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2013新上课用

合集下载

精选《河中石兽》教案(通用9篇)

精选《河中石兽》教案(通用9篇)

精选《河中石兽》教案(通用9篇)精选《河中石兽》教案(通用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选《河中石兽》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 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一、作者引入新课1、讲一小故事:2、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才子的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3、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

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自由发言,分散回答)、4、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从而也掌握基础知识。

二、朗读,感知课文1、老师范读、领读课文:学生跟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掌握字的读音:圮棹曳湮等中最重要的手段,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石兽的故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字词理解障碍。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疑难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后分小组讨论: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关键词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阅已①圮:坍塌②曳:牵引③湮:埋没.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有问有答的:字词的解释掌握:的情况下,增置此在课堂有剩余时间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冲刷。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的含义。

(3)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河中石兽》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的含义。

(3)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河中石兽》的背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河中石兽的形象和特点。

(2)作者通过河中石兽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河中石兽》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自己的疑惑。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述的河中石兽的形象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河中石兽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的含义,以及对河中石兽形象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河中石兽形象的感受和思考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石兽的传说和背景;(3)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3)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石兽的感悟;(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培养保护意识;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课文;(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 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作文;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石兽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石兽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石兽的故事,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河中石兽教案

初中河中石兽教案

初中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河中石兽》。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理解并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对“实践出真知”道理的理解和实践。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实践出真知”道理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河中石兽》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对石兽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河中石兽》的背景和作者纪昀。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三、课文讲解(20分钟)1.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跟读并模仿句式,加深理解。

四、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河中石兽》并运用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石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在课文讲解环节,通过逐段讲解和句式模仿,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在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通过总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对于学生的作业,要进行仔细的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河中石兽》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思考。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章中的奥秘。

1.3 教学时数:1课时二、知识点讲解2.1 生字词讲解:对文章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1.1 河:指河流,水道。

2.1.2 石兽:指河中的巨大石头。

2.1.3 涛声:指河水冲击石兽时发出的声音。

2.2 句子解析: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2.1 “河中有石兽,其形如虎,其声如雷。

”:这句话描述了河中石兽的形状和声音。

2.2.2 “春夏之交,水涨石露,秋冬之际,水落石出。

”:这句话说明了石兽在水中的变化。

2.3 文章主题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3.1 自然景观的壮美:文章通过描绘河中石兽的景象,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

2.3.2 对自然的敬畏:文章通过对石兽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产生敬畏之情。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1.1 朗读指导:注意把握句子的停顿和语调的变化。

3.1.2 课文大意: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河中石兽的故事。

3.2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2.1 课文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句子和段落,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2.2 主题理解: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文章主题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3.1 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石兽对他们有什么启示。

3.3.2 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4.1.1 正确朗读课文:学生通过练习,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201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5河中石兽公开课课件

201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5河中石兽公开课课件

古今异义 古
干 岸

不潮湿
看 经过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这 表判断的动词 是 已经 已 停止

一词多义
代词,指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 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指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学者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指石头. 之 其反激之力 的 的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代词,指石兽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的 闻之笑曰
二、预习检测
1.反复朗读。 2.字、词。 圮(pǐ) 棹 (zhào) 湮 (yān) 钯(pá) 溯 (sù) 臆 (yì) 3.参照注解疏通文意。
曳 (yâ) 啮(niâ)
三、整体感知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 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 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在很久以前,舍卫城的东门忽然来了一头大象,使 得全城骚动起来,人人都想去看看这头大象到底有多 大。民众如看马戏般地争先恐后,挤得非常热闹。这 时候,城里有几个瞎子,他们也想去看看象到底是什 么样子。可是瞎了眼的人怎么看呢?他们认为随身的 两只手便能辨别东西。当他们走到象的身边时,就上 前用手摸。一个摸到象的肚子,一个摸到象的耳朵, 一个摸到象的脚,一个摸到象的尾巴,一个摸到象的 鼻子。众瞎子就讨论起象的样子,摸到耳朵的瞎子就 说道:“我知道了,象就像畚箕一样的东西。”摸到 大象肚子的瞎子,听了这句话,急忙说道:“不!不 !象就像墙壁一样,平平的一大片。”“你们两个都 不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中的传奇故事,揭示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教育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本文以生动的寓言故事形式,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难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石兽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概括石兽的形象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石兽的形象特点,并简单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并交流讨论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河中石兽
• 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 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 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 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 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 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 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 个领域。 •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 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 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 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
河中石兽
课文是怎样结构的,阐述的事理对我们 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 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 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 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 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 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 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 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 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河中石兽
• 学习目标: •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 阐述的事理。 •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 系。
/
河中石兽
• • • • • •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四、评价赏析 五、谋篇立意 六、写作特色
/
/
河中石兽 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 带到下游。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 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 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 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 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 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 求之于上流 。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
课文理解(三)
河中石兽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 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 •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 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 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 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 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 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 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 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 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 (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 /
河中石兽
比较
寻找的位置 寺僧
求之下流
河中石兽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结果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 则找不到)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当求之于上流 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
课文理解(四)
河中石兽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道理,不 知道深层道理的人和事太多了,怎可根据主观来 臆断呢? •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 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 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 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题)
/
河中石兽
一、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二、思考 1、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说说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寻找石 兽的道理和方法,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及 文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 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
果得于数里外
课文理解(一)
河中石兽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 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 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 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 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 石兽的任何踪迹。 • (写寺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 )
/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 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 (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 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 )断欤(yú)?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课文理解(二)
河中石兽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性 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 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 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 确切的言论。 • (此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
河中石兽
• 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 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 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 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 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 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 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 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
写法探究 河中石兽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 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 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 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 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 “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 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 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 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 / 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