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完整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是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够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归园田居4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归园田居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归园田居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陶渊明的生平和背景。
2. 理解诗歌《归园田居》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课本《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的归园田居课文。
3. 相关的诗歌欣赏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和主题。
2. 导入新课,说出本节课学习的诗歌的题目《归园田居》,引发学生的兴趣。
导读:1. 展示一些关于陶渊明的图片和资料,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标题,预测诗歌内容。
阅读理解:1. 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解释诗歌的标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课本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诗歌分析:1.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行数、诗句和句式的特点。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字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
3.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和思想境界。
拓展延伸:1. 分析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谈论现代社会与田园生活的差异与联系。
2. 欣赏其他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作业布置:1. 配置相关的作业,如默写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读后感等。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陶渊明的诗歌作品,扩展诗歌欣赏的视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和背景有了一定了解,理解和欣赏了诗歌《归园田居》的意境和主题,分析了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诗歌分析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归园田居精选4篇(二)教案主题:《故都的秋》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和理解《故都的秋》的内容;2. 能够分析并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意义;3. 能够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和技巧阅读和感受文学作品。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一」《归园田居五首》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归园田居教案8篇

归园田居教案8篇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辅助:多媒体、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
)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7篇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7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归园田居全程教案

归园田居全程教案第一章:引入与背景1.1 课程目标: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
理解《归园田居》的主题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归园田居》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陶渊明的简介,了解其生平。
让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全文,并分组讨论其主题和情感。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词汇与句式2.1 课程目标:学习并掌握《归园田居》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2 教学内容:分析《归园田居》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式。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学习并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第三章:文学鉴赏3.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分析《归园田居》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内容:分析《归园田居》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并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师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讲解和分析。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翻译与解读4.1 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解读《归园田居》中的深层含义。
4.2 教学内容:翻译《归园田居》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解读《归园田居》中的深层含义。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翻译《归园田居》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评价和指导。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读《归园田居》中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创作与实践5.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5.2 教学内容:分析《归园田居》中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并分析其中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讲解和指导。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实践,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六章:文化探讨6.1 课程目标:了解《归园田居》中所体现的古代田园文化。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秀6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考勤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三、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8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详细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该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字词、句式和文学形象。
2. 领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古代诗歌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全班齐读《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式,讲解诗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心境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仿写,并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句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 诗歌主题:田园生活的热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写一篇400字的读后感。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自然美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如《饮酒·其五》、《杂诗·其七》等,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字词、句式解析2.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自然美的感知3.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4. 作业设计中的读后感写作指导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字词、句式解析《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如“采菊东篱下”、“羁鸟恋旧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4.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1、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体会诗歌语言并且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自制PPT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种生活你们喜欢吗?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另一位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又想要什么要的生活?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看看自己又是不是喜欢他的生活?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师: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
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生答)陶渊明,又叫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这一首着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他是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喜欢写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
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五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二、疏通文意1、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书下面的生字词的注释:韵yùn本性、气质羁jī拘束笼中鸟拙zhuō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荫yìn四声遮蔽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暧暧ài日光昏暗,模糊;颠diā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樊fán篱笆樊笼指关鸟兽的笼子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
大胆发言。
(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
(生答)指导朗读:2、字词问题解决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3、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听听名家又是如何来朗诵这首诗的?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播放录音)4、对重难点诗句进行翻译,疏通大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生: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就热爱山林。
误落尘世的罗网中,已有三十年。
笼中的鸟怀恋着旧日的山林,池中的鱼思念着从前的水潭。
我在南边的野地间开荒种地,为了清贫自守回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生: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茅草房八九间。
榆树和柳树遮蔽了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屋之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生:远处的村落模糊不清,村落的袅袅炊烟依稀可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生:狗吠声从深巷中传来,鸡鸣声传自桑树的顶部。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生:门庭没有世俗的杂务,在空寂的屋子里心境悠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长久在官场中,终于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了。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
通篇浑然一体,展示出宁谧和谐之美。
在诗人的笔下,田园风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间的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洁。
此情此景,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
三、思路结构与内容讲解刚才我们一起整体感知了这首诗,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生:归字)(幻灯片)找得十分准。
那么,本诗围绕这个“归”字又主要写了“归”的什么内容(生: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的田园生活)(1)归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厌恶官场,喜爱田园)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的这种态度呢?请找出来。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幻灯片)(2)从何而归(官场——尘网、樊笼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3)归向何处(归向田园)(4)归去如何(无尘杂、有余闲)由此看出诗人身在官场的感受是厌恶的,他归向田园后又是什么感受呢他所生活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幻灯片:诗句)我们一起将这些诗句朗诵出来。
(师生齐读)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所见有(生: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所闻有(生:狗吠、鸡鸣)所感有(无尘杂、有余闲)。
(板书)这种农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见的,十分普通,可是在诗人笔下你觉得怎么样呢?请大家欣赏这些诗句的美感,深深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生答,教师引导、补充)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一种满足感。
(近景、静景)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狗吠、鸡鸣虽写动,诉诸于听觉形象,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正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却更衬托出户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动景)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这一无一有,这里也充分说明了这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现在就让我们背诵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自己在头脑中绘制一下这幅图画,感受这田园生活所带来的情趣。
(师评)那么我们又回过头来看一下本诗的开头和结尾。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作者的爱好和追求。
作者是热爱自然生活的,厌恶官场的世俗生活,无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一个“误”字写出了诗人的悔恨和沧桑。
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官场是个是非之地,那些人都八面玲珑、尔虞我诈,觉得自己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所以决定自己还是守住自己的笨拙回到田园去。
这其实是一种反讽的说法。
)从羁鸟、池鱼写到归园田,更表明了自己的期盼与愿望。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从而突出主旨。
小结:诗人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
全诗从误,从羁鸟、池鱼到最后的返自然,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艺术特色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诗的艺术特色: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歌里面诗人又用了哪些艺术特色呢请同学们找出来相应的诗句,并进行分析同学们知道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呢?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为: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烘托、渲染、动静结合、白描、比兴、对照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1、白描(师: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与细节描写相对应。
):生:如“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2、情景交融。
生:“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这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诗句都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写出来作者的闲适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感情。
3、比喻。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官场)比喻为“尘网”、“樊笼”。
4、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先把自己比先羁鸟、池鱼,后面引出作者想: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以动衬静。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与前面的几句诗句形成动静结合,从而以静衬动,它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却更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更衬托出作者闲适、安宁的心境6、语言朴实、平淡、自然:表现在对平常的农村景象的描写。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
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小结: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
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
五、拓展延伸问题预设: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志趣高洁、洁身自好的,也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消极避世。
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道路假如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小结:学习陶渊明对于今时今日的人们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的选择,而在于他的舍弃,他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名利;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富贵;他能在浑浊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原则;能在一尘不染的现实里关照自己的本性;能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能够“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够做到的。
所以,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世事怎么变迁,陶渊明和他文如其人的淳朴诗作都不会褪色,他一直是并永远是永恒的经典。
六、作业请同学们课外收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感受他诗歌的语言特色,意境美及归隐情怀。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二、疏通文意三、思路结构与内容讲解四、艺术特色1、白描2、情景交融3、比喻4、比兴5、以动衬静6、语言:朴实、平淡、自然五、拓展延伸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