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7-9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从说明文的角度上说,这也是读通、读懂说明文最基本的要求:读通说明文,就是要在扫清文章障碍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即结构思路);读懂说明文,应该能够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读懂说明文,就是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了解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是怎么介绍的,并能运用文中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这几点,不仅是说明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体现,也是说明文学习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类说明文。
作为一篇说明文,它不仅条理明晰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其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又使它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说明文。
而本文的这两个特色正是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所以本文的学习可以处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为处理文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梳理文章思路,提取关键信息,能够用文中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第三课时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
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二)学生情况作为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筛选、处理信息,并形成解释的能力;同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说明文相关的知识及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说明文的学习,还应该能够根据文中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合作、质疑来解释材料中的物候现象。
在上节课的说明文学习中,已经结合相关文章《学习说明文》重点学习了梳理说明文说明顺序“逐段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与技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含答案)【学习目标】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词义。
程序性知识: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文学常识。
作家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知识链接: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于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1、给下列字注音。
翩.然()孕.育()农谚.()簌簌.()销声匿.迹()悬殊.()萌.发()短促.()连翘.()风雪载.途()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②():风雪遍地。
载,充满。
③():每年都这样。
是,这。
④():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⑤():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后多用来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或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影音资源】《美丽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2.导入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3.走近【作者作品】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气象、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
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
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④ 课文中的文学素养:
- 作者生平简介: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素养和创作风格
-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课文中有一个精彩的自然景象描写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和谐之美。”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比喻为怀抱,生动地传达了大自然给予人们的温暖和舒适感,同时也表达了大自然与人类生命的紧密联系。
3. 短文示例:我眼中的大自然
在我眼中,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的到来,她用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花朵绽放,如同绚烂的烟火,点缀着大地。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夏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一片翠绿,那是大自然用绿色装点着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秋天的到来,大自然又换上了金黄的盛装,硕果累累,那是她用丰收的果实,回馈着辛勤劳作的人们。冬天的雪花飘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那是大自然用纯净的白,洗净了世间的尘埃。我眼中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她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珍惜每一刻。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a. PPT:教师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b. 视频:播放有关大自然景观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c. 在线工具:引导学生使用在线词典、搜索引擎等工具,方便他们查找生僻词汇和获取相关信息。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培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背景本文的教材素材取材于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大自然的语言》,该单元主要介绍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动植物如何利用自己的特性进行生存适应。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结构分析该单元分为三个板块:第一篇“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着重介绍生命的五大特征以及动植物生存的三个条件;第二篇“养育着人类的母亲河”,主要介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各种动植物的生态习性;第三篇“大自然的秘密语言”,则是介绍了动植物的保护和生态平衡。
2. 教材知识体系分析该单元的重点知识点为生命的五大特征、生命的组成、生命的层次结构、生物的分类、生态金字塔、食物链、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等。
3. 教材设计理念该单元以观察、识别、解释和评价的过程展开教学,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天然兴趣和审美情趣。
同时,该单元强调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学生要通过思考、观察和体验,加深对大自然生态的认识,进而培养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和动力。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1. 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生命的五大特征、生命的层次结构、生物的分类、生态金字塔、食物链、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等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比较、推理、探究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爱好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思想和意识。
2. 要求1.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2. 动手实践、观察和模拟,在学习中体验和感受自然的美与奥秘;3. 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环保、珍爱生命的思想和意识;4.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网上查找等方式,拓宽知识视野和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5. 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6.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启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及保护环境的建议。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7.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主题讨论和相关活动等。
强调大自然语言在欣赏自然和理解自然现象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知识点梳理
5.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6. 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如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7. 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课文中的大自然现象和声音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声音的传播、动物的通讯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同时加深对语言美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情分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教(学)反思:1.tóng kàng jī yá rǒng zhuó páng bó lín lí jiá s āi shù2.急躁描摹恬静渺小羁绊晦暗干燥蓦然聒噪缥缈湖畔后悔3.(1)疾速大起大落震撼烧灼威逼鲜明惊异消化释放同学们喜不喜欢“摇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
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晦.(huì)暗羁.(jī)绊冗.(rǒng)杂蓦.(mò)然烧灼.(zhuó)戛.(jiá)然而止亢.(kàng)奋辐.(fú)射搏.(bó)击淋漓..(lín lí) 2.解释下面词语。
【狂舞】纵情地舞动。
【闪射】闪耀。
【火烈】兴旺热烈。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碰撞】比喻鼓声和观众的心灵相撞击。
【搏击】形容后生们奋力舞动胳膊、腿、全身。
【烧灼】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激动着观众、感染着观众。
【奔突】奔驰向前。
【辐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翻飞】翻动飞扬。
【恬静】安静。
【冗杂】繁杂。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渺远】同邈远。
遥远。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思考:1.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交流点拨】如“壮阔”“豪放”、“火烈”、“惊心动魄”、“震撼”、、“亢奋”“豪放”、“有力”、“激扬而飞动的”,“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等2.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选择课文中几个典型的描述大自然的语言的段落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表达方式和艺术效果,让学生全面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提升观察力和表达力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描绘自然之美。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大自然中的元素,如山川、动植物等,进行深入讨论。
7.拓宽文学视野,了解大自然语言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8.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
板书设计
①知识点: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
-自然元素的语言表达(山川、流水、动植物)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②关键词:
-美丽景象
-语言表达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自然的语言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概念、表达方式和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自然的语言在描绘自然之美、提升写作能力方面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重点题型整理
1.简答题:
-请列举课文中三种不同的自然景象,并简要描述它们所表现的大自然语言。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的?
答案举例:
-课文中提到的三种自然景象包括山川的诉说、流水的歌声和风的轻吟。山川的诉说表现了大自然的庄严和沉静,流水的歌声展示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灵动,而风的轻吟则传达了大自然的温柔和多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
内容
第二单元第 5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
地说明事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
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
动、准确。
学习过程【自学指导】
一、学会生字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经.度(jīng)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
2、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蓑.衣(suō) 候.鸟(hòu)
连翘.(qiáo) 阻挠.(náo) 诸侯.(hóu)
纬.度(wěi) 忌讳.(huì) 难测.(cè)
销.声匿迹(xiāo) 悄.然无声(qiǎo) 侧.面(cè)
3、多音字。
翘连翘.(qiáo) 落丢三落.四(là)
翘.尾巴(qiào) 落.枕(lào)
差差.异(chā) 差.劲(chà)
差.遣(chāi) 参差.(cī)
二、学会生词
1、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
”(列宁语)语言服
务于学习、工作、生活,我
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
获取信息,人类社会得以生
存和发展。
大自然也有“语
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
么?有什么意义?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
通过工具书,完成生字词。
三、点拨指导
1、【交流点拨】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
是大自然的语言。
2、第一部分(1-3段):引
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
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
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B)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B)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A)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3.作者链接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
(二)速读课文,思考: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作用?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五、拓展延伸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交流点拨】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4、【交流点拨】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5、【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6、【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