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1.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篇一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下去,就过一天算一天,比喻做事敷衍塞责﹐没有长远的计划。

例:他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只要及格就满意了。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有四只脚,两扇肉翅。

每当盛夏季节,它的身上长满了五彩灿烂的羽毛,因此自鸣得意地叫:”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等到深秋,它的羽毛全脱落了,像刚出壳的幼鸟一样,在寒风中瑟索发抖。

它无可奈何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天气转暖,寒号鸟又继续跳着叫着,忘却了冬天的威胁。

2.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篇二狐假虎威: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很饿了,想找个小动物当点心,他在路上走着走着,遇见一只瘦小的狐狸。

于是老虎就扑了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喊一声:“哼,森林里大家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相信他说的话,可是看狐狸说得那么认真,又怕他说的是真的。

于是,狐狸说:“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瞧吧。

我走到哪儿,大小动物见了我,就会吓得跑走的。

”老虎想:“我得去瞧一瞧。

”于是狐狸仰着头在前面走,老虎跟在狐狸后面。

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见狐狸后面跟着一只大老虎,都吓得跑走了。

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害怕狐狸,不知道他们害怕的是自己,老虎吓得再也不敢吃狐狸了。

3.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篇三东山再起:【从东山再出来,比喻隐居后再出来任职或失败后卷土重来。

例:在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事情是很多的。

】东晋时,有个名叫谢安的人,年轻时就很有才气,名声很大。

朝廷屡次召他做官,他都回绝了。

他隐居在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义之等人游山玩水,写诗做文。

后来,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作司马,他不得已才答应出山任职,此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出征的时候,朝中文武百官都来送行,有人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多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3篇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3篇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3篇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1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

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

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

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

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

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

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

夏侯渊见蜀汉**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

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包围了黄忠的**,还破口大骂。

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

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

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2商朝末年,国君商纣王暴虐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

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

后来姬昌被**,他更加实施仁政,**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

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

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交战,打了一场大仗。

纣王**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了,商朝由此**。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1.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自食其力好齐国有个人上无片瓦, 下无立锥之地, 自己又无一技之长, 没有谋生的手段, 每天只有靠在城里乞讨度日, 生活十分困窘。

那时的城市又不大, 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几条街巷, 讨的总是那几户人家。

开始, 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心, 还给他一点残菜剩饭;时间长了以后, 人们就觉得他来的次数太多了, 令人生厌, 于是谁也不愿意再给他一些食物了。

为此, 他只有忍饥挨饿的份了。

恰在此时, 有个姓田的马医因活太多, 忙不过来, 需要找一个帮手。

这个乞丐便主动找上门去, 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 以此换取一日三餐。

这样, 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讨, 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 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 干活也格外卖力。

可是, 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 ”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 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 就去给马医打杂、当下手, 这不是你的莫大的耻辱吗?”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 ”依我看, 天下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 靠乞讨度日。

过去, 我为了活命, 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马医干活, 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这个齐国人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自食其力好。

2.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 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 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 他说: ”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 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 君王相信吗?”魏王说: ”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 ”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 ”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 ”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 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 肯定确有其事, 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 深有感触地说: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 人虎相怕, 各占几分。

一年级必备的成语故事33篇

一年级必备的成语故事33篇

一年级必备的成语故事33篇一年级正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时候,学习成语故事有助于他们学习成语。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年级必备的成语故事3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们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们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们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们。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一年级成语故事680例

一年级成语故事680例

一年级成语故事井底之蛙:从前有一只青蛙住在井里。

它觉得井就是整个世界,直到有一天,一只海鸥告诉它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这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一小片天地。

亡羊补牢:一个人丢了羊,邻居劝他修羊圈,他不听。

第二天又丢了羊,他赶紧修了羊圈。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告诉我们,出了问题要及时改正。

守株待兔:有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之后他就每天守在树根旁等兔子,不再耕作。

这告诉我们,不能靠运气生活,要勤奋努力。

揠苗助长:一个人希望他的禾苗快点长高,于是就把禾苗往上拔。

结果禾苗都死了。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叶公好龙:叶公声称自己非常喜欢龙,但当真龙出现时,他却吓得逃跑。

这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

画蛇添足:有人比赛画蛇,一个人画得很快,还想给蛇添上脚,结果反被嘲笑。

因为蛇本来就没有脚。

这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多此一举。

狐假虎威: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其他动物。

这告诉我们,有些人仗势欺人。

自相矛盾:一个人卖矛和盾,他说他的矛能刺穿所有盾,又说他的盾能挡住所有矛。

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

这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刻舟求剑:有人在船上丢了剑,他在船上刻下记号,想等船靠岸后按记号找回剑。

但船在移动,剑却不会跟着移动。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灵活变通。

掩耳盗铃:一个小偷盗铃,以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能让别人听不到铃声。

这告诉我们,有些人只看到自己,忽视了他人。

胸有成竹:做事前已有详细计划。

水落石出:事情真相大白。

半途而废:做事中途放弃。

对牛弹琴: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鹤立鸡群:形容人高贵出众。

雪中送炭:在困难时给予帮助。

惊弓之鸟:受过惊吓,遇事胆怯。

三心二意:心思不专一。

铁杵成针: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滥竽充数: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四面楚歌:处于四面受敌的困境。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不忘国仇家恨。

完璧归赵:原物完整归还。

指鹿为马:故意颠倒黑白。

纸上谈兵: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10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10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10篇)1.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一画蛇添足: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贵族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宾客。

宴会上,主人准备了一壶美酒作为奖品,打算分给宾客们。

但是酒只够一个人喝,于是主人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宾客们比赛画蛇,谁画得最慢,谁就喝这壶酒。

宾客们纷纷拿起笔来画蛇,有的人很快就画好了,有的人还在慢慢地画。

其中一个人画得非常快,他看到其他人还在画,就得意地说:“我可以在蛇身上再添上几只脚。

”于是,他开始给蛇画脚。

但是,就在他画脚的时候,另一个人也画好了蛇,并且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为什么要给它画脚呢?”结果,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因为多此一举而输掉了比赛,那壶美酒被另一个画得快的人喝掉了。

2.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二掩耳盗铃: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偷想要偷别人家的铃铛。

他知道铃铛一动就会发出声音,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棉花把自己的耳朵塞住,这样他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了。

小偷悄悄地来到铃铛旁边,开始偷铃铛。

他一边偷,一边想:“我把耳朵塞住了,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别人也听不到。

”可是,当他拿起铃铛的时候,铃铛还是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小偷被主人发现了,最后被抓住了。

3.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三拔苗助长: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片稻田。

农夫非常着急,希望稻子能快点长大,好让他能早点收获。

一天,农夫看着稻田里的稻苗,心里想:“稻苗长得太慢了,我得帮帮它们。

”于是,他决定把每一棵稻苗都往上拔高一点,这样它们就能长得更快了。

农夫开始一棵一棵地拔高稻苗,累得满头大汗。

当他把所有的稻苗都拔了一遍后,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情。

第二天,农夫来到稻田,想看看稻苗长得怎么样了。

可是,他惊讶地发现,所有的稻苗都枯萎了。

原来,拔苗助长不但没有帮助稻苗生长,反而害了它们。

4.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四望梅止渴:东汉末年的一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行进时,路上缺水,士兵们都很口渴,快要走不动了。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5篇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5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适合⼀年级⼩学⽣成语故事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适合⼀年级⼩学⽣成语故事 ⼀箭双雕: 南北朝时,北周有⼀个智勇双全的⼈叫长孙晟。

具有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敢与他相⽐。

北周的国王为⼦安定北⽅的少数民族突厥⼈,决定把⼀位公主嫁给突⽟摄图。

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批将⼠护送公主前往突厥。

历经千⾟万苦,终于到了突厥。

摄图⼤摆酒宴。

宴请长孙晟。

酒过三巡,按照实晟⼈的习惯要⽐武助兴。

突厥王命⼈拿来⼀张硬⼸,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

只听得“格勒勒”—声,硬⼸被拉成弯⽉,⼀枝利箭“嗖”地⼀声射进了铜钱的⼩⽅孔。

“好!”⼤家齐声喝采。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年,并经常让他陪着⾃⼰⼀块⼉去打猎。

有⼀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雕在争夺⼀块⾁。

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

他搭上箭,拉开⼸,对准两只厥打得难分难解的⼤雕。

“嗖”的⼀声,两只⼤雕便串在⼀起掉落下了。

 【篇⼆】适合⼀年级⼩学⽣成语故事 出奇制胜: 战国时,燕国国君昭王派⼤将乐毅率兵攻打齐国。

乐毅⾜智多谋,很快就打下了齐国的七⼗多个城。

只有即墨城和吕城未被攻下。

即墨城居民推选⼀个叫⽥单的⼈担任守城指挥。

这时燕昭王已去世,他的⼉⼦惠王继承了王位。

⽥单想,燕军强⼤,光凭勇敢是难以取胜的。

于是他就派⼈到燕国,散布乐毅看不起惠王的流⾔。

惠王得知后,⾮常⽣⽓,撤换了乐毅。

⽥单利⽤这⼀时机,袭击燕军。

他征集了⼀千多头⽜,在它们的背上披上画有龙纹的红绸,在⽜的⾓上绑上锋利的尖⼑,在⽜的尾巴上扎上⽤油浸泡过的芦苇。

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

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

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1.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篇一铁杵成针:相传,大诗人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还没完成功课呢,就偷偷跑出去玩儿了。

他来到了一条小溪边,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磨着一根粗粗的铁棍子。

李白十分好奇,就上前询问。

原来呀,老奶奶想把铁棍子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讶极了,这怎么可能呢?老奶奶说:“只要肯下功夫,铁杵也能磨成针哪!”李白听后大受感动,于是回去认真读书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肯下功夫,多么困难的事情都是可以办到的!2.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篇二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3.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篇三闻鸡起舞:晋代有一位年轻人,名叫祖逖,他和好朋友刘琨相约一起练武,共同报效祖国。

有天半夜,祖逖被鸡叫声吵醒,于是,他喊醒了刘琨一起起床练武。

从此以后,两人每天半夜鸡叫之后就起床,练武更加勤奋了。

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4.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篇四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5.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篇五鹤立鸡群:草地上有一群鸡。

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

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成语故事
【半途而废】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

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

这样会玷污品行。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

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

”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

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

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举一反三】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

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

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

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
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

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