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说课一等奖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说课课件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说课课件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说课课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 实验设计与操作 •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课程导入ຫໍສະໝຸດ 课程背景0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物理学中 一个重要的基本定理,广泛应用 于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02
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之前,学 生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和常 见力的分析方法。
下节课预告与引导
下节课将学习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01
通过学习动量守恒定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物
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动量守恒现象
0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动量守恒的例子,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
问题的能力。
提醒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
03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
课程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
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掌 握如何应用该定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实验器材,提 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学生学会了团队协作,增强了沟通与交 流能力。
滑轮组拉力分析
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滑轮 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而分析滑轮 组的机械效率。
03
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目的
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
橡皮筋
滑轮
钩码
细绳 实验板
实验步骤与操作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件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件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1
基础应用
探索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认识它的实际应用。
2
动力学应用
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动力学中的应用,都有哪些经典案例。
3
工程应用
探索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各种工程中的应用,如何使用它来指导工程设计。
与其他力学定律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
与牛顿第一定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
2 总结
总结各个部分的内容,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
牛顿第三定律
与牛顿第三定律有哪些相似之处?有什么独特之处?
实验和观测结果
实验结果 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有效性。
展示了物理运动现象和能量转移路径的关 系。
观测结果
观测发现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可以被证 明的。
观测发现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可以影响物体 的运动轨迹。
结论和总结
1 结论
总结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原理,并说明为什么它是一个重要的力学定律。
定义
什么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了解它的含 义和定义。
原理
探索为什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效,它 的原理是什么。
示例和演示
砖块断裂演示
通过破碎砖块的演示,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船只漂流示例
通过一艘船的漂流,了解力 的平行例
通过足球场上的投掷运动, 简单地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 定则。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索力的运动方式,及其在物理世界的 应用。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概述
平衡力
了解什么是平衡力,以及它 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
不平衡力
探索何时会存在不平衡力, 以及对物体的影响。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说课课件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说课课件
反冲运动火箭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4节目录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学情分析教学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反冲运动教学反思教学分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体会作图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力的合成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正确态度
课后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新课改当中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大胆启发学生的思维, 打破常规思维和做法。
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在学生展示环节,应调动更多的参与 度,比如质疑、解惑等等。
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1、互成角度的分力F1、F2的合力F怎么求?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F
2、两个力F1、F2和一个力F '分别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互称合力与分力的 条件是什么? 等效替代 — — 找到与F1、F2作用效果相同的F'
3、F与F '满足什么关系时,我们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三要素相同— — 作出F1、F2、F'的图示!
思维行为较活跃
逻辑思维和抽 象思维在形成
乐于观察生活
对物理学习 缺乏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法与讲授法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 启发性
发展性
巩固性
理论联 系实际
教学方法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说课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9张ppt)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说课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9张ppt)
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 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 带滑轮的架子,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绳套(若 干),重物,三角板,量角器,刻度尺,铅笔.

设计实验



参照课本实验,重新设计实验,并进行交流和改进

分组实验步骤



1、用量角器把裁切成圆的纸片标上角度 2、按照设计连接细绳,组装滑轮和弹簧 测力计 3、三个绳套分别悬挂不同质量的重物, 带装置稳定后读出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和夹角,确定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然 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中间绳套上重物的 重力, 4、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纸上画出力的 图示,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改变重物质量,重新进行几次实验
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程标准
1.2.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学生必做实验:3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考试大纲:





本实验的地位 重、难点的确定 三维目标的设计


1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实验在必修一中 知识与技能 ( 1)会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 占有重要位置,学生第一次通过实验的方法去体会 教学重点 : ( 2)掌握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理解矢量相加减的规则,直观的看到矢量和标量的 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过程 区别。也能够更好的理解 力。 2 过程与方法 本实验虽然是个验证实验,但是我们可以把知识 教学难点 :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 过程 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 打破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激 探究中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育。 (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 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说课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PPT幻灯片课件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说课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PPT幻灯片课件
(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 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15
教 学过程
注意事项
(1)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先观察指针是否 指在零刻度处,若指针不在零刻度处,要设法调 整指针,使之指在零刻度处。再将两个弹簧测力 计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如果两个示 数相同方可使用。
(2)实验中的两个细绳套不要太短。
(3) 实验中,更换重物时注意用手拉住中间绳套,防止三力不能平衡时损
坏器材。
•16

误差分析
学过程
(1)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够准确造成系统误差。 (2)弹簧测力计读数和作图不准造成偶然误差。 (3)圆纸片重力、滑轮的摩擦力带来的误差。 (4)力的夹角读数的误差。
•17
教 学反思
本实验是一个常规实验,实验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论清晰。最主要还 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可以找出一些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例,一样 可 以得出结论
•9
教 学过程
实验器材 带滑轮的架子,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绳套(若
干),重物,三角板,量角器,刻度尺,铅笔.
•10
教 学过程
设计实验 参照课本实验,重新设计实验,并进行交流和改进
•11
教 学过程
分组实验步骤
1、用量角器把裁切成圆的纸片标上角度 2、按照设计连接细绳,组装滑轮和弹簧 测力计 3、三个绳套分别悬挂不同质量的重物, 带装置稳定后读出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和夹角,确定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然 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中间绳套上重物的 重力, 4、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纸上画出力的 图示,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改变重物质量,重新进行几次实验
•12
教 学过程
分组实验步骤
1、用量角器把裁切成圆的纸片标上角度 2、按照设计连接细绳,组装滑轮和弹簧 测力计 3、三个绳套分别悬挂不同质量的重物, 带装置稳定后读出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和夹角,确定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然 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中间绳套上重物的 重力, 4、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纸上画出力的 图示,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改变重物质量,重新进行几次实验

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PPT精品课件

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PPT精品课件
长到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1;放回橡 皮条,再将弹簧秤连接到另一根细线,再
同时拉这两条细线,使橡皮条再伸长到O 点,读出秤的示数F2。
C. 用弹簧秤连接一条细线拉橡皮条, 使它的一端伸长到O点,读出F1;再换用 另一细线与弹簧秤连接橡皮条,使它的一
端仍然伸长到O点,读出F2。
D. 把两根细线中的一条细线与弹簧 秤连接,然后同时拉这两天细线,使橡皮 条的一端伸长到O点,记下两细线的方向 及秤的示数F1;放回橡皮条后,将弹簧秤 连接到另一根细线上,再同时拉这两条细 线,使橡皮条一端伸长到O点,并使两条 细线位于记录下来的方向上,读出弹簧秤 的读数F2。
龙门万佛洞正壁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 朝的贾思勰(xi6),是我 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龙门 摩崖 三佛 龛全 景
云岗石窟第20窟露坐大佛
《洛 神赋 图》 卷
承上启下的文学
三国两晋时文学 成就综述
(点击)
嵇康
玄学的代 表人物, “竹林七 贤”之一
祖冲之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 继刘徽的成就之后,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 周率的数值,精确地 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 第七位数字,也就是 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这 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变式练习]将下述实验步骤按正确顺 序排列应是__________。
(1)在白纸上按比例做出两个力F1和F2 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 力F。
(2)只用一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 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
(3)记下两测力计读数,描出两细绳 的方向。
(4)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 纸,用图钉固定,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 在板上P点,用两条细绳连接在橡皮条的 另一端,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 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细绳的 连接点到达某一位置,并记下此位置。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件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件
减小误差的方法
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操作等方式减小 误差。
实验结果和结论
分析结果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理论预测,可以分析力的平行四边形定 则是否成立。
得出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那么可以认为力的平行四边 形定则成立。如果不一致,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实验过程或 重新审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定则验证的实验过程
用量角器测量两个分力之间的 夹角。
02
计算合力
01
测量角度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比较实验测量得到的合力与计算得到的合力是否一致。
结论
如果实验测量得到的合力与计算得到的合力一致,说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了验证。
05
实验总结和展望
数据收集和处理
收集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准确地记录各个方向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使用测力 计和角度测量仪来获取这些数据。
处理数据
将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将数据转化为图表或表格,以便更好地分 析和解释。
误差分析和减小方法
识别误差来源
误差可能来源于测力计的精度、角度测量仪的误差、实验操作中的随机误差等。
固定木板
将木板固定在桌子上,用 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木板上 。
画坐标轴
在白纸上画出坐标轴,并 标出原点O。
定则验证的实验过程
03
固定分力
施加分力
记录数据
将细线一端固定在坐标轴上的O点,另一 端分别与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
分别在两个弹簧测力计上施加不同大小和 方向的力,使橡皮筋产生形变。
记录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橡皮筋 的形变量。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指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 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

高中物理【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件

高中物理【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件
栏目 导引
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典例探究
对实验原理、实验误差 的考查
例1 (2010·高考天津卷)在探究求合 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 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 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 橡皮条,
栏目 导引
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 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 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 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______(填 字母代号).
【解析】 (1)以F1、F2为邻边作平 行四边形,其对角线OF即为所求的 合力(如图2-5-3所示).
图2-5-3
栏目 导引
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橡皮筋 的拉力的合力为零,它们之间不是合 力与分力的关系,B错误;结点位置 不变,合力不变,当一只弹簧测力计 的拉力大小改变时,另一只弹簧测力 计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必须都改变, 故D错误;正确的选项为A、C.
栏目 导引
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 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 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的图 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和三 角板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 边形的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栏目 导引
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 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位置 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 方向,用刻度尺从O点按选定的标度 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测力则
6.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 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7.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 角,重复实验两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行为较活跃
逻辑思维和抽 象思维在形成
乐于观察生活
对物理学习 缺乏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法与讲授法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
启发性
发展性
巩固性
理论联 系实际
教学方法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介绍实验目的 回顾旧知,明确实验原理 了解实验器材,明确注意事项 学生分作合作进行实验
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了解实验器材 3 明确注意事项
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分作合作 4 进行实验
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5
学生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设计过程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合力与分
1、能利用器材去 记录相关数据,
力的等效替代原
理,验证力的平 行四边形定则
重 点
难 点
进行数据处理;
2、对误差能进行 分析,得到减小
误差的方法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实验目的与原理:能利用 体会力的合成中的等效替代思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 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原理,验证 想,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正确态度。 中,体会作图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能利用橡皮条、弹簧秤、直尺 等器材进行实验,并能总结步骤及 有关事项等。
1、互成角度的分力F1、F2的合力F怎么求?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F 2、两个力F1、F2和一个力F '分别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互称合力与分力的 条件是什么? 等效替代 — — 找到与F1、F2作用效果相同的F'
3、F与F '满足什么关系时,我们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三要素相同— — 作出F1、F2、F'的图示!
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说课课件
人教版 必修1 第三章 第4节
教学分析
1
2
学情分析
实验
教学方法 3 4 教学设计过程
5 教学反思
目录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新课改当中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大胆启发学生的思维,
打破常规思维和做法。
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在学生展示环节,应调动更多的参与 度,比如质疑、解惑等等。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新实验方案
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1 介绍实验目的
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 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 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回顾旧知 2 明确实验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