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_评乌尔里希_贝克_风险社会_
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

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深度对话的形式,探讨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在中国社会背景下的应用与解读。
风险社会理论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在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风险社会的观念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我们将深入理解风险社会的核心概念,分析中国社会在风险面前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探讨如何在风险社会中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章将首先简要介绍乌尔里希·贝克及其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随后将重点展开对话内容,通过双方的深入交流,展示风险社会理论在中国社会背景下的独特视角和洞见。
我们将关注中国社会在经济、环境、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如何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框架和应对策略。
文章将总结对话的主要观点,强调风险社会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与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风险社会图景,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风险社会的理论框架乌尔里希·贝克,作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所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而是现代社会在应对一系列新型风险时所展现出的一种特殊状态。
这些风险,包括生态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等,具有全球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的制造和分配不再是工业社会中的那种单一模式,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复杂和跨界的特征。
贝克强调,现代社会中的风险不再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威胁,而是更多地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决策和行动,如科技发展、市场扩张、环境破坏等。
这些人为制造的风险,往往超越了地域和国家的界限,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在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中,作者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不断增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这个风险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再是自然灾害或传染病这样的自然现象所带来的,而是由科技、工业和现代化社会所产生的。
例如,核能事故、化学品泄漏、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副产品,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和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贝克指出,风险社会的特点之一是风险的社会化。
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个体所能控制和承担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政府、企业和公民都要承担起管理和减轻风险的责任。
然而,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导致各方在风险管理上存在分歧和冲突。
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多元化的风险治理机制,让各方能够共同参与、协商和决策,以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风险社会的风险”,即在应对风险时所产生的新的风险。
例如,为了解决某种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会导致其他方面的风险增加,或者在应对风险时可能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
这种“风险的风险”使得风险社会的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考虑。
在风险社会中,个体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例如,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都给个体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引起了我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反思。
在风险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建立起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风险治理机制,以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
乌尔里希 贝克的主要著作

德意志译丛:德国的欧洲
《德意志译丛:德国的欧洲》是2014年4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 书,作者是[德]乌尔里希·贝克。
“德国的欧洲”中的“欧洲的德国”,我们似乎目前就在经历这么一 种微妙的变体。
在德意志历史上,这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德国。但偏偏此时,欧洲却 陷入了危机。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一场社会和政治危机。这次 危机让德国一跃成为整个欧洲的教师爷,稳定的德国模式悄然成为了整个 欧洲的指导思想。
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
《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德)贝克。
麦克尔·哈特在《帝国》中宣言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 衰落了,形成了一种新的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帝国”;几乎同时,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也论证了民族国家需要转型的事实,并提出 了主导全球化时代权力游戏规则的“世界主义国家”这一新的主权概念。 本书是乌尔里希·贝克的一部新作。作者在书中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第一 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转型问题,审视了世界经济、国家和公民社会 运动之间的全球性权力游戏,分析了民族国家的传统观念在全球化时代遇 到的矛盾和挑战,提出了如何打破民族国家模式,在世界主义视角下发展 国家概念和国家理论的问题。贝克认为,民族国家是未完成的国家,将被 世界主义国家所取代。
《世界主义的欧洲:第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在分析当今欧洲社 会面临的矛盾、风险韵基础上,构想了欧洲的世界主义化战略。
乌尔里希·贝克(U1r1Ch Beck):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兼任英国 伦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风险社会:走向另一种现代性》 (1986)、《风险社会的政治》(1991)、《政治的发明,论反思现代化 的方法》(1993)、《自由之子》(1997)、《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 (2002)、《词语的沉默论恐怖与战争》(2002)、《世界主义的欧洲:第 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2004)、《世界主义:相互依存的政治》 (2005)、《世界风险社会--寻找失去的安全》(2007)等。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在“风险社会”视角下,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且深刻。
风险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
它强调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源自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的恶化以及全球化的推进。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
首先,风险社会下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
随着工业化、农业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气候的变暖。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生存和经济带来重大威胁。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动植物物种的生存状况,还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问题以及人类的健康问题。
其次,风险社会下的社会问题还包括食品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食品供应链越来越复杂,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转基因技术、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成为人们担忧的焦点。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关注和舆论压力,对食品行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造成巨大的挑战。
此外,社会问题还包括网络安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繁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犯罪、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风险。
同时,网络安全威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了政府系统、企业机密以及个人信息等。
网络安全问题的爆发不仅会导致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在“风险社会”视角下,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些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应对和解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在“风险社会”下,我们也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和社会参与来减少环境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和加强网络安全,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可持续和安全的社会。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剖析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剖析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中,主张“风险——社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风险只有通过社会才可以界定,而社会变迁的动力也必须借助风险概念才能够解释;风险对社会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暴露和推动。
本文以龙胆泻肝丸事件为例,论述了当代风险的毁灭力量与成长机制、风险与社会后现代性的关系等问题。
全文由四章构成。
第一章,对贝克理论进行综述,阐明问题指向、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阐明风险的本质与当代特征,继而分析了当代风险的社会动力学机制。
第三章,阐述了当代风险的生长机制和爆发规律,揭示了观念和制度的滞后与僵化对风险的助长作用。
第四章,预示了风险作用下的社会变迁趋势;讨论了理性、政治和知识的变迁。
附录列出了龙胆泻肝丸事件的要点。
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书籍介绍

贝克在本书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风险社会。与传统的工业社会相比,风险社会更加注重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书籍介绍
导师:xxx
-
1
2
3
4
《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书籍介绍
《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社会风险现象的学术著作,作者乌尔里希·贝克是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书对现代性的反思和超越,以及风险社会的理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
感谢观看
日期:XXXX
汇报人:XXXX
添加标题内容
总结与建议
4
总结与建议
11
《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是一本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著作。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深入剖析和对风险社会的全面探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挑战。同时,它也为我们指明了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方向和方法
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结合实际案例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例如,可以结合当前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思考如何应对这些全球性风险;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规避风险和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此外,还可以进一步阅读贝克的其他著作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献,以深入了解风险社会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背景与意义
1
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策略回应_乌尔里希_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评介

2007年4月 学 术 交 流 Ap r.,2007总第157期 第4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157 No.4全球风险社会及其策略回应———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评介洪晓楠,林 丹(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 要]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而当今全球化的力量正在不断地形塑出一个全球风险社会。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开启了一个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来反观当代全球风险社会的崭新景观和困境弊端,并对此做出了全面、深刻的分析。
贝克教授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试图运用“反思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危机全球化后果的策略回应方案,并就“反思现代性”本质的诊断发表了富有启示性的观点。
[关键词]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全球化;全球风险社会[中图分类号]D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4-0005-05随着经济力量的强大、政治塑造力量的削弱和世界主义文化的兴起,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全球共享的空间,甚至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也会波及全世界。
关于全球化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而贝克却开启了一个独特新颖的理论研究视角:他通过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困境,来返观现代社会,从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另一方面,他试图用一个新的现代化理论———风险社会理论———来解答全球化提出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风险社会”这个提法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1986年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走向另一种现代性》一书中提出的。
如今,“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已经遭受“全球化”和“普遍化”了,它常常出现在学术作品、讲演讨论和日常言谈等各种场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了。
然而,风险问题是如何引起我们关注的?它又是如何上升为我们当代社会的核心问题的?这表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吗?由此我们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吗?这些问题其实并没有很好地被理解,并且似乎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是为了澄清这一系列的问题。
6、乌尔里希_贝克和风险社会政治学评析

乌尔里希・贝克和风险社会政治学评析[美]弗兰克・费舍尔 著 孟庆艳 编译[摘 要] 本文介绍了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探讨了这一理论在当代的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 贝克 风险社会 工业社会 风险社会政治学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著作是环境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与社会意义。
当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在狭窄的社会和政治领域里探索的时候,贝克却试图抓住社会整体,抓住环境危机及其对西方工业社会的影响。
贝克将后工业社会定义为“风险社会”。
他的著作在欧洲被认为是最具洞察力并引起争论的理论,不仅在学术界,而且也在大众媒体引起广泛关注,从而使贝克脱颖而出,成为一名现代公众知识分子,他不仅努力对面临的问题做出社会的、科学的阐释,而且还影响了公共事务的进程。
《风险社会:新现代性的趋向》(Risk S ociety: T owards a New M odernity,1992)是贝克著作中的精品,1986年以德文发表,1992年译成英文。
在这本书中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基本理论。
1995年又发表了《生态启蒙:风险社会政治学文集》(Ecological Enlightenment:Essays on the P olitics of the Risk S ociety)和《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学》(E2 cological P olitics in an Age of Risk)两本书。
在《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学》中,他引入了“有组织的不负责任”(organized irresponsibility)的概念,认为人类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牺牲品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贝克还详述了环境专家和非专家意见的政治学。
《生态启蒙:风险社会政治学文集》澄清了他的论点,回应了对他的批判。
风险社会是指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4期理论观察N o .4,2008 (总第52期)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Serial N o .52 [收稿日期]2008-07-01[作者简介]甘佳荫(1983—),女,湖南株洲人。
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经济、社会学。
●●新视点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甘佳荫(中南大学法学院,长沙,410075) [摘 要]通过对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的整体结构的介绍,解读《风险社会》中与反思性现代化相关的主要内容,对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现代化的风险并对我国的现代化进行反思性。
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要加强现代化的反思能力;健全制度,倡导民主;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融合;对精神信仰反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风险社会;现代化;反思性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 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4-0050-02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是一本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作,作者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即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潜在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
乌尔里希・贝克是一位关注风险社会、生态启蒙、生态政治和全球化的社会学家,他既是现实主义者又是建构主义者,是“建构主义的现实主义者”“反思的现实主义者”。
贝克今年九月访华,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的会议,他指出当前全球化存在普遍主义和民族主义,并以欧盟的经验提出世界公民主义降低社会风险。
可以看出贝克从1986年《风险社会》出版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的乌托邦”全球的风险社会,一直在致力于现代社会的研究,也可以看到社会学大师思想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一、《风险社会》的整体结构《风险社会》全书探讨的就是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
作者力图以“社会学上受到启发和得到的训练的思想来把握和概念化这些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1〕,以社会学的研究框架来研究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
书的第一部分:风险社会概况,是从整体上对作者认为的后工业社会——风险社会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是从个体角度说明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个体所面临的风险。
前两部分是对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过程的指导性理论观念得到两条论证路线。
第三部分:反思性现代化,通过(1)“个体化进程在理论上被概念化为反思性的产物,在其中,福利国家所保护的现代化进程使得那些构建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解传统化”(2)“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性也可以通过财富生产和风险生产的关系得到说明。
”〔2〕将两条论证路线相互联系。
通过全书的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试图超越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的二元对立,进行微观——宏观、能动性——结构的整合形成理论综合的努力。
作者以观看社会的一个视角来分析社会发展的历程,有一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分析维度。
让读者既在宏观理论上能进行深层次思考,也能很好的联系微观的个人经验,像他谈及的个体化、劳动力市场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个体息息相关。
以反思和创新与学习的态度来阅读西方社会学的名著,来引导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思考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要面对、预防、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二、《风险社会》中与反思性现代化相关的主要内容1.现代化与反思性现代化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处于前现代性经验性视域中的现代化,正在为反思性现代化所取代。
在“第一次工业现代社会”中,现代性“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的盲目信仰和崇拜,演变为“科学万能主义”,是对人类未知自然的一往无前的探索。
这一阶段的“发展逻辑依赖于一种被削减的科学化,在其中,对知识和启蒙的科学理性吁求仍旧排除了对科学自身应用科学怀疑论”。
〔3〕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自然与社会间对立的结束,自然不再能被放在社会之外理解,社会也不再能被放在自然之外理解。
不可见的自然的社会化之副作用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威胁的社会化,以及它们向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对立和冲突的转化。
在“第二次反思现代社会”这一发展阶段中,发展逻辑“基于一种完全的科学化,将科学怀疑论扩展到科学自身的固有基础和外在结果上”。
“反思性现代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自我批判,对现代化的目标、价值、前提、联系、道路进行世界主义的讨—05—论。
2.风险的分配逻辑贝克所说的风险,指完全逃离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
它们引致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
由于过度生产和科技的加速进步,生态危机出现并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一危机在社会化层面也日益显现出来,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风险社会”。
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
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
贝克用日常语言表达了工业社会和风险社会的区别,他说:“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括:我怕!”在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这种关系就颠倒了过来,风险生产和分配的逻辑代替了财富生产和积累的逻辑作为社会分层和政治分化的标志。
用贝克的话说,就是“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
3.现代化中的风险风险带来的不仅是自然和人类健康的问题,而且是这些副作用所带来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后果——市场崩溃、资本编制、对工业决策的官僚化审查、新市场的开辟、巨额浪费、法律程序和威信的丧失。
贝克所看到的社会风险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过程中都大量的出现了,借鉴他的风险社会的理论对我们反思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1)现代化导致了信仰与科学知识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
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也使人生存的自然和精神基础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越来越局限于功利追逐和物质享受,精神信仰却越来越贫乏。
(2)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断裂。
在风险界定的争论中,处在文明的危险可能性上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之间的缺口越来越清晰明显。
社会理性不断地挑战专家对科学理性的垄断地位。
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互动越来越重要,所谓“没有社会理性的科学理性是空洞的,但没有科学理性的社会理性是盲目的”。
(3)现代化带来了社会阶级、家庭模式、性别身份、婚姻、职业等传统模式的解传统化,个体成为生活中社会性的生产单位,“个体化”也就加强了个体的风险感。
贝克提倡反思现代化,他洞察到现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治疗这种困境。
三、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现代化的风险贝克的文化背景毕竟为欧洲文化,因此在我们吸收其理论时应以一种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
以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并以反思的态度来应对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全球环境、生态风险博帕尔毒物泄漏事故,使得现代化中工业灾难的观念进入到全球公众的意识之中。
很多危险的工业已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低工资的第三世界国家。
以贝克的观点是“在极端的贫困和极端的风险之间存在系统的吸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其经济优势将高危险的工业转移,最直接的环境、生态危害虽然体现在第三世界国界,但通过“飞去来器效益”全球生态环境必然受到影响。
全球的生态环境都处于风险之中。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风险。
我们不仅要解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己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要面对全球环境的风险。
像全球气候日益变暖、森林大面积被砍伐、全球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艾滋病、禽流感在全球的蔓延都说明了全球的环境、生态风险。
在面对环境、生态风险时,我们应该反思现代化,吸收发达国家经验教训。
2.全球亚政治“在哪里现代化风险被‘承认’,不仅仅有知识,而且有集体的对风险的知识和信仰,以及对原因和结果的关联链的政治阐述,在哪里风险就发展出一种难以置信的政治动力。
”〔4〕像很多污染事故,政府和企业有意掩盖各种各样的风险。
公众的担心被说成是无根据的和不科学的。
尽管政府和企业想掩饰风险,但意识到风险严重性人联合起来了,动员各种社会力量自下而上地质疑政府的作为和不作为,贝克称此为“亚政治行动”。
在“亚政治行动”的逻辑下,科学界和政治界对专业知识和理性的垄断被打破了。
对工业发展风险的科学关怀事实上依赖于社会期望和价值判断。
在我国“亚政治行动”也越来越多,人们也更加意识到科技的两面性,像化工企业对水源、土地、空气的污染,人们对技术进步的长处的疑虑越来越多,在现代化中加强反思性现代化,风险社会极其恶劣的后果就能够得到遏制,一种建立在更为人道的技术之上的未来社会就有可能实现。
四、对我国现代化过程的反思性思考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应该包括了贝克所指的“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两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相互重叠的过程,我们既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现代过程又要反思科技现代化带来的副作用。
同时还要面临全球风险化的大背景反思现代化的缺失。
对于现代化的反思根据贝克的《风险社会》我思考到以下几点:1.加强现代化的反思能力。
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就是风险社会的反思能力。
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加强对于现代化的反思能力。
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应该对环境、对风险社会进行反思。
2.健全制度,倡导民主。
中国的法律政策系统本身并不健全,社会功能分化在制度方面进行也不充分。
在我们法律和政策系统本身就存在重大缺陷的时候,中国就要遭遇已经具备相对健全的法律和政策系统的西方发达国家不能充分应对的风险社会问题,同时还遭遇全球风险社会的支配和控制问题。
因此。
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
3.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融合。
正如贝克说:“没有社会理性的科学理性是空洞的,但没有科学理性的社会理性是盲目的”。
4.对精神信仰反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我们反思“科学万能主义”时,我们更要加强对精神信仰的反思,统一信仰与知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 考 文 献]〔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3〕谢立中,阮新邦.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章国锋.反思的现代化与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1).〔5〕洪晓楠,林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策略回应——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评介〔J〕.学术交流,2007, (4).〔6〕王小钢.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启示——评《风险社会》和《世界风险社会》〔J〕.河北法学,2007,(1).〔7〕〔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在思考〔J〕.郗卫东,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责任编辑:敖 红〕—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