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中药学

二.升降浮沉的依据
┌辛甘温热药—麻黄、桂枝等—多升浮
1.气味│
└酸苦咸淡涩寒凉药—大黄、芒硝、白芍、牡蛎
、茯苓等—多沉降
┌质轻—花叶类—苏叶、菊花等—多升浮
2.质地│ ┌根、茎、果实、种子类—肉苁蓉、 ┐多
证
四、与阴阳的关系: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临床意义
1.根据药物的寒热属性,准确地选择用药。《内经》 “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
2.根据药物的四气属性,指导配伍与炮制。
六、使用注意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概念:辛、甘、苦、酸、咸、淡、涩(甘淡 并称,酸涩作用相同) 二.五味理论的产生:1.口尝的滋味,2.作用的推论。 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 能(性能的标志)。 三.五味的作用
桦 甸 5.36 86.3 70.2 3.02
伊 通 5.08 80.2 71.2 3.09
吉林 河北 陕西 四川 安徽 江西 福建 贵州
不同产区葛根中总黄酮的含量%
野葛
粉葛
12
广西 2.22
10.9
四川 1.20
11.6
8.24
6.45
6.59
3.59
1.77
二.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 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 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 ,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宋代寇宗奭 亦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
中药学

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大多可以随时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合理贮藏的意义 中药的贮藏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 相关。如贮藏不当,药物可发生质变,表 现为虫蛀、霉腐、泛油或泛糖,色泽、气 味、质地或形态变化,融化、潮解、风化 等,直接影响到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
2.对症治疗功效
即缓解或消除症状的功效。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一、什么是中药的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 度概括。又称为“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主要包括四气(性)、五味(性味)、归 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 (毒性)等。
三、中药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 征的概括,它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通 过逻辑推理归纳出来的。它是以人体为观 察对象,对药物作用进行的概括和抽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 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 软、润燥等),它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得到的认识。
五、明朝时期
《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但在药学史上影响很小。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当推《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又名《纲目》, 系李时珍所著。全书 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 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 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期最完备的 分类系统。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而 且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 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
神 农 尝 百 草
中药最早发现的是植物药,后来逐渐 认识了动物药,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 又发现了矿物药。 二、中药知识的流传 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 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 是散在记载,以后发展有了药学专著。
中药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学主修课程

中药学主修课程
中药学主修课程涵盖了中药的原理、种植、采集、炮制、鉴定、质量控制、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学主修课程:
1. 中药学基础: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中药学分类体系等内容。
2. 中药药材学:讲解中药药材的来源、形态特征、采收、保存等知识,以及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
3. 中药炮制学: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包括洗净、切割、炒制、煎煮等技术,以及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4. 中药化学:介绍中药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等技术和方法,以及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5. 中药药理学:讲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原理以及与疾病相关的中药药理学知识。
6. 中药制剂学:介绍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稳定性研究等内容,包括水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
7. 中药临床应用: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包括中医诊断、药物选择、方剂组成、治疗原则等内容。
8. 中药质量控制:讲解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标准制定、质量评价方法等内容。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介绍中药的毒性评价、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监测等内容,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
10. 中药研究方法学:讲解中药研究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和技巧。
以上仅是中药学主修课程中的一部分,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因学校和专业而有所不同。
中药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中药学专论

中药学专论一、引言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功效、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历史、中药的分类、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历史2.1 古代中药学的起源古代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中国的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2 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中药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最初的经验积累到现代的科学研究,中药学经历了许多变革。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革新,从而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三、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性味、功效等方面可以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分类方法。
3.1 按照来源分类•植物药:如黄芪、人参、麻黄等。
•动物药:如牛黄、鹿茸、熊胆等。
•矿物药:如石膏、朱砂、雄黄等。
3.2 按照性味分类•寒药:如薄荷、连翘、知母等。
•凉药:如菊花、银花、绿豆等。
•温药:如干姜、肉桂、附子等。
•热药:如大黄、火麻仁、川贝母等。
3.3 按照功效分类•补药:如党参、当归、枸杞等。
•清热药:如黄连、连翘、金银花等。
•止咳平喘药:如川贝、杏仁、百部等。
四、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炮制是指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功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4.1 炮制方法一1.将原材料洗净。
2.切碎原材料。
3.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
4.过滤得到药液。
4.2 炮制方法二1.将原材料洗净。
2.炒热锅,加入适量的油。
3.将原材料加入锅中炒煮。
4.炒至原材料变色后取出。
4.3 炮制方法三1.将原材料洗净。
2.晾干原材料。
3.将原材料放入容器中。
4.加入适量的酒进行浸泡。
五、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药理作用。
5.1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中药学(全)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中药学、中药、道地药材的概念。
2.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3.掌握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6.掌握炮制的意义。
总论中药: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
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
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中药学:P.1.专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学略具规模,至迟在秦汉之际这可从《山海经》、《周礼》、《五十二病方》等书所记载的大量动、植、矿物和药物名称的丰富知识中推断出来。
二、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此书简称《本经》。
全书共3卷。
载药365种,按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
分类比《山海经》多人、米谷、菜、虫四类。
进一步充实了中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药学基本理论。
载有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
始创药物功效分类法(三品分类)。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其缺点是略而不详。
三、《本草经集注》是对《本经》的补充和发挥南朝宋齐梁人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
本书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七类。
对药物的产地、采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的性味、形态、鉴别、炮制方面的论述颇多补充和发挥。
如把药性分为大寒、寒、微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
并创立了便于临床应用的诸病通用药物的分类法。
中药学讲义

中药学讲义1. 引言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用法以及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本讲义将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质量控制、药物性质等方面内容。
2. 中药概述2.1 中药定义中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来源为原料,通过加工制备而成,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
中药包括生草药、饮片、提取物等形式。
2.2 中药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来源分类:植物性中药(如黄芩)、动物性中草(如牛黄)、矿物性中脚(如雄黄)。
•按功效分类:清热解毒类(如连翘)、补益类(如人参)、活血化瘀类(如三七)等。
•按药性分类:寒凉类(如生地黄)、温热类(如干姜)、平和类(如黄芪)等。
2.3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外观检查:通过观察中药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等,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理化性质检测:包括溶解度、比重、旋光度等检测,用于确定中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质量指标检测:根据中药标准,对其中所含有益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确保其在一定范围内。
3. 中药性质与功效3.1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和归经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性味: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性味。
•归经:根据中医理论将中药归属于不同的经络系统,以及对应的脏腑器官。
3.2 中药功效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等。
•补益养生:用于调理虚弱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活血化瘀: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淤血等问题。
•祛风湿止痛: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
4. 中药制剂4.1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将中草药加工成片剂的一种制剂形式。
其优点是易于保存和服用,且成分相对稳定。
常见的中药饮片有川芎、白芍、黄连等。
4.2 中药浸膏中药浸膏是将中草药提取液浓缩而成的一种制剂形式。
中药学:中药学(最新版)

中药学:中药学(最新版)1、多选《药典》炮制通则的分类方法之内容是()A、净制B、切制C、炮制D、水制E、火制正确答案:A, B, C2、名词解释盐黄柏的炮制方法是什么?正确答案:黄柏盐制后可引药入肾,缓和(江南博哥)苦燥之性。
增强滋肾阴、泻相火。
退虚热的作用。
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足膝痿软。
3、单选患者,男,16岁。
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脓血,舌质红,脉滑数。
用药宜首选()。
A.黄芩、木香B.黄连、木香C.黄柏、木香D.苦参、木香E.马齿苋、木香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黄连和木香的配伍应用。
黄连大苦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常用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与木香同用,如香连丸。
此为湿热泻痢,故选B。
4、名词解释大理石花纹正确答案:药材横切面具棕色种皮嵌入乳白色胚乳组织中形成的纹理。
如槟榔。
5、名词解释净选加工正确答案: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6、问答题炮制对芫花化学成分有何影响?正确答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芫花酯甲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水煮芫花中芫花酯甲的含量比生芫花高约11%,而其他几种炮制品芫花酯甲含量均降低。
降低率依次为:醋炙芫花(45%)>醋煮芫(18%)>清蒸芫花、高压蒸芫花(10%)。
采用薄层扫描法对不同炮制工艺、不同地区的芫花样品及在不同条件下模拟炮制处理的芫花素单体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芫花经炮制后,芫花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品含量高,醋炙品与生品接近,其他炮制品与生品比较,降低程度均较明显(p<0.01)。
芫花素的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是:生品>醋炙品>高压蒸品>清蒸品>醋煮品>水煮品。
用气质联用法对生芫花和醋炙芫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芫花醋炙后挥发油含量降低,颜色加深,化学组分及组分间的相对含量均发生了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提取物产率及其对酪氨酸酶的相对抑 制率 为评价指标 ,进行 了微波辅助提取 牡丹 皮 中酪氨 酸酶抑制 剂的工 艺研 究. 得到 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牡丹皮粒度 为 04 l,以体积分数为 7 %的乙醇 . mi 5 l 0 为提 取剂 , 乙醇与 牡丹 皮 的质 量 比为 8: , 波 4 0 提 取 6m n 1微 5W i,重 复 提 取 2次.提取液经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 、 真空干燥后得浸膏,产率约 2 .%,对 28 酪氨酸酶 的相对抑制率为 8 .%.与直 28 接 加 热提 取法 进 行 了 比较 ,结 果 表 明 , 微波辅助 提取时 间 由 9 n 短至 6 0 mi缩 mi, n 提取物产率由 1.%提高至 2 .%, 97 28 对酪氨酸酶 的相对抑制率 由 7 .%提 高 72 至 8. 28 %. 表 7参 9 关键词:牡丹 皮;微波辅助提取 ;酪氨 酸酶抑制 剂;中药 ;丹皮酚
工. 2 0 ,2 ()一 7 8 6 一 0 7 4 8 . 5 ~7 0
用正交法对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穿心 莲内酯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微波辅助 法提 取穿心莲 内酯 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 度 4 ℃、 0 提取溶剂为体积 分数 7 %的乙 5 醇、 提取 时间 8m n i;超声波辅助法提取 穿心莲 内酯的最佳工 艺条件是提取溶剂 为体积分数 7 %的乙醇 , 声效率 4 %、 5 超 0 超声时间 5 i.微波提取法 的平均回 0m n 收率为 9 . R D为 03 %; 99 %, S .1 超声波提 取法 的平均 回 收率为 105 0 .%,R D为 S 02 %.与超 声波提取法相 比, .1 微波提取 法提取时间较 短,提取得率较高.表 1 参4 关键词:微波辅助提取 ;超 声波辅助提 取 ;穿心莲;穿心莲 内酯;中药现代化 技术
维普资讯
28 4
C ieeS i c b t c ( hn s dt n h s c n e s a t C ie e io ) n e A r s E i
2 0 V 11 , o 2 0 7 o.3பைடு நூலகம்N . 3
关键词:肺疾病 ,阻塞性 ,慢性 ;心脏 病 ,肺源性;中医证型 ;左心功能 0 2 18 7339 3 0・ 0 中药学 6 4 微 波 和 超 声 波 辅 助 提 取 穿 心 莲 内 酯 =
2 . 、 .7 43 76 mo/ ; MG .0 5 lL 对 C 8 3的, 0 值分 别为 :.2 1. 、.8 3 2I o/ . 6 、00 98 、 . l 3 9 5 ma L I I分别与D 以质量 比 1: 和 1 DP 1混合 处理B L 7 0 E 一4 2细胞有 正协 同作用, 效果
(ui s [ rt oa 刊, 中] 龚盛昭( c / 广东轻工 职 业技术学院轻化工程系 ,广州 5 00 ) 13 0, 杨 卓 如 , 张 木 全 ∥精 细 化 工 . 2 0 , 一 0 7
2 ()- 7 6 7 8 7 4 8 . 6  ̄ 6 ,7 7
ga hsp nc l a 旰0 rp i a i a ut ,中] 马芝玉( / 广‘ 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宁 5 00 ) 3 0 4,林 翠梧 ,廖森 ,陈海燕 ,李小燕 ∥精细化
明显优于单独使用DD .化合物 I、 P Ⅱ、 I 对HME I I C人微 血管内皮细胞 的毒性很 小,质量浓度 62 / 的 I . mg L 5 甚至能促 其增殖,增长率为 09 %, I、Ⅲ的抑 . 3 I 制率仅为 2 . %和 28 %. I、U、Ⅲ 14 1 .6 是极具潜 力的抗肿瘤药物 .图 8表 1 参
02 19 7 33 2 3 0・4 6 0
从赤芝中分离获得 3个化合物 :灵芝萜 烯 酮醇( ) I 、麦 角 甾. ,2 7 2二烯 . 3 . 醇(I 、 I) 过氧化麦 角甾醇( .化疗药物 Ⅲ) 顺氯 氨铂( P 作为 阳性对照 ,用MI DD ) T ( c c lr t zl r) i o u ea i m r ut etr oun法和形态学方法 评定 了它们对人肝癌细胞株B L7 0 、 E -4 2 人 胃癌细胞株 M C83 的增 殖抑制作 G . 0 用. I、I、I 、D 对B L7 0 I I DP E -4 2的半 I 数抑制浓度I 5值分别为:2 .5 . 、 Co 01 、5 5 0
M ir wa ea d u t s n c a s td e t c c o v n l a o i s i e x r — r s a t n o a d o r p o i e fo i f n r g a h l r m An r — o d d o
t oiae n ii r r m P ena u- y s s ihbt f r n o o ao i f s
2 5
关键词:赤芝;灵芝萜烯酮醇;麦角甾 7 2二烯.. . ,2 . 3 醇;过氧化麦角 甾醇; Mq T法;抗肿瘤 ;中药现代化
0 2 l9 7334 3 o・ 0 6 4
7对氟苯 甲酰基喜 树碱 的合成及其抗癌 . 活 性 研 究 =S n ei a d atu ra. y t s n ni mo c h s t
t i f7 — u r b n o 1 a tte i i t o - f oo e z y) mpoh c vy l c n
虎杖提取物高效液相 色谱分析方法的优
化 = O t iai o ih pr r ne pi zt n fhg ef mac m o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