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的形成原委及功能
中医学概论 经络学说

中医学概论经络学说中医学是我国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颗闪亮明珠,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后代医者必须掌握的知识。
经络学说的起源中医学已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络学说也有着自己的演化轨迹。
据《黄帝内经》记载,经络是人体内的气血之道,是一种贯穿全身的生命能量通路。
在后世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大量对经络的记载,这些记载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经络学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络学说在唐代和宋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唐代成书的《鉴识验方》中,就有详细的经络图谱,其中包括原始经络、络脉、孙络、别经、荣卫、奇经等十三大类,说明了中药的疗效和经络脉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代成书的《太医局大全》,进一步将经络学说加以系统化,并将其融入到针灸学、推拿学、食疗学等诊疗技术中。
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的一些特定的通道,类似于血管、神经等却有所不同,它是运输气血、营养物质和信息的“管道”。
经络数量众多,分布全身,彼此相通连成一个整体。
根据《医学正传》中的记载,人体内有12对正常循行的经络,以及8条不能单独循行的奇经八脉。
经络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通路,也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对象。
经络以气血为载体,运输体内各种生命物质,维持生命机能活动的正常运转。
经络的“淤滞”是人体的一种病理状态,经络疏通是较快摆脱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方法之一。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在中医临床中,经络学说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针灸疗法中,经络是针刺的主要方向,针刺穴位位于经络上的效果更好。
在推拿疗法中,通过经络的推拿来改善神经、血液和淋巴循环,消除疲劳和肌肉疼痛。
在中药治疗中,经络系统是中药疗效的有效通道,通过调理经络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还有着很多的应用,例如脉诊、气功、太极拳等,都与经络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现代医学对经络学说也进行了科学验证,阐明了经络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中医经络学说是怎么形成的?

中医经络学说是怎么形成的?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的形成源于古人对经络系统形成的认识。
关于经络系统的形成,自其来源主要有:① 古代生活及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古人在生产活动中,由于某些坚硬的物品的尖端碰触到人体某些部位,从而产生一些异常的感觉或治愈某些疾病。
如飞来的碎石片伤及头顶相当于“百会”穴处,头痛消失或缓解;荆棘刺入虎口相当于“合谷”穴处,牙痛消失;树枝碰伤小腿前部相当于“足三里”穴处,则使腹痛得到缓解……,由此发现一些体表特殊的、具有解除病痛的“点”——即腧穴;再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测试身体中的众多的穴,并将具有相同治疗作用的点连结起来,形成“线”,即经络。
② 按跷、气功等医疗养生活动中主观体验的总结。
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可以照查之。
”即认为通过气功修练,可内视人体经脉。
另外也有报道,用“外视”法亦可观察人的经络。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在服用长桑君的药后,可见墙另一面的人,并能尽见疾病部位是在人的腠理、血脉,还是在脏腑。
③经络敏感人的描述。
在砭石、针刺等医疗活动中,发现经络敏感人,而他们对针刺、砭石的反应及其传导的描述,常常成为经络学说建立的客观依据。
可见经络系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长期过程。
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资料,已证明了经络学说的形成的渐进性。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与经络有关的资料有两种,即《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种资料与《内经》有关论述相比有如下特点:① 只有十一脉,没有十二经。
② 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但手脉称“臂”不称“手”,手三阴只有少阴太阴而无厥阴,只有臂二阴。
另一种资料则称肩脉、身脉与齿脉,而不称手三阳。
③ 十一脉中只有四条经脉提及与脏腑的联系,且除足少阴与肾联系外,其余三脉所联系脏腑皆与《内经》不同。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上述的大量感觉传导现象进行过长期观察和探索,逐步认识到人
体内部存在着复杂而有规律的气血运行通道,从而提出经络分布的轮廓和基本活动规律,并
经逐步充实、发展,渐趋完善。
(二)腧穴疗效的归纳总结
的称谓,并详考其循行分布,补充各经腧穴,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脉是本
经的旁支而与他经相交,经脉之气通过“经脉传注,周流不息”,从而对气血在经络系统中
的循环机理作出了新的发挥和阐释。明代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详考奇经八脉循行路线
及有关腧穴,论奇经与十二经脉气相通径路,和奇经作用与病候及其治法,突出了奇经八脉
经络学说形成以后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
的引申、补充而渐趋系统化、完整化。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所载有关经络的内容,可反映经络学说雏形阶段的
概貌。其主要特点是:(1)只有十一条脉而无“经”字,只言灸而未言针。(2)以足臂命名
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均由四肢末端起始而止于头身,而以阴阳命名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已有分
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
条路线上。例如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都能治疗头面病症;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腧
穴,虽与上述腧穴距离很近,但却以治疗肺、胸、咽喉病症为主。古代医家通过长期观察、
比较和总结,把主治功效相似的腧穴归纳分类、串联而逐步形成经络的连线。
识气血流注和经络有一定的启发。
综上所述,古人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多方面、多种途径获得了有关经络的各种现象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中医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体经脉络络分布的系统。
经络系统在中医学中扮演着调节气血流动、协调身体各部分功能的重要角色。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一、经络系统的起源与发展中医经络学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古人通过观察人体表面的血管分布,逐渐形成了经络学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断的演化与发展。
《黄帝内经》是最早对经络系统提出了系统阐述的著作,它对经络的区域和功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调节经络的针灸疗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络学逐渐成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基本理论中医经络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经脉”、“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等。
以经脉为基础的理论强调气血运行的重要性,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输的通道。
络脉则强调了经络的分布与联系,它们通过气血的运行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络则是经络系统的重要分类,它们分布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并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三、经络系统对中医治疗的意义经络系统在中医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调理气血。
中医的针灸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等也都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进行调理。
四、经络系统与现代科学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医学研究也开始对中医的经络系统进行了探索。
通过使用现代仪器技术,科学家们证实了经络系统的存在,并验证了一些中医经络学中的理论。
例如,电针疗法的实践与研究表明,电流可以在经络上产生特定的作用,进而产生治疗效果。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学的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经络系统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总结起来,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对我们理解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调节网络,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达到平衡气血、改善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络脉
连属 经部分 络 系 统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
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肝经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前 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后 手少阴心经
上
前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外侧
手三阳经
中 手少阳三焦经 后 手太阳小肠经
肢
前 足太阴脾经 内侧 足三阴经 中 足厥阴肝经
后 足少阴肾经
前 足阳明胃经 外侧 足三阳经 中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
下
足
肢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手三阴经。
头(面)
胸
手
腹 足
手之 三阴
足 之 三 阳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手太阴肺经
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较深的 部位,有一定的循行经路。络脉大多循行于较浅的 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家畜畜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 因为经脉和络脉将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孔窍以 及皮肉筋骨等联结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 合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后肢太阳与后肢少阴,前肢太阳与前肢少阴, 后肢少阳与后肢厥阴,前肢少阳与前肢厥阴, 后肢阳明与后肢太阴,前肢阳明与前肢太阴。
表里关系的两经循行特点是:
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都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
抗御外邪,护卫机表。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经络之所 以能够抗御外邪是因为经络中的十二皮部是一个抗御外邪的屏障, 如果经络之气(正气 卫气)不足或不利,则皮部抗邪的屏障作 用减弱,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而发病。
经络系统
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奇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阴维、阳 维
络脉:别络
浮络 孙络
经络的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其又可 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
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及其附属部分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前肢三阳经和前肢三阴经以及后 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这十二条经脉是机体气 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纵行分支,有 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部 分,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分,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1 内容 分 析 , 0脉 六腑 之 脉 已全 , 五脏 之 脉 仅 心 、 肺 二脏 脉 , 的是 三 阴肝 、 、 三脉 。 却 有 手 厥 阴心 包一 缺 脾 肾 但 脉 。与 十二 脉 体 系对 比 . 足六 阳经均 全 . 三 阴之 脉 亦 手 手
运行 也 。
根据 上述 推论 , 们最 初 认 识 经络 , 人 很有 可 能 是通 过
针刺 与导 引等 医疗 实践 。 现 “ 气 ” 发 经 的运 动 . 而 逐 步认 进
识到经络 的存在 。 2 由“ 经气 ” 动发现经 络存在 运
具, 惟缺 足三 阴之脉 。在 奇经八 脉 中 。 督 脉一脉 。 惟 仅就 上述 情 况来 看 , 显示 经 脉 系统 的发展 , 已取得 了
很 大的成 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若 就其形 成 年代而 论 . 少 可以推 定 为先秦 至
中期 或前期 。 由于 “ 经络 漆雕 ” 一 木雕 模 型 , 文 字 说 明 . 是 无 尚难 以
维普资讯
:
垡 整 … … … … … … … … 茎 蝴…
经络学说的形成原委 及功能
张 灿 呷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 济南 2 0 1 5 0 4)
关键 词 黄 帝 内经 ; 经络 学说 ; 脉 ; 脉 经 络 中图 分 类 号 : 2 41 R 2. 文献标识码 : A
式 的运动带 。 逐步认识 到这就 是经络 的存 在。 从在 医疗 实践 中发现 “ 气 ” 动 , 发现 “ 经 运 到 经络 ” 的存 在 , 该 是一个漫 长 的历 史时期 , 今 日现存 历 史文 献 , 应 从 进 而探讨 医学发 展 的历史 断代水 平 . 晚亦 应 在先 秦早 期或 至 更 早一些 的历 史时期 , 然否 ? 尚有 待于进 一步证 实 。
3 人体 经 络 漆 雕 是 经 络 发 展 的 早 期 记 录
均足 以说 明 , 砭 与导 引 、 物等 方 法 的运用 , 针 药 由来 已 久 。 如 出土文物 发现砭 石及 骨针 等 , 乃上 古时 代之 物 。在诸 多
医术 中 , 以针刺与 导引法 . 尤 与经 络 的关 系更 为密切 。
全 面估计 其所 反映 的断代 水平 。若从 五脏 论 , 已具心 与 心 包 二脏之 脉 , 背部 尚有督 脉一 脉 . 独缺 足三 阴脉 . 而 不能 不 涉及 对其 体现 的经络 系统 的完 整性 .但 目前 尚难 以证 明 。 更 由于其 无文 字说 明 , 关于诸 多经 脉 之名 称与 内脏 的关 系 及 病候 等 , 均无法得 知 , 此一 木雕 模 型 , 以全 面反映 当 故 难 时 或此前 文字 载体 的学术 水平 。 因此 , 该经络 学说 发 展 对 的实际水 平和 形成 年代 , 难 以给 m 比较 合理 的推 定 。上 均
的运 动现象 , 者说对 “ 或 经气 ” 动的感知 。 运
导引 之法 , 已有之 , 古 如张 家山 出土之 汉 简《 引书 》 即 ,
此类 汉 以前 古文献 。引 与导引义 同 。如《 问 ・ 阳应 象大 素 阴
论》 :阳病 治 阴 , 云 “ 阴病 治 阳, 定其 血气 , 各守其 乡 。血 实宜
文所 允 , 仅据后 来m 土有关文 献相 比较而言
4 经 络 十 一 脉 体 系 的 形 成
决之 , 虚宜掣 引之 。 王冰 注 :掣 , 为导 。 引则气 行条 气 ” “ 读 导 畅 。 说 明导 引之法 , ” 亦在于 行气 。 导 引家之言行 气 , 故 当本 于此 。如 晋 ・ 葛洪 《 抱朴 子 内篇 ・ 释滞 》 :初学 行气 , 中 云 “ 鼻 引气而 闻之 。 以心数 至一百 二十 , 以 口微 吐之 …… ” 阴 乃 及 至 后世之 “ 周天 ” “ 小 、大周天 ” , 以导引 之法 , 经 气之 等 皆 诱
文 章 编 号 :6 10 5 ( 0 6)5 00 — 3 17 — 2 8 2 0 0 — 0 20
经络 学说 的形 成 , 当然 不 是 如《 内经 》 云 , 某几 个 所 为 人 或某一 时期 , 一次 性完 成 , 的形 成 , 然 是在 大量 的和 它 必 长 期的 医疗 保健 实践 中 , 逐步 发现 、 展和 完善 的 , 最终 发 并 形 成一种 学说 。 1 医疗 实践 发现“ 经气 ” 运动 人类 的 医疗 实践 .据现 有 文献 记载及 出土文 物发 现 .
详《 内经 》 篇 言经 络 之 文 , 为强 调 “ 气 ” 如 《 诸 尤 经 , 素 问・ 宝命 全 形论 》 :刺 虚者 须 其实 , 实者 须 其虚 , 气 云 “ 刺 经 已至 , 慎守 勿失 。” 灵枢经 ・ 始》 :凡此 十二禁 者 , 脉 《 终 云 “ 其 乱气 散逆 , 营卫经 气不 次 。” 灵 枢经 ・ 其 又《 经水 》 : 十二 云 “ 经之 血气多少 , 皆有 大数 , 其治 以针艾 , 调其经 气 。” 上 各 从 文 中 , 难看 出 ,经 气” 不 “ 是经 络运 动 的核心 物体 。 因此 , 在 针 刺 时 , 调 “ 气 ”“ 气 ” “ 强 致 、得 、 守气 ” 等之 “ ” 均 指 “ 气 , 经
据前 文介绍 , 阳 土之“ 绵 人体经 络漆雕 ” 经研 究人 员 , 确认 , 《 与 灵枢经 ・ 经脉篇》 难经 ・ 及《 二十八难》 有关经脉及奇
经八 脉 内容 相对 照 . 已有 足 阳明 胃经 、 太 阳膀 胱经 、 足 足少 阳胆经 、 阳明大肠经 、 手 手太 阳小 肠经 、 手少 阳三焦经 、 太 手 阴肺经 、 少 阴心 经 、 手 手厥 阴心包经 及督脉 . 1 共 0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