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 六艺指

合集下载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韩愈的师说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师说》(原文)唐·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

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

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师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词句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

“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 陶渊明B. 王维C. 文天祥D. 蒲松龄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观点。

C. 《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牌名。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D.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是盛酒器具,“酹”在这里是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师说》是高一语文课本重点课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背诵记忆课文,还要学会翻译文言文。

下面店铺为高一学生整理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师说》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

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

士大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3)。

”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圣人无常师(39)。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

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9),不拘于时(50),学于余。

《师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师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师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诗简介《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翻译/译文古代读书的人,必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教授研究和回答难题的。

人不是生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如果你有疑问却不向老师求教,那就成了难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专题04:文化文学常识备战-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狂刷(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04:文化文学常识备战-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狂刷(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04:文化文学常识单选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B.《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的。

C.被刘知几称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D.《战国策》是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而著称,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著名诗人。

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代表作有《饮酒》等。

B.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中国的鲁迅和法国的果戈理。

C.巴金的《家》塑造了觉慧这一积极投身民主运动的青年,反映了封建大家庭的生活状况。

D.中国古代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传记,与“经”相对的著作。

C.羽化..而登仙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曰:先秦儒家著作中引述古代贤人的言论。

4.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衡: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B.大夫,古代官阶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

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

C.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别居于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洲八州。

D.“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在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师说练习题翻译

师说练习题翻译

师说练习题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靠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

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

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1师说文言考点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二、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7、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9、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10、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11、(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是指什么技能啊
西周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道德合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

其中张扬等级观念的礼、乐是核心,书、数是基础,射、御等技艺也很受重视,其成绩可作为奖励的依据。

教师往往由官员兼任的,如宫廷乐师教授乐舞,师氏(军官)则教以射、御,“师”之称呼即由此而来。

【原文】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著。

【译文】月亮有晕,就一定会刮风,柱石湿润,就一定要下雨,人类的事情虽不一样,但道理相同。

只有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从细微处发现本质。

【事典】诸葛亮惊走刺客有位客人前去拜见刘备。

刘备那时刚刚当上皇帝,政务繁忙,但一向礼贤下士的他还是接待了客人。

客人很有礼貌,他称赞刘备当了皇帝是顺天应人。

客人也很健谈,畅论起天下大势,头头是道,把个刘备听得津津有味。

客人越坐离刘备越近,他的目光似乎流露出异样的神情。

这时门开了,诸葛亮走了进来,说是有事要向刘备启奏。

客人见到诸葛亮,马上站起身来说要上厕所。

客人出去后,诸葛亮问:“陛下,刚才来的是什么人?” 刘备把客人称赞了一番,接着说道:“丞相难道对他有什么怀疑吗?” 诸葛亮说:“我想他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 刘备吃了一惊:“这怎么可能?你是怎么知道的?” 诸葛亮说:“我进来时,看见他正在和您交谈,他脸上眉飞色舞,神情却好像有所畏惧。

他的眼睛看着下面,眼珠却四处乱转。

外表露出奸形,内里包藏祸心,因此这人一定是曹操派来杀你的。

” 刘备恍然大悟,马上下令,叫卫兵去捉拿,但那个人已经翻墙逃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