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研究

合集下载

耕地外部性价值供给困境的分析

耕地外部性价值供给困境的分析
用者 能够 凭借对 土地 的使 用权 , 年 复 一年 地依 靠 出 售 土地 的产 出物来获 取收 益. 土地 价格 则 是资 本 化
耕地的社会价值。 耕地的社会价值包含耕地 的社会 保障价值 、 粮食安全战略价值 以及发展权价值 , 为 此, 可将 ( 2 ) 式 进一步修 订 为…
2 0 1 3年 1 月
第3 6卷
第1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 o u m ̄ o f S i e h u a n N o r m a l U mv e mi q( N m u r a l S c i e n c e )
J a n . , 2 01 3
V0 1 . 3 6. No. 1
耕地外部性价值供给 困境 的分析
杜 伟 , 黄 敏
( 1 .四川师范大学 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6 ; 2 .四川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 院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6 6 )
摘要 : 耕地外部性价值具有生态涵养和社会保障的正外部性效益 , 耕地的特殊公共产 品属性 , 使耕 地外 部性价值难以形成一般 的市场均衡供需关系 , 导致耕地外部性 价值的供给 困境. 消除耕地外 部性价值供 给 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耕地外部性价值 内部化 的有效机制 , 为农 民提供外部性价值供 给的必要生 产条件 , 切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新 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 目( N C E T一1 0— 0 9 4 8 ) 资助项 目
作者简介 : 杜
伟( 1 9 7 3 一) , 男, 教授 , 主要从事农村经 济问题 的研究
1 2 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

o u t ae n r t ci nwa u r r c o d n er q i me t f h n i gt ee tr ai t tr r n C ia f l v t d l d p o e t s t o wad a c r i gt t e ur c i a o p f oh e n a gn xe l yi o i e o h n oc h n t n n i i
意 近年来 耕地锐减 和 非法圈 占土地搞开 发 区的情况 依 然十 分严 重 1 9 9 7年到 2 0 0 2年 , 六年间 耕地减 少 6 61 3 .3万 h ,补 充 耕 地 2 ,2万 h ,净 减 少 m2 2 5 m2 4 09 1. 3万 h m 到 2 0 0 3年底 耕地 已从 1 . 3亿 h 锐 m
性进行 内在化 , 而为耕地保 护政 策提供 参考。 从
1 耕 地保 护 的外部 性 表现
外 部性是 由英 国福利 经济 学家 庇古 首先 提 出 . 并
由 美 国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家科 斯 加 以丰 富 和 完 善 的 一 个 重
对我 国社会稳 定和 持续发 展 的重要 性 . 出要 实行 最 提
Absr t t ac :Cul v td lndc n b n c no ci ome o r t ae a a r ge o mi nc i i sf rf mer a dwh t smo e i a n a ’ r mpot n ,tc n b n r a e ft o h o ey ra t i a r gg e tb ne sf rt es cit i i
摘要: 耕地 不 只是 给 农 民带 来经 济 收益 , 重要 的是 为全 社会 的 稳定 及生 态 环境 带 来 了 巨大 的效 益 耕 地 这种 强 烈 的 更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影响多样性的探讨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影响多样性的探讨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影响多样性的探讨【摘要】只有认识到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的多样性,进而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耕地质量保护,稳定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通过对耕地质量保护的多种外部性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并将其详细分为了经济外部性、社会外部性、生态外部性以及人文外部性四大类,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理论基础进行补充。

【关键词】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耕地保护的本质是耕地生产能力的保护,耕地质量保护是核心;保护耕地质量除了能保证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开阔空间及休闲娱乐等诸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耕地除了提供可以为经营者独享的经济产出功能外,还带来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效益为全社会共同分享,可见,耕地质量保护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强的正外部性。

对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学者们有很多探讨:金小琴认为产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是保护的代理成本和机会成本过高:张健等认为耕地的价值体系不健全导致了外部性的存在:邵彦敏等认为主要原因是耕地产权不明晰。

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的结果。

对于耕地质量保护的外部性影响,部分学者做了研究,但并未系统归纳,本文通过对耕地质量保护的多种外部性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并将其分类,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理论基础进行补充。

1经济外部性耕地对于拥有者本身的经济性表现在一定投入和市场需求条件下,基于实物形态的耕地生态系统产品而产生的物质成果货币化收益。

农户本身进行耕地质量的保护行为之后,除了直接提升耕地质量,对于其耕地产出的作物及原材料也会有质和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外部性。

2社会外部性2.1粮食安全生产粮食的安全生产对我国非常重要,虽然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下保证了18亿耕地红线不突破,但对质量的保护还不够。

耕地质量保护,能够保障、提高耕地农产品产量,保证粮食总产量的稳定供给及增长,耕地质量保护具有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外部性。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_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_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第25卷 第4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 l .25N o .4 2010年4月J O U R N A L O F 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p r .,2010 收稿日期:2009-09-03;修订日期:2009-12-0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 A J 10B 06-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 A D 02A 15)。

第一作者简介:苑全治(1985-),男,山西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E -m a i l :y u a n q z .08b @i g s n r r .a c .c n *通信作者简介:郝晋珉(1960-),男,山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E -m a i l :j m h a o @c a u .e d u .c n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苑全治1,2,3,郝晋珉3*,张玲俐3,王博祺3,龙 鑫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193)摘要:论文通过研究认为耕地保护收益区域分配不平衡是我国耕地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构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有利于提高地方耕地保护积极性,抑制耕地减少趋势。

论文以经济外部性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理论模型重点模拟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影响及对策,而经验模型则探讨了补偿的主体、补偿标准的计算、补偿方式、制度保障和机构设置;最后以潍坊市为例,计算了2005年潍坊市各区市县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将潍坊市12个县级行政单元划分为7个保护区和5个补偿区,模拟构建了潍坊市2005年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结果表明:在耕地保护外部效益得到补偿后,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得到提升,其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也将随之提高,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带来的耕地资源浪费和耕地保护效率缺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农业的外部性

农业的外部性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农业外部性问题思考我国农业中普遍、独特的外部性现象形成了农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对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相应的制度规范提供参考,促使农业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一、我国农业的外部性现象(一)农业外部性的主要表现1、收益的流失。

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农业本身具有很明显的“收益外部化”。

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好处却难以计量,也就无法提出相应的补偿,于是,收益就发生了“外溢”。

在我国,这种收益“外溢”现象突出表现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上。

据统计,1952--1986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中抽走5823.74亿元,是农业税收的5倍多,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7%。

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很少,1952--1983年国家通过财政和信贷渠道对农业的直接投资以及农村社会救济计为2326.09亿元,只及国家从农业中抽取资本积累的1/3强,仅相当于农业新创造价值的6.1%。

如果扣除国家对农业的资本注入,则在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我国农业平均每年要把新创造价值的9.4%无偿贡献给工业。

也就是说,农业被迫成了收益外部化的供体。

2、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

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农业则在对这类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

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

农业技术经济 2008年第2期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邵彦敏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 130021)杨印生 (吉林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长春 130021)内容提要 耕地保护作为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经济活动,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笔者通过分析耕地保护外部性功能表现,结合耕地保护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提出我国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外部性 内部化一、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指出,当个人追求自己福利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导致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

但看不见的手!定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定∀∀∀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于社会上其余个人的经济福利没有任何影响,单个经济活动主体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等于该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但这种假定往往不能成立。

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单个经济活动主体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经常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无法对等。

这一现象被后来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注意到,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

他将外部经济定义为∀∀∀某些类型的产业发展和扩张是由于外部经济降低了产业内厂商的成本∀∀∀这对于厂商是一种正外部性。

经济学家庇古首次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

他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释外部性。

他指出,边际私人净产值是指个别企业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值;边际社会净产值是指从全社会来看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值。

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但庇古认为,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之外,其他人还得到利益,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反之,如果其他人受到损失,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小于边际私人净产值。

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

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

义 。本文 将基 于粮 食安 全 的耕 地保 护外 部 性 的 补偿 界 定 在粮 食主 销 区对粮 食 主产 区 的补 偿 , 补 偿 主 体 、 偿 途 从 补 径 、 偿实 现机制 等方 面较 为系 统地 提 出了耕 地保 护补 偿 补
的方 案 , 调整 我 国 目前 的耕 地 保 护 和粮 食 安 全 政 策 , 对 发
具有社 会 效 益 、 态 效 益 。但 耕 地 保 护 所 带 来 的社 会 效 生
益、 生态效 益 等无法 以货 护收益 的外 部化 ( 董德 坤 等 ,04 , 20 ) 因而 存 在 耕 地 保 护 的 外部性 补偿 问题 。如 何 在 中央 和地 方 、 粮食 产 区和 销 区 、
维普资讯
中国 人 口 ・ 源 与 环 境 20 资 08年 第 1 卷 第 5期 8
C IA嗍 HN
L 丌 r0N, E 0I E N E V R MF R s 瓜c sA D N I ON a NT
_
Vo . 8 1 1 No. 2 o 5 o8
不 同粮食分 区问的耕地保护 外部性补偿 机制研 究
朱新 华 曲福 田
( 京农 业大学 国际资源与环境经济研 究所 , 南 江苏 南京 209 ) 10 5
作 为农 业用 途 的耕 地 除 了具 有基 本 的生产 功 能外 , 还
可转 换性 和农 民务工 方式 的可 选择性 , 粮食 生产 的机会 成 本远 远大 于其 贸易所 得 , 政府 应该 依据 对机 会成 本 的补 偿 来控制 粮 食 种 植 面 积 和 产 量 , 保 障 粮 食 安 全 ( 靖 , 以 胡 19 ) 9 8 。我 国采取 的是 全 国统 一 的 耕 地 保 护政 策 , 略 了 忽 同地 区耕地 利用 与保护 的成 本差异 , 土地 管 制基 本上 是

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

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8月 第20卷第4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0No.4Aug.2019 [收稿日期]2018-07-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CJY013);河南工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资助项目(21420062)[作者简介]马文博(1985—),女,河南省汝州市人,河南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引用格式:马文博.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4):87-94.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9.04.012文章编号:1009-3729(2019)04-0087-08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Reviewandprospectofresearchofthespatialheterogeneityofexternalvalueofcultivatedlandandecologicalcompensation关键词: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生态补偿马文博MAWenbo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通过对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基本理论及其内部化、外部性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外部性价值测算与补偿等方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给予耕地保护主体一定数量的补偿,可有效提升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国内在补偿标准理论基础、补偿标准测算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但存在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未来应充分考虑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的空间异质性,综合测算正负外部性价值量,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生态补偿策略,提升补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

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一贯强调保护耕地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从立法、司法、行政、制度、教育、惩治违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进展还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耕地锐减和非法圈占土地搞开发区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1997年到2002年,六年间耕地减少636.13万hm2,补充耕地225.2万hm2,净减少410.93万hm2。

到2003年底耕地已从1.3亿hm2锐减到1.234亿hm2[1]。

耕地保护问题之所以一再得不到根本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价值被忽略了,忽视了耕地保护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了耕地保护的效益比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效益要低好多,在利益的驱动下,耕地保护就比较困难。

本文试图从耕地保护的外部性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了对其外部性进行内在化,从而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1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表现外部性是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并由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加以丰富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概念[2]。

在经济世界里,外部性的广泛存在使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经济学家们也对外部性的含义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个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有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者承担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这就是外部性。

”[3]而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Buchanan)和斯塔布尔宾(Stub-blebine)给外部性效应是这样定义的: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4]。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就是说,如果某一个人A的效用,不仅受其所控制的活动的影响,而且受到其他活动1的影响,而1又在另外一个人B的控制之下,这就产生了外部效应。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邵建英陈美球(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45)摘要:耕地不只是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耕地这种强烈的外部性客观上要求耕地保护不仅仅是农民的责任,更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本文在深入分析耕地保护外部性表现的基础上,根据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要求,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ExternalityAnalysis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SHAOJian-ying,CHENMei-qiu(CollegeofLandResourceandEnvironment,JiangxiAgricultureUniversity,Nanchang330045,China)Abstract:Cultivatedlandcanbringeconomicincomesforfarmer,andwhat’smoreimportant,itcanbringgreatbenefitsforthesocietystabilizationandenvironment.Foritsstrongexternality,cultivatedlandprotectionobjectivelynotonlyistheliabilityofpeasant,butisthecommonresponsibilityofallpeople.Inthispaper,basedonprofoundlyanalysingexternality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thebasicthought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wasputforward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ofchangingtheexternalityintointeriorinChina.Keywords:Cultivatedlandprotection;externality;interior第5卷第3期2006年6月Vol.5No.3Jun.,2006广东土地科学GUANGDONGTUDIKEXUE根据上述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含义,可以把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理解为耕地保护的边际私人成本或边际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社会收益相偏离,个人耕地保护所带来的收益被其他社会成员分享,它的存在打消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利于耕地的保护。

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它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收入,而且能让他们有份稳定的工作—耕种土地,从而消除了他们一种整天无所事事的空虚感,也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耕地的合理保护所带来的这种良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土地使用者的收益中却得不到体现[3]。

从外部性的概念可以看出,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也没存在于行为主体的决策函数之中,或者说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的物品以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但对其它经济主体产生附加效应的现象。

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未能适当地反应在生产和消费中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者是没有在正常价格体系运行中得到反映的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其他活动者福利的影响。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都会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市场产生最优的结果。

耕地不仅具有经济产出功能,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承载和生态服务功能。

因此耕地保护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它不仅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为人民提供粮食等其他物品),而且也能够产生强烈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

从长期耕地保护的效果来看,进行耕地保护具有更加突出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耕地保护有利于社会稳定。

无农不稳,粮食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国泰民安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没有稳定的耕地面积,就没有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

所以,只有保持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质量才能保护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这对社会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大计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耕地保护对农民的保障性作用。

在我国,虽然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完善,但在农村,这方面建设还远远不足。

耕地对农民来讲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依靠土地,可以解决近9亿农村人口的吃饭、就业、养老等问题。

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最终丧失,这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我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所以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稳定,如果侵占了农民的耕地,就等于侵占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大量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游民,农民失地又失业,生存问题受到挑战,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

保护好耕地,等于为社会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对多数农民来说,目前还离不开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村生活,离不开耕地保护。

否则,农民的保障性问题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第三、耕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的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土地作为稀缺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是生存的源泉,发展的基石,是立国富民之本[5]。

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如果不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不顾长远利益,采取对土地资源实行过度开发来获取较快的经济增长,那是竭泽而鱼、饮鸩止渴。

这种经济增长难以持久,到头来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应当注意的是: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具有一定的时空特性,包括代内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

通常大家所说的外部性多是指代内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从当时的利益来考虑资源是否合理配置。

而代际外部性问题主要是要解决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尤其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可以把这种外部性称为“当前向未来延伸的外部性”[6]。

向未来延伸的外部性,是指现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部分收益或成本要在未来才能表现出来,而当前无法享受或不必承担。

因此,45第3期邵建英等: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在考虑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应该要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加以分析,例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淡水短缺等问题,不仅是对一个地区和当代人产生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都会产生危害。

2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根据上述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表现可以看出,保护耕地不仅是农业稳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能促使水利、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的良性循环,对社会稳定、农民的社会保障、安置就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耕地带来的这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被置于了公共领域,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属于准公共物品。

根据准公共产品理论,耕地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突出的外部性,其外部性主要是由于耕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中最好的土地,本身具有多项功能和由于被人类利用而具有的社会性所决定。

对于农民集体或农民个人来说,将耕地用于农业生产带来的货币收益较低,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农民保护耕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对他们(全体社会成员)来讲无法以货币的形式得以体现,保护耕地的收益外部化,从而他们也就缺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当农民的其他劳动收入高于农业收入时,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会放弃耕种土地或减少对耕地的投入,而由此带来的耕地面积减少(如农转非,农业内部调整等),土地质量下降(如出现沙漠化,盐碱化等),甚至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由于耕地保护对整个社会具有正的外部性,其边际收益情况如图1所示。

横坐标为耕地保护量,纵坐标为价格。

耕地保护的社会边际收益为MSR,农民个体的边际收益为MR,两者的差值为边际外在收益MER。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MSR线在MR线的上方,说明耕地保护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农民个体的边际收益,其差额为边际外在收益,被社会其他成员无偿的分享了。

换句话说,农民在进行耕地保护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报酬较少,有一部分劳动成果(耕地保护所带来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得不到回报,被无偿地贡献给社会。

相比之下,从事于其他行业所得的报酬较高,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很多人就不愿意保护耕地,而转向其他的行业,从而使耕地保护得不到保障。

假设某企业采取某种经济行为所得到私人利益为Bp,而行动产生的社会利益为Bs。

在存在着正外部性的情况下,社会利益大于私人利益即Bs>Bp,如果该企业这一经济行为所导致的私人成本Cp大于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以个人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就会停止行动,其停止行动的那一点就是私人成本等于私人收益的那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