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三个课时)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三个课时)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简介作者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绝句》。 2.学生自由朗读。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绝句》)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平时读古诗和课文都要养成断句的好习惯。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 春天是美丽的,古往今来,多少作家和画家都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春天,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描绘一下你眼中的春天吧。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 (1)画: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共3课时)一、引言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种重要的教材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感、抒发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为例,设计了一份优秀的教案,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

二、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诗词背景,学习《江城子》。

–能够正确朗读《江城子》。

–表演《江城子》。

•教学重点:–诗词背景的介绍。

–诵读技巧的培养。

•教学内容:–介绍《江城子》的作者、背景等。

–教授《江城子》的诵读方法。

–学生分组表演《江城子》。

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登鹳雀楼》。

–体会诗词中的意境。

–写作《登鹳雀楼》相关的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

–运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分析《登鹳雀楼》。

–启发学生创作《登鹳雀楼》相关的内容。

3.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春晓》。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朗读《春晓》。

•教学重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朗读技巧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春晓》中的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三、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教授古诗时,学生对于诗词的兴趣较低。

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逐渐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和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挖掘古诗的魅力,设计更多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结语通过《古诗三首》的教学,在学生中激发了对古诗的浓厚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本教案设计和反思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以上就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7个字,正确书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默写《清明》。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知道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并背诵。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难点)一、单元导读1.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即将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学习目标有哪些?试着用不同符号标示出来。

2.学习内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目标: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②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1)轻声朗读古诗,把要求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借助注释和插图,想想这三首古诗都和什么内容相关。

2.字词学习(1)出示生字词语,和同桌互相指认生字,读一读。

(2)去掉拼音还会读吗?试一试。

3.整体感知:再读一读这三首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三首诗都是写中国的传统节日。

)《元日》: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清明》:写的清明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

三、学习《元日》,感受节日情景《元日》是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懂的字多读几遍。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还记得你们家去年是怎么过春节的吗?(生自由发言)5.诗人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概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三首古诗的意蕴和艺术特色,让他们在领略古诗的韵味与美感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所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围绕三首古诗展开,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分别代表了不同主题和风格,为学生展现了古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通过诵读、理解、赏析等环节,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本教学设计还注重与前一课时和后续课时的衔接,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也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让他们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投入到古诗的学习和欣赏中。

1. 介绍课程背景,即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及重要性本课程为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三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的学习与赏析,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深入理解与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韵味之美。

这一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这一课程的内容十分重要。

在这第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古诗三首 - 优质教案第一课《古诗三首》概述:本节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欣赏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表达。

本教案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正确朗读《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静夜思》这三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5.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1. 正确读诗,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2. 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1. 诵读朗读2. 归纳总结3. 讨论交流4. 创作写作教学过程:一、热身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的内容,复习古诗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并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教师出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1. 教师逐词逐句地解读《登鹳雀楼》。

示例解读:鹳雀楼是一座古老的楼阁,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高楼耸立的气势和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在楼上远眺的喜悦之情。

2. 学生集体跟读《登鹳雀楼》,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教师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景物描写。

4. 学生小组讨论《赋得古原草送别》,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欣赏1. 教师播放录音或现场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韵律。

2. 学生自主阅读、诵读《静夜思》,体味其中的幽静与寂寥。

五、感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情感和意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一等奖)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策略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发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该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进而获得感官和精神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课文对有些字词做了解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没有注释的,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还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来理解。

如《元日》,可以让学生结合对春节过年习俗的亲身体会来理解。

可以回顾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传统节日》这首儿歌所介绍的中华传统节日,再结合本课三首古诗,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收集并积累描写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内涵。

3.入情入境,朗诵为主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10《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三首》中的《江南春》、《江上渔者》、《泊船瓜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学会鉴赏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诵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解析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感悟诗情:分析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5. 鉴赏古诗: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课题:《江南春》、《江上渔者》、《泊船瓜洲》3.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学会鉴赏古诗4.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七、作业设计1. 课后自主阅读其他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文章。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鉴赏方法,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有趣,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了古诗的韵律、意境,理解了诗人的情感,提高了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欣赏《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二、诵读欣赏《使至塞上》1.简介作者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诵读,理解诗意。

①创作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②教师范读〈〈使至塞上〉》,学生集体诵读。

注意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③学生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明确: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4.课文赏析①.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②“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④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感情: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幻灯片7《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

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⑤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三、诵读欣赏《黄鹤楼》1.作者简介崔颢: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诵读,学生听录音,画出节奏停顿;学生再反复诵读。

(指名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理解诗意:(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欣赏《归园田居》教学过程:一、导入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诵读欣赏《归园田居》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1.创作背景简介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2.学生听配乐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学生再反复诵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

理:治理。

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

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明确: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 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赏析诗句:(1)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明确: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4)欣赏诗的语言特色:明确:《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课堂练习1.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

“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

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

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

“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