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表状况下的温度分布比较研究(1)解读

合集下载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气温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因素
热量平衡中各个分量,如辐射差额、潜 热和显热交换等,都受不同的控制因子影 响。
这些因子诸如纬度、季节等天文因子 有着明显的地带性和周期的特性。
下垫面性质、地势高低,以及天气条 件,如云量多少、大气干湿程度等,均带 有非地带性特征。
不同地点在热量的收支变化中引起的 气温分布也呈不均匀性。
(二)气温的垂直分布
1、逆温层; 在对流层中下层,经常出现r=0或r<0的现象,称逆温,此
层称为逆温层。 2、 逆温层的类型:根据成因分类 (1)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条件: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2-3m/s) 地区:中高纬度冬季
(2)乱流逆温
乱流逆温是由于低层空气的 乱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
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称平流逆温。 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形成的。 条件:暖空气与冷地面的温差要大。
平流具有一定
风速,会产生空气 湍流,常使平流逆 温的近地面部分遭 到破坏,使逆温层 不能与地面相联。
湍流的垂直混
合作用使逆温层底 部气温降得更低, 逆温也愈加明显。
经过湍流混合后的气温分布 该温度分布逐渐接近于干绝热直 减率,空气升到混合层上部时, 它的温度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 混合的结果,使上层空气降温。
气层原来的气 温分布γ<γd
(3)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
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1、等温线图
在晴朗稳定白天,气温在近地面变化很快,且地面气温, 明显高于1.5米以上的气温。
在晴朗稳定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降温很快。

规律方法|气温的分布及判读技巧

规律方法|气温的分布及判读技巧

规律方法|气温的分布及判读技巧一、规律方法1.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北半球 较曲折: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南(低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海陆分布造成的热力性质差异南半球 较稀疏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同纬度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 地形(地势高低);洋流 2.气温的垂直分布⑴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6至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至12千米,两极附近为8至9千米,夏季较厚,冬季较薄,这一层的显著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零点六摄氏度,内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发射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膨胀上升,上面冷空气下降,故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的对流;⑵从对流层顶到约50千米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30至35千米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在30至35千米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⑶从平流层顶到80千米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⑷从80千米到约500千米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

3.气温的时间分布(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2)气温的日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山谷>山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

(3)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值、最低值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不同温度带地表风化壳带分异规律

不同温度带地表风化壳带分异规律

不同温度带地表风化壳带分异规律地球表面的风化壳是由岩石在地表受到气候和环境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结果。

这些过程可以导致岩石的物理破碎、化学分解和生物活动,进而形成不同的地表风化带。

不同温度带的地表风化带具有一定的分异规律,下面将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温度带划分。

根据地球纬度的不同,通常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主要温度带。

寒带位于极圈以及靠近北极和南极的地区,温带位于中纬度地区,热带位于赤道附近的区域。

在寒带地表风化带中,由于极寒气候的影响,地表风化过程主要是物理破碎和冻融作用。

低温和大量的冻融循环导致岩石的物理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碎片。

冰的存在也会导致岩石的冻胀和冻融破坏。

此外,冰川和冰川的活动会进一步加剧地表风化。

因此,在寒带地区,地表风化壳带主要由碎石和砾石覆盖。

在温带地区,地表风化壳带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和植被的影响。

气候条件中等,温度适宜,有利于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发生。

在较暖的温带地区,需水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过程更加活跃。

水分和氧气的存在使得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溶解和氧化还原反应。

植被的覆盖和生物活动也加速了地表风化的过程。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土壤层和混合物的风化壳带,表现为黑土和褐土。

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降雨量较大,是地表风化的理想区域。

热带地表风化带主要受到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的影响。

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和大量降雨导致岩石中的矿物质迅速溶解和转化。

此外,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对地表风化产生重要影响。

丰富的植被和生物群落对土壤有机质的积聚和分解起到重要作用。

热带地区的土壤为赤红色或红黄色,富含铁、铝和有机质,适合植物生长。

总结起来,不同温度带的地表风化带具有明显的分异规律。

在寒带,物理破碎和冻融作用是主导因素,形成以碎石和砾石为主的风化壳带。

温带地区受到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是主要过程,形成黑土和褐土。

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降雨量大,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活跃,形成铁、铝和有机质丰富的赤红色或红黄色土壤。

欧洲地表温度分析

欧洲地表温度分析

欧洲地表温度分析3.1 年平均温度分析图1 1850-2015年年距平温度时间曲线图图1是欧洲地区地表气温从1850年到2015年的距平温度时间变化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近160多年来,欧洲地表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从1850年至1950年,欧洲地表气温基本持平,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但是自1950年,尤其是到90年代初期以来,温度显著升高,且变化幅度也明显增大,从图中也可以看出,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增加趋势最显著,幅度也最大,但自2000年至2015年欧洲地表气温却没有持续增加,出现了一段温度停滞,基本保持原来水平。

由于此数据缺省值太多,将极大程度上影响后面地表气温eof的分析,所以在后面的分析研究中数据改为Climate Research Unit高空间分辨率的温度资料,该资料的空间分辨率是0.5°X0.5°,其时间序列长度从1901至2012年。

图2 1901-2012年年平均温度时间曲线图图1是欧洲地区1901-2012年年平均地表气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图,由此图可见,112年来欧洲年平均地表气温波动程度不是很大,上下波动不超过2.5摄氏度,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为偏冷期,2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地表气温有所上升,气候较为暖和,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又出现地表气温下降较冷期,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持续偏高,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之后,气温升高非常显著,但到二十一世纪初出现了气温增长停滞,在上世纪初期、30年代、五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中期分别出现了气温变化的低谷,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年平均地表气温较十九世纪高出1摄氏度左右。

图3 1901-2012年年平均温度填色图和K值分布图图2分别是欧洲1901-2012年年平均温度填色图和欧洲温度112年K值分布图,由上图可以得出,越靠近赤道温度越高,越靠近北极温度越低,其中在45°N,10°E和40°N,45°E附近出现两个冷中心,整体上从北到南温度依次升高,符合历史资料;从K值分布图来看,基本上大部分地区的K值都为正值,只有少数地区K值在零一下,也就是说,40°N-45°N,24°E-26°E和38°N-40°N,40°E-43°E附近K值在零以下,表示当地温度随时间在降低,而其它地区都是温度随时间而升高,尤其是在36°N,10°E 、40°N,0°E、55°N,38°E附近,温度增加程度最为剧烈,其次在28°N-36°N、42°N-48°N,50°E-60°E 温度上升速率也比较大;总体上,K值分布图出现了明显的随经度变化的趋势,呈“加减加”经向分布;从两幅图结合来看,虽然越靠近北极温度比较低,但其温度增加的程度普遍比较剧烈,反而在越靠近赤道的地区,虽然温度比较高,但其温度上升的速度却没有靠近北极的地区快,尤其是西班牙北部,法国南部、莫斯科、德国部分地区温度上升速度快,还有在欧洲东部整体温度升高速度较快。

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曲线

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曲线

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曲线一、引言土壤温度是指土壤中的温度情况,它与气候、地理位置以及土壤性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曲线可以反映土壤的热传导能力、水分含量以及地下环境的变化情况。

本文将就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曲线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应用领域。

二、地下水位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距地表的高度。

它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的温度分布。

当地下水位较浅时,由于地下水的导热能力较低,土壤下方的温度较高。

而当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下方的温度则较低。

因此,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曲线受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大。

三、土壤热传导能力对温度曲线的影响土壤的热传导能力与土壤的类型、含水量和其他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砂质土壤的热传导能力较低,导热速率较慢,因此在同等条件下,砂质土壤中的温度曲线相对平缓。

而黏土和壤土等泥质土壤的热传导能力较高,导热速率较快,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泥质土壤中的温度曲线相对陡峭。

四、土壤水分含量对温度曲线的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是影响土壤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水分会通过蒸发散失热量,使得土壤温度下降。

因此,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在同等条件下,温度曲线相对较低。

相反,当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时,土壤中的热量散失较少,使得土壤温度升高。

因此,含水量较低的土壤在同等条件下,温度曲线相对较高。

五、土壤深度对温度曲线的影响土壤深度也是影响温度曲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同等条件下,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曲线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越浅的土壤温度曲线波动越大,而越深的土壤温度曲线波动越小。

这是因为土壤表面受到气温波动的影响较大,而土壤深层的温度受到这种波动的影响较小。

六、土壤温度曲线的应用领域土壤温度曲线的研究在农业、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农业方面,通过研究土壤温度曲线可以了解土壤中的水分分布情况,进而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生态学方面,土壤温度曲线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植被生长和物种分布情况。

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曲线

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曲线

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曲线土壤温度是土壤性质、气候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变化曲线呈现出多种特征,这对于理解土壤状况、作物生长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太阳辐射、地表气象因素、土壤特性以及植被覆盖等。

太阳辐射是土壤温度升高的重要原因。

在白天,太阳辐射会直接照射到地面,使得土壤表面的温度升高并迅速传导到土壤深处。

然而,土壤热量的传导速度较慢,因此温度变化逐渐减小。

地表气象因素如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也会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

土壤特性包括土壤的质地、湿度、容重等,它们会影响土壤中水分和热量的存储和传导。

植被覆盖会对土壤温度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植被能够减少太阳辐射对土壤的直接照射,降低土壤温度。

其次,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浅层土壤,比如0-10厘米深度的土壤,土壤温度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白天,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浅层土壤,使得土壤温度迅速升高;而夜晚,太阳辐射作用消失,土壤温度迅速下降。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征逐渐减弱,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减小。

在深层土壤,比如80-100厘米深度的土壤,土壤温度变化相对平缓,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

此外,不同土壤类型的温度曲线也存在差异。

比如,在富含有机质的壤土中,由于有机质对热量的吸收和释放较快,土壤温度的变化比较平缓。

而在粘土和砂土等土壤中,由于这些土壤对热量的传导较差,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大。

此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

比如,农田中的轮作和覆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保水保温能力,降低土壤温度的波动。

最后,土壤温度的变化对于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温度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营养吸收、根系发育等。

不同作物对土壤温度的适应性也不同,一些作物在较高温度下生长较好,而另一些作物则更适合较低温度的环境。

温差研究报告

温差研究报告

温差研究报告
根据我们的研究报告,温差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点之间的温度差异。

温差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季节变化、海拔高度等因素而产生。

我们的研究发现,温差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沿海地区,温差往往较小,因为海洋的温度变化相对较缓慢。

而在内陆地区,温差往往较大,因为内陆地区的气候变化更加剧烈。

此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季节变化是影响温差的重要因素。

在冬季,温差往往较大,因为气温低,导致地表温度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差异增加。

而在夏季,温差往往较小,因为气温高,导致地表温度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差异减小。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温差对人体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较大的温差可能会增加人体对温度的适应性,提高人体的冷热耐受能力。

然而,过大的温差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老年人和身体较弱的人群。

综上所述,温差是一个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与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温差的变化规律和对人体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温差带来的挑战。

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趋势分析

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趋势分析

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趋势分析作为地球上的居民,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全球变暖的新闻和科学研究,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球表面温度的测量方法。

科学家使用全球气象网络和卫星数据来测量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

这些数据经过统计和分析后,可以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全球平均温度。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可能会有所不同。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地球表面温度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通过对历史气候数据的研究,他们发现地球上的温度迅速上升,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这种温度上升的现象被称为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工业化、能源使用和交通运输等活动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热浪、干旱和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给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

其次,全球变暖还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北极和南极地区的冰层不断消融,导致海洋水位上升,威胁沿海城市的安全。

此外,冰川消退还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全球变暖。

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来应对气候变化。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新的技术手段,如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要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全球各国的合作和努力。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能源消耗、低碳出行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地球继续为我们提供宜居的环境。

总之,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是一个严重的全球问题,其趋势为持续性增长。

全球变暖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我们仍然有机会采取行动来减缓这一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地表状况下的温度分布比较研究(1)介绍了不同地表状况对微气候的影响,选择相应的裸地、草坪和水泥地,描述了不地表的环境特点,测试时的气候条件,测试仪表和测试手段,进行了温度测量,详细的分析比较了在1.5(米)以下不同地表状况的温度梯度分布和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微气候;地表状况;温度分布1 研究背景不同地表状况对室外人员活动区的微气候会产生很大影响。

夏季大面积的绿化草坪不仅给人赏心悦目的心理感觉,而且有效的调节着室外地人员活动区的温度分布,明显改善了人员的舒适程度。

草坪与土壤、水泥地面等地表状况下的微气候存在本质的不同,由于草坪叶面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和遮挡作用,使得活动面提升到叶面高度附近,从而改变了地面附近的温度分布,使之分布具有独特的性质,与裸地和水泥地产生差异。

室外的绿化状况对建筑物的热工性能和建筑物内的环境也有着重的影响。

因此人们都会大面积的铺设草坪,既调节室外环境,而且提高了建筑质量,减少了噪音和杂质的污染,甚至可以部分取代建筑材料,达到低能耗的效果。

2 实验测试2.1 测试场地为了分析和评价室外不同地表状况对微气候的影响,选择对比实验的方法。

实验场地分别为草坪、水泥地和裸地。

为突出不同地表的特点,三块实验场地均选取面积较大、地面平整和地表的情况单纯而统一的区域。

其中,草坪面积约为1000m2(平方米),区域内无高大树木;水泥地和裸地的面积相对较小,约为500m2(平方米),但其表面的状况单纯,无杂草,土质均一,且无建筑产生的阴影。

影响室外微气候的因素比较多,为了便于分析地表状况对微气候的作用,必须尽量排除对温度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

实验选择在晴朗无云的条件下进行,太阳辐射强度大,天空散射相对很小,辐射的效果显著。

其次挑选在室外风速低于0.4m/s(米/秒)的情况下进行,以减少相邻区域微气候的影响。

2.2 测试方法和仪表2.2.1 测点位置根据有关文献[1]的分析,地表上方1.5m(米)以下为温度变化剧烈的区域,而在地表以上的0.5m(米)范围内,温度存在很大波动。

因此,温度的测点集中布置在1.5m(米)以下,特别是0.5m(米)以内的区域中。

实验中,共布置四组测温装置,每组设有八个测点,对温度梯度进行测量。

两组置于草坪区域中,另两组分别置于水泥地和裸地中。

以地表的高度记为相对0.0m(米),垂直向上为高度增加的方向。

每组测点的具体位置参见图1。

其中在标高0.0m (米)位置的测点是测量地表温度的。

图1 测点高度图2 白天裸地温度分布(晴天)实验中还分别测量了太阳辐射和风速。

太阳辐射包括太阳辐射频谱范围内的中短波辐射以及地面的反射,风速为每组实验过程中的平均风速,测量点高度为1.5m(米)。

2.2.2 测量仪表和装置测量温度采用清华同方公司研制和开发的RHLOG型温度自计仪[2],在实验期间自动连续测点的空气温度,采样间隔为1min(分钟)。

测温头为热敏电阻,置于银灰色的长方体塑料外壳中,长方体的体积约为100×40×200mm(毫米),内部电子元件的发热可以忽略。

外壳内外空气相通,但无机械通风装置。

地表温度测点的自计仪半掩埋在土壤中,以准确测量地表的温度。

在标高0.1m (米)以上的七个测点,测温头置于外表镀铬的铜管中,铜管的直径为8mm (毫米),长为45mm(毫米),其上打有通风小孔。

为防止太阳的直射辐射,在铜管的上方,用锡纸覆盖。

测温小盒外部以锡纸围绕,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以便更准确测量空气的温度,锡纸内外通风良好。

测温头及铜管都置于测温小盒周围的锡纸中。

太阳辐射和地面反射的测量为DFY2型天空辐射表,该仪表对短波辐射敏感。

风速以同方人环公司制造的热球风速仪测量。

3 实验数据分析在1999年7月中下旬,进行了实验,其中在7月25~26日进行了一昼夜的测试。

实验期间。

天气炎热,可以代表典型的夏季气候。

在草坪、裸地和水泥地三类不同地表上进行了测试。

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对测试数据的干扰,在整理实验数据时,采用以相邻20min(分钟)内的平均温度作为图中温度值,在时间上以中值时刻代表。

如10:10表示10:00~10:20时间段内的平均值。

由测试结果可知草坪上的温度梯度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每天内的温度梯度分布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呈现三种分布[3]。

在相同的时间段,裸地与水泥地工况的温度分布比较相似,与草坪工况相比,它们的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相对简单,与草坪工况存在明显差别。

在表现温度分布的图示中,横坐标表示温度,其单位为℃,纵坐标表示相应的测点高度,单位为米。

在下垫面为裸地和水泥地的条件下,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较少,因而温度梯度分布的类型比较一致,随时间变化比较明显,曲线的形成比较单一。

在地表状况为裸地时,可以粗略的将温度梯度分布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上处于白天,日射强烈,对温度梯度产生主影响。

这里选择了5条曲线进行比较见图2,由图可见,地面的温度最高,说明活动面位于地面。

在0.5m(米)以下,温度也存在一定的波动。

从地表上,温度逐步下降,在0.3m(米)附近出现局部的温度升高,温度在此区域内发生明显波动。

产生波动的原因与地面和空气升温的不一致以及太阳辐射有关。

图3是天气为多云时裸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对比图2与图3的差别,就可看到图2中曲线的波动由于太阳辐射影响的作用。

图3 夜间裸地温度分布(多云)图4 夜间裸地温度分布第二阶段,基本是在日射较弱的时间内如夜间,测试结果见图4。

空气温度随时间先下降然后上升,温度在4:55时达到最低。

本阶段全部时间中的地面温度都最高,空气温度略低于地面温度,分布规律与草坪温度分布相反,空气温度变化不大。

在太阳辐射减弱的过程中,温度趋于均一,垂直各测点的温度逐渐下降,逐渐接近地表温度。

在太阳辐射增强的过程中,不同高度的空气温度的差别逐渐加大,地表温度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空气升温的幅度。

并且在地表以上20cm(厘米)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

下垫面为水泥地的情况与裸地相似,但第一阶段很弱,整体上温度梯度分布一致,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裸地工况的情况,见图5,在中午12:00时达到最大区域,此区域持续到16:00附近,夜间6:00时,达到最低温度。

总体上看,温度梯度集中分布0.1m(米)的距离内,日射越强烈,温度梯度越大。

它与以上两种地表状况的不同,没有出现垂直温度均一的温度分布。

在太阳辐射消失后,温度出现均一的趋势,但在夜间地表和空气的温度差别又有所加大。

整体的温度值下降,同样是在清晨达到温度的最低点。

然后随太阳辐射的影响,温度逐步回升。

在0.1m(米)到0.5m(米)以上,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摘介绍了不同地表状况对微气候的影响,选择相应的裸地、草坪和水泥地,描述了不地表的环境特点,测试时的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4 对比分析4.1 水泥地与草坪比较相同时刻水泥地表面的温度大于草坪地表面的温度,该差值在下午16:00时达到最大值,约为10℃,两者之差的最小值出现在4:00左右,差值也在2℃以上。

地表以上的空气温度,在夜间和白天存在差异。

在夜间,水泥地上的空气温度总高于草坪上的空气温度但两者相差不大。

在地面附近,这一差值约为3℃~4℃,随时间接近白天而略有降低。

空气温度差值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在1m(米)以上,该值减小到1℃左右。

在太阳辐射较强的白天条件下,清晨和傍晚草坪附近的空气温度低于水泥地相应高度的空气温度,随辐射强度的增加,两者温度逐渐接近,在正午之前,草坪附近的空气温度会略高于水泥地附近的空气温度,出现极值。

在下午,两者之差又逐渐加大,直到夜间。

白天在0.5m(米)以下的区域内,两者温差存在波动,但差别不大,仅2℃左右。

在0.5m(米)以上的范围内,清晨草坪空气温度一般都低于水泥地的空气温度,两者相差稳定在1℃~2℃,随太阳辐射的增加,两者之差变小。

4.2 裸地与草坪比较两者温度分布的差别与水泥地和草坪的分布差别类似。

相同时刻裸地地表的温度明显高于草坪地表温度,在下午2:00相差最多,约为12℃,夜间有所降低。

裸地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略高于草坪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在1m(米)以上,上午草坪上的空气温度略高于裸地相应高度的空气温度,约为1℃。

在正午以后,草坪温度逐渐低于裸地的空气温度。

4.3 裸地与水泥地比较裸地和水泥地的温度分布线形相似,地面温度一般高于空气温度,各测点温度随时间周期性变化。

在辐射较强的白天,裸地的地表温度高于水呢地的地表温度,在夜间,裸地的地表温度逐渐低于水泥地的地表温度,温差的最大值出现在夜间3:00~4:00之间,可达4℃~5℃。

在不同的下垫面的区域内,夜间裸地的空气温度低于水泥地的空气温度,其差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在1:00左右达到最大值,约为2℃~3℃。

在白天,裸地的空气温度略高于水泥地的空气温度。

5 结论夏季草平环境下的人员活动区中空气温度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可以近似的分成四个阶段,并与水泥地和裸地的空气温度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

根据实验数据,在夏季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草坪环境可以大幅度降低地表的温度并且适当降低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改善了空气温度的分布,减少甚至消除肢部的灼烧感,使人感到舒适。

在0.5m(米)以上的区域,温度基本一致,不受地表条件的影响。

参考文献[1] 马克斯·莫里斯(英).建筑物,气候,能量[M] .中国建筑出版社.1990.[2] HLOG智能型温度自计仪,使用说明书[E]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3] 王威,狄洪发,江亿,莫青,草坪环境下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J] .北方园艺,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