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康星理念论文社会服务论文:从“威斯康星理念”看高等学校的地区服务职能
威斯康星理念对中国地方高校发展的启示

威斯康星理念对中国地方高校发展的启示作者:周赣琛王梓林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摘要: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理念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它包含着令人深思的伦理价值取向,对当前中国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时,应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学校与社会协同发展。
关键词:威斯康星理念;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325-03一、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查里斯·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在1904年就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
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与时任威斯康星州州长拉福莱特(Robert Follette)的倡导支持是分不开的。
拉福莱特于1900 年当选为威斯康星州长,上任伊始即实施激进的进步主义改革的政纲,在重建威斯康星州的过程中,他非常希望威斯康星大学与行政机关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
为了实现大学与行政机关结成密切伙伴这一目标,他提名并任命范海斯为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在就职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明确提出了大学应该服务于威斯康星州的目标,甚至提出威斯康星大学是全州所有人的机构,他还努力将英国寄宿学院和德国研究大学最好的特征与威斯康星大学结合起来。
并承诺:“州资助的州立大学将面向其所有的儿女。
”[1]威斯康星理念部分建立在政府在所有与其有关的领域利用学术专家思想的基础上。
范海斯派出学校的专家与政府官员合作以改进农业、发展工业和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
建立了大学管理合作的模式,大学一方面保留学术自由,一方面为政府工作,让公民享受到政府资助大学研究的好处。
在实践过程中,威斯康星州与大学的“专家服务”是双向的,通常的情况是大学派专家教授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从社会上邀请专家来加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
范海斯相信:一所公共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责是用科学来改善本州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

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发表时间:2011-06-15T17:47:16.123Z 来源:《学园》2011年3月第5期供稿作者:陈文琪[导读] 教学、科研和服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
陈文琪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教学、科研和服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
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虽然是在其他两项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如今已成为大学三种职能中发展变化最快的一个。
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大学的服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的服务职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学仍要把教学和科研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大学的精神将不被延续,大学也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
我国如今已是高等教育的强国,但要做到高等教育强国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这其中就包括要处理好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社会服务思考【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5-0057-02一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与确立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
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为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提供了法律基础。
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技术教育的学院,这所学院不排斥科学和古典学科,还需开设军事课;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分得3万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可使用出售土地所获得的钱购买联邦或州政府债券或其他可靠债券,以赢利扩大永久性基金。
永久性基金的10%可用于购买校址;如果该资金5年内未用,将退还联邦政府。
虽然这个法案里没有关于赠地学院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条文,但赠地学院依法开设的各种实用课程和专业,正是使赠地学院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基础。
赠地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威斯康星理念则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真正得以确立的标志。
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范海思明确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

“ 斯 康 星 思 想 ” Wi os da , 查 尔 斯 ・ 卡 锡 威 ( s ni Ie) 是 c n 麦
于 11 在 其 专 著 < 斯 康 星 思 想 》 对 威 斯 康 星 大 学 92年 威 中
会服务 , 以致 于 他 甚 至 宣 称 “ 务 应 该 成 为 大 学 的 唯 一 理 服
国颁 布 了 < 里 尔 法 案 》 法 案 规 定 , 邦 政 府 向各 州 提 莫 。 联 供 联 邦 土 地 , 每 个 州 至 少 资 助 一 所 从 事 农 业 和 工 艺 教 在 育 的 学 院 。 “ 些 学 院要 在 不 排 除 其 他 科 学 和 古 典 学 科 这
维普资讯
一
年 5月 第 3期
重庆 文 理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l f h nqn nvri f r n ce cs( o i eee E io ) o ra o o g i U i s yo t a dS i e S ca S i m dt n C g e t As n l n i
期 。 同其 他 赠 地 学 院一 样 , 斯 康 星 大 学 注 重 农 业 和 工 威 艺 教 育 , 持 为 本 州 的 经 济 发 展 服 务 。 10 坚 9 4年 , ・ 斯 范 海 (hr s V nHs) 任 威 斯 康 星 大 学 校 长 。在 出 任威 C ae l R. a i 出 e 斯康星大学校长的 1 5年 间 , 把 大 学 直接 为社 会 服 务 的 他 理念 发扬 光 大 , 使 威 斯 康 星 大 学 的 办 学 模 式 的影 响 扩 并
2 O世 纪初 办 学 理 念 和 经 验 的 总 称 。 从 此 ,威 斯 康 星 思 “ 想 ” 成 为威 斯康 星 大 学 倡 导 的 为 社 会 服 务 的 办 学 理 念 就 的代名词 。 l 纪 末 是 美 国 高 等 学 校 社 会 服 务 职 能 的 产 生 时 9世 期 。 美 国 高 等 教 育 家 克 拉 克 ・ 尔 指 出 :公 共 服 务 概 念 科 “ 始 于 美 国 的 赠 地 学 院 运 动 。 经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教 育 研 ” 究 与 革 新 中心 的 报 告 也 指 出 :从 历 史 上 看 , 学 为 社 区 “ 大 服 务 的观 念 源 自美 国 赠 地 学 院 创 办 的 时 代 。 16 ” 82年 , 美
浅谈从历史的演进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浅谈从历史的演进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任何时代的大学,都是操作和控制高深知识的社会机构,其中,教学和研究这两种基本的知识操作活动承担着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发展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功能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服务社会的功能正日渐凸显。
培养人才(即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已成为公认的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三者构成了现代高等学校的功能体系。
其中,教学与科研应该是最基本的功能,社会服务实际上是教学与科研这两项功能的扩展和延伸,在现代显得更为重要,彰显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确立其在高校功能体系中核心的地位是时代的要求。
由于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知识操作活动的目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其社会职能经历了历史的演化和变迁。
真正的社会服务功能确立的标志则是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产生。
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历史演进1、威斯康星思想产生之前的高校社会服务功能(1)中世纪大学及其功能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至文艺复兴的1000年间是西欧的中古时期,通称中世纪。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实现了高等教育的体制化,作为社会所公认的古典知识的贮藏、传播中心和政府、教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它如同沙漠中的片片绿洲,为中世纪西欧学术文化和理性思维的复苏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直接促进了新兴的职业知识分子阶层的发展壮大。
中世纪大学是学者的共同体和国际性的教学机构,作为大学的教师,必须是对某门学科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专家,而评注和辩论式的教学方式也自然地需要研究的保证,离开了这种保证去讲授在当时来说十分深奥且有时是残缺的古代知识典籍是无法想象的。
(2)现代大学及其功能16-18世纪,自然科学的异军突起是人类知识体系和精神文明的重大进步,但它却基本没有直接受益于作为社会知识中心的大学,也没有在这些传统大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宗教信仰的蒙昧和经院哲学的繁琐、迷信、保守的根深蒂固的作用以外,近代科学的早期发展特征和大学的学术活动的传统模式也是重要的原因。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威斯康星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威斯康星理念”作者:孙益武美红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1期摘要: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
对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和完善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其长期的办学和发展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威斯康星理念”为中国的大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威斯康星理念;传播知识;推广技术;专家咨询威斯康星大学的前身是1848年创建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一所规模很小的非教派学院。
在1862年《莫雷尔法案》相继颁布之后,州政府将大量的土地赠予基金拨付给了威斯康星大学支持它开展农业和工艺教育,该学校才开始进入到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并在其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非常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
《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在1850年特纳提出的“产业大学计划”的影响之下,佛蒙特州的国会议员莫雷尔于1857年首次向国会提出赠地学院议案,要求联邦政府拨赠公地给各州,设立学院进行农业及工艺教育。
但该议案在1859年遭到民主党布坎南总统的否决,直到1862年共和党的林肯总统上台后才正式批准了《莫雷尔法案》。
《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依据各州拥有的国会议员人数向各州提供土地,由出售此种土地或土地证券而获得的款项,建立永久性基金,资助和维持至少一所学院,该学院不能排斥科学和古典学科,还需要开设军事课程,但其主要课程必须按照各州议会分别规定的方式,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的知识。
依据1860年各州拥有的国会议员人数,每州的一名议员可获赠3万英亩的土地。
该法案通常被称为《1862年莫雷尔法案》,此后联邦政府又相继颁布了《1890年莫雷尔法案》,将联邦政府最初每年向各州的拨款由15,000美元增加至25,000美元。
虽然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完成了其立法程序,但是由于该法案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条文,因此各州在具体的实施上也就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威斯康星州就将土地赠予基金直接拨付给威斯康星大学支持它开展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
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

2006年5月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M ay,2006 第5卷 第3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 ol15 N o13Ξ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张 皓(四川文理学院 人事处,四川 达州 635000)[摘 要]探索威斯康星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应更新教育思想,树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观,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机制,拓展社会服务内容、领域,积极培育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威斯康星思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中图分类号]G40-0Π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46(2006)03-0064-04 一、关于威斯康星思想在高校职能的发展史上,威斯康星思想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威斯康星的办学思想和实践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思想和实践正式形成的标志。
正是由于威斯康星思想的兴起,高校确立了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密切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威斯康星思想的源起“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是查尔斯・麦卡锡于1912年在其专著《威斯康星思想》中对威斯康星大学20世纪初办学理念和经验的总称。
从此,“威斯康星思想”就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倡导的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的代名词。
19世纪末是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时期。
美国高等教育家克拉克・科尔指出:“公共服务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的报告也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学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源自美国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
”1862年,美国颁布了《莫里尔法案》。
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
“威斯康星观念”对中国地方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启示

海斯在位期 间相继 推行 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 ,形成 了以 “ 州立 大学 服务 于所在 州人 民”为 核心 的威 斯 康星 观念 。 范 ・ 海斯提 出,大学 的基本 任务应包括 :把学生培 养成 有
知识 、能工作 的公 民 ;进行科 学研 究 ,发展 创 造新 文化 、
会 职能做 出合理规划 ,逐步构建起服务社会 的长效机 制。 关键词 :威 斯康星观念 ;地方 高校 ;服务社会功 能
中 图分 类 号 :G 0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7 (0 9 0 - 7 -3 0 86 1 2 0 ) 30 20 4 0
南 北 战 争 结 束 后 ,美 国在 实 用 主 义 思 想 的指 导 和
部教师进行 了研修 培训 ,弥补 了高端智力 资源的不足。为
使培训能进一 步拓展到学校 ,延伸到课堂 ,该 校在顺 义 区 设立 了 9所 “ 师 教 育 基 地 学校 ” 教 ,带 动周 边 学 校 和 教
师 ,为学校及学 区的教 师专业发展服务 。
收稿 日期 :2 0 -71 0 90 .2 作者简介 :李栋 (9 l ) 18 一 ,男 ,山东潍坊人 ,河北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 ,主要从事高校服务社会有关问题研究 。
20 0 9年 9月
河北 大学 成人 教育 学 院学报
Ju n lo utE u ain o b iU iest o r a fAd l d c t fHe e nv ri o y
S p. 2 09 e 0 Vo . l NO. 11 3
第 1 卷第 3 1 期
“ 斯 康 星观 念 " 对 中 国地 方 威 高校 拓展 社 会 服 务 功 能 的启 示
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

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摘要]对社会服务职能的探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与实践紧密相关的问题。
高校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
作为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社会服务的地位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
文章从社会服务的产生历史考察出发,对社会服务进行精确化定义,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视角挖掘社会服务的内涵。
[关键词]高校社会服务概念内涵形式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
作为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以下简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
尽管人们对“社会服务”一词并不陌生,但未必能对“社会服务”的基本问题做到全面、正确的理解。
一些研究者对其内涵做出的表述也不尽一致。
本文试图在已有表述的基础上,对“社会服务”的内涵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回顾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导向,是高校与社会关系变化的结果。
自中世纪以来,大学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虽然也有打开校门直接联系社会的情况,但这些现象总的来说是零星的、个别的,只能称为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
社会服务这一办学理念萌发于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建立的赠地学院。
1862年7月2日,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莫雷尔法案》。
法案规定,根据各州的国会议员人数,由联邦政府按每名议员拨地三万英亩给各州,各州用这些土地的收入至少举办、资助一所农工学院。
法案颁布以后,绝大多数州都按照法案的要求相继建立起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这就是著名的“赠地学院”。
最能体现《莫雷尔法案》精神的是“威斯康星思想”。
威斯康星大学建于1848年,之后得到赠地而发展起来。
1904年,范·海斯(Van Hire)就任校长,他认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校园的边界”,主张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通过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等渠道,着力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斯康星理念论文社会服务论文:从“威斯康星理念”看高等学校的地区服务职能【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大学职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的现代使命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它的社会服务职能,特别是为其所在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
【关键词】威斯康星理念高校社会服务当前,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精英化阶段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大学职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这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
作为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社会服务的地位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
1 大学职能的演变和“威斯康星理念”1.1 大学职能的发展演变一般认为,现代大学源于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是一种学者的行会组织,设文、法、神、医四科,保存和传递知识、培养专门人才是中世纪大学的根本职能。
1810年,洪堡创立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强调科学研究是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与学科领域相一致的,以研究所和讲座为中心的大学体制,同时强调大学的学术自由。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一批与当地生产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赠地学院”应运而生。
其中,威斯康星大学明确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自此,大学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成为高等学校的第三个职能。
1.2 “威斯康星理念”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他要威斯康星大学成为本州人民的头脑,要给人民信息、光明和指引。
范海斯认为,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农业大州的主要生产项目奶牛场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牛粪。
大学必须把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
在为本州服务的过程中,威斯康星大学在学科方面也办出了特色:它的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迅速占据全美领先地位。
1.3“威斯康星理念”的启示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社会职能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同时也积极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社会职能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互为因果的。
而“威斯康星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高校尊重本土,坚守阵地,服务社区是其真正的主流和中心角色;高校是区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
对高等学校而言,把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致力于区域发展和服务,不仅能够推动区域各项事业发展,还能使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飞速的发展和提高。
2 高等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进一步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处于“龙头”地位,承担着创新知识、传承文化、培养高尖人才的重任,能否较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的需求,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高等院校处于人才培育链的终端,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
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养成个人文明素养、改变个人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价值。
但除了个人需求,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更加重要。
社会需求是企业教育需求和国家教育需求的统一,企业教育需求体现在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录用,以及为在职员工提供的各类培训上。
而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则是国家鉴于经济社会发展,要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而产生的对教育的需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科技、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比以往更加密切,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对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高等学校的地区服务职能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空间体现高等教育地区服务职能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空间体现,也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落脚点。
(1)高校的社会服务要重视导向的一致性社会服务是高校总体工作中的一部分,必须服从学校总体工作的布局。
社会服务要有利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有利于学校总体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办学思路、政策不偏离国家发展、教育发展的整体方向。
同时,高校社会服务要结合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科研方向调整,结合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咨询,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
1)依据高校的个性特征找准定位高校的发展定位就是指高校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在高校的定位中,关键的一点是必须把“特色”放在首要位置,“没有特色就不是好大学”。
特色就是指办学的个性化,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精神等多方面的集中体现。
高校应通过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定位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形成“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以特色来促进学校发展,通过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特色最终形成优势竞争力。
2)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发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每所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先进、准确、合理的学校定位。
一个学校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办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
学校定位对学校办学行为起着规范、约束和自我评估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办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及时纠正办学实践中的失误。
高校有了准确合理的定位,才能有效地指导办学思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方向,乃至与地方合作的形式。
①结合所处地区经济优势加强办学特色高校应针对所处地区的经济特色,找到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在提升服务职能的同时增强自身优势。
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实际就是高校与所处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结合地方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
在大学四年中以课程加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安排:学生既有基础课程的教育,又有专业课的学习,还有与专业相关技能的培训和证书考核制度;既有课本知识的学习,又定向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
这样,毕业生不再是空有热情,不能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也不会出现只会简单操作但欠缺理论深度,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
②依据学校定位和地方特色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对于高校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
面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承担起全民教育的职责与扩招的必然趋势,如何扩大规模,增设专业,保证特色是高校发展的首要问题。
依据所处地区的经济优势和主导产业,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开发专业、确立人才培养特色,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③结合地区实际进行科研,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作为高校三大职能之一的高校科研除去选取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课题之外,更应该选取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和地方经济实际的项目,不断地回答和解决在生产、生活中提出的问题,把高校中蕴藏的巨大的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转化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财富、人民的实惠。
科研人员可以深入所在地区的企业、社区和人民群众中,了解他们遇到的难题、发展中的瓶颈;可以通过与企业领导、员工的接触了解他们正待解决的问题。
这样,高校科研和地区发展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也保证了科研的实用性。
(2)高校社会服务方式的多样性1)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换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中的重大作用,科研服务在高校社会服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高校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学生进行科研,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条件、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等,准确定位,拓展科研职能。
高等学校应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技术、方法创新为导向,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换。
同时,还应组织教师、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推广实用科技,帮助企业、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实用性。
2)开展教学服务,为全民学习提供条件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为主的阶段,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发展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要求高校面向本区域加强各类技术培训、文化培训。
同时,高等院校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负有重要职责,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为区域内的“全民学习”提供条件和帮助。
现今,很多高校都开展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多语种培训等教育培训项目,为区域人口享受继续教育提供了条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教学服务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将所授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着力于进行技能培训、企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区域内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的服务,使教学服务更有实效。
3)适当开放高校资源,与社会融合交流现代大学已打破了高墙深院、与外界不想交融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高校与社会逐渐的融合交流,协作发展。
高等学校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他们可以面向社会开展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决策等的咨询服务。
高校还有丰富的教学设备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体育馆等,适当向社会开放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发挥了高校优势,进一步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
4)进行文化传播,成为区域文化中心社会文化活动是终身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始终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高等院校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辐射源。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独特而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社团众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高校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晚会、音乐会等可以面向社会开放;大学生可以主动与企业、社区联合组织文化活动;教师、学生可以开展送文化活动,文化下企业、下农村、下社区。
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带动优秀文化的传播,还对教师、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2] 范成祥.地方高校发展策略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4)[3] 陈晶,刘金波,曹蕴英. 浅谈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关系[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 .[4] 金湖庭,汪秉权,周德泉. 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1)[5] 张宝泉.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功能若干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