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

乡村振兴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那么,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呢?普及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引导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加强农村技能培训也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
政府可以组织各类技能培训班,教授种植、养殖、农业机械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们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能力。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加强农村金融支持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备条件。
政府可以设立农村信贷机构,为农民提供贷款支持,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规模,购买新设备,开展经营活动。
建立健全的农民工作保障制度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保障农民的工资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举掖。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农村人才回乡创业,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拓宽农民的职业发展空间。
加强农业科研力量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增加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力保障。
政府可以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倡导尊重劳动、崇尚创新的农村文化氛围,培养农民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支撑。
政府可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化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农村旅游观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总的来说,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政府、农民、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参与。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最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现代农业建设骨干队伍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按照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和市级文件精神,我区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一、工作思路坚持需求导向,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精准培育,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助力农民收入增加”为目标,以强化教育培训为途径,以资质认定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工作目标全区继续引导扶持15名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业创业;继续引导扶持30名农业“五新”示范户;计划教育培训390人;计划认定150名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支持农业规模生产经营贷款担保基金运行,担保基金规模达400万元。
三、工作内容(一)调查摸底遴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和返乡下乡涉农创业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就业的农业工人(农业雇员)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经营性服务的骨干人员(如: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机、植保、兽医、质量安全、农村信息等服务行业的从业者)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由区农业局牵头组织,各镇(街)业务站配合,围绕我区主导产业,深入镇村户中进行培育对象调查摸底;会同所在镇(街)业务部门调查审核,把确实符合条件且真正有意愿、有需求的对象遴选出来,建立培育对象库。
(二)教育培训1.培训任务。
计划培训390人。
培训生产经营型280人,专业技能型或专业服务型110人。
2.培训时间及补助标准。
计划生产经营型培训时间累计10天(60课时,含实训);专业技能型或专业服务型培训时间累计5天(30课时,含实训);培训补助标准按每人每天200元。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05.24•【文号】农办科[2013]36号•【施行日期】2013.05.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自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以来,各地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紧迫性(一)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加以落实。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活力。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二)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类型及内涵特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17〕29号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17〕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2017〕11号)要求,现就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和“五区一园”建设,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培育工作基础保障能力,2017年培育各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100万人。
二、重点任务和内容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等四个计划,着力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选准培育对象。
以县为单位开展从业人员摸底调查,按主导和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培育对象库,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
登录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在线报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对象遴选分别按农办科〔2016〕21、22号文件精神落实,优先培育“农业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报系统”人员。
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对象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商扶贫部门确定,京津冀协同落实好“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行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学员遴选按农办人〔2017〕23号文件精神落实。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养,健全农民培训认证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创业经营能力、新型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和农村社会服务能力的农民。
第三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需求为基础,建立有利于培养农民技能、推动农业发展的培育认定机制。
第四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需遵循以下原则:(一)公平公正。
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并保障评定程序公开、透明。
(二)分类培养。
根据不同农业发展领域和需求,设置不同的农民培训项目,开展分类培养。
(三)因材施教。
充分考虑农民的不同特长和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
(四)多元认证。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认证,包括考试、实践操作、评估等,全面评判农民的技能水平。
第五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一)设立培育认定机构。
建立专门的农民培养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认定工作。
(二)建立评审制度。
设立评审委员会,由相关专家、从业人员和机构代表组成,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审。
(三)制定培训大纲。
根据不同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制定具体的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和要求。
(四)培育认定结果公示。
对通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结果公示,以推动农民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第六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涉及的费用由相关培育认定机构和农民共同承担,政府应提供一定的培育认定经费支持。
第七条对于符合认定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政府将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包括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
第八条对于不符合认定要求的农民,培育认定机构应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培训方案,帮助其提高技能水平。
第九条培育认定的结果有效期为五年,经过再次认定合格的农民可继续享受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奖励。
第十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一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认定应注重实效和可持续性。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

S 较高 的社 会地 位 。新兴 职业 农 民有较 高 的收入 水平 , 训 要以农业种养大户 的培植 为切入点 ,重 点开展对农民专业
经营能力 。
处。
4 明 确 的经 济人 属性 。新 型职业农 民作 为独立 的市场主 体 ,把 农业产业化经营 作为职业 发展空间 ,把 实现 自身和集
( 二 )注 重素质提升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l 我 准切 入点 ,合 理选择 培训对 象 。新型 职业农 民培训
体利益 的最大化作 为职 业发展 目标 。新型职业农 民从事农业 不 同于农 民素质培训 ,前者重在发现和培 训农 村 、农业发展
的战 略决 策 ,标志 着我 国农 民开 始 由身 份型 向职业 型转变 。 职业发 展空间更为广 阔 , 社 会地位会显著提 升 ,人们对这一
这一转变对农 村经济社 会的转型和农 业发展方式 的改进必将 群体的职业认同度也会显著提 高。 起到积极 的推 动作用 。新型职业农 民融合了职业农 民和新型 农 民的基 本特 征 ,对 农业 从业 者 的认知 更加 规 范 、更加 具 体 。综合多 方面的研究 ,笔者把新型职 业农 民定义为 :以农
为此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使得耕地通过使用权的依法流转逐步集中到职业农民手中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职业农民培育创造可能
l 农民同麓 l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充当中坚力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具有全新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既有农业生产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又具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致富的重要举措。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1.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可以引领农民朝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他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能力和市场化经营能力,可以引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2.提高农民收入: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市场经营能力,他们更加注重农业生产效益和企业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新的产品和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他们通过聚集生产资本和生产力量,推进规模化生产,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传承农业文化和技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传统农业经验和文化,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使其更有可能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农业文化和技艺。
1.农业技术培训:为了提升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以致力于推广科技农业、现代化农业和绿色农业等。
同时也要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
2.产业带动:发挥乡村及地方行业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团体、合作社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多元化地发展乡村产业和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农民走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道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3.行业扶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资金、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提供农业产权质押融资、信贷购买、税收减免等综合性扶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大理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产业发展问题及路径选择

. All项R目i停gh滞t,s既R未e达se到r产ve业d兴. 旺目标,也对原有的田园
风光和民族文化载体造成一定破坏。 政策上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关键词:大理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
文章编号:1004-7026(2022)05-011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 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 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少数民族 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 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 点和文化特色,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
3 大理州少数民族村寨产业发展路径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 弘扬的主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少数民族农村 地区的具体实践[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重点在“特”, 产业发展的核心也在“特”,结合各个村寨的特色设计 规划产业发展路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为大理州少 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培育发展动力 源泉。 3.1 加强统筹协调,突出规划重点,培育少数民族特 色村寨发展新动能
·114·
山西农经 / 2022 年 5 期
发展链, 打造区域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 圈,使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聚集与互补。
第二,创新大理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管理模式、 发展模式,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为“魂”,对大理州民 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建设,有效利用特 色村寨空间,实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 打造大理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品牌形象,形 成民族村寨品牌效应,将已命名的民族特色村寨打造 成大理州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的示范典型。加大“一县 一策”产业发展精准支持政策的研究和推行力度,针对 不同民族村寨产业发展痛点制定帮扶政策,收集并落 实村民意见,为民族村寨的产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 3.2 重构村民主体,引进专业人才,为特色村寨产业 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为组 织 新 型 职 业 农 民开 展 现 场 宾 川 县金 牛 镇 菜 甸 村 的宾
巧 家县 :
户 发现 ,愿 意 种 植 小 米 枣 及将 规 模 扩 为帮助群众尽早增 收脱贫致富 , 云南 省巧家县 白鹤滩镇野 鸭村结合 村 大种 植面积的农 户有 3 0 0余 户 ,土地 0 0 0余亩 ,种植愿望强烈。 情 实际 ,重点发展小 米枣种植 ,让群 1 众鼓起钱袋 子一 为 帮 助 群 众 脱 贫 致 富 . 当地 政 府 野鸭 村 平均 海 拔 1 0 0 0米 . } J 照 积极鼓励经 营个体种植小 米枣,引导 时『 日 j 长 ,年平均气温 2 5 c 【 : .水资源丰 小米枣种 植产业化 、觇模化 同时以 富 ,适 宜小 米枣 的生 长。冈种 植全程 合作社 为依托 ,为枣农 寻找市场 ,提 无污染 、绿 色环保 ,品质有保证 ,该 供信息 ,寻求 销路 ,切 实做好J 销衔 村种植 出的小米枣外皮红泽 、口感 脆 接] : 作 ,计群 众稳定增 收致 富 甜 ,市场认 可度高 。其独特 的 口味和 目前 ,野 鸭村共有 2 0 0余 户枣农 绿 色环保 的种植管理 .使产 品远销昆 种 植 小 米 枣 3 5 0余 亩 , 成 型 果 同 3 0 0 明 、西 吕等 地 、 余亩 .年产值 5 0 0余 万元 ,枣农 户均 在 脱贫攻坚 1 作 中.白鹤滩镇 根 增 收 2 万 元 据走访 小米枣种植 户以及周边 其他农 胡 华 伦 向 菊
大理 州 :
川县 宏源农 民专业合 作社有 卒 十 员4 6 0 户, 也 是 当地 3 1 个 贫 困 户 员 之 家 , 合作社 2 0 t 5年 建 设 标 准 化 葡 萄 生 产 基地 1 8 0 0余 亩, 年 销 售 葡 萄 收 入
4 0 ( W ) 多万 庀 “ 合 作 社 成 立 以 来 ,我 f 『 J 创建 J
近 年 来 ,云 南省 大 理 州 实 施新 型 职业农 民培 育T程 ,加大政策 扶持 度, 大 力培育有文化 、 懂技 术 、 善经 营 、 会管理 的新 型职业农 民队伍 .让新 职 业 农 民成 为 脱 贫 致 富 的 “ 领 头雁 ” 2 0 1 6年 ,全 州 安 排 培 训 资 金 5 9 9 万元 .开展 以青年农场主培养计 划 、 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 和 新型农 民科技培 训为 主的新型职业 农 民培 育 T 程 ,组 织 培 训新 型 职 业 农 民
4 0 4 8人
‘ 楼铁 源 ’葡萄 牌 ,种植 的葡萄参 加全 国首届葡 萄早 熟 、设施 优质葡萄 评 比获得 了 4 个 金奖 、1 个优 质奖 的 好成绩 。”合作社 社长铁余斌 自豪地 说: “ 我 也是 通 过 接 受 州 、县 培 圳 成 长起 来 的 新 型 职业 农 民 。 ” 在铁余斌 的带 动下 ,策甸村科技 种 植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村 民 收 入也 有 了 大幅增长。2 0 1 6年 ,伞村仪葡萄 一项 收入 就 突破 l 3 0 0万 元 , 成 为 精 准 脱 贫 的 主导 产 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