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师范专业大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差异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现状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

首先介绍健康素养概念及其重要性,接着对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师生健康素养普遍存在提升空间,受到社会、学校及个人因素影响。

针对调查结果,研究提出一系列提升健康素养的对策,如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学校环境等。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对策的可行性。

在总结了现状并展望未来,指出了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研究启示相关部门和机构可加强对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培养,促进整体健康水平提升。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调查研究、现状、因素、对策、案例分析、总结、展望、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健康素养已经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之一。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维护。

而在医学院校,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更是备受关注。

医学院校的师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处于高压、高负荷的环境之下,长期以来可能忽视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对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健康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现状,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为未来医务人员的培养和健康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现状,为提升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现状,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调查研究,旨在找出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的强弱项,探讨影响其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为提升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提供参考和对策。

本研究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和归纳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现状,为未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课业繁忙、社交活动频繁、娱乐方式多样,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出现了身体不适、健康状况下降甚至慢性疾病等问题。

该文将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对策,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分析1.健康状况下降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在冬令营体检中仅有1%的学生达到了优秀的体格测试结果。

有数据显示,四成以上的学生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及过度疲劳等问题。

2.过度依赖数字产品现代大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长时间接触光屏幕和键盘,不仅导致眼睛疲劳,还可能引起颈椎病、腰椎病、手腕综合症等等健康问题。

3.缺乏健康饮食许多大学生不能保证每天三餐均衡、适量,频繁食用快餐、外卖、烧烤等高热量食品,造成肥胖、高血压等危害健康的问题。

同时,由于繁忙的学业和生活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睡眠不足和饮食不规律的问题。

二、对策研究1.加强体育锻炼大学生应该每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锻炼时间不应超过两个小时。

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提高心肺功能、调整身体机能等。

同时,还可以帮助消除焦虑和压力。

各高校应该建立体育锻炼计划,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

大学生应该保证每餐营养均衡,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建议大学生尽量选择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坚果作为零食。

大学食堂应该提供更多的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选择,同时提高学生对健康饮食的意识。

3.合理使用数字产品大学生应该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姿势不正确导致的身体问题。

同时,可以选择一些保护眼睛的软件、做眼保健操等方法来缓解眼睛疲劳。

4.促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诸多压力,而压力过大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焦虑等问题。

因此,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专业和性别差异分析

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专业和性别差异分析

第4期2008年8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 nal of H unan I n s t i tut e of H um a ni t i e s,S c i ence a nd T e chnol ogyN o.4A u g.2008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专业和性别差异分析宋卫红,李玲军(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湖南娄底417001)[摘要】通过对我校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剖析。

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存在差异,其中艺术专业女大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和握力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其它专业系,文科专业女大学生的心肺系统机能高于理科系,而且女生比男生的总体水平要高。

随着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推行,本文旨在为大学生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的安排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质健康;测试;专业;性别[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712(2008)04—0048—04体质是是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两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

它既反映着人体的健康水平、身体运动水平,也反映着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影响体质的因素有遗传、营养、生活习惯以及体育锻炼,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但由于所接受专业课教育及所处的小环境不同,对于体育运动参加的兴趣、参与程度及锻炼时间不一样,心理素质及人格特征等不同,所以他们在体质方面也存一定的差异忙J。

对这种差异的比较研究,为制定大学生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象,测评项目及仪器1.1测试对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6级全日制在校学生1135人。

其中文科专业系包括政治法律系、中文、外语、经管系、教育科学系,理科专业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通控系和计算机系。

艺术专业系包括音乐系和美术系。

医学院校与师范院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比较

医学院校与师范院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比较
烤瓷冠均能满 足I 临床上 对强度的要求 。 本文结论从 临床角度 支持 其他学 者从各 种 实验得 到 的结
参考胡 晓颖 、 张燕 等¨2设 计 的问卷 , . 自行设计 调查 问卷 , 包括健康知识 与健康行 为 2大部分各 1 0个 小项。以班级 为单 位, 进行匿名选择方式 回答 问题 , 规定 的时 间 、 点答 卷 , 在 地 不 允许交 流 , 当场交卷 。
未出现崩瓷和折裂现象 。
3 讨 论
瓷修复体色彩 的影 响. 口腔颌面修 复学 杂志,0 34 4 : 2 0 ,( )
28 1
[ ] 肖越红 , 6 李武伟 , 于珍德 , .金 沉积 烤瓷 全冠 的I 等 临床应 用观察 .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03 2 ( )4 2 0 ,5 1 :o
稍优于镍铬合金烤 瓷冠 , 但无统计学意义 。
金沉积烤 瓷冠是 通过金 粉 和瓷粉 微粒 混合形 成 的金结合 剂——金 泥来增 强其结合力。试 验证 明, 电镀沉 积形成 的纯金
强度是 自然纯 金的两三倍 j 。另外 , 金沉积基底 冠在制作 过程
师范院校 四年级 学 生 5 3名 , 中男 生 2 2名 , 8 其 7 女生 3 1 1 名, 平均 年龄 ( 2±0 7 )岁 ; 2 .8 医学院校 四年级学 生 6 1名, 9 其 中男生 30名 , 7 女生 3 1名 , 2 平均年龄 (2± . )岁 。 2 05
冠未出现颈缘染 色现 象 , 边缘 密合 度 明显优 于 非 贵金 属烤 瓷
冠, 且色泽更接近 天然 牙。截 至观察 期 限 为止 , 4种烤 瓷冠 均
修复效果. 口腔医学研究 ,0 2 1 ( )3 6 20 ,8 5 :3
[ ] 裴延平 , 5 陈吉华 , 李潇 .不同金属基底 不 同瓷层 厚度对金

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摘要:本研究选取某大学2647名在校本科师范专业学生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师范专业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大学生,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

关键词: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师范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未来教师职业所连带的巨大社会责任,他们的个人素质显得更加重要。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师范专业大学生面临着未来职业抉择的不稳定性和艰难性,在学业和择业等方面面临着新变化、新问题和新局面,身心承受着更大压力,加上自身成熟程度、适应能力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目前关于各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国内外均有研究,但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尚少见。

本研究旨在通过揭示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分析其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的采取干预对策,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黑龙江省某大学2947名师范专业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为703名、女生为2244名;同时抽取1492名非师范专业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为545名、女生为947名。

(二)研究方法以学校为单位,整群抽样。

填表前给被调查者统一的指导语,并嘱其独立完成,为填写真实,保护隐私权,问卷采用自愿,无记名形式。

调查工具: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译本。

该量表由10组症状群组成。

每组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1=无(自觉没有症状);2=轻度(自觉有点症状);3=中度(自觉有症状);4=重度(常有症状);5=极重(症状频度和强度十分严重)。

因子分因子分≥2时计为可能有轻度心理问题,因子≥3时计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应用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一)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9项因子中至少有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小于3者1612人,占45.3%,即有45.3%的师范专业的学生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者259人,占8.79%,即有8.79%的师范专业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从反映心理健康程度的9项因子状况看,强迫症倾向居于首位,其次是抑郁,其三是人际关系,其四是偏执,其五是敌对,其六是精神病性(见表1)。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现状调查研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健康素养的重视越来越高。

在医学院校这样一个医疗健康专业的学习机构中,对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为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医学院校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医学院校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了解目前师生的健康状况、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为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内容1.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对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针对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健康知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获取相关数据。

2. 内容: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意识:了解师生对健康的认识程度,是否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

(2)健康行为:了解师生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是否存在不良的健康行为。

(3)健康知识:了解师生对常见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 健康意识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师生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较高,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健康意识淡漠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教育。

2. 健康行为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师生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需要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3. 健康知识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师生在常见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等方面存在知识匮乏的情况,需要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的健康知识水平。

四、改进建议和措施1. 增加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增设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师生重视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加强健康宣传: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健康讲座等形式,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师生的健康知识水平。

3. 指导健康行为:学校可以组织体育锻炼、健康生活讲座等活动,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分析与比较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分析与比较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分析与比较在当今社会,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学习素质,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未来技能及知识素养的基础。

在科学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是如何培养自身科学素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文以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分析,分析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和建议。

第一部分,分析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科学素养。

研究发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较高。

他们具有较强的科学认知能力,既了解科学理论,也能够有效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来完成实际任务。

这些教师和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来处理问题,积极探究自身所学所不懂的科学知识,这是影响他们科学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

第二部分,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比较。

从整体上看,由于学生缺乏积极思考能力,他们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比教师要低。

此外,学生缺乏系统性思维,无法把各种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从而影响了他们科学素养的发展。

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并且提供一定的创新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科学素养的乐趣。

第三部分,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改善和建议。

首先,学校应当建立科学素养的课程,将科学素养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论,实践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此外,学校也应建立完善的体系,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拟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成就更加优秀的未来。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分析与比较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分析与比较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分析与比较科学素养是现代人世界观的核心,在现代教育中也十分重要。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科学素养的重要群体。

本文以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为对象,对其科学素养进行分析比较。

一、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1.客观事实的敏感性。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要求具备良好的智力修养,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去接受和认识客观事实,而不是有意偏袒或歪曲客观事实。

2. 严谨的科学知识。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要求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滥用科学素养。

3.活的思维能力。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要求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以挤象问题。

4. 丰富的综合素质。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胜任多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处事克己求真。

二、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1.爱好科学。

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科学爱好,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积极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2.认识和反省。

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要求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有所认识,并能够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

3.思考能力。

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能够自己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

4.责任意识。

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认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

三、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分析比较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素养,但是,在科学素养的层面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教师要求具备更强的科学知识,对客观事实更加敏感。

其次,教师要求具备更强的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在多方面工作。

而学生则要求具备较强的科学爱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以便在未来胜任社会职务。

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是城镇资源多于农村,当前测得的交往焦虑分数受以前生活的多因素的影响,来自城市的同学得到的交往锻炼比农村同学更多,拥有着更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这对城市的同学的人际交往有益处。

而来自农村的同学家庭更多的是留守家庭,父母不在身边照顾,更多的是祖父母在监护,导致农村同学在视野、社交技能无法与城镇同学相比,所以在面对相同的大学平台,农村同学的焦虑水平更高这一现象是可能且正常的。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医学新生自尊与交往焦虑的关系与以往大学生自尊和交往焦虑研究一致[14],即医学新生自尊水平越高,交往焦虑水平越低,二者呈负相关。

说明自尊高的个体在与人交往时拥有更良好放松的心态,焦虑体验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自尊者的自我评价较高,在交往过程中无惧别人的评价,勇于做自己和表达自己,即使被他人拒绝或不被认可也能很快适应不利情景和转换情绪,因而不会在交往中背负过多包袱,焦虑体验不多;反之,低自尊医学新生的交往意愿取决于个体是否感觉舒适。

在一个安全的情景中,高自尊和低自尊的医学新生都不会感到焦虑,但是当低自尊这类个体处于群体中,并处于被攻击或不利情景时,个体会不安地猜测别人的评价,产生退缩行为,甚至在接下来的类似情境中也会采取回避措施,以此保护自己自尊心。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际交往焦虑受自尊影响大,医学新生来自各个地区和各种家庭,成长背景的不同让每个人有不同的表现,在降低交往焦虑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多加入社团活动,与周边人群接触,培养良好沟通能力;抛弃畏缩怕被拒绝的心理定势,尝试表达自我;发掘自我优势,在合适的场合展示优势;学校应多设置一些学生互动平台及活动,可多增加人文情怀课程;设置竞技赛事,鼓励医学新生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1]王芳华,李默洋,黄卫东.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医学人文课程开展现状及策略[J].护理研究,2018(7):1008⁃1010.[2]谢宇格,刘晓华,杨荟,等.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情绪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03⁃205.[3]彭纯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4]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82⁃86.[5]李虹.心理健康的测量:自尊量表和情感量表的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75⁃79.[6]刘小珍,史梦华,肖彦,等.大学生依恋关系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37(5):692⁃697.[7]彭纯子,龚耀先,朱熊兆.交往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9⁃41.[8]黄郁.亲子依恋对独生子女接纳“二胎”的影响———共情和自尊的作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9]赵静,严保平,连文仙,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及自尊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5(6):423⁃425.[10]张佩娟.独生子女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11]叶华,吴晓刚.生育率下降与中国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趋势[J].社会学研究,2011(5):153⁃177,245.[12]冯媛媛,池丽萍.大学生自尊、人际信任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3(6):81⁃85,96.[13]刘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归因倾向关系的研究[J].理论与实践,2015(4):46.[14]肖晶,金晓雨,王晓宇.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理性分析的调节和中介关系[C].北京:中国心理学会会议论文集,2012:103.(收稿日期:2018⁃07⁃31)胡雯邹华郑亚楠【摘要】目的为了解医学生与师范生健康素养的差异。

方法采用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对472名医学生和323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医学生在人际关系维度(t=3.126,P=0.002)、营养情况维度DOI:10.19521/ki.1673⁃1662.2019.01.010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MKS17⁃20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17016)作者单位:341000赣州,赣南医学院心理学系(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表1医学生和师范生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分各维度得分及差异比较(x 依s )项目人数体力活动维度人际关系维度压力管理维度精神成长维度健康意识维度营养情况维度量表总分医学生47213.1±4.320.1±3.220.7±4.713.6±3.513.8±3.918.6±4.299.9±15.8师范生32314.3±4.919.3±3.520.5±5.013.8±3.613.9±3.917.9±4.399.8±14.8t 值-3.504 3.1260.486-0.728-0.187 2.3140.207P 值<0.010.002>0.05>0.05>0.050.021>0.05健康素养是目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的新领域,一般指个体具有获取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能够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决定和判断,维持和促进其健康的能力[1]。

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健康素养与心理障碍、肥胖问题、吸烟等问题有关[2⁃4]。

医学专业与师范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与教育事业的后备人才,他们对健康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对未来的健康素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健康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目前在校医学生和师范生互动性健康素养现状及差异比较,以期为相应的高校健康知识教育与宣传提供参考,于2017年5月对赣南医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的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医学专业及汉语言文学、数学、教育学等师范专业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以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从赣南医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选取18个班级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834人。

共发放问卷834份,回收有效问卷795份,回收有效率为95.3%。

调查对象年龄17~22岁,平均(20.4±1.2)岁。

其中,医学生472名,师范生323名;男生377名,女生418名;一年级235名,二年级313名,三年级247名;城镇生源地361名,农村生源地434名;月生活费1000元以下者267名,月生活费1001~2000元者449名,月生活费2000元以上者79名。

全部调查对象已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健康含义、体育锻炼的意义等健康素养有基本了解。

本研究未纳入面临实习、就业等压力的大四、大五学生,也未纳入体育等专业需要规律训练的大学生。

1.2方法:采用张诗晨等[5]编制的《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

该问卷共31个题目,包括体力活动(6个题目,评价调查对象运动行为及习惯)、人际关系(5个题目,评价调查对象对亲友、师长等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的社会关系情况)、压力管理(6个题目,评价调查对象处理和缓解压力的能力)、精神成长(4个题目,评价个体灵魂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其生命意义的实现的自觉意识水平)、健康意识(5个题目,评价个体基本保健知识和理念)、营养情况(5个题目,评价个体合理的饮食习惯程度)等6个维度,采用1~5计分法,总分越高,表示其健康素养越高。

已有量表多应用于医疗环境,评估内容较为单一,该量表测量内容较为全面,适用于大学生等青少年群体[5]。

本研究中该量表克朗巴赫系数α=0.862。

1.3质量控制:在取得调查对象同意后,由经过培训的辅导员、班级干部担任主试,于班级活动、课间发放调查问卷,采用标准而统一的指导语,要求调查对象独立完成、匿名作答、当场回收。

对于自愿参与的调查对象进一步完成个别访谈。

所有资料仅用于本研究使用。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t 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量表总得分为(99.8±15.4)分,体力活动维度得分(13.6±4.6)分,人际关系维度得分(19.8±3.4)分,压力管理维度得分(20.6±4.8)分,精神成长维度得分(13.7±3.5)分,健康意识维度得分(13.8±3.9)分,营养情况维度得分(18.3±4.3)分。

除体力活动维度外,量表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超过中点分。

不同人口学资料大学生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分及差异比较:其中,不同性别男生量表得分为(100.2±15.7)分,女生量表得分为(99.5±15.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03,P >0.05);一年级调查对象量表总得分为(99.9±15.1)分,二年级调查对象量表总得分为(99.2±15.4)分,三年级调查对象量表总得分为(100.6±1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72,P >0.05);城镇生源量表总得分为(101.7±15.5)分,农村生源量表总得分为(98.3±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97,P =0.002);月生活费1000元以下调查对象量表总得分为(94.6±16.0)分,月生活费1001~2000元调查对象量表总得分为(100.1±13.5)分,月生活费2000元以上调查对象量表总得分为(115.9±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7.949,P <0.01)。

2.2医学生与师范生健康素养差异比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除体力活动维度、人际关系维度、营养情况维度外,量表总分及其他维度,医学生和师范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t =2.314,P =0.021)得分高于师范生,在体力活动维度得分低于师范生(t =-3.504,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生源地大学生健康素养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t =3.097,P =0.002),月生活费2000元以上的大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最好(F =67.949,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量表总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医学生与师范生在互动性健康素养方面存在欠缺,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知识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师范生;健康素养;差异3讨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与师范生在健康素养部分维度方面(体力活动维度、人际关系维度、营养情况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