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下的14-17世纪陆上丝绸之路道路复原研究
南丝路曲靖通滇池大道变迁研究

南丝路曲靖通滇池大道变迁研究
王瑰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5)3
【摘要】历史时期今曲靖通往滇池地区的道路,是内地进入滇中腹地的重要官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通缅方向的重要路段。
这段路程其实有两条:一是先向西,再西南行到达滇池北部平原的马龙—嵩明道;一是先向南,再西进到达滇池东部平原的陆良—宜良道。
前者被学界普遍视为整个古代史时期的曲靖通滇池大道。
实际上,自汉晋以来,这两条道就应存在,但地位并不相同。
南诏兴起以前,陆良—宜良道应是第一大道,南诏兴起后,马龙—嵩明道的地位才逐渐上升。
至元朝,马龙—嵩明道一度成为元廷规划的驿路,地位进一步加强,但直到明洪武二十八年,马龙—嵩明道才真正成为建制完备、通勤能力足够的官方大道,并正式取代陆良—宜良道成为曲靖滇池间的第一大道。
这既有地方志文献的直接证明,也有一线调查所得地名志资料的印证。
【总页数】17页(P37-53)
【作者】王瑰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
【相关文献】
1.天南铜都大道通
2.南方丝路盐茶马古道重要驿站的历史印记——南丝路上的千年古县盐源拾遗
3.成都市温江区花都大道与南熏大道交叉口改造方案研究
4.振兴“南丝路” 走向东南亚——第二届“南丝路”研讨会纪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佚名【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2页(P86-87)【正文语种】中文本项目直接服务于中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线路遗产,在遗产理论与规划技术方面的挑战均超越了国境、民族和学科限定,可谓史无前例。
本项目在大量规划经验累积和遗产学术探讨的基础上,引入国际视野、经由集成创新,对超大型文化线路的遗产理论和系列集合遗产规划技术做出创新,构建了该跨国文化线路遗产的整套理论体系与规划技术,并对中国境内分布于陕西、河南、甘肃、新疆4省的22处丝绸之路遗产点实施整体保护、属地管理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第一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遗产,被联合国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The project directly serves China's first transnational joint application of a cultural route for the list of world heritage, also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in China.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 team has met in heritage theory and planning technology are beyond the limit of border, nation and discipline.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planning experience and heritage academic research, this project introduces an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integrates various innovations to update the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ory of large-scale cultural routes and planning technologies of Series Collection Heritage. It also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lanning technologies of the transnational cultural route heritage, providing an effective technical support for implementing the overall conservation and territorial management of 22 sites in Shaanxi, Henan, Gansu, Xinjiang,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became the first Silk Road heritage nominat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n 2014, praised by the UNESCO as "a milestone".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设计团队/Design Team: 陈同滨,傅晶,刘剑,蔡超,李琛,王力军,徐新云,苏春雨,李敏,韩真元,王敏,周伟,吴东,于文洪,尹航,钟彦华等/CHEN Tongbin, FU Jing, LIU Jian, CAI Chao, LI Chen, WANG Lijun, XU Xinyun, SU Chunyu, LI Min, HAN Zhenyuan, WANG Min, ZHOU Wei, WU Dong, YU Wenhong, YIN Hang, ZHONG Yanhua, et al.项目规模/Size: 文化线路跨度约为5000km,路网长度合计8700km/Cultural route span is about 5000km, the length of the routes network is 8700km 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时间/Added to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list: 2014。
国家社科课题9—14世纪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在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这一领域中,国家社科课题9—14世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分析中亚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变,以及对全球历史的影响。
1. 介绍我国的江南大学与我国嵌入研究协会(CIRP)合作在负责承担国家社科课题9—14世纪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该课题致力于对9—14世纪中亚地区的历史地理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这一时期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中亚地区对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
2. 中亚历史地理的演变在这一部分,将深入分析9—14世纪中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演变,包括政治权力的变迁、经济活动的变化、文化传播的路径等方面。
关键词:中亚、历史地理、政治权力、经济活动、文化传播。
3. 中亚对全球历史的影响中亚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历史地理变迁对全球历史具有深远影响。
本部分将探讨中亚地区在9—14世纪对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包括对文化、宗教、商贸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商贸往来。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从业者,我对9—14世纪中亚历史地理研究充满了兴趣和热情。
这一时期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当地地区,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期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5. 总结与回顾国家社科课题9—14世纪中亚历史地理研究对于理解中亚地区的历史演变以及对全球历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通过对国家社科课题9—14世纪中亚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全面评估和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希望本文能够满足您对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的需求,期待您的反馈和指导。
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地理位置使得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一、本文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关于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GIS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中的应用价值,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GIS在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文化景观研究、历史地理格局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还探讨了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挑战与前景,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通过综述国外研究进展,本文旨在展示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希望引起国内学者对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关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二、GIS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
GIS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为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和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利用GIS技术,历史地理学者可以构建包含历史地名、政区界线、人口分布等信息的空间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不仅为历史地理事件的空间定位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也为后续的空间分析提供了可能。
GIS在历史政区变迁研究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直观地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政区的变化过程,分析政区变迁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关。
GIS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历史事件进行空间定位,并分析事件发生的空间模式、扩散路径等,从而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地理因素。
利用GIS,历史地理学者可以追踪人口分布、城市扩张、交通网络等人文地理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这些现象的空间格局,还可以为当前的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提供历史借鉴。
明清丝绸之路哈密—吐鲁番段“沙尔湖路”研究

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1期明清丝绸之路哈密一吐鲁番段“沙尔湖路”研究宋立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摘要】明清丝绸之路哈密一吐鲁番段存在一条自哈密西南沙尔湖转西北至鄯善进而抵达吐鲁番的“沙尔湖路”,它与“黑风川道”“小南路”等传统路线均不同。
利用《蒙古山水地图》等文献,可对沙尔湖路具体行经进行考证复原。
该路沿线地形平坦,有泉水与植被,在明廷与吐鲁番、清廷与准噶尔在哈密的政治和军事对峙阶段曾广泛使用,后因泉湖干涸、气候炎热而中断。
【关键词】《蒙古山水地图》《使准噶尔行程记》沙尔湖哈剌帖癿【图书分类号】K9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822(2021)01-0092-13一、引言哈密与吐鲁番之间的通道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路段。
该路段又分多条路线,学界关注较多的有两条:第一条自哈密瞭墩向西,经十三间房后转西南至鄯善,即汉唐磧路①,唐代又称“赤亭道”②,明代称“黑风川道”③,清代时是哈密与吐鲁番之间的主干道④;第二条位于第一条以北,自哈密向西北沿天山南麓而行,经七角井转西南至鄯善,可视为哈密至吐鲁[收稿日期]2020-06-10[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课题“清代蒙古地区交通地理研究”(2019ZJX004)[作者简介]宋立州,男,1987年生,山东淄博人,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交通、河流与环境变迁研究。
①巫新华:《唐代西州沟通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路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4期。
②钟兴麒:《赤亭怀古》,《新疆地方志》1996年第3期。
③〔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34页。
④潘志平:《清代新疆的交通和邮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明清丝绸之路哈密一吐鲁番段“沙尔湖路”研究93番的一条辅路,即唐代新开道①,清代称小南路②,道光年间一度禁止通行并毁坏店铺等道路设施③,光绪收复新疆以后刘锦棠重新开通并设为驿路④。
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尝试3a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运用GIS 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尝试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1u王一帆 孔云峰 马海涛中澳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 河南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E-mail:***************.cn摘要空间综合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GIS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工具本文尝试将GIS应用于历史城市研究并以北宋东京为例讨论了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可行性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地图学方法GI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东京城GIS的初步实现表明以现有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资料为基础在GIS环境中重现古代城市空间可以整合历史学研究成果不仅实现历史研究成果的共享而且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关键字GIS 东京城 城市空间结构Abstract: Spatially integrated research methodolog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in social science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new tool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GIS to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city.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research records of Kaifeng, a GIS for historical Dongjing City, 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iming to represent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discussed. Mapping and GIS issues in system design,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are explored. The preliminary implementation of Dongjing GIS show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represent the urban space of ancient cities in GIS using existing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research records, and it is practical to organize most historical data spatially in WebGIS for sharing. The authors also expect to develop a new spatially integrated methodology for historical research.Keywords: GIS, Dongjing cit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1. 引言历史学研究注重时间概念但部分历史学家也同时注重地理空间这一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家也是半个地理学家[ 1 ]多数历史资料具有明显的位置区域分布等空间特征将这些资料展现在基于地图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中能够帮助历史学者理解解释历史问题u资金资助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基金2004-2009年度国家科技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2004DKA20180-02-08)资助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影响和丰富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 2 ]也向历史学渗透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历史学界的基础工作其中GIS不仅能够帮助收集整理管理展现和共享大量历史文献数据而且通过地图可视化和空间分析为历史学研究提供方法与技术工具尝试将GIS引入历史学领域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十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尝试将GIS引入历史学重现历史空间探讨有关的方法技术和应用本文尝试将GIS应用于历史城市研究并以北宋东京为例讨论了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可行性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地图学方法GIS 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目的是探讨将GIS 引入历史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为历史学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技术工具2. 文献回顾自从1994年英国学者建立具有开创意义的大英历史GIS Great Britain Historical GIS简称gbhgis来研究和展现过去200年间英国行政边界变迁和统计资料以来将GIS 引入历史学研究的案例不断出现悉尼大学研制了第一个专门的历史GIS软件TimeMap它基于时间要素管理数据和绘制地图并能够通过网络共享研究成果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National Historical GIS研究项目计划综合从1790年到2000年中所有能够获得的统计数据台湾中研院也早就着手进行历史文献整理与数字化工作制作了中华文明时空之基础框架和台湾历史文化地图香港中文大学最近也将GIS应用于晚明松江地区棉花产业的研究[ 3 ]等等纽约城市大学Andrew A. Beveridge教授利用GIS以1900-200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和统计区域边界图为基础向学生和其他研究者提供一组基于web的‘数据地图’工具展示和研究纽约城市在上个世纪发生的巨大变化[ 4 ]这些工具尤其适合于区域人种分布种族祖先家族地位住房和收入情况等研究使用者运用这些手段可以研究自己身边的人群从整个城市尺度比较他们特点Loren Siebert进行了基于GIS的东京空间历史研究它涉及城市区域结构形态日本空间历史和GIS遥感三个领域展现了过去130年间日本首都区域内空间形态及其变化[ 5 ]项目目的1使用GIS开发一个交互多主题综合性覆盖东京都市圈的历史空间数据库2积累具体的在GIS环境中记录制图和分析区域空间历史的经验方法数据主要来源于过去的历史地图人口统计数据行政区历史铁路公司历史等其他时空数据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制作一个多专题的GIS数据库包括水体行政区划人口铁路线景观历史拓扑地图历史土地利用图人口普查行政区变化时间表铁路变化时间表等由Christian Henriot与Wen-hsim Yeh两位教授主持的‘虚拟上海’是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 6 ]它是一个有关从19世纪中期到现在上海历史研究与资源的平台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文字记录照片和基于GIS的地图去书写一个城市的历史平台将提供多种多层次走进城市历史跟随发展历程的方式丰富的原始记录与可视化文档强大的制图分析工具鉴于GIS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M .F. GoodChild L. Anselin等一批美国学者明确提出了空间综合社会科学研究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简称 SISS[ 7 ] SISS研究方法认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要素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一条通向问题解决的捷径人文学科通过对于空间要素的研究能够帮助相关问题的解决开拓研究思路同时数量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提供了空间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为进行SISS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信息技术和GIS的发展空间数据的大量积累使得SISS方法的应用真正成为现实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文献丰富相关考古发现和专题研究成果积累相当丰富但这些研究成果还限于文字描述和少量示意地图的方式进行表达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影响了成果的利用共享以及同国外同行的交流[ 8 ]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逐渐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早在1992年李孝聪应用彩红外航空照片研究了沿江城市的文化景观演化与河道变迁的关系并提出借助地图的辨别考古资料的运用城市建筑景观的鉴赏从比较的角度解构中外城市的起源和演化通过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分析诠释中外城市在形态与结构方面折射的社会共性和文化异质[ 9 ]王均指出我国历史城市多数都可以找到相当准确的空间遗存和图形记录通过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许多古代城市内部的地物都可以确定下来准确位置能够做到古今地物的准确匹配这使得利用现有GIS软件和数据成为可能设想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形成一个展现古代城市面貌的地图实物照片文献数据的集成发布系统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权威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 10 ]陈刚提出应用GIS空间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对现有建康城研究成果包括地图照片历史文献考古资料进行整合再现六朝时古都建康城市风貌的设想[ 11 ]综上虽然有学者从技术角度认为GIS在历史城市研究中存在不足[ 8 ][ 12 ]但在GIS中准确地恢复历史城市的空间结构再现历史城市的地理环境整合分析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将能够促进历史研究国内外在研究角度研究时段研究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学者多从历史地理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历史GIS问题而国外研究角度比较多元化国外历史城市GIS研究时间段大部分都集中最近的几十或上百年内而国内研究的年代则较为久远近代测绘与地图制图技术在欧美国家普及较好留下了不少高质量的地图我国的地图资料相对较少但历史文献资料非常丰富3. 东京城GIS3.1. 建立东京城GIS的设想谭其骧认为“历史是记载人类社会过去的活动的而人类社会的活动无一不在大地上所以尤其密切的是地理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学好比是舞台”时间和空间是对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描述的两个基本尺度历史学多将时间作为材料收集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主线而地理学则强调空间要素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GIS的兴起和地理信息的积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空间要素通过几个主要社会科学论文索引进行检索调查发现在1999-2001年间使用空间分析的学术论文共8900篇占总数的比例从1990年的1.3%上升到2001年的3.7%[ 13 ]历史学是使用空间分析技术较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地图是城市历史和考古学者描述和表达其研究对象和成果的常用手段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地图形式对于现有城市历史研究成果进行空间和宏观上的表达能够探索城市的选址起源结构和演化的历史通过相关城市历史理论分析诠释城市形态与结构方面折射的社会和文化特征GIS是最强大最有效的管理地球表面数据的工具提供数据的采集管理制图和分析功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资源管理区域规划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科学研究中无论现代还是古代地理环境都是由气候地貌等自然要素和行政区人口等人文要素组成因此GIS在管理现代地球表面数据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应用到历史研究包括城市历史研究中[ 10 ]有学者认为假定在技术问题解决的情况下GIS是科技整合的方法所创造的是视觉化的学术世界[ 14 ]GIS为城市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它能够将有关历史城市研究成果考古发现等专业知识与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再现历史城市的原貌通过以地理位置为主键的方式组织数据能够有效的将相关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城市古建筑景观等资料按照地理位置组织起来为历史城市研究提供新方法GIS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共享功能Longley等编写的GIS圣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技术管理与应用2005年将网络作为 GIS的一个组成部分WebGIS是一种网络GIS的实现方式已成为重要的地理信息共享的方式它在客户端使用普通的Web浏览器通过向地图和数据库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端根据请求返回用户所需的地图和数据WebGIS易于使用降低了GIS的使用门槛实现了用户数据空间上的分离适于作为城市历史GIS处理成果共享用户成果回馈发布的平台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一个巨大变革时期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成就在中国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均占有重要地位给后世以很大影响在这个社会变革前进的过程中都城开封可以说是一个舞台中心[ 15 ]是公元100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大城市也是开封城市发展的顶峰其城市设计与布局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影响着的开封城市结构但历史上黄河泛滥将东京城深埋于现在开封城的脚下有关当时城市空间结构的记录分散在各个历史文献书画考古发现当中只有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才能够还原出当时的城市历史原貌由于地下水位较浅东京城文物一直深埋在地下至今设想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北宋东京城文物遗址会被考古发掘出来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数据管理方式满足考古成果分析共享的需要另外许多文学作品戏曲史料文献都与北宋东京城相关[ 16 ]这些资料出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以语义关键字为线索进行的组织缺乏对于不同种类资料进行时空整合以及整合后进行表达分析的能力[ 17 ]本文设想在GIS环境中准确复原北宋东京城市结构以可视化方式表达出分散在史料书画以及考古资料中东京城市结构情况通过空间位置线索将于东京城有关的众多考古发现史料研究文献以文字记录照片多媒体资料的形式进行整合提供一种从空间角度以城市为尺度进行分析比较的方法和框架3.2. 技术可行性分析虽然我国近代留下的地图资料较少但是却拥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延续几千年的历史古籍资料和众多的文化遗址就开封而言它至今保存有明清的城墙宋代的铁塔繁塔经考古发现不仅古今道路间存在重叠关系[ 18 ]整个古今城市之间也形成了“城摞城”的现象[ 19 ][ 20 ]许多现在的景点如龙亭相国寺等大致都是位于在北宋东京城古代地物位置上开封古今地名之间存在继承关系如御街曹门等不少地名本身可以表达出当时的空间关系如胭脂河街因经过此地的北宋汴河颜色呈胭脂色而得名沿用至今土城土街名称都是东京外城废弃后形成的另外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使得许多河流城墙城门的位置都可以确定下来上述考古资料为复原东京城市结构提供了可能古代地物和建筑位置可以作为确定古代城市其它地物和景观的位置参照而城摞城现象古今道路地名之间的关系地名本身对于东京城市空间关系的描述都可以作为由已知推测未知古代地物位置的依据另外现代学者对于北宋东京关注和研究较多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著作如李长傅先生的开封历史地理[ 21 ]周宝珠在宋代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重新写作了宋代东京研究一书[ 15 ]丘岗等将开封考古发现编成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 19 ]刘春迎将考古发现与史料研究相结合出版了北宋东京城研究[ 22 ]刘顺安出版了研究开封城墙沿革变迁的开封城墙[ 23 ]另外还有程遂营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等等这些专著对于北宋东京自然环境人文要素社会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且不少都附有东京城市结构图示为东京城GIS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基础东京城GIS尝试在GIS环境中准确复原城市结构将现有东京城研究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使更多的人能够方便了解参与到北宋东京研究中设想通过更多对于北宋东京研究的关注和参与在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更加丰富的将来可以将本系统作为一个成果发布的平台以空间位置为线索组织数据进行相关研究成果检索查询和制图分析形成一个持续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回馈机制4. 系统设计与初步实现4.1. 系统总体设计东京城GIS的基础是建立东京城市结构框架虽然有关东京城市结构研究的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但是需要将文献中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示意图转化为具有经纬度坐标系的GIS数据其方法为首先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中文字与图示给出的古今地物间相对位置关系如北宋内城城墙与现存明代城墙关系在大比例尺地图上绘出各种北宋东京城的古代地物其次东京城是一个由城墙城门水门河流城市主干道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对于那些文献中未提到或没有完全确定准确位置的地物可以在已复原地物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合理推测“先点后线先已知后未知”是整个复原过程中的原则按照最初的设想东京城GIS将会成为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数据分中心的一部分为了与数据中心兼容系统采用了ArcGIS系列软件即首先使用Arcmap复原东京城市空间结构然后采用ArcIMS建立资料整合分析的平台由于本文只是对于北宋东京城市结构的复原所以只是从考古发现历史文献研究成果中选取能够展示城市轮廓的部分地物进行恢复如北宋时期城墙城门水门河流主要道路桥梁塔寺等每种地物都单独作为一个图层进行处理所有这些图层叠加后能够达到大致勾画北宋东京城面貌的目的为相关研究资料的整合分析提供空间框架虽然存在较多有关东京城市轮廓的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成果但北宋东京城年代较为久远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复原地物位置不能确定的情况为了城市结构的整体展现我们对于未知地物的位置进行了合理的推测系统在每个图层的属性字段中都添加了表示推测根据的字段如表1让使用者了解整个推理的过程及依据资料以更好的运用本系统进行东京城的相关研究这也是使用GIS复原古代城市独特优点之一表1 城门图层部分属性表FID shape name type source0 Point 戴楼门 外城门 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科学出版社3 Point 陈州门 外城门 根据周宝珠在宋代东京研究一书中插图和图中已经绘出的物估的地物估计画出13 Point 丽景门 内城门 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科学出版社按现有明清城墙宋门位置标出4.2. 系统初步实现系统实现分为两大步骤东京城空间结构复原和建立东京城研究数据整合与共享平台第一步是在现有地图的基础上利用考古资料研究文献和历史研究成果依次确定东京城的城墙道路景点和主要建筑绘制成地图再现当时的城市空间方便历史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空间整合第二步是利用网络 GIS发布有关资料为研究人员提供使用该系统的接口东京城空间结构复原步骤如下第一使用ArcMap GIS整理现在的开封城区大比例尺地图数据作为东京城复原的基础底图和空间参照第二根据需要使用大幅面绘图机绘制各种图件按照文献研究成果在纸质地图上尝试绘制东京城的地物第三将绘制好的地图数字化可以采用跟踪数字化扫描数字化或者直接在ArcMap软件中直接编辑地图反复进行上述工作形成了多个ESRI SHAPE格式图层包括城墙城门水门河流主要道路桥梁标志建筑等初步再现东京城的地理环境见图1各个图层中设计若干属性字段补充必要的信息初步形成东京城的空间框架为了保证古城形状和位置复原的准确性采用了‘先点后线’的原则即根据东京城考古发现文献研究中尽可能多的先绘出已精确确定的位置点然后将这些点连接成线构成地物城墙河流街道等都是采取这种方法进行复原的也有不少地物不能直接从文献中获得其准确位置需要进行合理的位置推测有了古城的空间结构还需要建立东京城GIS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研究成果交流和数据共享的平台ArcIMS是集创建及维护地理数据Web站点于一身的软件它通过一个简单易用的框架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地图数据发布修订和浏览功能系统开发过程如下(1)使用ArcIMS Author工具添加制作好的Shape格式数据完成地图配置包括颜色符号(2)使用ArcIMS Administrator工具创建地图服务(3)使用ArcIMS Designer创建ArcIMS 站点(见图2)图1 北宋东京城市结构图2 东京城GIS站点对于东京城研究资料的整合主要是通过超链接的方式由于ArcIMS中HTML模板生成的默认站点不具备超链接功能需要对其功能和界面进行进一步的定制因此站点定制过程分两步第一进行数据准备建立地理实体与资料文件的对照关系即在ArcMap中查看各个图层中的名称字段将需要发布的资料文件对应命名放入HTML站点目录下第二通过修改ArcIMSParam.js文件实现在ArcIMS HTML Viewer中通过位置链接相关研究资料的功能具体细节参看ArcGIS World网站相关资料[ 24 ]4.3. 不确定位置地物处理方法北宋东京城所处时代久远大多数地物现都已不复存在或深埋于地下虽然有相当数量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对这些地物的位置进行研究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位置形状有争议或不确定的情况如何获得这些未知地物的位置信息又尽量保证复原的结果与当时的情景相一致是整个东京城GIS设计实现中最关键的一步经过对于文献的梳理和问题的研究将东京城古代地物分三种情况来处理1对考古和文献中确定位置的地物精确绘出并添加属性信息2对存在争议的古代地物不去对各种学说进行细致判别而是以单独图层将其分别绘出如对皇城内是否存在宫城及皇城面积的大小学术界有争议系统将几种主流的说法用不同图层分别绘出其好处在于使用者通过系统能够明晰当前争论的焦点便于产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对于考古发现还没有涉及到的古代地物为了展现完整的北宋东京城也尽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已确定古代地物大致推测其位置所在这类地物包括部分河流桥梁水门城门道路等例如金水河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五王宫桥白虎桥位置结合宋代东京研究一书中插图绘出河上的横桥根据东京梦华录判断其位于在白虎五王宫二桥中间而研究文献表明戴楼门太师府桥之间应有一道路河与路的交点为桥因而判定出横桥的位置卫州门是东京外城北墙最西边的一座城门被深埋于地下十几米地下水位很高至今不能被考古部门证实准确位置本文判断戴楼门与卫州门之间应有一条主要道路戴楼门与太师府桥之间的道路与北墙的交点便被定为卫州门的位置其他地物画法类似在图层属性中设计专门字段记录资料来源位置确定方法绘制依据5. 结论本文尝试将GIS应用于历史城市研究并以北宋东京为例讨论了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可行性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地图学方法GI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东京城GIS的系统设计和初步实现表明将GIS应用于历史城市研究的思路是可行的以现有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资料为基础能够在GIS环境中重现古代城市空间在网络GIS环境中可以整合历史学研究成果不仅实现历史研究成果的共享而且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当然本研究还只是一个尝试收集的地图资料和文献尚少所展现的古城还只是一个框架需要进一步细化所开发的系统在功能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真正满足历史学家的实际需要参考文献[ 1 ] Knowles A K (ed.). Past Time, Past Place: GIS for History[C]. Redland: ESRI Press, 2002.[ 2 ] 孔云峰. 空间整合社会科学研究初步探讨[J]. 中国软科学2006358-63.[ 3 ] 苏基朗,林珲等.晚明松江地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EB]..hk/songjiang, 2005.5.[ 4 ] Beveridge A, Lacevic A, Weber S, etal. Social Explore[EB]./pub/home/home.aspx.[ 5 ] Loren Siebert. GIS-Based Visualization of Tokyo s Urban History[J]. Social Science History, 2000, 24(3): 538-574.[ 6 ] Henriot C, Yeh w. The Virtual Shanghai Project[EB]./events/2006.02.28.html.[ 7 ] Goodchild M F, Anselin L, Appelbaum R P & Herr-Harthorn B. Toward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00,23(2):139–159.[ 8 ] 王均. 历史地理信息化若干问题的讨论[J]. 地理科学进展20016131-135.[ 9 ] 李孝聪. 比较城市史地图城市形态与文化[EB], .[ 10 ] 王均. 陕西省资源环境本底数据库建设与GIS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设想[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3133-137.[ 11 ] 陈刚. 超媒体地理信息技术在六朝健康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刍议[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341-45.[ 12 ] 王均. 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建设与GIS应用探索[J]. 测绘科学2001344-45.[ 13 ] CSISS. Spatial Social Science for Research, Teaching, Application, and Policy[EB]./aboutus/reports.htm, 2005.5.[ 14 ] 石计生.地理资讯系统在社会学能走多远[EB]. http://gis.cstone.idv.tw/index.php.[ 15 ] 周宝珠. 北宋东京研究[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6 ] 毛小雨. 三位大都作家的开封情结[J]. 戏曲艺术2002(2):27-32.[ 17 ] 台湾中央研究院. 中华历史地理资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EB]..tw.[ 18 ] 开封市文物工作队. 开封市城墙西门北侧古马道勘测与试掘[J].中原文物2005524-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下的14-17世纪陆上丝绸之路道路复原研究本文以14-17世纪明代陕西行都司、新疆及中亚、西亚等地为主要研究区域,此区为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民族交错分布,战争频发,本文希冀能通过对这一时期此区域内部交通道路状况的梳理、道路性质的甄别完成道路网的构建。
本文整体上分为五章,第一、二、三、四章分别探讨了西北地区、新疆地区、中亚河中地区、喀布尔地区、西亚伊朗、伊拉克地区的交通道路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相关问题,第五章为全文结论。
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概述了明朝建国以后,在前代基础之上对西北地区驿路系统的恢复和重置,探讨了各条主干道的具体用途及存续问题,在现有研究成
果的基础之上,对部分漏驿、错驿的设置时间和具体位置进行补充。
第二章基于对14-17世纪新疆地区交通道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嘉峪关至吐鲁番段的道路性质及通塞变化情况,增加了对长期以来学术界较少关注的天山北道的探讨。
总体而言,嘉峪关至吐鲁番的道路作为官方明文所规定的西域各国朝贡往来的道路,在14-17世纪里经历了由闭塞——通达——混乱——关闭的过程;陈诚出使西域和别失八里国的西迁都从侧面证明了传统上的天山北道在这一时
期仍然得以沿用,众多的考古发掘材料有助于勾勒和复原北路走向。
第三章概述了 14世纪帖木儿建国时期对中亚道路的重新开拓过程。
对比研究了中西间在驿站制度的设置和具体管理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在交代清楚整个时代背景的前提之下,继而分三小节,完善对河中和喀布尔
地区交通道路的复原。
第四章从伊朗、伊拉克地区的自然环境、古城演变及旅行家日记三方面入手分析了西亚地区道路网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经过梳理研究可以明显看出,相较于9-13世纪的的中亚地区丰富的史地资料记载情况来看,14-17世纪此地区的城市由于战乱普遍衰落,传统的道路交通网络虽仍然存在和沿用,但通达性和安全性大大下降。
以上四章,于各章内的最后一节中均有对此章所论述到的道路复原方法的介绍。
第五章对比总结了 14-17世纪丝路交通路线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概括性的总结了在结合GIS技术复原古代道路时的经验及感悟,古代丝绸之路并不是遵循严格意义的以官方为主导的有固定起始点的不间断的一条或多条商品贸易路线,反而更多的时候,它是一张官方、民间双活跃囊括了政治交往、经济交流等多种目的的各片断性、地区性的交通道路相连接、相交错的道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