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
黄河断流的原因

1.黄河断流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②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③北方干燥风大,蒸发量大。
④所在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为原因:①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多,致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直至无;②上、中游流域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时汇入河流的地下水减少。
③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④水资源管理不协调5、水体污染严重措施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
黄河断流的程度分级是根据河道的断流形态和断流现象等指标,对河道断流程度进行
系统评定的重要工作。
一、分级标准
(一)断流形态
1. 基本断流:指水流完全停止,河床或河流水体明显受到影响,断面变曲,河床出
现破裂、断崖等现象。
2. 不完全断流:指河段中的部分流量总量下降较多,不能满足河段原有的富营养性
或自净特性,流量还在流动,但形态明显改变,影响河床变形。
(二)断流现象
1. 连续断流:在一段河网中出现连续断流状况,断流段长度可以达到几十公里。
2. 非连续断流:它主要指断流段之间仍有少量水流,断面出现提起与向下沉积,河
床上出现变形,且河岸线由原来的河床变成一条被暗示的陆地。
二、判别方法
1. 对比判别:比较断流地段当前情况与历史数据,如水位、流量,以及河道形态特
征等,看是否存在明显变化,从而判断河床是否面临断流的危险。
2. 取样判别:从地表水及地下水中采集样品,用测试仪器对河川及河流水体的水质
状况进行检测,发现河流水质下降持续不断,特别是外源物质浓度极高等,可以判定某段
河流水体受到污染严重或面临断流的危险。
3. 调查判别:到现场调查,对河道断流严重程度进行直接现场判断,总结断流现象,如河道汇流口断流,河口内北部断流,河段泥沙等方面的情况,从而确定河道断流的严重
程度。
以上是黄河断流的分级标准和判别方法,其中分级标准可以更加细致的划分出河道断
流的严重程度,而判别方法可以有助于收集现场信息,确定河道断流的严重程度,从而制
定出恰当的应对措施。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从1972年黄河开始出现断流后,在以后的26年中,下游共有21年发生断流。
1991年至1998年连年断流。
1997年一年黄河就断流了9次,共226天,断流河段约700千米,并且第一次出现汛期断流。
黄河断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河断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黄河流域本身贫乏的水资源,因为黄河流域近年来降雨量较少。
原因之二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发展使得引水量不断增加。
另外,现有水库调节能力降低,水资源没有统一管理,遇到枯水年份或枯水季节,沿河争相抢水引水,使黄河供水十分紧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节水意识,因而产生了流域内工农业用水的巨大浪费。
浅谈黄河断流的状况及影响解析

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黄河断流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 华北平原,流域面积的80%以上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 区;黄河径流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而流域多年平均降 水量在400 mm左右(王海梅,2004)。 人为因素:沿河工农业引黄用水迅速增加;水库调节 能力低,管理调度不统一;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浪 费(程进豪,1998)。
黄河断流的解决对策
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 建设调蓄工程,加大水资源调节能力 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全面推行节约用水 加大黄河水环境保护力度 加速流域治理,减少冲沙水量
主要参考文献
王颖等.1998.人类活动与黄河断流及海岸环境影响[J]. 南京大学学报 ,34(3):258-267.
王爱军等.2002.黄河断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自然灾害学报 ,11(2):104-107.
1
黄河断流的历史状
况
2
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3
黄河断流的影响
4 黄河断流的解决对策
黄河断流的历史状况
❖ 黄河水少沙多,时空分布不均匀,下游(三角洲)河道迁徙频繁。 解放后,加固大堤、建库发电、引黄灌溉、束水排沙,减轻了黄河 的水患。但黄河流域沿途开发,不断扩大灌溉与用水量,出现断流 现象。1960年,黄河下游出现断流。据利津站记录,自1972-1996 年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共641d(王颖等,1998)。
王海梅等.2004.黄河断流与中上游气候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对流域生态环境 的影响[J].内蒙占气象,(2):19-21.
王海梅等.2006.黄河断流与中上游沿岸气候的相关性分析[J].气象, 31( 专刊):18-22.
程进豪等.1998.黄河断流问题分析[J].水利学报,(5):75-79. 李政海.2007.黄河下游断流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16(2):686-690.
断流与黄河断流

断流黄河下游最后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流量小于1立方米/秒时即称“黄河断流”。
断流情况及特点从历史上看,如遇持续干旱枯水年黄河干支流也曾出现断流现象。
初步研究表明,古代黄河干流断流约数百年发生一次,支流断流约数十年一次。
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频繁发生。
1972年~1998年的27年中,黄河有21年发生断流,首次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河段长度不断增加,下游大流量时也发生断流。
70年代~80年代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小于750立方米/秒时,下游才可能发生断流。
进入90年代以后,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为1100立方米/秒时,也可能发生断流。
除黄河下游断流情况严重外,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控制站亦多次出现断流,黄河干流头道拐和潼关站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最小流量。
断流原因主要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
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耗水量的迅速增加、水土保持拦蓄,使本来就比较贫乏的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
二是近期降雨、径流量明显减少。
1990年~1997年期间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兰州以上降雨量平均35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5%,河口至龙门41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0%,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1毫米,比多年平均减速少21%。
三是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黄河流域灌区大多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程度差、渠道衬砌少、耗水定额普遍偏大。
加上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只达30%~50%,水量浪费严重。
工业用水也同样存在浪费问题。
四是水价太低。
难以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控引黄水量,不利于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加重了引黄供水的紧张状况。
五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调度管理体制。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黄河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河,也是一条象征着中华民族进步的河流。
其贯穿中国多个省市,滋养着两亿多人口,它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与人口由深远影响。
然而,受到环境保护的缺乏和污染不断加重,黄河断流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而它的断流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确定黄河断流的严重程度,本文将从技术和科学角度,提出一个系统的分级与判别方法,来实现对黄河断流的各个程度的准确判别。
首先,我们从黄河断流的物理学定义谈起,断流是指黄河河道内某段水位低于其他河段的水位,导致水源断开的现象,也就是河流在某个位置断裂,使上下游的水源停止循环。
其断流的程度,就取决于断流点水位的高低,严重程度也就是水位断裂的深度。
具体而言,黄河断流可以分为四个程度:轻度断流、中度断流、重度断流以及极重度断流。
其次,要想精准判断黄河断流的程度,就需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建立一个准确、可靠的断流程度分级系统。
比如,根据河道的断面形状定义一个梯度,记为ΔH,ΔH大小可以清楚反映黄河断流的严重程度;同理,还可以结合断流点的水位梯度与河流流速的关系定义一个断流系数K1,K1值愈大,断流程度愈严重。
此外,MAC-V(断流系数和断流点高程)参数也可作为断流程度分级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参数中,断流系数指在河段中断流点的断流系数,其值可以判断断流点的断流深度;断流点高程指在断流点的高程,其值可以判断河段的断流距离;通过计算这两个参数的乘积,可以得出断流程度的分级,断流系数K2值越大,断流程度越严重。
最后,可以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从地理位置上来明确判断黄河断流的程度。
比如,通过地球化学、激光扫描仪以及定位系统,可以将断流点附近的地貌特征测量出来,可以从地形高程、形态以及植被等多个方面,准确定位断流点的位置,再结合以上技术指标的值,就可以准确判断黄河断流的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科学的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利用梯度ΔH、断流系数K1、MAC-V参数和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将黄河断流的严重程度从轻量级到极重度,准确分为四个等级,形成一个完整的断流分级系统,对黄河断流的现象更加清晰地予以描述,从而更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黄河下游断流频繁,如无有效措施,黄河断流将继续下去,下游有变为季节性河流的危险,态势极为严峻。
断流加剧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决口的威胁交加,其后患无穷。
一、黄河下游断流态势严峻、后患无穷7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频频出现断流。
1972-1998年的27年间,有21年出现断流。
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且首次开始断流时间提前,断流时段和断流距离不断增长。
断流严重的1997年,山东利津站全年断流13次,累计226天,330天无黄河水入海;断流起点曾上延到开封柳园口附近,全长达704公里,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90%;不仅如此,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继出现断流。
黄河在枯萎。
根据引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引黄能力分析,如不及早采取控制引用水和有效的管理等措施,黄河断流将继续下去,并随各种用水量的增加在时空尺度上逐步扩大,黄河的下游可能变为季节性河流。
黄河断流的长期发展态势极为严峻。
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已直接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胜利油田用水,并使水环境容量减小,加重了黄河水污染和水环境的恶化。
二、黄河断流的原因分析黄河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以人为因素为主。
黄河流域水资源相对贫乏,人均、耕地亩均水量都远低于全国人均、亩均水平,特别是90年代后,降雨、径流偏少,这是黄河断流发生的自然背景,但这并不足以导致下游频繁的断流。
如人类活动强度较小的1922-1932年与人类活动强烈的90年代相比,其旱情要重得多,但并未出现断流。
可见,人类活动是造成黄河断流的主导因素。
首先,引用水量超过黄河的负载能力。
黄河供水地区总引黄能力为6000m3/s,仅下游引黄地区引水能力就达4000m3/s,引水能力远远超过了黄河可能的供水能力。
与此同时,黄河下游淤积形成"悬河",使黄河下游干流可资利用的稳定水量减少,导致干旱年份主要用水时期的河道水量供不应求,直接引发断流。
关于黄河断流的原因分析

关于黄河断流的原因分析:黄河断流形成的原因,总的可归纳为2个方面,一是天然因素;二是人为影响,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黄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含地下水)仅占全国2.6%,是长江的7.7%.按人均水量计,黄河流域每人每年占有水量约716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9%,为长江流域的28.6%.年均降雨量只有436mm,是全国平均值的71%,仅是长江流域年平均值的约43%,黄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这就自然的决定了黄河水资源的先天不足.再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丰、枯水量悬殊,变幅可达5-6倍,年内来水又特别集中,其中汛期四个月的来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而非汛期的八个月占来水量不足40%.而且上游来水时间又与灌溉用水季节有矛盾,即汛期来水多,用水少,而非汛期来水少,却用水多,特别是3-6月份的灌溉用水高峰期,也正是黄河来水的最少季节.因此,出现一面是汛期大量弃水入海,一面是枯水灌溉高峰期水资源十分紧缺,供需矛盾突出,这是造成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降水量偏小分析1950~1995年黄河流域的降水资料,花园口以上各地区、各年代,除兰州以上地区70、80年代降水较70年代以前的年均降水量偏多3.5%、2.8%外,其它地区70年代以后的降水量都比70年代以前偏小.花园口以上流域1970年以后年均降水较1970年以前年均降水量偏小6.5%,其中1990~1995年偏小14.5%.特别是用水大户兰州至河口镇区间1990~1995年降水偏小达19.1%.3~5月是黄河流域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但70年代以后3~5月降水较70年代以前偏少10%.统计1950年以来3~5月降水低于多年平均值的年份有31年,占统计年份的66%,其中1970年以前有14年,占统计年份的30%,1970年以后有17年,占统计年份的36%.花园口以下沿黄灌区70年代以后年均降水量比70年代以前偏小10.6%,其中1990~1995年比70年代以前偏小8%.而70年代以后3~5月降水较70年代以前偏少13%.统计1950年以来3~5月降水低于多年均值的年份有29年,占统计年份62%,其中1970年以前有12年,占统计年份26%,1970年以后有17年,占统计年份的36%.70年代以来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特别是1990年以后,降水偏少更多,相应径流随之减少,农作物灌溉用水增多.这是造成70年代以后黄河断流的重要原因之一.沿黄工农业引黄用水迅速增加 50年代,全河工农业年均引黄水量是128亿m3,到90年代增加到298亿m3,后者是前者的2.3倍,其中下游工农业引水量增长速度比上、中游更快,90年代比50年代增加了4倍.引黄用水最多的是1989年,全河高达334亿m3,接近黄河可利用径流量(340-380亿m3),该年下游的引水量是145亿m3,大大超过了黄河分水方案中下游的用水指标(124亿m3/年).上述说明,人为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下游径流量锐减,以利津站年均入海径流量为例:50年代492亿m3;60年代是509亿m3;70年代是311亿m3;80年代是287亿m3;1990-1995年为159亿m3,黄河径流锐减,令人忧虑.沿黄地区工农业大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黄河可供水量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这是造成黄河断流的又一重要原因.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浪费当前,黄河水资源一方面是严重缺乏,一方面又浪费严重.黄河水资源90%以上是用于农业灌溉,万亩以上灌区多建于50-60年代,较晚的也是70年代所建,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渠道衬砌差,跑、冒、渗、漏严重,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多用漫、串灌方式,耗水定额高,用水严重浪费.据初步推算,仅渠系引水和灌溉工程不配套,灌溉方法落后,全河每年就造成引黄用水100-120亿m3的严重浪费.造成上述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水费政策.目前,黄河水费低廉,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水资源价格严重的贬低、扭曲和冻结,有害于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合理开发利用,有害于水资源的总量平衡和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水库调节能力低,管理调度不统一目前,黄河干流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8座枢纽工程,调节库容约300亿m3,这些工程的运用为黄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这些枢纽工程中仅有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3座水库有调节能力,其它水库调节能力很小.有调节能力的3座水库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中、下游仅有三门峡水库,由于泥沙淤积严重,该水库汛期只能低水头运用,水库灌溉库容仅有14亿m3,很难满足下游用水要求.再是,1972年以来,每年入海水量平均290亿m3,其中非汛期入海水量为105亿m3.1987年枯水年份(花园口实测径流量为228亿m3)入海年水量还有108亿m3,其中非汛期入海57亿m3.一方面是下游严重缺水,一方面是大量的黄河水排入大海,出现了黄河断流与弃水并存的局面.这突出反映了黄河现有水库调节能力低,致使大量水资源流失,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提高了水库的调节能力,并使下游河道逐年淤积抬高的严重局面得到缓解,就能够把汛期多余的水调节到非汛期,特别是调节到农灌用水高峰的3-6月份,不仅可以缓解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黄河断流.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不统一,多头管水,也是造成下游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之一.黄河干流已建成的8座枢纽工程,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各自按照自定的运行方式进行调度,追求目标各异.1987年虽然有国务院批准的各省区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但只是多年平均分配指标,至于什么时候引水,引多少水,没有具体的规定.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力机构指挥用水,遇到枯水年或季节,很容易出现上、中、下游争水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断流的危害
• 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已直接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 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胜利油田 用水,并使水环境容量减小,加重了黄河水污染和 水环境的恶化。特别是造成下游河床淤高,不仅 “小水大灾”,更时刻存在着决口改道的危患, 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加重河口 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 多样性减少,使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 这对黄河流域当前乃至下一世纪的经济发展将产 生深刻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断流加剧所引起的 水荒和下游决口的威胁交加,将动摇社会稳定, 其后患无穷。
黄河断流的对策
•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 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 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 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 增加地下径流。 •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 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 约用水。 •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 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 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 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 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 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 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 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 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
•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 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 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 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 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 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 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 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 度。 • 10.减少洋面浮油 通过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废油,合理运油, 减少入海石油。设计"洋面吸油器",对洋面定时"清扫"浮油,以减弱 海洋沙漠化现象。 • 1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普及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 少排放CO2,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降低空气干燥度。
2、下游补给
•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 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 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 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 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 重。
3、上中游补给
•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 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 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此外…… 此外……
–此外,还有水体污染严重和水体质量不佳 此外, 此外
• 、温室效应、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人为 温室效应、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 热释放以及海洋沙漠化这5 热释放以及海洋沙漠化这5要素也导致了黄 河的断流。 河的断流。
黄河断流
制作人:张涵睿、郑云舒 (表现好的有糖吃哦~ (表现好的有糖吃哦~)
黄河断流
•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 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 1972 河段。 1972~1996年的25年间 年的25年间, 19年出现 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 河干断流,平均4 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 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 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 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 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 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 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dm 122dm, 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dm,断 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 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 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 度达683km 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 683km, 以下) 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 80%以上 1996年 地处济南 以上。 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 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 站于2 14日就开始断流 日就开始断流; 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 历时达132dm 132dm, 流7次,历时达132dm,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 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 以前的黄河……
• 美丽富饶……
• 现在的黄河……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美丽的黄河那里去 了……?
评价台
• Very good! • 一般般吧~~ • 差劲死了……
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 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 气侯变化的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 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太阳辐射的改变
• 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 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 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 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 风气候与太阳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 关性。一般情况下, 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 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 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世纪90年代中期, 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 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 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 风势力较往年减弱, 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 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 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 中下游地区, 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 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 • 黄河断流 • 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 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 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 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与 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 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2、水费偏低和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 资源浪费
•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 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 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 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 的节约用水意识。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 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 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 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 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 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 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 主要原因之一
1、人口和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 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 上升态势。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 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 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在50年代初期, 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 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 有所下降。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 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 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 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