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事业5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央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一系列中医药政策和规划,加强了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工作,大力推广中医药在农村和城市的应用。

第二阶段:1970年代晚期至1980年代晚期。

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逐渐减少关注,中医药行业陷入低谷。

中医药教育和科研机构减少,中医药人才流失严重,中药材资源枯竭,传统中医药的传承也受到了冲击。

第三阶段: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国家重新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中医药法》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办法》,加强了对中医药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中医药教育和科研机
构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逐渐复苏,中药材资源得到保护和开发,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也开始逐步扩大。

第四阶段:200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
展越来越重视,中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价值和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医药科研、教育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国际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 1 -。

我国制药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制药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制药工业发展历程一、引言制药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起步阶段到现代化的发展,逐步揭示出我国制药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制药工业处于起步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制药工业主要依赖进口药品,国内药品市场供应紧张,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我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制药工业。

1951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国有制药企业——北京制药厂,标志着我国制药工业的起步。

三、探索发展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药工业进入了探索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制药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和合资合作。

同时,政府加大对制药工业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这些举措促进了我国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药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现代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制药工业迎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制药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创新药物和高附加值产品。

同时,我国制药工业也开始向高端制造和高附加值服务转型,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制药工业逐渐实现了从跟随型到引领型的转变。

五、成就与挑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制药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市场之一,药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我国制药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和生产水平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我国制药工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激烈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制药工业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国际市场。

六、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国制药工业有望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药品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中医药产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

中医药产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

中医药产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中医药产业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疗法的关注度增加,中医药产业逐渐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重视。

本文将从市场机会和发展前景两个方面探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一、市场机会1. 宏观环境的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将中医药列为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极推动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这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和发展平台。

2. 消费者需求的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疗效和保健功能。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中药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使其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国际市场的拓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产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采用中医药疗法,这为中药的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同时,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也为中药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发展前景1. 创新科技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产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中药的提取、制备和药效评价等方面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例如,中药微型制剂、中药多元化剂型等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药效的稳定性和疗效的准确性,还为中药的国际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 融合传统与现代中医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基于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的独特发展模式。

通过融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优势,在治疗效果、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种融合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并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 产业链的完善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来支撑。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医药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加强了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和生产,规范了中药的加工和制备流程,提高了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药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戴成慧专业:生物工程__1044418摘要:该报告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发展过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浓缩成一本本医药书籍,所以本文主要是通过一些医药书籍的发展来体现中药的发展的。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

本人认为中药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好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药大人应当以精业济群为准则,为中华医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同样也是医药萌生的根基。

在原始的记忆中,人们将创立医药的伟大功绩归于圣人,而实际上,它是华夏先祖们在起居劳动中点点滴滴的智慧结晶。

漫漫青史,著作留名,那是五千年的探索;滚滚红尘,流芳百世,那是五千年的积淀。

纵观过往,它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药医术就是在长期实践中探讨、研究、归纳、总结、验证,逐步形成发展而来。

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

五千年的探索,五千年的积淀,五千年的成果···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漫长的发展历程,点点滴滴,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粹。

有人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无法取缔的文明之一。

那真实而遥远的古代,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们,在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实践,深入了解,逐渐积淀了丰富的医药知识。

在尚未出现文字的太古时期,关于中药的知识等只能依靠是师承口授的形式流传下来。

后来出现了文字,我们的祖先便逐渐记录下来,由此出现了医药书籍。

那一本本医药书籍,总结着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这样便于流传和推广医药,还能够提示后人,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因为中药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

中药行业发展历程

中药行业发展历程

中药行业发展历程一、引言中药行业作为中国传统医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药行业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回顾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古代中药行业的起源与发展中药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药理论体系。

古代中药行业主要以采集、炮制和销售天然草药为主,以满足人们治病养生的需求。

这一时期的中药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近现代中药行业的变革与突破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科技的发展,中药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一方面,传统中药逐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医疗体系。

另一方面,中药炮制技术不断革新,提高了中药的品质和疗效。

同时,随着中药制剂技术的突破,中药剂型也日益多样化,如中药颗粒、中药注射剂等。

这些变革为中药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当代中药行业的挑战与机遇进入21世纪,中药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药行业需要与国际接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药行业在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然而,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和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中药行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亚健康等领域,中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市场潜力巨大。

五、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中药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研发将更加注重创新,挖掘传统中药的潜在价值,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

另一方面,中药行业将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随着医药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环境的优化,中药行业将逐渐走向规范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六、结语回顾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悠久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现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跃发展,成为了引领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讨中药学日益发展壮大的历程。

历史发展古代的中药学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华文明,其中的药材与海内外草药确立了中药学的雏形,奠定了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经典,阐述了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了中药的使用中。

在这个基础上,陆续又出现了《神农本草经》、《难经》、《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不仅系统地整理了药物学知识,也对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中药学家,如张仲景、李时中、苏东坡等人,他们对于中药治疗的方法、配方组成、剂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中药的研制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药学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种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使中药学的研究更加准确、深入和科学。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医药学的重视和推广,传统中药学研究正在蓬勃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于中药学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并通过建立大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以提高中药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加强了对中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研究,不断完善中药学理论和技术体系,有力地提高了中药的临床疗效。

同时,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有了一些突破,如针灸、中药汤剂、推拿等各种中医手段在国外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彰显了中药学的巨大价值。

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药学仍然充满了巨大的潜力,需要不断拓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的中药研究应当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在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和药效评价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同时,还需要强化中药材和中药产品的质量与监管,建立健全中药质量监控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临床治疗中的独特作用。

中药炮制的发展史

中药炮制的发展史

中药炮制的发展史中药炮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技术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药炮制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从最初的简单炮制到日益完善的生产工艺,展现出中药独特的药理活性。

本文将探讨中药炮制的历史演变和对中药效果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发现了很多药用植物和动物,并开始尝试炮制这些药物以增强其药效。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中药炮制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人群起草制药的经验记载于《周礼》中,这些记录提供了关于中药炮制的一些珍贵信息。

当时,中药炮制主要通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再配以其他药材或食物,制成药丸或药饮,然后再饮用或外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炮制逐渐发展并融合了更多的技术和原理。

在汉代,中药炮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时期,人们开始将药物进行煎煮,从而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这种煎煮的技术方法沿用至今,被称为煎煮法。

另外,也有人将药材进行研磨、砸碎等方法,以期增强其药效。

到了唐朝,中药炮制进入了一个较为重要的新发展阶段。

唐朝始终重视中药的发展和运用,所以中药炮制的技术也有了大幅提升。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一些金属器具来炮制中药,如铜锅、铜勺等,以加强中药的烹制和炮制效果。

这些技术的引入,为中药炮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朝,中药炮制技术更加成熟和系统化。

宋朝时期,专门编纂了有关中药炮制的著作,如《本草拾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这些著作都对中药炮制的技术和原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详细介绍。

从这些著作中,我们了解到宋朝时期的中药炮制工艺之精湛。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新型的炉灶,以控制火候和温度;同时,也开始广泛采用研磨、煎煮等工艺,并将它们应用于中药的炮制过程中,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明清时期,中药炮制的技术和实践进一步升华。

明朝时期,人们对药材进行更细致的分选和炮制处理,以增强中药的药效。

同时,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炮制带来了新的突破。

清朝时期,一些医药学家开始研究和掌握一些高级中药炮制技术,例如采用纯净河沙来洗净草药,使用高温火焰进行炮制等。

中药行业的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

中药行业的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

中药行业的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中药行业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中药行业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中药行业的未来发展。

一、市场前景1.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中药作为一种自然、可持续、绿色的健康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中医药的需求更加强烈。

2.市场规模的扩大: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中药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024年,中国中药市场规模达到8624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万亿元。

同时,中药的出口也有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3.国际市场的开拓:中药的价值和作用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中药出口逐年增长。

中国中药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张亮丽名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中药出口前景广阔。

二、发展趋势1.科技创新的推动:中药行业正不断致力于技术创新,不仅注重传统煎煮技术的改进,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与开发。

如中药颗粒的制备、中药配方颗粒的制造等,提高了中药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2.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大力支持。

发布了一系列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中医药法规体系,鼓励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3.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了促进中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在国际上推动中药国际标准的建立已成为中药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中药国际标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使用,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4.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中药行业正面临着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跨国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和涉足中药领域,对于国内的中药企业来说,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中药行业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论#中药炮制事业5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原思通赵曦(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药炮制是我国人民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发展形成的一套传统的制药技术。

中药材经过炮制后的成品称/中药饮片0。

中医临床用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而中成药的原料亦是处方注明的生、熟饮片。

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医在用药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

严格的讲,各种中药书中记载的中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实为中药饮片的属性。

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中药炮制对于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祖国医药学遗产中极具特色的重要部分。

50年来,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由于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中药炮制事业和整个中医药事业一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回顾中药炮制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探讨如何加快中药饮片现代化的步伐,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50年来中药炮制事业的主要成就1.1总结炮制经验,编订颁行地方的5中药炮制规范6中药炮制技术是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试用,总结改进形成的。

炮制经验的流传发展除了靠医药书中的文字记载之外,主要靠世代的师徒相传,口传心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地区间的差异。

50年代中药炮制正出现/青黄不接0、/后继乏人0,炮制技术面临失传的局面。

为了抢救炮制学术,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积极组织召开老药工座谈会,交流中药炮制经验,出版了一批反映地方炮制特色的书籍。

在此基础上,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于1965年合编并出版了5中药炮炙经验集成6,较全面地总结了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

此后,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又陆续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编订并颁行了地方一级的5中药炮制规范6。

截止70年代末期,先后有北京、云南、辽宁、贵州、天津、河南、广东、山东、吉林、陕西、四川、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宁夏、甘肃、黑龙江、青海、新疆、安徽、内蒙、河北、上海及广西等26个省市自治区颁行了本地区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作为国家药品标准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1963年版一部,为了突出中药的特色和反映我国用药的实际情况,开始在附录中单设了中药炮制通则,对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作了法定。

同时在具体的中药项下,均有饮片炮制规定。

此后的再版药典不断修订,使中药炮制工艺更加规范,饮片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

在此基础上,1988年国家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组织编订出版了5全国中药炮制规范6,共收载常用中药554种及其不同规格的炮制品(饮片)。

对于继承传统炮制经验,统一全国的炮制方法,实行饮片质量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发掘整理古代文献中的炮制资料,为开展中药炮制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的中医药文献极为丰富,历代的中药炮制资料都分散地记载在这些文献中。

由于各地的条件所限,许多炮制历史资料基层很难看到。

60年代开始,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单位在国家的支持下,辑录了我国汉代至清代2000年间167部主要医药著作中的炮制资料,以文献年代为序,编印成5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6一书。

80年代中期,科技人员又在此基础上,整理成5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6(古代部分)。

并将包括5中国药典6在内的30部炮制规范资料,编辑成5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6(现代部分),正式出版。

为发掘整理和开展中药炮制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古今文献资料。

各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炮制目的是中医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不断观察,改进形成的。

系统地研究每种中药炮制方法和炮制目的的发展衍变轨迹,对于全面地开展中药炮制科学研究,筛选优化炮制方法,阐明饮片炮制原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均有现实意义。

为此,中药炮制研究工作者先后对60余种常用中药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了文献研究,为进一步的炮制工艺研究和饮片质量标准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1.3创建并不断完善中药教学体系,培养不同层次的中药专业人才50年代后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都、河南、北京、南京4家中医学院相继创办了中药专业。

70年代初期,又有近20家中医学院开办了中药专业教育。

与此同时,全国还办起一批中级中药教育基地。

80年代以来,各地中医药院校在中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中药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编订出版了全国统编教材,制订了教学大纲。

50年来,全国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个层次中药技术人才,彻底改变了旧社会那种以师带徒为唯一培养接班人的传统教育模式,为中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4建立中药饮片厂,发展中药饮片生产建国初期,中药饮片生产完全是/前店后场0,药店后面设一简陋的加工炮制室。

以适应该药店调剂配方需要而进行一些净制、切制和蒸、炒、炙、煅等炮制工作。

50年代后期开始,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在当地的药材公司或/批发部0下设置了中药饮片加工部或加工厂,按照炮制规范要求,集中加工本地区所需要的中药饮片。

/七五0期间,国家又重点资助了44个中药饮片厂。

截止1997年,全国发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共有576家。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陆续制定颁布了5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合格证验收准则6、5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作价办法6、5中药饮片工业企业浸润工艺通则6、5中药饮片包装管理办法6和5关于加强毒性中药材的饮片定点生产管理的意见6等相关的中药饮片生产管理法规,对提高中药饮片生产管理水平,改善中药饮片质量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1.5开展中药炮制科学研究,提高中药炮制技术的科学水平中药炮制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许多炮制经验,只知道炮制后可以降低毒性,或者炮制后可以增强疗效。

但对减毒或增效的物质基础及机理却长期处于无知状态。

各种中药的加工炮制方法文献中记载较多,目前各地的经验也不尽相同。

究竟那种方法为佳?炮制原理如何?饮片质量如何评价等等,均需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才能作出客观结论。

60年代初开始,国内外逐渐开始对延胡索、何首乌、川乌、苦杏仁等个别中药的炮制原理问题进行研究,此后对大黄、黄芩及巴豆等中药炮制方法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直到70年代后期,研究进展均很缓慢。

从80年代开始,尤其是/七五0和/八五0期间,国家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仍将5常用中药饮片研究6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从经费上给予资助,组织队伍开展中药炮制研究。

10年中有计划地系统研究了芫花、马钱子、白附子、肉豆蔻、栀子、棕榈炭、朱砂、雄黄等4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炮制历史沿革,工艺方法筛选优化,炮制原理和饮片质量标准等,取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作为重点项目,资助了一批中药炮制科研课题,研制成功了程控式自动炒药机和浸润软化设备等,逐步阐明了一部分中药的炮制原理,筛选出了较佳的炮制方法及其具体的工艺技术参数,并提出了部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

提高了中药炮制学科的科学水平,推动了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加快了中药炮制规范化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的步伐,逐步缩短了中药炮制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距离。

2中药炮制学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2.1科研经费资助力度减弱,将使中药炮制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已经缩短的距离重新拉大。

/九五0期间,由于多方面原因,/常用中药饮片研究0未列入国家攻关计划,中药炮制学科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科研经费来源。

与此同时,有关方面对中药炮制科学研究的资助亦有所紧缩,课题减少,经费不足,使/七五0、/八五0已经缩短的中药炮制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大,加重了中药炮制科学研究的滞后程度。

另外, /七五0、/八五0期间,由于炮制课题经费不足,攻关课题的侧重点一般都放在炮制工艺方法的筛选优化方面。

对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制订,多因所做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不仅影响炮制工艺的推广应用,亦难以为国家药典和炮制规范的修订提供足够的科研数据。

2.2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规模小,管理落后,效益不佳,发展困难。

目前全国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虽然不少,但是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工厂规模小,职工队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才,生产设备比较落后,许多炮制操作仍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操作状态,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和保证饮片质量的有力措施,难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中药饮片,供应临床。

真正上规模,设备较好,管理严格,有一定效益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为数不多。

若以药品生产的GM P标准要求衡量,整个中药饮片生产行业,均相去甚远。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当前许多地方存在着家庭加工经营中药饮片,中药材原料无质量保证,加工炮制方法不规范,卫生条件极差,甚至掺假造伪。

将低劣的中药饮片推入医院药房,直接影响中药饮片的信誉和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

2.3中药炮制技术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使本来就存在的/后继乏人0问题更加突出。

中药炮制技术队伍在经历了70年代中期以前的/乏人0困扰之后,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中药炮制科研人员有所增加。

学历较高,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年轻人才不断补充进来,中药炮制技术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人们对中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的认识有待在实践中调整提高,中药炮制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经济效益,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以及和临床的关系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其社会效益亦未受到重视,加上科研困难,经费不足,增加了工作难度,其它学科开发应用的经济效益对中药炮制人才产生的诱惑等原因,造成本来就很薄弱的技术队伍,由于出国、跳槽和原地改行,出现了在新时期的又一次后继乏人局面。

3对21世纪前期中药炮制学科的展望3.1人们对中药炮制意义的认识将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提高。

中药炮制是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和形成的,和中医临床疗效有直接关系。

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医在用药方面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中药在加工生产方面与西药和其它天然药物的重要区别之一,成为中药的一大特色。

许多有毒中药历史上曾作为/天然药物0被西方发达国家使用,并收入他们的药典,但因难以解决的毒性问题终被淘汰。

而在我国却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至今仍列为常用药物被收入药典。

一些化学药物经常遇到的/耐受性0问题,中药亦很少发生。

5神农本草经6载药365种,距今已有2000余年,绝大部分药物仍在应用,并被国家药典收载,这是任何化学药物或天然药物都做不到的。

究其原因,除了中药的复方为主,发挥综合作用以外,与中药的炮制增效、炮制减毒及炮制转变药性等亦是分不开的。

中药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中药现代化应是具有中药特色的现代化。

失去中药特色的现代化的/中药0,无异于西药或/天然药物0。

而对于西药和天然药物来说,我们中华民族又有什么优势可谈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药炮制的科学价值将在21世纪整个中医药大发展的实践中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中药炮制学术将取得重大突破。

3.2加强科学研究是实现中药饮片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