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艺术手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常见艺术手法

高中语文常见艺术手法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高考语文专题突破复习之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专题突破复习之艺术手法

三、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
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通感等)。
四、鉴赏艺术手法和语言题型一般的表述方式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修辞手
法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4.本篇小说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5.本篇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请作分析。
[例1] (2009·山东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吃饭 王琼华
“我是陈宝山,老部长,您还记得我吗?” 快下班时,一个电话让我呆了一下,便想起了这个陈宝山。 几年前,我曾到一个叫陈家岔的村里蹲点扶贫,有一个帮扶对象 叫陈宝山。一听手机里的声音就知道是他。陈宝山当时给我留下 了很深的印象,就是他这名字挺好,可家里境况太不好了。帮扶 一年后,他这家还是村里一个贫困户。我回城里时很真诚地跟他 说:“以后有什么困难,还可以直接来找我。”
4.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 思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 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5.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从内容 上看,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 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果;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 情有比较多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 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
一、表达技巧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
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

高考常见艺术手法大全

高考常见艺术手法大全

高考常见艺术手法
导语:表达方式与文体有关;表现手法与写作目的有关;修辞手法与句式表达有关;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有关;而描写方法,与刻画人物,说明环境有关。

第一类表达方式
三抒情
四说明
五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
一广义上的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A、借景抒情: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B、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C、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D、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对比、衬托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二狭义上表现手法即表现方法
第三类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第四类修辞手法
第五类语言特色。

最新高考语文艺术手法

最新高考语文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艺术手法一.修辞手法:(一)高考考纲八种(1).比喻:生动形象具体(2).借代:简炼或含蓄(3).拟人:生动形象,赋予某物以人的情感动作(4).夸张: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5).对偶:整齐对称,节奏和谐(6).排比:增强语言气势(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8).反问:加强语气(二)其它手法(1).衬托:突出所衬之物怎样(2).反复:连续反复:强调突出间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3).互文:常在文言文中出现(4).双关:常在古代诗歌中出现(5).委婉:婉曲(6).对比:突出(7).引用:名人名言:权威性,说服力诗句:丰富拓展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8).象征:生动形象具体二.描写方法:(一)写景方法:.①虚实结合(虚景<过去、将来、想象> 实景<眼前>)②虚写或想象③动静结合<1>有声、无声 <2>动态、静态④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上下结合⑤视听结合⑥多角度(视、听、嗅、触、味)⑦主客观相结合,视觉与主观感觉相结合(二)写人方法. ①正面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神态、细节描写②侧面.环境、他人三.抒情方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景物①寓情于景②情景交融③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④借景抒情<2>物(植物、景物)①托物言志②借物抒怀③借物喻人<3>古(古人、古事、古迹)①借古讽今(劝导)②借古非今(指责)③借故抒情④借故抒怀⑤用典<4>事:叙事抒情(即由实景到虚情)四.其他表现手法(一).比兴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二).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三).讽刺(四).以小见大五.语言句式特点(一)特殊词语:1.叠词增强韵律感或强调某一内容2.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摹某物,使人身临其境3.色彩词或对比,或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或渲染气氛(二).特殊表达效果 1.准确生动2.形象直观3. 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常见手法:比喻、夸张)化无声为有声,化客观为主观(三)语言风格. 1.平实自然,有生活味语言华美绚丽2.简洁明快3.幽默风趣4.含蓄深沉5.清婉隽永(四)句式. 1.倒装句式:诗歌倒装原因①强调的需要作用:强调或突出某一内容②押韵或平仄的需要作用:音韵和谐、对仗工整2.意象叠加(如“枯藤老树昏鸦”):作用:①渲染了什么意境②语言含蓄耐人寻味③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3.整散结合:句式整齐,语势强烈又形式灵活;错落有致4.长短结合:既句意严密又简洁明快2019年医院三基三严考核试题姓名:成绩:1.成人胸外心脏按压,下列不正确的是()A.按压部位在胸骨下段,剑突上2.5-5 cm处B.按压时以使胸廓下陷2cm为度C.应用冲击式猛压,下压时间与放松时间比为2:1 D.放松时手掌根离开胸骨E.按压频率以30次/min为宜2.清创术下列操作哪项是错误的()A.伤口周围油污应用松节油擦去B.伤口周围皮肤用碘酒、酒精消毒C.切除失去活力的组织和明显挫伤的创缘组织D.深部伤口不宜再扩大E.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冲洗伤口3.气胸作胸膜腔闭式引流放置引流管的部位是()A.锁骨中线第2肋间B.锁骨中线第3肋间C.腋前线第4肋间D.腋前线第5肋间E.胸骨旁线第4肋间4.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30:2;B、15:2;C、30:1;D、15:15.胸外按压的部位为:()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B、心尖部C、胸骨中段D、胸骨左缘第五肋间6.病程记录的书写下列正确的是:()A.病程和体征的变化B.检查结果及分析C.各级医师查房及会诊意见D.每天均应记录一次E.临床操作及治疗措施7.确定患者有无呼吸衰竭,下列指标中最有意义的是:()A.血气分析B.发绀C.神志变化D.呼吸困难E.多汗8.。

(完整版)高考艺术手法总结

(完整版)高考艺术手法总结

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总结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特点)一、表达方式:1、叙述:即记叙,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

★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表达情感。

(《祝福》)第二人称:亲切自然,感染力强。

(《雨说》:“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纸伞将我拒绝/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可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视角广阔。

(《红楼梦》《水浒传》)★顺序:顺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作。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祝福》《掐辫子》)插叙:中断叙述,插入一段。

能补充内容,使情节完整,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我的叔叔于勒》)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多种感官(视听嗅味触)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点面结合。

例:《暮春山间》:“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过故人庄》:“绿树村别合,青山郭外斜。

”《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人物描写《红楼梦》:“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祝福》:“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高考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高考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1、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3、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4、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

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5、高考试卷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等。

附1: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高中语文常用艺术手法

高中语文常用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议论: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总分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对偶(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比喻(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借代(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复(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对比(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反问(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引用(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双关(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针(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通感(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5、艺术风格: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高考语文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1、知识点睛艺术手法就是艺术作品的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语句修辞、句段作用、结构安排、情节设置等均可算作艺术手法。

不同文体的作品,整体艺术手法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

这里主要讲散文的艺术手法。

整体表现:抒情散文:一线串珠、画面组接;托物言志、象征取譬;抑扬结合、烘托对比;借古讽今、借题发挥;写景散文:移步换景、定点取景、时空交叉、点面结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叙事散文:首尾照应、画龙点睛、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

白描细节、生动传神;群像个体、烘云托月;伏笔照应、悬念释念;明线暗线、花开两朵。

巧用修辞、生动传神。

哲理散文:引经据典、取譬设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层层剥笋、逐层深入;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开阖抑扬、起承转合;小中见大、言近旨远;类比推理、严谨周密;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设问反问、引人深思。

理中染情、情理交融。

局部表现:开头:开篇点题、开宗明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交代背景、引出下文。

中间:铺陈渲染、设置悬念。

承上启下、过渡衔接;曲折有致、峰回路转。

结尾: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呼应、深化主旨;重申观点、升华情感。

突破策略首先,确立“评点”,明白表述。

“评点”即准备赏析的对象以及对它的观点,要在文中用一句话把它明确地固定下来。

其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行文直击“评点”,围绕“评点”进行评说,不必顾及其它。

要从原文学作品中找到事实根据(即“评点”的论据)。

评论时,要处理好“评”与“叙”的关系:“叙”是基础,“评”是目的。

可以先评后叙或者先叙后评,也可以边叙边评。

第三,讲究条理,思路清晰。

布局谋篇、结构安排,行文前心中一定要有数,选择一个恰当的结构模式,既要考虑全文又要考虑局部(段落)的结构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艺术手法
一.修辞手法:
(一)高考考纲八种
(1).比喻:生动形象具体
(2).借代:简炼或含蓄
(3).拟人:生动形象,赋予某物以人的情感动作
(4).夸张: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
(5).对偶:整齐对称,节奏和谐
(6).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二)其它手法
(1).衬托:突出所衬之物怎样
(2).反复:连续反复:强调突出间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
(3).互文:常在文言文中出现
(4).双关:常在古代诗歌中出现
(5).委婉:婉曲
(6).对比:突出
(7).引用:名人名言:权威性,说服力诗句:丰富拓展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8).象征:生动形象具体
二.描写方法:
(一)写景方法:.①虚实结合(虚景<过去、将来、想象> 实景<眼前>)
②虚写或想象
③动静结合<1>有声、无声 <2>动态、静态
④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上下结合
⑤视听结合
⑥多角度(视、听、嗅、触、味)
⑦主客观相结合,视觉与主观感觉相结合
(二)写人方法. ①正面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神态、细节描写
②侧面.环境、他人
三.抒情方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景物①寓情于景②情景交融
③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④借景抒情
<2>物(植物、景物)①托物言志②借物抒怀
③借物喻人
<3>古(古人、古事、古迹)①借古讽今(劝导)
②借古非今(指责)
③借故抒情
④借故抒怀
⑤用典
<4>事:叙事抒情(即由实景到虚情)
四.其他表现手法
(一).比兴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二).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三).讽刺
(四).以小见大
五.语言句式特点
(一)特殊词语:1.叠词增强韵律感或强调某一内容
2.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摹某物,使人身临其境
3.色彩词或对比,或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或渲染气氛(二).特殊表达效果 1.准确生动
2.形象直观
3. 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常见手法:比喻、夸张)
化无声为有声,化客观为主观
(三)语言风格. 1.平实自然,有生活味语言华美绚丽
2.简洁明快
3.幽默风趣
4.含蓄深沉
5.清婉隽永
(四)句式. 1.倒装句式:
诗歌倒装原因①强调的需要作用:强调或突出某一内容
②押韵或平仄的需要作用:音韵和谐、对仗工整
2.意象叠加(如“枯藤老树昏鸦”):作用:
①渲染了什么意境
②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③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
3.整散结合:句式整齐,语势强烈又形式灵活;错落有致
4.长短结合:既句意严密又简洁明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