脚呢?”结果,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因为多此一举而输掉了比赛,那壶美酒被另一个画得快的人喝掉了。
2.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二掩耳盗铃: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偷想要偷别人家的铃铛。
他知道铃铛一动就会发出声音,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棉花把自己的耳朵塞住,这样他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了。
小偷悄悄地来到铃铛旁边,开始偷铃铛。
他一边偷,一边想:“我把耳朵塞住了,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别人也听不到。
”可是,当他拿起铃铛的时候,铃铛还是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小偷被主人发现了,最后被抓住了。
3.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三拔苗助长: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片稻田。
农夫非常着急,希望稻子能快点长大,好让他能早点收获。
一天,农夫看着稻田里的稻苗,心里想:“稻苗长得太慢了,我得帮帮它们。
”于是,他决定把每一棵稻苗都往上拔高一点,这样它们就能长得更快了。
农夫开始一棵一棵地拔高稻苗,累得满头大汗。
当他把所有的稻苗都拔了一遍后,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情。
第二天,农夫来到稻田,想看看稻苗长得怎么样了。
可是,他惊讶地发现,所有的稻苗都枯萎了。
原来,拔苗助长不但没有帮助稻苗生长,反而害了它们。
4.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四望梅止渴:东汉末年的一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行进时,路上缺水,士兵们都很口渴,快要走不动了。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5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适合⼀年级⼩学⽣成语故事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适合⼀年级⼩学⽣成语故事 ⼀箭双雕: 南北朝时,北周有⼀个智勇双全的⼈叫长孙晟。
具有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敢与他相⽐。
北周的国王为⼦安定北⽅的少数民族突厥⼈,决定把⼀位公主嫁给突⽟摄图。
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批将⼠护送公主前往突厥。
历经千⾟万苦,终于到了突厥。
摄图⼤摆酒宴。
宴请长孙晟。
酒过三巡,按照实晟⼈的习惯要⽐武助兴。
突厥王命⼈拿来⼀张硬⼸,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
只听得“格勒勒”—声,硬⼸被拉成弯⽉,⼀枝利箭“嗖”地⼀声射进了铜钱的⼩⽅孔。
“好!”⼤家齐声喝采。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年,并经常让他陪着⾃⼰⼀块⼉去打猎。
有⼀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雕在争夺⼀块⾁。
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
他搭上箭,拉开⼸,对准两只厥打得难分难解的⼤雕。
“嗖”的⼀声,两只⼤雕便串在⼀起掉落下了。
【篇⼆】适合⼀年级⼩学⽣成语故事 出奇制胜: 战国时,燕国国君昭王派⼤将乐毅率兵攻打齐国。
乐毅⾜智多谋,很快就打下了齐国的七⼗多个城。
只有即墨城和吕城未被攻下。
即墨城居民推选⼀个叫⽥单的⼈担任守城指挥。
这时燕昭王已去世,他的⼉⼦惠王继承了王位。
⽥单想,燕军强⼤,光凭勇敢是难以取胜的。
于是他就派⼈到燕国,散布乐毅看不起惠王的流⾔。
惠王得知后,⾮常⽣⽓,撤换了乐毅。
⽥单利⽤这⼀时机,袭击燕军。
他征集了⼀千多头⽜,在它们的背上披上画有龙纹的红绸,在⽜的⾓上绑上锋利的尖⼑,在⽜的尾巴上扎上⽤油浸泡过的芦苇。
一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六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整理的《⼀年级⼩学⽣成语故事(六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年级⼩学⽣成语故事篇⼀ ⼋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
吕洞宾提议各⾃投⼀样东西到海⾥,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在⽔⾯过海;韩湘⼦以花篮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的萧、拍板、纸驴、⿎、⽟版、⽵罩投到海⾥,站在上⾯逐浪⽽过。
⼋位神仙都靠⾃⼰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喻各有⼀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般连⽤。
⼀年级⼩学⽣成语故事篇⼆ ⽢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了战争,结果晋军⼤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
秦穆公对晋国的君⾂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
”晋国的⼤⾂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 [注释]⽢:⼼⽢情愿。
下风:风向的下⽅。
[提⽰]真⼼佩服别⼈们,认为⾃⼰不如对⽅。
⼀年级⼩学⽣成语故事篇三 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
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
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
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样好,搞不好就会四⾯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
”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年级⼩学⽣成语故事篇四 半途⽽废 东汉时,乐⽺⼦外出求学。
过了⼀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
他的妻⼦⼀见到丈夫就⽤⼑割断织机上的绢帛。
乐⽺⼦觉得⼗分奇怪,他妻⼦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样。
”乐⽺⼦深受震动,⼜重新回去读书。
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
[提⽰]⽐喻做事中途停⽌,不能坚持到底。
⼀年级⼩学⽣成语故事篇五 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篇一】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们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们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们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
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们。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
也作“成
竹在胸”。
【篇二】
1、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们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2、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们。
那人们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
也作“滴水穿石”。
3、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
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
”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4、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
他把玉献给魏王。
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
”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
”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们。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5、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
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
”人们们以为他说大话。
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
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篇三】
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们,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们一壶酒。
人们多酒少,不够喝。
有人们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
大家赞同,画了起来。
一人们先画好了,看别人们还在画,他
又给蛇画了四只脚。
这时,另一个人们也画好了,那人们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
”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
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
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
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
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
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
”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
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也作“揠(y啵┟缰ぁ薄?
5、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鸟叫寒号鸟。
夏天是它们羽毛丰满的季节。
那时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
到了冬天,羽毛脱落,就不再美丽了。
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