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形象教学案[2]
鉴赏古代诗词形象优秀教案

鉴赏古代诗词形象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词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词的形象一、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
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
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
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
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理解诗人通过人物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2.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思考其中的人物形象。
2. 新课导入: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合作态度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的古诗词,欣赏不同诗人如何通过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并与同学分享。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教材或选集。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3. 相关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和解析资料。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第二课时: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的具体物象和画面。
2. 学会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来领悟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诗歌形象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2. 运用方法分析诗歌形象。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词案例。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鉴赏诗歌的形象。
2. 知识讲解:(1)讲解诗歌中形象的概念,解释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的具体物象和画面。
(2)讲解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如表达诗人的情感、寓意等。
3. 案例分析:(1)提供一首古诗词,如《春晓》,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形象。
(2)分析诗中的形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春眠”和“啼鸟”,探讨这些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和主旨。
4. 方法指导:(1)引导学生了解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如关注诗中的意象、描绘画面等。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方法分析诗中的形象。
5. 实践演练:(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中的形象。
(2)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师生共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心得体会来评价。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在鉴赏诗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八、拓展活动为了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诗词创作比赛或者组织学生参观诗人的故居、纪念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教案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基本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2.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3.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分析4. 鉴赏实例分析5. 练习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表现手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培养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古诗词文本:准备相关古诗词文本,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2. 参考资料:提供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相关资料,如论文、书籍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进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经典古诗词朗诵,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
2. 讲解知识点:a. 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性格、外貌、动作、语言等。
b. 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如直接描写、侧面烘托、对比映衬等。
c. 讲解如何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水浒传》中的宋江等。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人物形象,讨论其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七、作业布置1.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特点、表现手法等。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2)学会从诗歌的形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能够欣赏古代诗词中的优美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经典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中形象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2. 诗歌形象的作用: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如衬托、象征、寓意等。
3. 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从形象入手,解读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4. 经典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形象特点和艺术魅力。
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鉴赏一首陌生的古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学会从形象入手鉴赏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运用形象思维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古诗词引起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作用和鉴赏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古诗词中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3. 实践练习: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成果,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诗歌鉴赏 形象》教案(二)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二)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施孝丹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古典诗词形象(景物)的一些方法、技巧。
2、通过诗歌形象(景物)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古典诗词形象(意象、意境)的一些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是诗歌形象”及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诗歌中的形象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①从标题入手,了解写作重点。
②逐字逐句,揣摩诗歌语言。
③抓住意象,理解作品内容。
④找出主旨句,把握诗歌语言。
⑤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以加深对形象的理解。
⑥在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要注意搜集整理3、鉴赏概括下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提示: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抒情主人公形象:一个不畏坎坷、百折不挠、旷达超逸的词人形象。
雨骤风狂,他却能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
雨过天晴他蓦然回首,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获得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首词通过抒情主人公形象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诗歌鉴赏1.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什么是诗歌?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1.2 理解诗歌鉴赏的意义:诗歌鉴赏的作用和价值。
1.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阅读、感悟、分析、评价。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形象特点2.1 了解古代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形象?诗歌形象的种类。
2.2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的特点:形象性与象征性。
2.3 掌握古代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第三章: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3.1 感悟古代诗歌形象:如何感知诗歌形象的美?3.2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如何分析诗歌形象的意义和作用?3.3 评价古代诗歌形象:如何评价诗歌形象的优劣?第四章:古代诗歌中的自然形象4.1 了解古代诗歌中自然形象的特点:自然景观、季节变化等。
4.2 分析古代诗歌中自然形象的意义:表达情感、描绘意境等。
4.3 鉴赏古代诗歌中自然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5.1 了解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人物描写、性格刻画等。
5.2 分析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意义:抒发情感、反映社会等。
5.3 鉴赏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6.1 了解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特点:日常用品、器物、动植物等。
6.2 分析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意义:寓意象征、托物言志等。
6.3 鉴赏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古代诗歌中的抽象形象7.1 了解古代诗歌中抽象形象的特点:情感、理念、哲理等。
7.2 分析古代诗歌中抽象形象的意义:传达诗人情感、表达深刻哲理等。
7.3 鉴赏古代诗歌中抽象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八章:古代诗歌形象与诗歌意境8.1 了解古代诗歌形象与诗歌意境的关系:形象是意境的基础,意境是形象的升华。
8.2 分析古代诗歌意境的特点:朦胧美、深远美、创意美等。
8.3 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案例分析。
第九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训练9.1 选择古代诗歌样本,进行形象鉴赏练习。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认识到诗歌形象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学会欣赏诗歌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形象。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古诗词,整理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介绍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2. 诗歌形象的特点: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3. 欣赏诗歌形象的方法:讲解如何欣赏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分析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欣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互相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一首著名的古诗词,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
2. 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简述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举例说明诗歌形象的特点,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4. 欣赏诗歌形象的方法:讲解如何欣赏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分析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欣赏。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互相学习。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3.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选出一首古诗词,展示他们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欣赏。
八、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古诗词,找出其中的诗歌形象,并解释其意义。
2. 完成课后作业:选取一首古诗词,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其诗歌形象,写一篇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诗形象教学案一、考点解说: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查对“意象”及“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形象: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思路:提炼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其内在品质,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方法:物象,物象特征,物象意义。
二、分类举例并总结:(一)鉴赏人物形象方法:(1)知人论诗,关注背景。
(2)分析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的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例题1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塑造的诗人形象。
(4分)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
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下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两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总结常见抒情主人公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王维)(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李白、王维)(6)献身边塞、反对征战的形象(王昌龄)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参考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隐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拓展:诗中塑造的形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游子形象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少女形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形象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妇形象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4分)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身份)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性格—具体分析))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意义)【知识积累】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二)鉴赏景物形象景物类型:自然景物(季节、时令、地域等)、生活场景(战争、农事、狩猎、离别等)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特征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答案的要点(1)概括意境整体特点(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挖掘作者思想情感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问题。
西楼王安石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色。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巩固练习: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5分)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一)(步骤二)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三)鉴赏“物象”形象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思路:提炼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其内在品质,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答案的组成:(1)概括物象整体特点,(物象特征,物象意义)(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物象在表达主题方面的意义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涧户,涧边的人家;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具体说明。
(6分)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
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总结: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补:诗歌中常见意象总结:(1)象征精神品质的:“松”象征人的刚强挺拔、不畏强暴的性格品质;“竹”象征人的虚心向上、高风亮节;“梅花”象征人高洁、孤傲的品质,斗雪傲寒的奋斗精神;“莲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菊花”、“东篱”象征隐逸;“香草”比喻人的高尚品质。
(2)体现别离的:“柳”谐音“留”,故古人折柳赠别,以表依依不舍之情;“长亭”、“短亭”是古人送别饯行的地方,所以以“长亭”、“短亭”代表别离;“霸陵桥”和“南浦”与“长亭”、“短亭”一样,也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凝聚着人们的离愁别恨;《阳关》曲就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曲子,是送别时吟唱的歌曲,代表着别离。
(3)体现思乡、思念的:“柳”象征别离,也就意味着思念;“月”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月代表着团圆,它也就成为人们思乡的寄托;“大雁”作为候鸟,来往于南北,思归的人望着大雁的归去,必然勾起自己的思念之情;“牛羊归圈”、“燕雀回巢”,动物们都回家了,漂泊在外的人当然会倍加思乡;“落日”天晚也会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关山”、“羌笛”之声,往往会勾起守边将士的思念之情。
(4)象征边塞生活的:地点、环境:大漠、黄沙、长河、天山、燕山、阴山、雪山、关山、玉门关、海(内陆湖)、胡天、孤城、戍楼、风、雪等等;与战争有关的:烽火、长烟、鼓、鞍、剑、战马等。
乐器:羌笛、琵琶、角等。
(5)象征爱情的:连理枝、比翼鸟、鸳鸯等(6)体现节日、时令的:“赏菊”、“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赏月”、“看桂花”是中秋节的象征;“贴桃符”、“挂对联”是春节的风俗;“踏青”、“扫墓”是清明节的习俗;“禁火”、“传烛”、“食冷食”是寒食节的象征等。
(7)其他:“流水”、“落花”象征时光流逝、伤感愁苦;“桑梓”象征故乡;“露”象征人生苦短;“子规(杜鹃)啼叫”、“猿哀鸣”象征悲凉;“梧桐雨”象征凄楚悲凉;“落花”象征春逝,“落木”象征悲秋;“浮云”象征游子等古诗鉴赏——语言一、炼字类(一)提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请对×字进行赏析。
④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⑤诗中哪个词语或句子是全诗的关键(统帅全诗),试分析。
(二)必要知识储备1 诗眼:往往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诗眼经常是:(1)、改变词性的词(2)、运用修辞手法的词(3)、一般动词(4)、形容词(5)、特殊词(叠词拟声词数量词表颜色的词)2 位置:三五为眼(往往是动词)处在连接点上如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3作用:(1)可以加强诗歌的形象性(2)有助于营造诗歌的意境(3)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4)在结构上起着统领或照应的作用(三)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认这个字所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或者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二、诗歌语言风格鉴赏(一)必要知识储备1、常见的语言风格举例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⑧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二)考查形式这类试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和运用。
命题方式通常是: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③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三)规范答题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例题:例1: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1)曲:水边。
(2)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3)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木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