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油库海水淡化后浓海水处置技术的研发开题报告
海水淡化课题研究报告模板

海水淡化课题研究报告模板海水淡化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海水淡化是一种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技术,对于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海水淡化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
二、海水淡化技术原理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蒸馏法通过加热海水使其汽化,再将蒸汽冷凝得到淡水;反渗透法则是通过半透膜将海水中的盐离子和杂质分离出去;离子交换法则是通过树脂等物质将盐离子从海水中吸附出来。
三、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1. 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海水淡化技术可以为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提供供水途径,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2. 农业灌溉:海水淡化可以为沿海地区提供灌溉水源,增加农田的耕种面积和产量。
3. 工业用水:大量的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淡水,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用水来源。
四、海水淡化技术的问题和挑战1. 能源消耗:海水淡化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支持,因此能源消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何在能源消耗和淡水产量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2. 环境影响:海水淡化技术会产生大量的废盐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处理和减少这些废盐和废水的排放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3. 技术成本:目前海水淡化技术的成本较高,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一定的限制。
如何降低技术成本,提高海水淡化技术的经济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五、结论和展望海水淡化技术在解决淡水资源短缺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海水淡化技术仍然面临着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和技术成本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寻求能源消耗与淡水产量之间的平衡,提高技术成本的可行性,并寻求海水淡化技术与其他水资源利用技术的结合,以期更好地应对淡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海水淡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海水淡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一、课题背景:世界上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问题。
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到2006年,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
而海水淡化工程与化学技术的改革发展密不可分,为了了解这些内在联系,比如:化学是怎样推进海水淡化技术进步的,现代海水淡化设备的原理,未来海水淡化工程的走向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关于海水淡化的研究活动。
二、课题目的1 了解海水淡化的实质2 找出化学对海水淡化的作用3 海水淡化的发展4 海水淡化的主要方式5 海水淡化与化学资源市场走向6 明白淡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从而珍惜水资源三、课题研究过程1讨论,制定方案和计划为了使研究过程更为顺利,我们首先讨论了一些有关的问题。
比如:如何进行研究,分几个步骤进行,如何分工等。
制定了进行研究的方案,计划,为研究的进行作了准备。
2分工我们分成两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
第一组;上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
第二组:整理论文,制作幻灯片。
四、课题组成员指导老师:章秋香老师组长:苏超鹄组员:廖艳、熊小梅、冯玉琴五、课题成果海水淡化的实质: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
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2/3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水储量的97%为海水和苦咸水,这些水是很丰富的。
但是,要利用海水必须经过淡化。
目前,全世界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海水或苦咸水淡化技术取得淡水。
据统计,海水淡化系统与生产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亚洲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尼与中国等也都积极发展或应用海水淡化做为替代水源,以增加自主水源的数量。
海水淡化的技术主要有蒸馏、冻结、反渗透、离子迁移、化学法等办法。
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报告

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报告海水淡化是指将海水中的盐分和杂质去除,使之变为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的过程。
由于全球淡水资源有限,海水淡化被认为是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一种可行方法。
本报告将介绍海水淡化的原理、常见的海水淡化技术及其应用、海水淡化的优势和挑战,以及一些应对淡水紧缺问题的建议。
一、海水淡化的原理海水淡化的原理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将盐分和杂质从海水中分离出来,得到淡水。
常用的海水淡化技术包括蒸馏法和逆渗透法。
蒸馏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之一。
它利用海水的沸点低于盐水的特点,通过加热海水将其蒸发,再将蒸发后的水蒸汽冷凝成淡水。
逆渗透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技术。
它通过半透膜将海水压力推动下,淡化水分子比盐分子更容易通过,从而实现海水的淡化。
二、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除了蒸馏法和逆渗透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海水淡化技术,如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和压力增容法等。
这些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
海水淡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沿海地区的淡水供应、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等领域。
特别是在缺乏淡水资源的沙漠地区和岛屿上,海水淡化技术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饮水需求。
三、海水淡化的优势和挑战海水淡化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首先,海水资源丰富,基本上可以无限供应淡水。
其次,海水淡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淡化生产。
此外,海水淡化可以起到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作用。
然而,海水淡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相对较高,包括能源消耗和设备维护成本。
此外,排放的浓盐水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四、应对淡水紧缺问题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应对淡水紧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海水淡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
其次,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效率。
另外,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
总之,海水淡化作为一种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可行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海水淡化研究报告

海水淡化研究报告海水淡化,即将海水中的盐分去除,使其转化为淡水,是目前解决淡水短缺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海水淡化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
首先,海水淡化技术包括蒸馏法、自然离子交换法、逆渗透法和电积法等。
蒸馏法是最早使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但其能耗较高,成本较高,应用范围相对有限。
自然离子交换法是利用自然有机吸胶或人工树脂吸附、交换海水中的盐分,效果较好,但操作复杂。
而逆渗透法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海水淡化技术,通过高压将海水通过半透膜,只有水分子能够透过,盐分被阻挡在膜外,从而达到淡化海水的目的。
电积法是利用电势差进行盐分离,但其技术较为复杂,应用较少。
在进行海水淡化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
逆渗透法需要较高的工作压力和大量的能源,这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
同时,海水淡化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盐水和废弃物,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也是一个挑战。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寻找更加高效、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术,并在处理废弃物方面进行创新。
近年来,一些新兴技术在海水淡化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太阳能逆渗透技术将太阳能与逆渗透技术相结合,利用太阳能驱动海水淡化过程,能耗更低,环境友好。
此外,电解膜过程也是一种新兴的海水淡化技术,通过使用特殊的电解膜将盐分和水分离,能耗更低,但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
总之,海水淡化研究对解决淡水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改善现有技术,找到更加高效、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方法。
同时,还需要关注海水淡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废弃物处理方法。
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海水淡化技术将不断完善,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淡水资源。
海水淡化副产物浓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海水淡化副产物浓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海水淡化作为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的技术,以其不受时空气候影响、水质好和供水稳定的特点,在近年来被大力推广,是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一全球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在海水淡化流程中,脱盐工艺是将水分为产物流(淡水)和副产物流(浓盐水)。
尽管海水淡化可以产生淡水来满足沿海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但随之产生的浓盐水成为新的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海水淡化;副产物;浓盐处理1 排放排放分为地表水排放和地下水排放。
地表水排放是指将盐水通过排水管道直接排放到海洋、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曾经全球大多数的海水淡化厂都采用这一方式。
据研究表明,只有当盐水组分与接受水体协调时才能直接进行地表水排放,所以内地的海水淡化厂在直接排放上受到限制。
现行的处理技术通常是将浓盐水与海水或城市污水混合稀释以降低盐含量,达到排放标准后通过合理规划的管道进行排放。
但海水淡化浓盐水比海水盐度高,且含有污染物,不同的污染物在不同盐度的接受水体中有不同存在形式,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
2 深井注射深井注射是指将海水淡化浓盐水注入深层地下水,并与上方被视作饮用水水源的浅层地下水充分隔离。
盐水输送管道通常由多层套管和灌浆组成,然后利用黏土和岩石阻隔,防止其污染浅层地下水。
井深通常在500~1 500 m,具体需要通过当地地质条件和浅层地下水深度确定。
深井注射存在很大的潜在环境危害,若隔离层自身松动或遭到外力破坏,附近的饮用水源都会受到威胁,一旦遭到污染将会直接影响城市供水。
且挖掘深井的成本远远高于地表水排放和地下水排放,只有当海水淡化厂所处地理位置无法进行副产物浓盐水的其他可行性处理时才会采用。
3 热分离技术3.1 太阳能法太阳能法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将浓盐水加热蒸发得到粗盐,如盐田晒盐法的产物粗盐作为氯碱和纯碱的工业原料至今仍被沿海地区广泛使。
盐田一般分为2个部分,即蒸发池和结晶池。
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和风能蒸发掉大部分水,然后进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浓盐水进一步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进而析出。
海水淡化研究报告

海水淡化研究报告海水淡化是一种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技术,对于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将介绍海水淡化研究的背景、方法和应用。
一、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淡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尤其是一些地中海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淡水资源更加稀缺。
因此,海水淡化成为解决淡水需求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方法海水淡化主要有两种方法:蒸馏法和逆渗透法。
1. 蒸馏法:通过将海水加热,使其蒸发并冷凝,从而分离出水分子。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能源,成本较高,一般适用于小规模的海水淡化设备。
2. 逆渗透法:通过利用高压将海水强制逆渗透膜,从而将盐分和杂质分离出来,得到淡水。
这种方法能够高效地将海水转化为淡水,成本相对较低。
三、应用海水淡化技术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饮用水供应:当地没有足够的淡水资源时,海水淡化设备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2. 农业灌溉:一些沿海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将海水转化为淡水供给农业灌溉。
3. 工业用水:工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海水淡化设备可以解决工业用水的问题。
4. 环境保护:海水淡化技术可以缓解淡水资源的紧张情况,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水资源的开采,有利于环境保护。
四、挑战与展望海水淡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能源消耗:目前海水淡化设备的能源消耗较高,需要寻找更加节能环保的技术。
2. 资金投入:海水淡化设备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3. 盐碱土问题:在农业灌溉中使用海水淡化水源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土壤质量下降。
展望未来,海水淡化技术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解决全球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只有通过全球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水资源,保障人类的水资源安全。
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的水质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海洋科学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的水质分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国内外研究动态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一些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海水淡化技术快速发展。
( 一) 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海水淡化水在一些沿海缺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色列 70% 的饮用水源来自于海水淡化水, 2005 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达73. 8万立方米;阿联酋饮用水主要依赖海水淡化水, 2003 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达546. 6万立方米;意大利西西里岛 500 万居民, 2005 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为 13. 5 万立方米,约占全部可饮用水源的15—20% 。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的市场年成交额已达到数十亿美元。
( 二) 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 淡化规模不断扩大, 成本不断降低多级闪蒸(M SF)、低温多效(M ED)和反渗透(R O)是当今海水淡化三大主流技术。
多级闪蒸技术成熟、运行可靠。
主要发展趋势为提高装置单机造水能力,降低单位电力消耗,提高传热效率等。
低温多效蒸馏技术由于节能的因素,近年发展迅速,装置的规模日益扩大,成本日益降低。
主要发展趋势为提高装置单机造水能力,采用廉价材料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操作温度,提高传热效率等。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很快,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
主要发展趋势为降低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提高反渗透系统回收率,廉价高效预处理技术,增强系统抗污染能力等。
随着人们对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水质分析日益得到重视,分析方法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
水质自动监测仪器仍在发展之中,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均有一些专业厂商生产。
目前,经较成熟的常规项目有:水温、PH、溶解氧(DO)、电导率、浊度、氧化还原电位(ORP)、流速和水位等。
常用的监测项目有:COD、高锰酸盐指数、TOC、氨氮、总氮、总磷。
其他还有: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氰化物、硫酸盐、磷酸盐、活性氯、TOD、BOD、UV、油类、酚、叶绿素、金属离子(如六价铬)等。
海水淡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海水淡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一、课题背景:世界上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问题。
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到2006年, 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
而海水淡化工程与化学技术的改革发展密不可分,为了了解这些内在联系,比如:化学是怎样推进海水淡化技术进步的,现代海水淡化设备的原理,未来海水淡化工程的走向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关于海水淡化的研究活动。
二、课题目的1 了解海水淡化的实质2找出化学对海水淡化的作用3海水淡化的发展4海水淡化的主要方式5海水淡化与化学资源市场走向6明白淡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从而珍惜水资源三、课题研究过程1讨论,制定方案和计划为了使研究过程更为顺利,我们首先讨论了一些有关的问题。
比如:如何进行研究,分几个步骤进行,如何分工等。
制定了进行研究的方案,计划,为研究的进行作了准备。
2分工我们分成两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
第一组;上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
第二组:整理论文,制作幻灯片。
四、课题组成员指导老师:章秋香老师组长:苏超鹄组员:廖艳、熊小梅、冯玉琴五、课题成果海水淡化的实质: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
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2/3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水储量的97 %为海水和苦咸水,这些水是很丰富的。
但是,要利用海水必须经过淡化。
目前,全世界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海水或苦咸水淡化技术取得淡水。
据统计,海水淡化系统与生产量以每年10 %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亚洲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尼与中国等也都积极发展或应用海水淡化做为替代水源,以增加自主水源的数量。
海水淡化的技术主要有蒸馏、冻结、反渗透、离子迁移、化学法等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教研室)主任 年 七、院领导审核意见: 月 日
1.通过; 2.完善后通过;
3.未通过
负责人: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沿海油库海水淡化后浓海水处置技术的研发
——排海扩散器的设计
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虞邦炜 油气储运工程 A06 储运 竺柏康 2010.12.27-2011.1.7
学生姓名: 专 班 业: 级: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2011 年 1 月 7 日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尽管地球表面的 2/3 被水覆盖 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 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 水)而占 3%的淡水中,又有 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 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 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第 47 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 3 月 22 日定为 “世界水日” 进一步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水的重视。 , 20 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 世纪争煤、20 世纪争石油、21 世纪争水”的说法。现实情 况表明,21 世纪将是水的世纪。据联合国统计,20 世纪以来全球淡水消耗量增加了约 6~7 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 2 倍,全球目前有 14 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估计到 2025 年,全世界将有近 1/3 的人口(23 亿)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 40 多个,中国 是其中之一。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 2.8×108m3, 名列世界第六。 但人均占有量为 2200m3, 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1/4,在世界上排在第 109 位,是世界上 13 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我 国有 10 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 500m3,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目 前我国有 300 个城市缺水,其中 110 个城市严重缺水,天津、大连、青岛、连云港和上 海等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 200m3,更是处于严重缺水境地,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这些 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2010 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专家估计,21 世纪 中叶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 3×1011m3 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淡水资源问题 已迫在眉睫。 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海水淡化水在一些沿海缺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色列 70%的饮用水源来自于海水淡化水,2005 年日产海水 淡化水量达 7.38×105m3;阿联酋饮用水主要依赖海水淡化水,2003 年日产海水淡化水 量达 5.466×106m3;意大利西西里岛 500 万居民,2005 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为 1.35× 105m3,约占全部可饮用水源的 15—20%。目前全球海水淡化的市场年成交额已达到数 十亿美元。著名的海水淡化公司有:法国 Sidem 公司、英国 Weir 热能公司、韩国斗山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由于浓海水和自然海水的盐度差异,在一定的海洋水动力条件下,大规模浓海水 排入海域后,稀释扩散的规律需要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特别是在半封闭、封闭港湾 等水体交换能力差的海域,高盐度浓海水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结 合浓海水排放规模、浓度、水文、地形等条件,对浓海水排放的流场和浓度场在当地海 域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并写出调研结论。 2.大规模浓海水直接排海的可行性与排海工艺确定 大规模浓海水的直接排放将导致排放口周围的海域盐度的升高,对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 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调查现有海水淡化厂浓海水排放海域海水水质、生 物生长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浓海水扩散稀释情况,确定一定规模和盐度的浓海水排海可 行性,并确定排海工艺。 3.高效率大规模浓海水排海扩散器开发 针对不同海洋水动力条件和海洋生态环境要求,需要开发一种高效率的排海扩散 器。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大规模浓海水经排海高效扩散器排放后所在海域海水水质指标 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港口开发建设功能区域Ⅳ类水质标准要求。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确定选题范围及论文题目。 2.通过指导老师指导,结合调研和资料整理分析、撰写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和文献 综述。 3.根据开题报告写作思路草拟论文提纲。 4.根据论文提纲进一步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5.根据论文初稿,收集的资料,修改成稿。 四、参考文献 [1]夏青.污水海洋处置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谭永文,谭斌,王琪.中国海水淡化工程进展.水处理技术,2007, (33). [3]杨媚媚.含油污水排放扩散输运模型研究及其在南海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中国海 洋大学,2007. [4]刘维禄.污水扩散器非均匀排放的水力计算及海水入侵的研究.同济大学.2007. [5]Joseph H lee.Mutiport diffuser as line source of momenmm in shallow water.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0.16.
[6]Parr A D.Short thermal river diffusers.Proceedin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Speci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Physical Modeling in Hydraulic Engineering.1980,10.
重工公司、以色列 IDE 公司、意大利 Fisia 公司等。截止到 2003 年 12 月,全球已有 130 多个国家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日产水量约 3.775×107m3。其中,80%用于饮用 水,解决了 1 亿多人的供水问题,即世界上 1/50 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饮用水。 考虑到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 18000 公里,海水资源丰富。为此,我国政府 高度重视海水的利用,对沿海地区的城市和高耗水企业利用海水做出了明确要求,并发 展海水淡化技术。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经过科技攻关和工程示范,在反渗透法、蒸馏法等 主流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政府还把海水淡化列为 《当前国家 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 、 南》等,并组织国债资金支持海水淡化的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积极推动海水淡化行业 的发展。2008 年 8 月 29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进行海水淡化和 海水直接利用,节约淡水资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人所研究的课题在海岛舟山,与大陆分隔,大中型海岛较多,且多为居民区,工 业及生活用水量较大,淡水消耗量大。多数岛上水资源非常贫乏,人均平均水资源量少, 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一个资源型缺水严重的地区。随着舟山经济的发展,用水量 日益增大,淡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当前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一种新 技术,海水淡化和海水利用:①可以开辟新的淡水水源;②可以通过海水替代节约淡水, 是十分适用于海岛环境的先进的造水和节水技术。 暑假本人已经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走访六横岛台门,其建设项目海水淡化工 程日产淡化海水1.25万吨,主要为油库码头渔船供水、油库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消防 冷却用水,并向周围制冰和渔业加工等企业供水。经淡化后的浓海水排放海域处于二岛 屿之间的狭长水道中,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求设计一个高效率大规模浓海水排海扩 散器。基于这个原因,本人选此课题作为研究方向。
五、研究工作进度: 1.2010 年 11 月 25 日,接受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 2.2010 年 12 月 27—2011 年 1 月 7 日,根据题目查找、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 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3.2011 年 2 月 21 日—2011 年 2 月 28 日,调研、整理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提纲; 4.2011 年 2 月 28 日—2011 年 3 月 23 日,根据提纲完成初稿; 5.2011 年 3 月 24 日—2011 年 4 月 16 日,修改初稿; 6.2011 年 4 月 17 日—2011 年 4 月 25 日,修改成稿,打印毕业论文(设计) ,上交 所有材料; 7.2011 年 5 月 3 日—2011 年 5 月 4 日 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东海科技学院答辩时间 5 月 5-6 日 六、教研室评议意见: