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猫_郑振铎公开课
郑振铎《猫》公开课

郑振铎《猫》公开课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1. 语言语调:在讲解猫的形象寓意时,教师应采用温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分析人性的复杂时,语言要深沉、严肃,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2.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如自主阅读、内容梳理、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
3. 课堂提问:针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
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4. 情景导入:在课堂开始时,通过播放关于猫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猫的外貌和神情,激发学生对猫的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对猫的看法,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猫的故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案反思:1.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确保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例题讲解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堂结束时,要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得到有效实现。
如果存在差距,要分析原因,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4. 学生的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如表情、态度和参与度等,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的反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郑振铎的《猫》。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一只猫的相识、相处过程,以及猫给作者带来的欢乐和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对猫的深厚感情,以及猫在作者心中所代表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猫》的相关段落。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猫的形象和性格。
3.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与动物的相处经历,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
郑振铎《猫》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公开课

解读文本主题
学生可以选择从《猫》这篇文章 的主题入手,探讨作者通过对猫
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文本技巧
学生可以分析郑振铎在《猫》中 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等,并尝试在自己的
作品中运用。
创作实践
学生可以选择以《猫》为灵感来 源,进行创意写作或者绘画创作 ,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学间互评,教师点评指导
同学互评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并从自己的角度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彼此 的成长和进步。
教师点评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专业的点评和指导,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 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总结本次课程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课程收获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猫》这篇文章的 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资源
阅读材料
《猫城记》、《我是猫》 等相关文学作品。
网络资源
关于猫的图片、视频、音 频等多媒体资源。
图书馆资源
各类关于猫的专业书籍、 期刊杂志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文学鉴赏方法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01
02
03
观察与思考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 察猫的行为习性,思考其 与人类社会的相似之处。
阅读与表达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猫 的文学作品,提高其阅读 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与共鸣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情 感世界,培养其同理心和 共情能力。
课程要求
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作 业和阅读任务;积极发表个人见 解和感悟。
2024版郑振铎《猫》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公开课

意境营造
通过描绘猫的生活场景与习性,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 使读者感受到人与猫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2024/1/28
9
关键语句解读及情感表达
关键语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 痒。”通过拟人化手法,生动展现猫的温柔与可爱,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1/28
7
《猫》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2024/1/28
篇章结构
开篇引入、描述猫的习性与特点、 人与猫的情感纽带、结尾思考。
写作特点
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猫的独特魅 力,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猫以人的 情感与性格,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作 者对猫的深厚感情。
8
描绘手法与意境营造
描绘手法
通过动物的故事,传递人类情感共鸣 和共同体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倡导仁爱、宽容、同情等普世价值, 提升人类道德水平。
2024/1/28
18
05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风格
2024/1/28
19
独特叙事角度和叙述方式
01
02
03
第一人称叙述
通过“我”的视角,让读 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 事。
2024/1/28
象征意义
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在中国文化中,狗常 被视为忠诚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更为复杂,既有忠诚的 象征也有贬低的意味。
形象塑造
不同文化中的动物形象塑造方式也存在差异。例如,中国文学中的动物 形象往往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而西方文学中的动物形象则更注重对动物 本性的描绘。
郑振铎《猫》课件公开课

郑振铎《猫》课件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节“状物抒怀”中的《猫》一文。
详细内容涉及对文本的语言特色、结构布局、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散文《猫》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对状物抒怀类文章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散文《猫》中状物抒怀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的理解。
教学重点:文本阅读与分析,挖掘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动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猫》。
a. 文本中描述了哪些猫的形象?b. 作者通过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c. 文中状物抒怀的手法有哪些?3.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本中的状物抒怀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物品,尝试运用状物抒怀的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作品,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猫》2. 主要内容:a. 猫的形象描述b. 情感表达c. 状物抒怀手法3. 教学重点:文本阅读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生活中的小物品”为题材,运用状物抒怀的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散文的阅读与分析技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状物抒怀的文章,提高文学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学会用心观察和感悟生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散文《猫》中状物抒怀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2024年度郑振铎《猫》ppt课件公开课(新)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动物形象传播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动物形象传播具有独特的价值。例如,非洲文化中的狮子形象象征着力量和威严,而亚洲 文化中的龙和凤则象征着吉祥和美好。这些不同的动物形象传播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也为跨文化交流提 供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2024/3/24
22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2024/3/24
10
03
角色分析与心理描绘
Chapter
2024/3/24
11
主角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形象鲜明
作者通过对外貌、行为、语言等 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主角 的形象,使读者能够对其产生深
刻的印象。
2024/3/24
性格特点突出
主角的性格特点在故事中得到了充 分的展现,包括勇敢、善良、聪明 、敏感等,这些特点使得主角的形 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2024/3/24
《猫》与老舍《猫城记》
虽然都以猫为题材,但老舍的作品是一部寓言小说,通过虚 构的猫城来影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而郑振铎的《猫》则 是一篇写实散文,更注重对猫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的表达。
20
不同文化背景下动物形象差异
2024/3/24
中西方文化中的猫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猫通常被视为独立、神秘和优雅的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猫则 更多地被赋予温顺、可爱和吉祥的象征意义。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了中西方的文学 作品中。
揭示主题
通过配角的经历和感受, 作者可以揭示故事的主题 和意义,使读者对故事有 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13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剖析
内心矛盾与挣扎
心理成长与转变
故事中的人物往往面临着内心的矛盾 和挣扎,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人 与集体的矛盾等,这些内心活动丰富 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郑振铎《猫》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公开课

郑振铎《猫》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公开课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目录•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意义•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实践指导•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解读•总结回顾与课堂延伸01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郑振铎生平及文学成就文学成就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尤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见长。
代表作品《猫》、《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等。
《猫》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创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正经历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礼教。
《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
主题思想通过描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同情,对人性弱点的揭露与批判,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时代背景与文学流派关联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激烈。
文学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各种文学流派竞相争艳。
文学流派关联郑振铎的《猫》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同时,作品中也融入了浪漫主义元素,如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人性的理想化追求等。
这使得《猫》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01文本解读与赏析篇章结构梳理与特点分析01篇章结构清晰,由引入、描述、情感升华三个部分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逐步深入的叙述方式。
02特点在于作者通过对猫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猫的存在。
关键语句解读及情感表达关键语句如“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等,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展现出猫的可爱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深厚感情。
情感表达丰富,既有对猫的喜爱之情,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让读者在欣赏文本的同时也能产生共鸣。
写作风格与技巧探讨写作风格朴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猫的特点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郑振铎《猫》课件公开课

在文学方面,郑振铎致力于文学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理论。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风格独特,思想深邃。
03
社会活动
郑振铎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他参与了新文化
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猫》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创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郑振铎与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 究会”,并主编《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同年11月,他写了短篇小说《猫》。
郑振铎《猫》课件公开课
目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艺术特色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与小结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郑振铎生平及文学成就
01 02
早期经历
郑振铎(1898-1958),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 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 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01
时代背景
02
文学风格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巨 大的变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现 代文学的发展。
郑振铎的《猫》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 节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作品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 挚深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主题思想
《猫》这篇小说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内容,三个故事中的“猫”虽各具特色,但都以悲剧告终,进而 一步步推导出“我”的情感变化:由快乐而辛酸而愤恨,最后悔恨自责。作者借“养猫”这一日常小事,巧妙地 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郑振铎《猫》课件公开课课件

郑振铎《猫》课件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郑振铎的《猫》。
本篇文章通过对猫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内容包括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的互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3. 能够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只可爱的猫咪,引导学生观察猫咪的形态特征,引发学生对猫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解答疑问。
3. 内容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讲解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的互动等方面的内容。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猫的性格并不古怪,它老实、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如:“猫的什么性格特点使作者喜爱它?”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关于猫的图画,并写一段描述猫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猫的形态特征2. 猫的生活习性3. 猫与人的互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关于猫的图画,并写一段描述猫的文字。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郑振铎的《猫》,学生了解了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的互动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猫的性格特点方面,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课后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2、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 一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别 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 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 间的误解?
26.猫
郑振铎
读准字音
红绫 污涩 蜷伏
lí ng
· sè
· sǒngyǒng ·· ché ng
惩戒 怂恿
郁闷
yù
娱乐
yú
· quá n ·
· chà ng ·
婢女 怅然
· bì
·
•(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 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 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 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 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 《海燕》《山中杂记》等
(1)说说为何“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 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 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 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 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 太气人了,叫人愤恨难消,养猫让人快乐, 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 愿意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学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做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那样 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冤枉了别 人,如果对方难以辩解,那更 会给自己留下痛苦。
1、善待生命,同情弱小, 关爱动物。 2、明白做人的道理: ★面对缺乏正义的事, 不应不闻不问,要勇于 站出制止,学会做一个 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 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 ,妄下断语,以致伤害 无辜。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 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 “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 也觉心疼,但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婶不小心, 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 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 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让我们都心怀愧 疚,心怀自责, 反思自己吧!
让我们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业:
写一写读《猫》这篇 文章的收获与思考。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况文章的主 要内容。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 踪或死亡。
(2)文章一共提到了几只猫?“我”养的三 只是怎么样的猫,你能分别用一两个词来 形容它们吗?
(3)作者是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的呢? 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猫相比怎样?从哪些地方 可以看出来呢? 第三只猫也可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第 三只猫明明存在为什么说若有若无呢? (4)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这三只猫有什么样的结局?猫亡失后,作 者的感情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