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作物栽培特点分析
药用作物栽培特点与建议

1 . 2 我国药用作 物分布范 围广、 栽 培 种 类 多、 繁
殖方 法 多种 多样
我 国 幅员 辽 阔 , 海拔 差异大 , 生 态类 型多 , 从
关键 词 药用作 物 ; 栽培 ; 特 点分 析
材 的价 格相 对稳 定 , 而一年生药材价格波动剧烈 ; 药 用作 物 是 指 含 有 生 物 活 性 成 分 , 可 用 于 防 病、 治病 的植 物 。其 植 株 的全 部 或 一 部 分 供 药 用 或 作 为 制药 工业 的原 料 。药 用 作 物 栽 培 是 研 究 药 用 作 物生 长 发 育 规 律 , 探 索 提 高 药 用 品质 和 产 量 的学 科 J , 是 一 门综 合性 的 生 产 学科 。既 古 老 、 又 现 代 。药 用 作 物 栽 培 是 中草 药 栽 培 的 主 体 , 已成 为 当前 大 田作 物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于 振 文 主 编 的
粮棉油作物 的栽培方 式进行药用作 物栽 培 , 栽 培
的 药材 的产 量 低 、 质量差 , 特别是 出苗保 苗 、 除 草 等 栽 培成 本 更 高 、 经 济 效 益 甚 差 。结 合 药 用 作 物
近海 浅海 的 近 百 米 的 负 海 拔 到 5 O 0 0 m 高 的海 拔 都 有 药用 作 物 的分 布 , 蕴 藏 着 极 其 丰 富 的 天 然 药 物 资 源 。2 0世 纪 8 0年 代 全 国 中药 资 源 调 查 表 明
我 国有药 用 植 物 1 2 7 7 2种 , 较 常用 的 约 1 0 0 0种 , 其中8 0 % 左 右 主 要 来 自野 生 , 2 0 % 左 右 来 自 中药
药用植物栽培学

药用植物栽培学:就是研究药用植物栽培的学科,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药用植物部位的品质、产量形成的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实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规范化栽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药用植物栽培:从种植环境选择开始,导播种、田间管理、采收、产地加工等整各生产过程。
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1栽培种类多,学科范围宽2多数药材的生产、研究处于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3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要求严格4药材生产地道性强5药材生产计划的特殊性。
地道药材:就是传统中药材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地上茎的变态:1叶状茎和叶状枝(仙人掌、天门冬);2刺状茎(山楂、皂荚);3茎卷须(恬楼、丝瓜)。
药用植物茎的生长,其生长习性:1立直生长;2缠绕生长;3攀援生长;4匍匐生长。
温度、光照、水分等生态条件常可影响根冠比值。
生态因子可划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的区别:其中日光、热量、水分、养分、空气等是药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药用植物就无法生存,这些不可缺少的因子又称为药用植物的生活因子或生态因子。
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药用植物对温度的要求,可分为:1耐寒的药用植物;2半耐寒的药用植物;3喜温的药用植物4耐热的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通常分为阳生、阴生,和中间型植物。
药用植物兑水的适应性及方式:1旱生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水生植物。
*土壤处在正常含水量的条件下,根系入土较深;在潮湿土壤中,药用植物根系不发达,多分布于浅层土壤中,而且生长缓慢。
在干旱条件下,药用植物根系下扎,入土较深。
药材品质的内涵:药材的品质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形状。
内在质量是指药用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多少,有无农药残留;外观性状指药材的色泽、质地、大小和形状。
目前已明确的药用成分有:糖类、苷类、木脂素类、萜类、挥发油、鞣质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多肽、蛋白质和酶、脂类、有机酸类、木之泪、植物色素类、无机成分等。
药用植物栽学培总结总结

药用植物栽培第一章1、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特点(1)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栽培技术涉及学科广(2)多数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3)药用植物栽培对产品质量要求的特殊性(4)药材市场的特殊性2、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世界上最古的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苏敬3、腐殖质:土壤有机质是植物残体、枯枝、落叶、残根等和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的一种黑色或暗褐色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5、有效肥力: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在栽培植物当季产量上的综合表现,称为土壤的有效肥力。
6、生物产量:是指药用植物在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7、经济产量:药用植物中可供直接药用或供制药工业提取原料的药用部位的产量。
8、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9、评价药用植物品质的指标:化学成分、农药残留物与重金属等等外源性有害物质、色泽、质地、大小与形状10、初生代谢产物: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
11、次生代谢产物:是指植物中一大类并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的特异性。
12、次生代谢产物的四条生源途径: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乙酸(通过丙二酸单酰辅酶A)途径、甲瓦龙酸途径13、对药用植物经济产品外观性状、质地和气味的影响因素(1)植物种类、品种的遗传性和外界环境条件(2)采收季节、时间(3)采收后产地加工方法14、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因素药用植物遗传物质、生长年限、物候期、不同器官与组织、环境条件、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的影响第二章1、种植制度的含义: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中药种植分析报告

中药种植分析报告1. 引言中药种植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领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疗法的关注不断增加,中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因此,对中药种植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中药种植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农业决策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
2. 中药种植现状分析2.1 主要中药品种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根据药材的用途和特点,可以分为多个品种。
其中,常见的主要中药品种包括:•人参•黄芪•当归•陈皮•甘草•熟地黄•白芍•白术•三七2.2 中药种植区域分布中药的种植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和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都非常适宜中药的生长和发展。
例如,云南、四川、广西等地都是中药种植的主要区域。
2.3 中药种植规模和产量分析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中药种植的规模和产量在过去几年都得到了持续增长。
据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中药的总产量达到了X吨,比去年增长了X%。
这主要得益于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
3. 中药种植问题分析3.1 产业链不完善中药种植的供应链问题是当前中药产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中药产业链的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生产环节中的损耗大、信息沟通不畅等。
这些问题限制了中药产业的发展。
3.2 资金和技术不足中药种植存在着资金和技术不足的问题。
中药的种植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水平的技术支持。
然而,在中药种植的过程中,很多农民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3 生态环境污染中药种植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例如,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可能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进而影响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中药种植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4. 中药种植发展趋势分析4.1 科技创新驱动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药种植将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
例如,通过遗传改良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提高中药的产量和质量。
药用植物的特点与栽培

药用植物的特点与栽培[转]2011-08-08 13:05:15| 分类:植物开发| 标签:金农服务|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林元鹤《药用植物的特点与栽培》第一节药用植物的特点及分类一、药用植物的特点我国人民习惯把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统称为中药,而把民间流传的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统称为草药。
许许多多草药在长期实践中证明疗效显著,被中医认可并应用,许多草药都被收载在“本草”之中,所以,就有了中草药之称。
在商品经营和流通中,把化学合成药物及其制品称作西药,把来自天然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制品统称中药,简称药材。
把中药称为药材和另一个原因是,药材含义中还包括西医应用的天然药物(如洋地黄、麦角等)。
在医药教育和科研机构中,把药材称作生药。
药用植物栽培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探索提高药用品质、产量和学科,是农业科学中作物栽培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渗透着多门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及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育种学等等,是一门综合性的生产科学。
药用植物栽培是指药用植物的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管理、采收、产地加工等整个生产过程。
具有不同于粮、油、棉作物的特点。
第一,药用植物栽培的产品——药材,是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的,必须质量第一;它的有效成份、性味、形态及等级、规格、质地都必须符合国家药典、卫生部药品规定。
第二、药用植物栽培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栽植将对品质有很大影响。
形成这种地区性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不同的药用植物对生态环境有不同要求。
第三、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性强。
它的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常常是独特的,繁殖方法几乎包括了植物界全部繁殖方法。
药用植物的繁殖种子(有性繁殖)、营养繁殖和单性和繁殖(孢子繁殖)等。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意义中药是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绝大部分是野生和栽培植物,来源丰富,价格便宜,使用简单,不仅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特殊疗效,而且还有补益身体的功能。
药用植物育种的特点

药用植物育种的特点
药用植物育种是指将药用植物进行有计划的繁育,以改良其品质、增加产量和
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与常规作物育种相比,药用植物育种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药用植物育种注重活性成分的提取。
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通常来源于其
特定的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多糖等。
因此,药用植物育种的目标之一是培育出含有更高活性成分含量的品种,以提高药用效果。
育种工作者通过遗传和生理研究,选择具有高活性成分含量的亲本材料,然后利用杂交、选择等方法进行育种,最终获得活性成分更为丰富的新品种。
其次,药用植物育种强调适应性和稳定性。
药用植物生长在各种环境条件下,
如不同的气候、土壤和海拔等。
因此,育种目标之一是培育出耐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以满足各地不同环境下的种植需求。
此外,为了确保药用植物品种的稳定性,育种工作者需要通过连续选育和品种试验,验证新品种的稳定性和表现。
另外,药用植物育种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药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通
常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药用植物育种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利用效率、疾病抗性和耐胁迫能力等方面。
通过优化配套技术和生产管理,育种工作者可以努力降低药用植物种植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综上所述,药用植物育种的特点包括注重活性成分的提取、强调适应性和稳定性,以及关注环境可持续性。
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可以不断改良药用植物的品质和产量,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药用植物资源。
中草药栽培的特点分析

中草药栽培的特点分析作者:王志梅吉海军游力刚来源:《吉林农业·C版》2011年第11期摘要:我国中草药栽培历史悠久,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疗效可靠,扎根于中华大地各个角落,随处可用。
但其栽培受种类、地域、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栽培特点不尽相同。
关键词:中草药;栽培;特点分析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01-11 中草药种类繁多,种植技术复杂种类繁多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山地平原沼泽湖泊复杂多样,气候和土质差异也很大,适宜各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医药,共有12772种,其中来源于植物的有11118种,来源于动物的有1574种,来源于矿物的有80种。
1.1 自然条件不同栽培特点多样药用植物由于种类多、分布广,药用部分也不同,加之受地域、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各异影响很大,因此栽培方法也复杂多样。
1.1.1 光照影响例如:黄莲主产于四川、湖北、山西等省山区,气候凉爽湿润,原野生于林下,形成了具有喜阴怕强光的特性,所以种植必须搭遮阴棚或林下人工种植。
莨菪、北沙参、地黄等为阳性植物喜光,种植时应选择光照充足的地块。
黄莲、人参、三七等中药材比较喜阴,因此,在栽培这些中药材时应该搭遮阴棚或者利用林地条件进行种植。
一般情况下,相比于成年植株幼苗更需要阴凉环境,随着植株的增长,遮蔽程度可以逐渐降低。
1.1.2 温度影响例如砂仁以种子入药,有健胃和消食的作用。
它就喜欢生长在高温高湿的亚热带气候,主产区在广东阳春和云南景洪,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
最低气温也不能低于1-2℃以下。
春季开花期气温如果低于20℃则会影响花朵的正常开放,如果花期气温低,昆虫的活动量就会降低,从而严重影响结实率,因此,种植砂仁应该选择最低气温不低于1-2℃,春季(3-5月)气温不低于22-25℃的地方。
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选择性种植:药用植物栽培一般需要根据植物的产地、生态环境和生长要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土壤条件,并选用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
2. 精细管理: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细管理,包括对植物的水分、温度、光照、肥料、病虫害防治等进行控制和调节,以确保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符合药用品质要求。
3. 有机耕作:药用植物栽培多采用有机耕作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植物的纯度和质量,符合药品安全标准与要求。
4. 采收时机:药用植物的采收时机十分重要,通常会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药用部位和药物成分的积累情况,选择最佳的采收时间,以保证药用部位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5. 加工与贮藏:药用植物在采收后需要进行加工和贮藏,包括干燥、提取、浸泡等处理方式,以保持药用植物的药效和稳定性,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药用植物栽培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环境要求、栽培管理措施、采收时机以及加工贮存方法,以确保植物的药用品质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作物栽培特点分析药用作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可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
药用作物栽培是研究药用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探索提高药用品质和产量的学科[1]。
是一门综合性的生产学科。
既古老、又现代。
药用作物栽培是中草药栽培的主体,已成为当前大田作物的重要组成分,于振文主编的《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已经将药用作物归到第四大部分、第九类别[2]。
由于药用作物面积的迅速扩大、农牧民以及林业职工都成为新的药农,在药用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新药农按照传统粮棉油作物的栽培方式进行药用作物栽培,栽培的药用产品的产量低、质量差、特别是出苗保苗、除草等栽培成本更高、经济效益甚差。
本文根据现在药用作物栽培现状、通过与传统农作物粮棉油栽培进行比较、分析药用作物栽培特点,为药用作物栽培提供点滴参考。
1.药用作物栽培特点分析1.1.药用作物受市场、自然、栽培条件制约更多作物栽培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对社会的需求、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外汇的收入。
而传统农作物的栽培目的主要是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保障食物安全、增加供给的多样性以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药用作物栽培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及满足国内外用药需求。
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下流通、农作物产品既受市场的制约,还受自然条件及生产条件的制约,面积大了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低,面积小了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
近20年来,传统农作物的价格起伏不定已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药用作物的产品受市场、自然及栽培条件的制约更为明显。
多年生药材的价格相对稳定,而一年生药材价格波动剧烈;同一药材野生的价格高、人工栽培的价格低。
近年来金银花的价格经过滑铁卢式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10年以前只有每公斤也就是30元左右,到2010年上升到每公斤200多元,2012年又下降到每公斤85元左右)。
药材是防病治病的物质,中药又是多味配伍入药,各品种功效不同,品种间不能相互替代。
药材没有不行,多了也不行。
药材生产要求品种全,品种、面积比例适当。
常用中药又不下400种(栽培的约占50%),这些常用药材都必须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面积,保证供应。
如果面积过大,不仅影响其它作物的生产,而且还造成损失和浪费。
因为许多药材久贮后易降低药效甚至失效。
特别是像主含挥发性、脂肪性、易变质性成分的药材,如:当归、白芷、肉桂、细辛、荆芥、罗勒、杏仁、桃仁、洋地黄、麦角等久贮后就失去药用价值。
一般人类多发病、用量大的品种,种植面积应适当增加。
以保证常年供应。
但是这种平衡常被突发性的流行性疾病所破坏。
所以药材生产计划还要随时调整品种和面积的比例,以求建立新的平衡关系。
这就要求药材生产以后要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2.我国药用作物分布范围广、栽培种类多1.2.1多生态类型区决定了药用作物的种类多:我国幅员辽阔,海拔差异大,生态类型多,从近海浅海的近百米的负海拔到5000米高的海拔都有药用作物的分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
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有药用植物12772种,较常用的约1000种,其中80%左右主要来自野生,20%左右来自中药农业,但产量约占60%以上[3]。
而世界各地栽培的传统的大田作物约90余种,我国种植的约有60余种。
1.2.2药用作物的药用部位不同,繁殖方法多种多样中草药的繁殖主要有种子繁殖、营养繁殖和单性繁殖(蕨类植物的中药材)。
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有:分离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和嫁接繁殖。
常用的分离繁殖方法有以下几种:分株, 如芍药,杜仲等;分球茎, 如西红花,唐菖蒲;分块茎, 如天南星,半夏,延胡索等;分鳞茎, 如百合,贝母等;分根茎, 如百姜,地黄等;分株芽 ,如半夏,卷丹等。
根据扦插的时期又可分为:嫩枝扦插:如佛手,枸杞,月季等;硬枝扦插:如木瓜,连翘,木芙蓉等。
根插:如丹参,马兜铃等;还有茎节扦插。
1.3.药用作物涉及的学科多、相关的行业广传统农作物粮棉油栽培涉及的学科(如:作物育种学、种子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耕作学、农产品贮藏加工等)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研究内容也比较深入细致,研究方法成熟准确;而药用作物栽培学涉及的学科更广、除传统农作物粮棉油栽培涉及的学科外、还涉及栽培与药效成分的关系、药材的炮制等、并且与传统农作物粮棉油栽培涉及的学科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
传统农作物粮棉油栽培主要进行的大田农作物的生产,主要涉及种植业(小农业);而近千余种药用作物的栽培技术分别与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花卉、林木等多学科相近。
如薏苡、黑豆、补骨脂、望江南、红花等栽培技术与粮食油料作物相近;当归、白芷、桔梗、地黄、丝瓜、栝楼、欠实、泽泻等栽培技术与蔬菜作物相近;枸杞、五味子、诃子、栀子、忍冬等栽培技术与果树相近;芍药、牡丹、菊花、除虫菊、曼陀罗等的栽培技术与花卉相近;黄柏、杜仲、厚朴、喜树、安息香等与林木栽培技术相似,人参、西洋参、三七、黄连等均是遮荫栽培与林下产业作物栽培相同。
除此之外还有天麻、麦角是菌类与植物共生或寄生关系;虫草、白疆蚕是菌类寄生于昆虫幼虫的产物;猪苓是菌类之间的共生生长;槲寄生、兔丝子、列当等植物要寄生栽培,等等。
1.4. 药用作物的地道性强,利用地理标志保护药材的道地性药材的地道性也叫药材道地性,一般认为地道药材是指经过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4]。
不同中药材种类,道地性强弱不同;如吉林人参、甘肃当归、四川的黄连、云南的三七、辽五味(北五味子)、柴达木的枸杞等等就属强道地性药材,山药、地黄、芍药、忍冬等属于弱道地性药材;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定的质量标准和优质的临床疗效、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
药材道地性产生的原因是:种植地的气候、土质等多种因素影响不仅影响药材的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限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及有益元素的种类和存在状态,从而影响药效。
如伊贝母从新疆引种到辽宁后,生长发育、产量都很好,贝母生物碱也不少,只是多了一种尚不清楚的成分。
由于道地药材供求的不平衡,造成过度开发、无序采伐,不少道地药材资源迅速减少,其中的一些道地药材甚至处于濒危状态;药农种植药材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改变了传统的加工方法致使药材品质严重下降;通常道地药材的市场均价都要高于同种类的普通药材。
因为没有特别的标示和证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非道地产区的中药材冒充道地药材销售,使道地药材的声誉受到冲击,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道地药材不地道”的印象[5]。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 产自特定区域,其所具有的质量、声誉以及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其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后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农产品。
对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地位,而且能够增值溢价。
但是,地理标志农产品也存在着品牌商誉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质量跟踪管理与追溯体系,以及深加工技术含量偏低等问题[6]。
地理标志和道地药材都是特定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或二者相结合的产物,都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
目前,先后有30多种道地药材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相当于我国众多的道地药材来说远远不够,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保护申请任重而道远[7]。
我国幅员辽阔,海拔差异大、地形、地势复杂,总可以在全国各地找到气候、土质类似的地方。
有些地方气候相同,土质不同还可以通过改良使之相同就可以引种栽培,如人参、西洋参、枸杞、黄连等。
发展药用作物栽培应以发展道地药材为主,合理布局及模拟生态系统,进行人工驯化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农作物粮棉油的道地性比较弱,为以后药用作物的引种可以提供参考。
1.5 药用作物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要求更严格现在粮食、蔬菜、果品等类作物的生产,不仅要求产量,也要求产品品质,作物品质是指作物经济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对某种特定最终用途的适合性,及其经济价值。
评价作物品质一般采用化学指标和物理指标。
粮食、蔬菜、果品的质量好坏只是同种成分含量高低的差别,或是品味的优劣,其内不含有害成分。
而药材的品质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两部分。
内在质量主要指药用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多少、有无农药残留等;外观性状是指药材的色泽(整体外观与断面)、质地、大小和形状等。
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的要求更严格。
它不仅要求产品的外观性状好,更要求产品的内在质量。
栽培条件对药材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大于对传统农作物粮棉油及蔬菜营养成分的影响。
药用作物的采收期及加工工艺直接影响药材品质、应严格按照相应标准执行。
如生附子,因其有毒不能生入药,必须经胆包(主含氯化镁)浸泡、漂洗后,使其毒性成分转化或被漂洗掉,才能入药。
不同药用作物的经济器官的采收期不同、其药效成分差异很大。
一般根及根茎类采收的时间是秋后或翌年早春,即植物地上部分已枯萎或萌芽之前。
此时根或地下茎中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材的产量和加工折干率也高。
但也有例外。
如白芷、当归在抽薹开花前采收。
附子、麦冬在生长发育旺盛期采收。
全草类一般是现蕾或花初期采收。
如益母草花蕾期收获的总生物碱为0.39%。
但麦蒿等应在开花前采;而马鞭草应在话开后采;茵陈蒿、白头翁等必须在幼苗期间采收。
皮类一般在春夏之间采剥。
此时正值植物生长旺盛期,皮部养分和皮内汁液增多,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形成层细胞分裂快,皮与木质部易分裂,剥皮容易,伤口好愈合。
如杜仲、黄柏、厚扑、秦皮等。
皮大多在秋末冬初采收为好。
先挖根部,然后剥取根皮。
如牡丹等。
叶类一般在花蕾未开放前或花刚开放时采收。
这时叶片浓绿、叶肉肥厚、有效成分和产量都高,如大青叶、艾叶。
但桑叶要经霜后采;银杏叶要在落叶时采收。
花类因为植物种类和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花采收一般在花蕾期,如金银花、玫瑰花、槐花。
以花朵入药的一般在花初放期采收。
如月季;以花序、柱头、花粉入药的则适宜在花盛开时采收。
如菊花、蕃红花。
果实类在成熟后采收。
如五味子、连翘等。
有的霜后才能采收。
也有少数在未成熟或幼果期采收。
如乌梅、藏青果等。
果实成熟期不一致时,应随熟随采,如佛手、木瓜等。
种子类在果实充分成熟、子粒饱满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等。
影响中草药药效价值的栽培因子主要是种源、生态条件和种植栽培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7]。
在引种或药材栽培中通过从道地产地引种或通过有关中药材研究机构鉴定,确定其物种,测定其有效成分和含量,以保证所用中草药种质。
掌握正品中草药原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原品种生长习性和生活规律,进行针对性的人工栽培。
6.多数药用作物驯化程度低、野生性强我国药用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开发利用早,品种多。
但是由于只限于用于防病治病,面积较小,投入的人财物力较少,无法与粮食、蔬菜等大宗作物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