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程力学教学中学生工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合集下载

关于工程力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工程力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工程力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具。

本文主要从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

标签:兴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具。

然而,由于其内容抽象、公式繁多,让很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害怕学习。

如何排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力学教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1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在的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弱,不喜欢理论课程。

但是他们思维活跃,热爱新鲜事物。

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与生活实例紧密相连,使学生觉得力学并不难学。

如讲力对轴之矩时,可以教室的门进行演示;讲柔性约束时,可以让大家看教室里的吊灯;讲力偶时,可以汽车方向盘和拧衣服为例;讲疲劳极限时,可以反复折铁丝使其断裂为例;讲光滑面约束时,可以讲台上的粉笔盒为例;讲铰链四杆机构时,可以摇头风扇和起重机为例。

通过这些常见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工程力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觉得学有所用,可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何乐而不为呢?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然后引出疑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最后根据授课内容让学生进行解释,这就是“启发式”。

例如,攻螺纹时,为什么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用双手握住手柄两端,且要用力均匀,而不能只用一只手扳动手柄?我们可以用力的平移定理来解释。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工程力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桥梁、建筑、机械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力的性质、平衡条件、应力应变等。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原理。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如杠杆实验、胡克定律实验等,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力学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思考工程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让他们讨论工程力学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力学问题,如结构稳定性、材料选择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力学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工程力学在现实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积极探索力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7. 课后作业: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与工程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教育渗透点1. 工程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工程力学在现实工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同时,鼓励他们关注工程力学的最新进展和趋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讲解工程力学的实际应用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鼓励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工程问题,积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浅谈工程力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工程力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工程力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工程力学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切联系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诱思”“导思”,进而激发学生“运思”“创思”,对学生切实掌握工程力学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相关技能,进而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章将就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谈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标签:工程力学;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工程力学课程是职业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至关重要。

该类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难以理解和记忆,是中专阶段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

在新知识、新课程不断增加,力学课程学时不断减少,而现代工程技术对力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必须探索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增加单位学时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力学教学方法探讨知识可简单地分成三大类:事实、概念和原理。

事实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建立概念和原理的基础。

因此,在介绍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事实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概念是从无数同类事物现象中抽象概况出来的,它只表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不表示个别的现象。

比如力的概念就是人们从劳动中提炼出来的。

人们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通过推、拉、提、掷等活动,感觉到肌肉的紧张和收缩,从而产生了对力的感性认识。

为了进一步说明所学的概念和原理,教学过程中总是以样例的形式呈现事实,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以此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一)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把握认识要领学生在讨论完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简化结果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强调简化的结果为一个主矢量FR′,和一个主矩MO,它们使物体产生移动和转动效应,都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只有主矢和对任意一点简化中心的主矩都等于零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作用于物体上的这一平面一般力系平衡,即:FR′=0MO=0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工程力学的教学方法浅谈

工程力学的教学方法浅谈
者推论得出的。
《 程力 学 》 主要 包 括 理 论力 学 和材 料力 学 两 大 部 分 , 工 是 职 业 院 校 理 工 科 类 的一 门 介 于 基 础课 和 专 业 课 之 间 的课 程 , 在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中 占有 重 要 地 位 。 既有 着较 强 的理 论 性 , 它 又 与 工 程 和 生 产 实 践 联 系 密 切 。《 工程 力学 》 工 程 意 识 培 养 方 在 面 占据 着 不 可 替 代 的 特 殊 地位 。 本 科 生 相 比 . 和 职业 院校 学 生

然 后 请 几 个 同 学 说 出 各 自的 观 点 及 原 因 ,这 时 同 学 们 都 能踊跃发言 , 阐述 自己 的想 法 。 然后 进 行 推 导 , 即分 析 、 决 问 解
题。 由此 可 见 , 教 者 的正 确 的 教 育方 法 本 身 就 是 取 之 不 尽 用 施
之 不 竭 的 教 育 资源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说 :要 关 心 每个 孩 子 最 感 “ 兴 趣 的 是 什 么 , 有 哪 些 痛 苦 和 欢 乐 。” 育 是 一 项 艰 苦 而 长 他 教 远 的 系 统 工程 。 名 优 秀 的教 师 只 有 做 到 用 心灵 贴 近 心 灵 . 一 用 真 心 换 来 真 心 , 辅 之 以 持 久 的 细 心 、 心 与 热 心 , 是 教 育 再 耐 才
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 在学 习 的 过 程 中要 引 导 学 生 说 出 依 据 。 受 力 图 的 画 出 、 一 个 方 程 的 建 立 都 是 在 教 师 的引 导 下 , 生 每 学 自己得 出结 论 的 。应 通 过 师 生 交 流 , 生 交 流 , 生 营造 一 个 良好 的学 习氛 围 。在 交 流 的过 程 中教 师一 定 要 适 时鼓 励 与表 扬 学 生 , 样 可 以 让 学 生 更 加 自信 , 他 们 产 生 一 种 成 就 感 , 而 这 让 从 提 高 他 们 对 本 学 科 的 学 习 兴 趣 。 渐 地 。 生 独 立 解 题 成 功率 渐 学 增 加 了 , 了 成 就 感 , 生 的 自信 心 增 加 了 , 好 《 程 力 学 》 有 学 学 工 这 门课 的决 心 也 加 强 了 二 、 用 “ 发 式 教 学 法 ” 引 导 学 生 思维 。 采 启 。 使 学 生 真 正 变 成 学 习 的 主人 ,让 学 生 不仅 学 会 ,而 且会 学 , 是 教 学 的 关 键 , 是 教 学 的 精 华 。 名 教 育 家 陶行 知说 : 这 也 著 “ 以为 好 的 先 生 不 是 教 书 , 是 教 学 。 是 教 学 生 学 习 。” 我 不 而 教 师 的工 作 不 能 仅 仅 停 留 于对 教 学 内容 的解 说 上 。 须 用 情 感 、 必 注 意 本 题 中绳 的长 度 是 可 以变 化 的 , 中 的拉 力 与 速 度 、 绳 位 置 和 半 径 都 有 关 , 决 于 它 们 共 同 作 用 的 效 果 , 能 机 械地 取 不 类 比通 常 的单 摆 .需 特 别 关 注 整 个 运 动 过 程 的最 低 点 及 半 径 最 小 时 的最 低 点 。 正 解 : 小 球 绕 D点 转 动 到 达A点 前 的 瞬 间 , 中 的 拉 力 当 绳

《工程力学》教学与工程意识的培养

《工程力学》教学与工程意识的培养
用 能 力以及 创新 能 力的课 程 改革 的新 思路 。 关键 词 : 工程 力 学 ; 工程 意识 ; 应 用性人 才 中 图分类 号 : G 6 4 2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3 5 — 0 0 6 7 — 0 2
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求下,充分调动一切积
极 因素 ,将 工程 意识 贯穿 于整 个工 程力 学课 程 的教学 过程 中显得尤 其 重要 。笔 者结合 本 人多年 的实 际课 堂 教学 经验 和 教学研 究 成果 ,主要 从 以下几 个方 面探 讨工 程 力学 教学 改革 与学 生 工程 意识 培养 的问题 。 二、 改革 课 程教 学 内容 , 构 造 课程 新体 系 , 突 出课 程 专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工程学院教学研究论文 】
《 工程力学》 教学与工程意识的培养
孙 艳, 刘艳萍 , 张伟丽
武汉 4 3 0 0 7 4 ) ( 中国地质 大学 ( 武汉 ) 工程 学 院 , 湖北
摘要: 结合《 工程 力 学》 课 程 的课 堂教 学 涉及 到 大量 的工程 案 例 和 工程 应 用 , 且 与 多学科 相 互渗 透 和应 用 性广 的特 点 , 本 文提 出以理 论 分析 为基 础 , 案例教 学为 手段 , 实际应 用为 目的 , 加强与_ r -  ̄ X 实 际相 结合 , 培 养 学生 的理论 学 . - j 的能 力 、 技 术 应
业特 色
力 学 学科具 有 鲜 明的基础 性 和应用 性 ,随着 科学 与技 术 的发展 ,力 学课 程面 临着深 化基 础理 论 与加 强工程 应用 双 重任 务 。对此 , 我们遵 循 的原 则是 : 提 高起 点 , 减少 重 复 ,

《工程力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工程力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工程力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刘保发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如何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内容来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将是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和注意力等都属于一般能力,而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计算能力、绘图能力等则是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紧密联系的,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样,在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工程力学》学科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有一定工程分析与计算能力。

工程分析和计算能力是在观察、记忆力、思维想象力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几种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一种善于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

就《工程力学》这门课程来讲,观察力是指能通过实验现象观察,透过现象,由表及里分析构件(物体)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受力状态的能力,以及分析构件在各种变形条件下内部应力分布规律的能力;从而进行动力计算或强度计算。

例如,在研究物体摩擦条件下的平衡问题时,通过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在水平台面上放一重量为G的物块,用一根绕过滑轮的细绳系住它,细绳另一端系一秤盘,并置以砝码,以调节作用于物块上的水平拉力。

让学生反复观察随着砝码的增加物块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发现,在外力达到某一值之前,物块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只有当外力超过某一值之后,物块才开始滑动。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及其区别,摩擦条件下的平衡问题也就不成难题了。

又如,在研究扭转变形应力分布规律时,在直圆轴表上的划出一系列纵向线和圆周线,形成许多矩形格子,让学生反复观察圆轴扭转实验前后这些格子的变化,发现所有圆周线的形状、大小及相互距离均无变化,只是它们绕轴线旋转了不同角度,所有纵向线都倾斜了同一角度,使它们的矩形格子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格子。

进一步推理,扭转变形的实质是相邻各截面之间的剪切变形,应用剪切变形的规律很容易解决了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分布规律。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元素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元素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元素一、引言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工程结构在力和变形作用下的响应和安全性的学科。

在工程实践中,力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涉及到建筑、交通、能源、制造等各个领域,而且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力学》课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力学理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责任感,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工程力学领域,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从古代的土木工程到现代的高铁建设,我国在工程力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讲述我国工程力学领域的杰出人物和事迹,如茅以升、詹天佑等。

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工程力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团队协作精神在工程实践中,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

在《工程力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可以通过分组完成实验、讨论课题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

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矛盾和冲突,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四、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工程力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创新在工程力学领域的应用,如新型材料、新型结构等。

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绿色环保意识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工程领域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工程力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绿色环保意识。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可持续性设计理念、节能减排技术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实现绿色环保。

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工程力学领域推广绿色环保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浅议化工原理教学中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

浅议化工原理教学中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
Abta t sr c :Ba e n t e c a a t rsiso riu u f e ia g n e i g P i cp e , swe l st o i o n h mp r n eo a n n fCh m ia s d o h h r ce itc fCu r lm o c Ch m c l En i e rn rn i ls a l a hep st n a d t ei o t c fl r ig o e c l i a e E gn e i g P ic p e o r e n c e ia n ie r g a d s ia r fs i n l I h e c i g p a t e, i b u b wa d t a h u d p y at n in t h n i e r rn i ls c u s s i h m c l e g n e i n i l rp o e so a n t e t a h n r ci n n m c t e p tt r , h t s o l a t to o t e r e e g n e i g a r n s ft et r u h u h h l e c ig p o e s f c so n ie r g t e r, e g n e ig pr b e sa d s l t n s o itd O n ala p c o n i e rn wa e e so h o g o tt ew o e ta h n r c s , o u n e g n ei o y n i e rn o l m n o u i sa s c ae l s e tt h n h , o b i ,sr n t e a d e h n e su e ts t e e g n e ig a r n s . T u t a e s d n s wo k o e gie r g c n e t n n i e rn a a i t a ey ul d t g h n n n a c td n ’ h n i e rn wa e e s o c l v t t e t r n n n e i o c p s a d e g n e ig c p b l y w s v r e i u n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工程力学教学中学生工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摘要]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力学实例,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的教育培养,提高力学素养,加强对技术伦理的认识和提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关键词]工程意识力学素养技术伦理抽象思维创新意识
一、对工科学生进行工程意识教育和培养的必要性
工程是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具有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

所以工程是以实用为目的,把技术和非技术、科学和非科学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工程需要科学理论作基础,需要技术作手段。

工科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工程技术是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相结合的具体应用。

要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注重安全、质量、群体、责任、环保、经济等工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工程技术院校教学应当为学生培养和积累工程意识打基础,教学中使学生逐步明确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起比较牢固的工程意识。

只有有了工程意识,学习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工程问题、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才有原动力。

对工科院校学生工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应贯穿到和工程有关的各门课程中去。

工程力学是一门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课程,它既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又与工程和生产实践联系密切,是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既具备创新能力又具备工程实践知识的高素质毕业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工程力学起源和发展于生活、生产实践,在学生工程意识的教育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用生活中的力学实例教育培养学生的力学意识
工程力学起源和发展于生活、生产实践,力学研究方法遵循实践—理论—实
践的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

在实际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生产经验的积累,抓住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摒弃或暂时摒弃一些次要因素,以反映这种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从工程实际中抽象出力学模型,然后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使理论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更广泛的应用性,这也就是力学的思想。

在工程力学的实际教学中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力学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力学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的力学意识、力学素养。

如汽车、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并不是为了漂亮,而是为了防止车轮在平滑路面上滚动时打滑。

设想人平躺在床上,若仅以头部和脚跟接触,结构是静定的,可人抗不住,随着人与床的接触点增加,超静定次数增加,极大地改善了人体受力,这就是超静定的功效。

悬浮桥和斜拉桥的原理如出一辙。

世界上最奇妙的莫过于生命现象,在动植物界处处体现着力学的合理性。

鸡蛋能承受母鸡的重压,蛋壳为脆性材料,在小鸡尖嘴的啄击下,小鸡很容易破壳而出。

自然界中树木要承受不同方向的风力,形成合理截面——圆形,树木上细下粗,适应悬臂梁的弯矩。

生长很快的竹子、麦秆等要把有限的材料用在刀刃上,采用了最经济的环形,既提高了抗弯性能,又提高了稳定性。

在力学教学中,结合实际把一些枯燥的定理、公式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阐明,通过举例使学生觉得力学并不深奥,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并化为一种学习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力学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力学素质。

三、用生产实践中的力学实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1.通过力学中工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学生对技术伦理的认识和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看到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危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核技术和胚胎克隆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道德问题、高科技犯罪等,从中人们意识到只有专业技术是不够的,时代发展对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工程力学中材料力学的任务是: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选择适宜的材料,为构件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其实质就是构件设计的安全和经济问题,在保证构件设计安全的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考虑其经济性问题。

所以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应该具有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技术的态度和情感。

技术知识是基础,技术能力是核心,技术思想和方法是灵魂,而技术态度和情感则影响着整体方向。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技术责任感的公民,既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又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也就是既要学会做事,也要学会做人。

所以在工程教育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进取奉献的精神,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工作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也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通过力学中工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真正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必须培养他们掌握把工程实际问题抽象简化为工程力学模型的能力,力学模型的抽象建立是力学学习中的难点。

如刚体模型是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忽略物体受力后变形的性质得到的力学模型,认为在力的作用下刚体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这是一个理想的力学模型。

实际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但刚性物体这些微小的变形对研究物体的平衡引起的作用可略去不计,这样可使问题研究大为简化。

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例子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善于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舍弃次要的、局部的和偶然的因素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力求从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从现象引出概念,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从特殊性推广到一般性,使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培养较强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理论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工程,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如,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门和门框的连接属铰链约束,它只限制门的移动而不限制门的转动。

金工实习中车床加工中刀具和刀架的连接为固定端约束,车刀相对于刀架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

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用于架设电线的电线杆是一种截面为圆形的上细下粗的中空杆件,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另外,电线杆底部也为固定端约束,既限制相对转动又限制相对移动等。

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工程力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工程力学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让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和途径,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工程现象,分析工程问题,指导工程实践。

3.通过力学中工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工程力学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使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逐步总结和归纳出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合理方法。

工程力学起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发展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人的个性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在教学中应加强理论和工程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工程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每个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
生存、发展和创造的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炳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2]陈向阳.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J].职教论坛,20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