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教案
万有引力与重力教案

万有引力与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知道万有引力是宇宙中一切物体相互吸引的力。
2.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了解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3.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4. 让学生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了解重力加速度与地球纬度和高度的关系。
5.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2. 万有引力定律3. 重力的概念4. 重力加速度5. 地球表面的重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重力的概念及重力加速度。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万有引力与重力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万有引力作用过程,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万有引力与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宇宙中物体相互吸引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万有引力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表面的重力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4. 知识拓展: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探讨重力加速度与地球纬度和高度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万有引力与重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万有引力和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球自转、卫星轨道等。
2.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两个铁球之间的引力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有引力的存在。
3.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万有引力与重力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七、学习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与重力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万有引力与重力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探究物体间引力作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力,称为万有引力,它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²,其中F表示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探讨万有引力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万有引力常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实验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引力作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目的掌握情况。
万有引力的成就教案

万有引力的成就教案教案标题:万有引力的成就教学目标:1. 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计算万有引力的公式;3. 理解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原理;2. 计算万有引力的公式;3. 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原理;2. 运用公式计算万有引力;3. 探究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白板、投影仪;2. 实验材料:小球、线、吊钩、弹簧秤、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万有引力的概念:请学生回顾地球上物体下落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物体会下落。
2.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解释万有引力的概念,指出万有引力是一种相互作用力,它使物体相互吸引。
步骤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万有引力的原理: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实例,解释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之间的质量吸引而产生的。
2. 引出计算万有引力的公式:介绍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即F = G * (m1 * m2) /r^2,其中F为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为物体的质量,r为物体之间的距离。
步骤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实验设计:将一个小球用线吊起,通过测量小球受到的拉力和距离,计算出小球受到的引力。
2. 实施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 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引力的大小,并进行结果分析。
步骤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探究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万有引力对于行星运动、卫星轨道等的影响。
2. 讲解宇宙中的一些重要发现:介绍地球绕太阳运动、月球绕地球运动等。
步骤五: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原理;2. 强调计算万有引力的公式;3. 引导学生思考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2. 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万有引力实现人类的航天梦想。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活动(一) 引入新课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
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推导得将V=2πr/T代入上式得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得到: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导语】⾼⼆时孤⾝奋⽃的阶段,是⼀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个耐⼒、意志、⾃控⼒⽐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个厚实庄重的阶段。
由此可见,⾼⼆是⾼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年。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忧考⾼⼆频道整理了《⾼⼆物理必修⼆《万有引⼒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了解万有引⼒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且遵守相同的规律 能⼒⽬标: 1、培养学⽣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盾,简化问题,建⽴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
2、训练学⽣透过现象(⾏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的作⽤)的判断、推理能⼒ 德育⽬标: 1、通过⽜顿在前⼈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教育。
2、培养学⽣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检验的推倒过程 教学难点: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 教学过程 (⼀)引⼊: 太阳对⾏星的引⼒是⾏星做圆周运动的向⼼⼒,,这个⼒使⾏星不能飞离太阳;地⾯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造成的呢? 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就应该越⼩,可是地⾯上的物体距地⾯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似乎没有明显减⼩。
如果物体延伸到⽉球那⾥,物体也会像⽉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球的引⼒,地球对地⾯上的物体的引⼒,太阳对⾏星的引⼒,是同⼀种⼒。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新课教学: ⼀.⽜顿发现万有引⼒定律的过程 (引导学⽣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定律的思路) 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 (1)⽜顿对引⼒的思考 ⽜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这只是⼀种传说。
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确实作过深⼊的思考。
⽜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如下的假想:太阳、⾏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随距离的增⼤⽽减⼩,地球和其他⾏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维持。
2025高考物理备考复习教案 第五章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确的是(
BCD )
A. 质量为m的物体在地球北极受到的重力大小为mg
B. 质量为m的物体在地球赤道上受到的万有引力大小为mg0
C.
(0 −) 2
地球的半径为
4π2
D.
3π0
地球的密度为 2
(0 −)
返回目录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解析] 因地球表面两极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0,则质量为m的物体在地球北极受
4π2
3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 2 =m 2 r,则 2 =k= 2 ,式中的k只与中心天
4π
体的质量有关,由于M太阳>M土星>M地球,因此k1>k2>k3,故B正确.
返回目录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考点2 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1. 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1)表达式:F=[5]
引力常量G.
(2)卡文迪什测量引力常量的基础原理式为G=
2
′
.
[解析] 根据题图中所示,m、m'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距离为r,由万有引力定
′
2
律有F= 2 ,解得G=
.
′
返回目录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命题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
4. [2023山东]牛顿认为物体落地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这种吸引力可能与天体
2π
[9]
(2)
m( )2r
ma =[7]
2
m
=[8]
mω2r =
.
2
=
=⇒[10]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和单位。
3.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4.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重力的计算。
5. 万有引力定律在日月星辰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和应用。
2.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3.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采用实验法观察和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日月星辰运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有关引力定律的知识。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日月星辰运动中的应用。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检查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天体探测等。
2. 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学中的重要性,如黑洞、星系演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万有引力定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如嫦娥探月、火星探测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章节,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器材:准备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测量所需的实验器材。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深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应用。
3. 实际问题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运用。
2. 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万有引力定律应用。
3. 实际问题案例的分析与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应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难题。
3. 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教材等教学资料。
2. 演示实验器材,如地球模型、天体运动模拟器等。
3. 练习题及答案。
教案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有关引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解万有引力定律1.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其中F为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m2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地球引力:讲解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以及重力的概念。
2. 天体运动: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如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等。
四、案例分析1.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
六、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万有引力 56.(2010广东单项)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B.太阳系中的行星均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 C.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所受引力的方向不变 D.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9.(2011广东双项)已知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自转周期为T,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 B.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C.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 D.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79. (2012广东双项)如图所示,飞船从轨道1变轨至轨道2。若飞船在两轨道上都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考虑质量变化,相对于在轨道1上,飞船在轨道2上的 A.动能大 B.向心加速度大 C.运行周期长 D.角速度小 20.(08广东理基 单项)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受万有引力F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是 A.F与r成正比 B.F与r成反比 C.F与r2成正比 D.F与r2成反比 80.(08广东理基 单项)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静止在地面的物体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这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向心力指向地心 B.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C.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D.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等 29.(2008广东 单项)图7是“嫦娥一号奔月”示意图,卫星发射后通过自带的小型火箭多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最终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卫星,并开展对月球的探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射“嫦娥一号”的速度必须达到第三宇宙速度 B、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周期与卫星质量有关 C、卫星受到的引力与它到月球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D、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受地球的引力大于受月球的引力 23.(2009广东理基 单项)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 C.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 D.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 28.(2009广东理基 单项)宇宙飞船在半径为R1的轨道上运行,变轨后的半径为R2,R1>R2。宇宙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宇宙飞船的 A.线速度变小 B.角速度变小 C.周期变大 D.向心加速度变大 19.(2009广东 单项)发射人造卫星是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场一般选择在尽可能靠近赤道的地方,如图2,这样选址的优点是,在赤道附近 A.地球的引力较大 B.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 C.重力加速度较大 D.地球自转角速度较大 一、单项选择题 2.(2011广州一模)某一时刻,所有的地球同步卫星 A、向心力相同 B、线速度相同 C、向心加速度相同 D、离地心的距离相同 3.(2011江门调研)火星的质量和半径分别约为地球的0.1倍和0.5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 A、0.2g B、0.4g C、2.5g D、5g 4.(2011汕尾模底)“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绕月飞行的圆形轨道距月球表面分别约为200km和100km,运动速率分别为1v和2v,那么1v和2v的比值为(月球半径取1700km) A、1819 B、1819 C、1918 D、1918
5.(2010佛山一模2012中山期末)“嫦娥一号”飞船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变轨,先后在低空A轨道和高空B轨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不考虑月球对它的作用力,则“嫦娥一号”在A轨道运行时: A、线速度大于7.9km/s 2
B、线速度比在B轨道的大 C、周期比在B轨道的长 D、所需向心力比在B轨道的小 6.(2010广州调研)一个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重力为G,则距地面高度为地球半径的2倍时,所受的引力为
A、9G B、4G C、3G D、2G
7.(2010深圳二模)我国发射的“天链一号01星”是一颗同步卫星,其运动轨道与地球表面上的 A、某一纬度线(非赤道)是共面的同心圆 B、某一经度线是共面的同心圆 C、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且卫星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D、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且卫星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8.(2010惠州四调)因“光纤之父”高锟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
星”。假设高锟星为均匀的球体,其质量为地球质量的k1倍,半径为地球半径的q1倍,则“高锟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
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 A、kq2倍 B、qk2倍 C、kq倍 D、qk倍
11.(2010肇庆二模)我国发射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极地卫星,卫星飞过两极上空,其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周期为12h;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地球同步卫星,周期是24h.两颗卫星相比较 A、“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距地面较近 B、“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周期较长 C、“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运行速度较小 D、“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角速度较小 12.(2011东莞上末)“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中心成功发射,其环月飞行的高度距离月球表面100km,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比环月飞行高度为200km的“嫦娥一号”更加详实.若两颗卫星环月飞行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飞行轨道如图所示,则 A、嫦娥二号环月飞行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B、嫦娥二号环月飞行的过程中动量不变 C、嫦娥二号环月飞行的周期比嫦娥一号环月飞行的周期小 D、嫦娥二号环月飞行的线速度比嫦娥一号环月飞行的线速度小 13.(2012潮州期末)关于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受到的地球引力对其做正功 B.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其线速度越大 C.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其周期越小 D.卫星受到的地球引力提供为圆周运动所需之向心力 14.(2012广州调研)“天宫一号”某次变轨,离地高度由200km升至362km,假定变轨前后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变轨后“天宫一号”的 A.加速度增大 B.周期变小 C.线速度变小 D.向心力变大 17.(2012肇庆一模)作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后仍作匀速圆周运动,则 A.根据公式v=ωr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增大到原来的2倍 B.根据公式rmvF2可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21
C.根据公式rva2n可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将减小到原来的21 D.根据公式221rmmGF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41 18.(2012汕头二模)质量为m的 “嫦娥二号”探测卫星,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运行周期为T,月球的半径为R,月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则 A.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2RGM B. 月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为2mRMG
C. 卫星以恒定的向心加速度运行 D. 卫星运行周期T与卫星质量有关 21.(2010佛山二模)欧洲天文学家发现了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格里斯581c”.该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m倍,直径是地球的n倍.设在该行星表面及地球表面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分别为12vv、,则12vv的比值为
A、3mn B、mn C、3mn D、mn 22.(2012佛山一模)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对接.对接前,它们在离地面三百多公里的同一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A.运行周期相同 B.不受重力作用 C.相对地面的速度为零 3
D.飞行速度都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26.(2010汕头一模)如图,发射同步通讯卫星一般都要采用变轨道发射的方法:点火,卫星进入停泊轨道(圆形轨道),当卫星穿过赤道平面A时,点火,卫星进入转移轨道(椭圆轨道),当卫星达到远地点B时,点火,进入静止轨道(同步轨道). A、卫星在同步轨道运行的速度比在圆形轨道时大 B、卫星在同步轨道运行的周期比地球的自转周期小 C、变轨前后卫星的机械能相等 D、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角速度大小相同 27.(2010珠海二模)2011年11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均圆满完成任务。神州八号为了追上天宫一号 A.可以从较低轨道上加速 B.可以从高轨道上加速 C.只能从与天宫一号同一高度轨道上加速 D.无论从什么轨道上,只要加速都行 二、双项选择题 24.(2011深圳二模双项)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变大其周期变小 B、同步卫星只能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赤道上空运行 C、人造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D、所有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都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25.(2011佛山二模双项)我国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并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其实现太空对接.假设T代表“天宫一号”,S代表“神舟八号”,它们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如图所示,则 A、T的周期大于S的周期 B、T的速率大于S的速率 C、T的向心加速度大于S的向心加速度 D、S须加速后才能与T实现对接 30.(2011汕尾模底)一物体从一行星表面某高度处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自开始下落计时,得到物体离行星表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A、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为8m/s2
B、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为10m/s2 C、物体落到行星表面时的速度大小为20m/s D、物体落到行星表面时的速度大小为25m/s 32.(2011惠州三调)假如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A、根据公式v=ωr,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
B、根据公式rvmF2,可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21 C、根据公式2rMmGF,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41 D、根据上述选项B和C给出的公式,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减小到原来的22 33.(2010江门调研2011肇庆二模)两颗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A和B,轨道半径分别为rA和rB、如果rAA、卫星A的运动周期比卫星B的运动周期大 B、卫星A的线速度比卫星B的线速度大 C、卫星A的角速度比卫星B的角速度小 D、卫星A的加速度比卫星B的加速度大 34.(2011湛江二模)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时间长67小时51分,绕地飞行约45圈.将“神舟七号”的轨道看作是圆轨道,其与地球同步卫星相比 A、在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比同步卫星大 B、在轨道上运行的角速度比同步卫星小 C、在轨道上运行的半径比同步卫星大 D、在轨道上运行的向心加速度比同步卫星大
36.(2011揭阳一模)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221rmmG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