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导言: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人类思维、存在、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求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通过系统的理论构建和思维方法,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哲学研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哲学原理1. 辩证法原理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
辩证法认为,事物本身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通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作用、斗争和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统一的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的对立面构成,同时又是通过这种对立面的斗争达到统一和发展。
2. 人本主义原理人本主义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和价值。
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具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的能力。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主张人的价值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人本主义对于人的价值观、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统一论原理统一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强调统一和整体性。
统一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统一论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存在孤立的个体。
统一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又影响整体。
二、哲学方法论1. 分析思维方法分析思维方法是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强调通过分析和解剖事物的各个方面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分析思维方法通过对事物的分解和分析,来深入研究其内在的结构和关系。
分析思维方法注重细致的观察和分析,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综合思维方法综合思维方法是哲学研究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强调通过整合和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来达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综合思维方法注重整体的把握和综合的思考,通过比较和对比,找出不同观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指的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是哲学研究的基石。
哲学方法论则是指哲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方式。
下面是对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总结:
1. 哲学原理:
-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由内在的矛盾推动的。
- 唯心主义原理: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世界是意识的产物或反映。
- 实在论原理:认为世界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人类的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
- 直观经验原理:强调直接经验对于认识真理的重要性,认为直观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基础。
- 综合原理:认为世界是多元、矛盾和统一的,要求综合各种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问题。
2. 哲学方法论:
- 分析方法:通过解构问题、概念和命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内在关系。
- 综合方法:通过整合、比较、总结不同观点和学说,寻求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法。
- 归纳方法:通过从具体事实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和原则,推断出一般结论。
- 演绎方法:通过从已知原理和前提推导出结论,推断出特殊情况。
- 实证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观察,从实际经验中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 批判方法:通过批判和分析,揭示和检查不合理、虚假或基于偏见的观点
和思想。
以上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实际上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还有很多,不同的哲学方向和学派也有其特定的原理和方法。
总的来说,哲学的核心在于思辨和思考,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发现。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认识和价值的学科,其原理和方法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础。
哲学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等,而哲学方法论则包括辩证法、演绎法、归纳法等。
本文将对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总结,以期对哲学研究有所帮助。
首先,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本原和世界发展规律的哲学原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认识,强调对事物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的统一来实现的。
其次,唯心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本原和世界发展规律的哲学原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根源,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强调主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强调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决定作用。
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理性主义,即演绎法。
演绎法强调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确定性。
演绎法的基本原理是由一而知全,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推导出具体结论。
最后,辩证法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论。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认识,强调对事物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的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法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认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
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也是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综上所述,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原理,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方法。
哲学研究应当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理,运用辩证法的方法进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哲学研究的基本路径,也是哲学研究的基本手段。
希望本文对哲学研究有所启发,对哲学研究者有所帮助。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是指基本的哲学理论或规范,用于指导和解释哲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哲学方法论则指探究哲学问题的具体方法,包括分析、比较、推理、抽象、实证等。
哲学原理的核心是对真理、知识、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真理原理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可以通过理性和经验的研究来获得。
知识原理指出知识是由理性思维和感知经验相结合得出的,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实证来验证。
价值原理认为价值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和社会环境。
哲学方法论包括分析和比较两种基本方法。
分析方法是将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每个部分的性质和关系来理解问题的本质。
比较方法是通过对比不同观点、理论或文化背景来深入理解问题,从中发现差异和共同点。
推理是哲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逻辑的演绎或归纳,从已知的前提出发得出新的结论。
抽象方法则是通过忽略具体事物的细节,提取共性和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和理论的方式。
实证方法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和假设,以此来获得可靠的知识。
哲学中也常使用反思、思辨、思惟等方法,通过自省和探索内心的思想和意义来深化对哲学问题的理解。
总之,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和规范性,通过真理、知识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分析、比较、推理、抽象、实证等多种方法,来深入理解哲学问题的本质。
高中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汇总

高中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汇总一、哲学原理(一)理性原理(1)认识论原理:人类是理性的,只有通过推理才能推进知识;现实抽象出来的观念与感性经验中所流露出的直观认识是基础;认识必须贯通客观实在与意识所想之间一致,以及两种客观实在中的内在联系。
(2)价值论原理:人们在判断事物的时候,都追求客观公正,以最大化自身满意度;也要求判断的有效性、公正性以及继续性,人们要避免摆脱价值所带来的偏见,以及一味追求自私利益。
(3)语言原理: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沟通和探讨,是因为掌握了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人们要思考即对话的模式,以及善于辨别不同语言、把握其义九章,以及把语言运用到知识构建中;要求把语言的结构性认知放到主体认识的框架中,并用它来探究主题的真实内涵。
(4)社会原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特性,人们之间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以统一理性为基础,实践行动原则,把握各自社会角色为有效作用,共同追求文明和福利社会的普遍价值。
二、方法论(一)解释主义解释主义认为,人们在思考时要综合现实和理念,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将现实与理念的关系解释出来,而不受其局限。
解释主义理论把握人的探究思维方法,以及思维结构模式,促进人们科学认识世界、建构新的空间结构。
(二)实践论实践论把客观实际与人的实践作为连接的桥梁,以实践为思维本体,倡导人们从理论中找到实践的结果,从实践中筛选出理论和规律,为人们应用于实践提供科学思维支撑和“实践知识”基础。
(3)逻辑论逻辑论认为,人的思维具有推理的特性,我们的思维必须以逻辑的发散和断定为因素;这就要求看问题的角度、建立分析框架、把握数据的结构,以及分析问题背后的条件关系,采取比较分析和归纳推断的方法,提出结论,为实现理性判断和科学推理奠定基础。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

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①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稳中求进)。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哲学原理是指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基本理论问题。
在哲学研究中,哲学原理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
首先,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认识论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指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辩证运动性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包括: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理、内外因果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质量互变原理。
这些原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指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和阶级斗争的推动而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包括: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阶级斗争原理、社会革命原理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阶段原理。
这些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动态和变化规律。
其次,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方法是指通过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认识和分析事物。
辩证法方法包括:矛盾分析方法、辩证逻辑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证方法。
这些方法强调整体性思维、矛盾性思维和历史性思维,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来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归纳与演绎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对比研究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据检验方法。
这些方法强调历史的具体性和真实性,有助于揭示社会历史的动态和变化规律。
最后,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总结有以下几点:1.哲学原理是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2.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认识论原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发展和认识过程的规律。
3.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事物和社会历史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37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一、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7、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29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2、运动2、规律2和主观能动性1)(共7条原理)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3、价值观1、人生观4)(共8条原理) 第一部分历史观(3条原理)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唯物论
原理内容 方法论 注意 具体运用或标志性语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其他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探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唯意志论又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③要从联系的、变化发展的、具体的、全面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与历史的统一。④了解国情,立足国情⑤坚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 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提出……计划、方案、战略;eg: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依据;各种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般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等.08高考四川卷39题(6):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08全国
一卷)29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09山东22)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语。 2.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变革社会必须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客观的社会规律,建设和谐社会。 例如,不能盲目变革生产关系(一大二公〃大跃进);宏观调控也必须遵循经济规律eg:农村养老保险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片面夸大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颠倒物质意识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07四川38制定《物权法》的必要性;(09山东卷)28“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Eg:1、国家各种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2、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提出与落实。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由国情决定。5、各种财政制度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eg: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国内经济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保增长、促发展”成为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增值税改革减轻企业负担,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等)6、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7、农村税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8、适时发展旅游业,开展红色旅游。9、八荣八耻的提出与实施,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10、《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注意 具体运用或标志性用语+真题举例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错误的意识。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文化,科学发展观、GDP与绿色GDP,以人为本、“和谐”的理念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Eg:(09全国Ⅱ31)胡杨树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A)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②可以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09海南19)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意识能动性意识与实践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
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分别犯了唯心主义观点,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生命之树长青;流水不腐、户枢不蠧;生命在于运动;“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看一干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不是风吹翻动,是仁者心动”,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w.w.w.k.s.5.u.c.o.m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认为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相对静止的错误观点。 飞矢不动: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09江苏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考察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09广东23)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规律的客观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纸币的发行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2、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3、企业的改革与发展。4、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态建设以及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5、在现代化建设中,把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一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地质灾害频发)6、量力而行,尽力而为。7、既要命令自然,又要服从自然。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结合热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应对自然灾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经济,宏观调控采取的措施(08广东、08北京、09安徽37、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又有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求我们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做到一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唯物论部分误区辨析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 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6、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7、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8、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9、规律有好坏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