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汇总
政治必修四马哲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5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 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6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 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0
2、(2011〃湛江质检)2010年我国切实履行国际责任, 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 材料一 我国国务委员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经济大国 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论坛领导人会议时指出,气候变 化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攸关各国国计民生,影响世界 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 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我们 应该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框架内,走清洁发展、和谐 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球家园。
15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能违背规律。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把握经 济发展和运行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 来。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从 而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6
马哲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Tragen Sie hier den Text Ihrer Fußzeile ein
1
辩证唯物论(5)
联系观(5) 辩证 发展观( 5 ) 唯物辩证法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 义哲学
矛盾观(8) 认识论(5) 辩证否定观 (2)
历史观(3) 历史 唯物主义 价值观、人生观(3)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学习《生活与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并对个体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真理、追求幸福给予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原理与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一、原理《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人生、精神世界与人的存在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包括:1. 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原理:人生观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它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个体的人生观受到社会、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
2. 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原理: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的根源和决定因素。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4. 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原理: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研究和客观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和发展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方法论《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研究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用唯物史观来看待、研究、分析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具体方法包括:1. 辩证法: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普遍规律性和事物发展的科学方法。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和矛盾的斗争的认识和处理,对事物发展的总揽和把握。
2.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才能认识和把握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使同学们对生活的本质与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下面是对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进行总结的大全:一、生活与哲学的关系:1. 生活与哲学的互为基础关系:生活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又回应和指导生活。
2. 生活与哲学的相互渗透关系:哲学离不开生活的经验,生活的实践又需要哲学的指导。
3. 生活与哲学的统一关系:哲学的任务是要把握生活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生活。
二、生活与哲学的目的:1. 通过哲学来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使人们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2. 通过哲学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使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的哲学观点及其含义:1. 辩证唯物主义:生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辩证的思考。
2. 实践哲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3. 唯物辩证法:生活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要从事物的矛盾与发展,去认识和改造生活。
4.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是历史的产物,要通过研究历史,了解生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四、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综合与分析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综合分析,既要看到生活的整体,又要看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既要关注具体的事情,又要从中抽象出普遍规律。
4.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以历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要关注现实的变化和发展。
五、生活与哲学的误区:1. 只重理论,轻实践: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
2. 整体论与个别论的片面性: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只看到整体,还要关注个别的具体情况。
3. 只讲概念,不注重举例:概念与实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
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汇总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汇总•㈠辩证唯物论•⒈自然界的物质性•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⒊世界的物质性•⑴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正确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⑵方法论: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⑵原因:①哲学依据: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②现实意义•⑶怎么办:①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和规律,尊重客观实际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⒍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⒏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⑴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⑵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⒐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⒑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⒈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⑵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⒊真理的特点属性•①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②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真理都是具体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⑴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⑵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唯物辩证法㈠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⑴原理内容:①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②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⑵方法论: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②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和陷入诡辩论;2.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改变条件,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⑴原理内容: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②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并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二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⑵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⑴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⑵方法论:①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认识角度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践角度6.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㈡发展的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⑴原理内容: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发展的,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⑵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⑶错误观点: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⑴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⑵方法论:①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⑶错误观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经过不断的“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⑵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实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⑶错误观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形而上学的两种表现形式:“激变论”;“庸俗进化论”;㈢矛盾的观点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⑴原理内容: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⑵方法论:①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②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错误观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点论,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2.矛盾的同一性原理⑴原理内容: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⑵方法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3.矛盾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4.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⑴原理内容: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②矛盾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⑵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5.矛盾的特殊性⑴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⑵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⑴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⑵方法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政治必修四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两种对立观点,其中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思想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物质是意识的表象。
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变化的多样性;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是一种观察事物发展的方式,通过分析矛盾、转折和否定之否定等过程揭示事物的本质;形而上学则是一种抽象、片面和静止的观察方式,忽略了事物的变化和矛盾。
4. 实证主义和批判思维: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科学理论,注重客观事实的规律性;批判思维则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的利益关系。
5. 价值观念和社会效益: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也涉及到对于价值观念和社会效益的讨论,如何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总体而言,政治必修四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主要强调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矛盾和变化的普遍性,提倡科学的观察和批判思维,并关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效益。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原理、方法论整理

高中必备知识点大全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原理、方法论整理一、辩证唯物论⒈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世界是物质的: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③人的认识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⑴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⑵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⒊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即发挥主观能动性)⒋规律的普遍性(多数可以和“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一起用)【原理】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即发挥主观能动性)⒌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文科生必备高三版本)(一)辩证唯物论1。
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和方法论【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和方法论【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反映和反作用两个方面)【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只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但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应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也是变化的,但不是人去改变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唯物辩证法1.普遍联系原理和方法论【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汇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汇总•㈠(辩证)唯物论•⒈自然界的物质性•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⒊世界的物质性•⑴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正确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⑵方法论: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⑵原因:①哲学依据: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②现实意义••⑶怎么办:①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和规律,尊重客观实际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⒍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⒏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⑴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⑵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⒐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⒑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⒈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
••⑵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⒊真理的特点(属性)•①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②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都是具体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⑴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⑵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㈠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⑴原理内容:①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⑵方法论: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
②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和陷入诡辩论。
2.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改变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⑴原理内容: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②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并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二者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
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二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⑵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⑴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方法论:①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
(认识角度)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实践角度)6.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㈡发展的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⑴原理内容: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发展的,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⑶错误观点: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⑴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⑵方法论:①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⑶错误观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
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经过不断的“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⑵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实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⑶错误观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形而上学的两种表现形式:“激变论”;“庸俗进化论”。
㈢矛盾的观点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⑴原理内容: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⑵方法论:①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②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错误观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点论),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原理⑴原理内容: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方法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
3.矛盾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⑴原理内容: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矛盾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5.矛盾的特殊性⑴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