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明《山水的危机》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审丑严歌苓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

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

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

……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

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

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

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

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

他们交谈时,①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_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

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

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

瞅你赶得这个巧!”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

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

水的危机 阅读题及答案

水的危机 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水的危机_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1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0%,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

○2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

同时,○3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的危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的水源。

”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

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1分)_水的危机__2、短文中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呢?请你也用这种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3分)列数字3、常用最多的是哪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列数字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1)“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

”这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

”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4、请简要列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若干原因。

(3分)(1)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总水量比例太小;(2)人口和经济增长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3)废水直排造成水源污染5、第一段划线句用了数字进行说明,请分析其作用。

(2分)运用数字准确说明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总水量比例太小。

6、请概括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

(3分)(1)总量大而人均占有量低;(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3)水体污染严重。

7、文中对“水资源”有两种定义,请指出它们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试卷类型:A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2020.0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

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

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

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训练——山水类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训练——山水类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中考语文阅读训练3——山水类选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陈仕彬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

山水试题及阅读答案

山水试题及阅读答案

山水试题及阅读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山水诗的特点?A. 描绘自然风光B. 抒发个人情感C. 强调社会现实D. 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答案:C2. 山水画中,通常用来表现山石质感的技法是?A. 泼墨B. 皴法C. 点染D. 勾勒答案:B二、填空题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望岳》。

答案:杜甫2. 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宋代的______,他的山水画作品以写意为主。

答案:范宽三、简答题1. 简述山水诗与山水画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答案:山水诗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描绘自然景观,抒发诗人的情感;而山水画则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自然之美,强调意境和情感的传达。

2. 请列举至少两位中国山水画的著名画家,并简要说明他们的风格特点。

答案:范宽,以写意山水著称,作品风格雄浑大气;王蒙,擅长青绿山水,作品细腻精致。

四、阅读理解阅读以下山水诗,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答案:春季2.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元素来表达对雨的喜爱?答案:诗人通过“好雨”、“风”、“夜”、“云”、“江船”、“火”等自然元素来表达对雨的喜爱。

五、写作题1. 请以“我眼中的山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描述你心中的山水景象。

答案:(此题为写作题,需考生自行发挥,此处不提供具体答案。

)六、判断题1. 山水诗和山水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答案:正确2.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答案:错误(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如汉代。

)。

山东省2019年底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19年底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19年秋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寓哲于画,自古而然。

高士明在《山水的危机》一文中将山水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应引起艺术界的思考。

宗炳“澄怀观道”“含道映物”,董其昌“以禅喻画”,都在试图以山水画这一艺术载体表达一己之情感,社会之文明,自然之运化。

“道”就是自然界的总规律,山水画触及这里,自然就离不开哲学了。

山水画要适应时代发展并与古人拉开距离,这就是一个突破口。

艺术与哲学的巧妙结合,可使山水画折射出崇高精神之奥义,最大限度地包含反映人类智慧所能认知的深刻哲理,使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审美范畴获得拓展,比一般的惯常思维的山水图式具有更深、更高的文化意义。

当然这不是轻而易举的,结合得不好,会使绘画流于对哲学意念的简单的标签式诠释,从而伤害到绘画本体的审美价值。

要通过视觉形象来联系哲学思维,传导一定的精神特质,不是强加给观众一堆不知所云的干巴巴的哲学概念。

艺术性与精神性的关系,必然是最大限度地相反相成,二者互相矛盾又互相包容,这是达成视觉与精神圆融关系的关键。

相反相成的概念,是指事物双方是可以互化互生的,在矛盾双方运动到极端状态,互相互生的关系才会发生,艺术上的大美才会出现。

比如著名画家黄宾虹画山水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典型例子。

古人说“执其两端而用中”,矛盾的一方不是尽想着消灭对方。

为什么讲和谐社会?要让对方存在,要化相反之力为促进之力。

艺术的相反之力,是促进艺术之力,艺术的高层次和谐是靠相反的两极——艺术和精神,在激烈的矛盾运动中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艺术与哲学合观的艺术实践从“问天、问史、问我”入手。

问天,问天地造化,问宇宙玄机,探究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了解山川、宇宙的发展状态和变化规律。

问史,问古问今,问人文世事,更迭变迁、继承发展。

问我,即清浊排污,澄怀静虑,以利明志。

这种内省的自我观照是为了把握一己之个性,明了自己的性格、精神、情绪等艺术特质,从而在艺术实践中顺应之、强化之、发扬之。

高士明《山水的危机》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士明《山水的危机》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小题。

山川画家所欲达成的自然是造化世界,不是由各样绘绘图式构成的山川。

中国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可是“师法造化”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全然不一样,造化并不是一山一水,亦非万物之会合。

造化是大衍运转、生成化育,是创建和变化。

造化有道却无定法,师法造化就是得万物生成变化之机枢,因此中国文人画家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不是模拟,而是起兴。

起兴是在机遇之中由一物一景引起的感怀兴致,世界与人的共在关系由此情激荡而出。

因此此时所说的世界,既非平常实证科学家所欲察看的自然世界,亦非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当是时,万物皆备于我而有我在焉。

山川者,本是天地之假名,山川画或许更宽广的山川艺术,承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用先人的话说——自有交流天地之工。

这是一门最可以表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

在现代性的进度中,不论从视觉上仍是思想上说,文人所表述的山川世界已经被彻底搅乱以致于粉碎了。

山川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款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因此它也就完全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

在这类境遇中,山川画早已经被投掷到一种不及物状态,深深地堕入其表述与本体的危机。

山川画是一种回想,作画是回想,观画也是回想,一种使回想可视化,此外一种则令回想现实化;前者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却沿着图画回返造化。

先人观画,画卷是追忆山川之中介,后代观画,则是以真山川之经验为中介以求对画意之了然。

现在日艺术家,则无时不以艺术创作自律,动辄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夸,距山川之道远矣。

山川,是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它可以发显造化之秘,皆因其终极原则是“道法自然”。

道以自然为法,“法”就高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也高出了法律、制度之范围。

“法”之为法,通畅于自然。

“自然之法”正是中国山川经验之精神所系。

山川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此“造化”绝非一山一水,而是生成变化;此“心源”也绝非主体的精神,是天地之心。

【金版教程】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金版教程】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

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

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

还有鲁尔弗。

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康成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

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

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黑种人或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

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

”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

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

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家所欲完成的自然是造化世界,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

中国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但是“师法造化”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全然不同,造化并非一山一水,亦非万物之集合。

造化是大衍运行、生成化育,是创造和变化。

造化有道却无定法,师法造化就是得万物生成变化之机枢,所以中国文人画家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不是模仿,而是起兴。

起兴是在时机之中由一物一景引发的感怀兴致,世界与人的共在关系由此情激荡而出。

所以此时所说的世界,既非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亦非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当是时,万物皆备于我而有我在焉。

山水者,本是天地之假名,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承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用古人的话说——自有沟通天地之工。

这是一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思想上说,文人所表述的山水世界已经被彻底扰乱以至于粉碎了。

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因而它也就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

在这种境遇中,山水画早已经被抛掷到一种不及物状态,深深地陷入其表述与本体的危机。

山水画是一种回忆,作画是回忆,观画也是回忆,一种使回忆可视化,另外一种则令回忆现实化;前者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却沿着图画回返造化。

古人观画,画卷是追想山水之中介,后人观画,则是以真山水之经验为中介以求对画意之了然。

而今日艺术家,则无时不以艺术创作自律,动辄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诩,距山水之道远矣。

山水,是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它能够发显造化之秘,皆因其终极原则是“道法自然”。

道以自然为法,“法”就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也超出了法令、制度之范畴。

“法”之为法,通达于自然。

“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

山水画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此“造化”绝非一山一水,而是生成变化;此“心源”也绝非主体的精神,是天地之心。

天地不仁,天地本无心,画者欲取造化之无尽藏,继而为“天地立心”。

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之“不二心法”。

明清以来,画者自囚于书斋之内,流连于古人之法,此自然心法寥落已久,此不惟画者之疾,亦为思者之憾。

近世之“山水危机”绝不只是山水画的危机。

在百年后看来,山水之危机实是中国现代性
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也意味着历史观的破碎。

在二十世纪的山水画面上所呈现的是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是一个符号与意象的乱世。

山水经验与我们的感受力虽然已日渐衰微,却并非不可挽回。

要在当下重新点亮山水之世界经验,并非于滔滔逝水中寻找记忆的刻度,我们得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在与现成经验的斗争中重新发现。

(摘编自高士明《山水的危机》) 5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要“师法造化”,但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完全不同,这里的造化指的是创造和变化,而不是一山一水和万物之集合。

B.中国文人画家在创作中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是起兴,因为造化有道却没有定法,师法造化就是求得万物生成变化的关键。

C.中国文人画家眼中的世界不是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也不是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

D.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是沟通天地的技艺,承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是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

5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山水画和观山水画都是一种回忆。

前者使回忆可视化,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令回忆现实化,沿着图画回返造化。

B.古人观画,中介是画卷和真山水的经验;今日艺术家则以艺术创作自律,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夸,远离山水之道。

C.“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

中国山水画家所想完成的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而是造化世界。

D.山水遵循的终极原则“道法自然”中的“法”,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和法令、制度的范畴。

5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山水画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因而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
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

B.取造化的宝藏为“天地立心”是中国山水画唯一法则,而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家,自闭于书斋,流连于古人之法,这是画家的大忌。

C.要挽救山水危机,重新使山水的经验闪光,不是从传统中去挖掘经验,而是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重新发现。

D.近世之“山水危机”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和历史观的破碎,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呈现出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就是例证。

【答案】
50.C
51.B
52.A
【解析】
5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思考时,可在整体感知并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中国文人画家眼中的世界”表述不严密,应是“中国文人画家在创作中,起兴时的世界”。

所以选C。

点睛:对于论述类中的选择题的判断,关键在于认真阅读全文,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仔细审读题干要求以及选项内容,然后据此在文中找到与选项信息相关的信息,然后把原文信息与选项对应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逐字逐句对照,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哪些词语、分句的顺序变了,或者句子的意思是否变了,这样就能对选项信息的正确与否做出准确的判断。

例如选项C就属于范围扩大的错误。

5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并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古人观画,中介是画卷和真山水的经验”理解错误,以真山水的经验为中介的应是“后人”,即现代人。

所以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
命题意图。

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

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5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因果关系颠倒。

所以选A。

点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例如选项A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